书城医学糖尿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17855000000017

第17章 糖尿病的眼部并发症

在糖尿病的病程中,眼的大部分组织都可受到影响,产生各种眼的并发症。据临床研究报道,糖尿病的眼部并发症引起失明的发生率是一般人群的25倍。糖尿病的眼部并发症主要包括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白内障及青光眼。

§§§第一节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全身微血管病变的一部分。糖尿病病程超过10年的病人,50%并发程度不等的视网膜病变,一般均为双侧性。

(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形成

视网膜微循环内的微血管病变和微血栓形成是造成视网膜病变的直接原因,而微血管病变和微血栓形成与以下因素有关:

1.血管壁的损害

糖尿病高血糖的病人,由于糖化血红蛋白形成增多,使带氧血红蛋白氧的分离困难,导致人体组织细胞缺氧,使视网膜和球结膜的血管扩张,随着病情发展,视网膜血管的基底膜逐渐增厚、内皮细胞肿胀、分离、脱落,造成视网膜血管管腔狭窄、堵塞。

2.视网膜血管血流异常

由于糖尿病人血小板黏附和聚集性增强,纤维蛋白溶解活性降低,使全血黏度增高,血液呈高凝状态。加之血浆纤维蛋白原增加,使红细胞的变形能力降低,造成微血管内血流淤滞及微血栓形成。

(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表现

1.临床表现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仅有视网膜微静脉扩张、出现微血管瘤及出血和渗出性改变。如果病变未波及到黄斑部,病人的中心视力可完全正常,仅在眼底检查时发现有上述病变。如果病变波及黄斑区,发生囊样水肿,就会严重影响视力。若病情进一步发展,发生继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或发生视网膜脱离,常可引起失明。

2.分期

我国目前以1985年全国第三届眼科学术会议通过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标准”为依据,由轻到重分为单纯型和增殖型二型六期。(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

1.有效控制血糖

有效控制空腹及餐后血糖,使之接近正常水平,是防治视网膜病变的基本措施。如果视网膜病变已经发生,再去控制血糖,则效果较差。而且血糖控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视网膜病变的轻重,糖尿病的病程越长,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越高。同时,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与高血压有关。所以,必须在有效控制血糖的同时,有效控制高血压,并积极防治全身的感染病灶,并要戒烟,少饮酒,均有利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

2.光凝固治疗

激光治疗可直接凝固、封闭新生血管及渗漏的微血管瘤,因而可减少玻璃体出血的危险。同时,激光治疗可以破坏毛细血管的闭塞区,以降低视网膜的新陈代谢,减少对氧的需求,从而减少新生血管的发生。

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药物治疗

目前尚无有效的早期预防和控制的药物,导生明可减轻视网膜血管的渗漏,降低纤维蛋白和球蛋白水平,降低血液黏稠度,减少血小板聚集因子的合成和释放。开搏通(卡托普利)可明显改善单纯型视网膜病变患者的视网膜毛细血管功能,减少渗出和微血管的生成,可延缓病变进展速度。

(四)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中医治疗

本病属中医“云雾移睛”“视瞻昏渺”“暴盲”等范围。

中医学把眼分为五轮,其中水轮即指瞳孔及其后方的连属组织,在脏属肾,肾藏精,生髓,通于脑。《灵枢·海论》说:“髓海不足……目无所见”。另外,肝开窍于目,肝受血而能视,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消渴的基本病机为阴虚燥热、脾肾两虚。精血不足,则不能上荣于目,故视物昏渺,眼前似有蚊蝇晃动;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若情志抑郁,进而郁久化火,郁阻睛络,或血热妄行于脉外,则出现云雾移睛的证候。

1.气血两虚、目失所养

面色苍白无华或萎黄、头晕目眩、倦怠乏力、视物昏渺,或眼前似有云雾飘动,纳差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治法:补益气血、益精明目。方药:八珍汤加减。党参、白术、当归、谷精草、密蒙化各15g,茯苓、川芎、赤芍、陈皮、生地、玄参、枸杞子、女贞子、草决明各10g。加减:若病人视力明显减退,舌质紫暗有淤斑者,加琥珀末(冲服)3g、茺蔚子10g,以补肾活血;若大便溏泻,加苍术10g、吴茱萸6g,以燥湿温中;若眼底出血者,加血余炭、阿胶(烊化)各10g,以止血补血。

2.肝郁气滞、火热炽盛

口苦咽干,胸胁苦满,头晕目眩,心烦失眠,视物昏蒙或眼前似有云雾动荡,溲赤便干,舌红苔黄,脉弦数。治法:疏肝解郁、清热泄火。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当归、赤芍、白芍、丹皮、栀子、郁金各15g,云苓、白术、泽泻、薄荷、蝉蜕、白蒺藜、夏枯草、龙胆草、木贼各10g。加减:若病人头晕目眩、急躁易怒,加生龙骨、生牡蛎各15g,以清肝明目、重镇潜阳;若病人身热、烦躁不眠者,加生地、玄参各15g,仙鹤草10g,以滋阴清热凉血。

3.肾虚精亏

头晕耳鸣,腰腿酸软,两目干涩,眼前似有蚊蝇飞动或眼前一片乌黑,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数。治法:补肾益精明目。方药:驻景丸加减。当归、熟地、五味子、枸杞子、桑椹各15g,楮实子、川楝子、菟丝子、菊花、茯苓、生地、丹皮各10g。加减:若病人有眼底出血者加丹皮10g,白茅根、旱莲草、仙鹤草各15g,以凉血止血;若病人眼底出血日久不吸收者,加桃仁、红花各10g,丹参15g,以活血化淤。

§§§第二节糖尿病白内障

(一)糖尿病白内障的临床表现

糖尿病白内障可分两类,一类是真性糖尿病白内障,另一类为糖尿病病人的老年性白内障。真性糖尿病白内障主要发生在1型糖尿病病人,血糖未有效控制的病人多见,临床表现特点是双眼发病,病情进展迅速,可在数日或48h完全成熟。而糖尿病病人的老年性白内障,其临床表现与非糖尿病人的老年性白内障相同,仅发病的平均年龄较早,白内障成熟也较非糖尿病病人快,发病率也显著高于同年龄组的非糖尿病病人。糖尿病病人白内障发病率为48%,而非糖尿病病人中老年白内障发病率为10%。

(二)糖尿病白内障的治疗

1.手术治疗

无论是真性糖尿病白内障还是糖尿病病人的老年性白内障,治疗原则首先是有效控制血糖,以减缓白内障的发展。如白内障已经成熟,则在良好控制血糖、血压、预防感染、出血的基础上,做白内障囊外摘除并植入人工晶体手术,术后应注意避免感染。

2.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糖尿病性白内障目前尚在研究中,最有效的药物是醛糖还原酶抑制剂(Sorbinil)五羟黄酮、色酮类等。此类药物不仅可以预防、还可以逆转糖尿病白内障的形成,目前尚未用于临床。临床现在常用的有卡他林,同时辅助用维生素B族、维生素E、维生素C等。

3.中医治疗

中医称白内障为“如银内障”、“园翳内障”,多由脾胃虚弱、肝肾亏损或心肾不交,以致精气不能上荣于目所致。

(1)脾胃虚弱:面色萎黄,精神倦怠,视力逐渐下降,舌淡苔白,脉沉细。治法:健脾益气。方药:冲和养胃汤加减。党参、茯苓、白术、当归、白芍、川芎、菖根各10g,羌活、防风、五味子、升麻各6g,陈皮、生甘草各5g。加减:服药期间,可配合服用千金磁朱丸(《千金要方》)或石斛夜光丸(《审视瑶函》)。

(2)肝肾阴虚:头晕目眩,耳鸣、视物不清,腰膝酸痛,面色苍白或憔悴,舌淡苔白,脉细数。治法:滋养肝肾、壮水制火。方药:明目地黄丸加减。生地、熟地、山药、萸肉、茯苓各15g,当归、丹皮、泽泻、银柴胡、五味子各10g。

(3)心肾不交:主证为头晕耳鸣、虚烦不眠、视物模糊、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尺脉弱。治法:摄纳浮阳、镇心明目。方药:磁朱丸加味。建曲120g,磁石60g,朱砂30g,石决明60g。共为细末,水泛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4g,每天2次。

§§§第三节糖尿病青光眼

(一)糖尿病青光眼的临床表现

糖尿病青光眼有两类,一类为原发性慢性开角型青光眼,是糖尿病常见的眼科并发症,发病率为9%~14%,其发病原因与糖尿病本身为多基因、多因素致病有关。另一类是糖尿病病人的继发性青光眼,发病率为1.8%,而非糖尿病患者发病率为0.36%,其他发病原因是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基础上,发生缺血和新生血管,引起虹膜与新生血管粘连,逐渐使前房角闭锁,眼压升高而发生青光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临床表现通常为视野下方缺损,伴有眼胀、头痛、视力减退,看灯光周围出现红绿彩环;继发性青光眼临床表现为眼球或眼眶周围疼痛、视力明显下降、眼压增高、瞳孔中度散大及虹膜红变。

(二)糖尿病青光眼的治疗

1.预防性治疗

对并发有视网膜缺血性病变的病人及时施行氩激光光凝治疗;对白内障需施行晶体摘除术者,应作囊外摘除。

2.保护残余视力的治疗

降低眼压的治疗,可用乙酰唑胺或贝特舒滴眼或静脉滴注20%甘露醇,有一定降低眼压作用,但虹膜粘连所引起的房角闭锁是不可逆的,药物治疗往往难以获效。可在48h内进行手术治疗,可行阀门引流管植入滤过性手术,或行滤过性手术合并注射5-氟尿嘧啶(5-FU)。对于虹膜红变的治疗,可施行氩激光全网膜光凝治疗,可获一定疗效。对于已经丧失视力的青光眼病人,治疗是为了减轻疼痛,可用阿托品或类固醇激素滴眼,或球后注射利多卡因与乙醇混合剂,或施行眼球摘除术。

3.中医治疗

糖尿病青光眼属中医“绿风内障”“青风内障”,多为七情所伤、肝风上扰所致,或因劳神过度、耗伤真阴,以致精液不上承、瞳神失养、目络淤阻所致。临床表现头目旋晕,额角痛,牵连眼眶、眼球及鼻颊,视觉昏蒙,瞳神为淡绿色。病情反复发作,每发作一次,视力就减退一次,到后期瞳神变为金黄色,称为“黄风内障”,治疗更为困难。

(1)风热上扰:头痛剧烈,眼球胀痛,呕吐泛恶,白睛变红,黑睛混浊,瞳神散大,视物昏花,舌红、苔薄黄,脉弦数。治法:疏风清热、平肝潜阳。方药:绿风羚羊饮加减。羚羊角粉(冲服)、细辛各3g,菊花、防风、黄芩、白芷、知母各10g,谷精草15g,大黄6g,车前子(包煎)20g。加减:若病人兼见头目胀痛,眩晕耳鸣,瞳散神昏,口苦咽干,失眠多梦者,可加服知柏地黄丸,每次9g,每天2次;若头痛呕逆,纳减神疲,加吴茱萸3g、姜半夏10g、生姜3片以温中散寒止呕。

(2)阴虚火旺:头晕耳鸣,瞳散神昏,心悸失眠,口苦咽干,舌红苔薄,脉弦细。治法:滋阴潜阳、清肝明目。方药:益阴肾气汤加减。生地、熟地、山药各15g,茯苓、枸杞子、当归、银柴胡、山萸肉、麦冬各10g,泽泻、丹皮、知母、黄柏、五味子各6g。加减:若病人大便燥结,加番泻叶9g,以泻热导滞;若胃纳欠佳,加青皮、神曲、麦芽、山楂各9g,以清积化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