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糖尿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17855000000021

第21章 糖尿病与感染(2)

(三)糖尿病并发泌尿系感染的治疗

首先应积极治疗糖尿病,在急性泌尿系感染期间,应用胰岛素治疗,有效控制血糖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同时,病人应多饮水,注意外阴部清洁卫生。对于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病人,需留置导尿时,应严格消毒,闭式引流、定期冲洗,且导尿管不宜留置时间过长,若尿液细菌培养阳性,由导尿管内给予抗菌药物,以控制感染。抗感染药物可选择对致病菌敏感的药物联合用药,对急性膀胱炎可用复方新诺明5片顿服或阿莫西林3片顿服,连续治疗4~7d。对急性肾盂肾炎,轻型病人也可用上述药物连续治疗14d。对中型病人可用头孢唑啉0.5g,每8h1次静脉给药;或氨苄青霉素2g,每6h1次静脉注射。对于伴有高热、寒颤等严重全身感染的重型病人,可用氧哌嗪青霉素每千克体重40mg,每6h静脉滴注1次;或硫咪唑青霉素每千克体重50mg,每6h静脉滴注1次;或用头孢唑酮(先锋必),每千克体重30mg,每8h静脉滴注1次;或头孢三嗪(菌必治),每千克体重30mg,每12h静脉滴注1次。对于坏死性肾乳头炎的病人,除用胰岛素有控制血糖和用上述抗生素控制感染外,严重的急性肾乳头坏死病人,如属一侧病变的,可做一侧肾切除以去除严重感染病灶。

(四)糖尿病并发泌尿系统感染的中医治疗

1.湿热下注

小便频急不爽,尿道灼热刺痛,小腹拘急,腰痛,或伴恶寒发热,口苦、恶心、呕吐,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热解毒、利湿通淋。方药用八正散加减。柴胡30g,蓄、滑石、五味子、车前子(包煎)各15g,瞿麦、栀子、黄柏各10g,木通、大黄各6g,生甘草5g。加减:尿痛重者,加川牛膝、海金砂各15g,琥珀(冲服)3g,以利水通淋、活血止痛;有血尿者,加生地15g,丹皮、茜草、大蓟、小蓟各10g,以清热、止血、凉血。

2.阴虚湿热

尿频不畅、尿痛、腰酸乏力、午后低热、手足烦热、口苦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治法:滋养肾阴、清热利湿。方药用知柏地黄汤加减。生地、茯苓、车前子(包煎)、白茅根、蒲公英、川牛膝各15g,山药、萸肉、丹皮、泽泻、知母、黄柏各10g。加减:若病人尿急、尿频或尿血,可加木通6g、竹叶10g、白茅根15g,以清热利水止血;腰痛明显者,加杜仲、川断、桑寄生各15g,以补肝肾、活血止痛。

3.脾肾阳虚

尿频、余沥不尽,小腹坠胀,腰酸,疲乏无力,面部及两足水肿,自汗怕冷,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尺脉弱。治法:温肾健脾、化湿通淋。方药用济生肾气丸加减。黄芪20g,党参、薏苡仁、茯苓、川牛膝各15g,生地、丹皮、萸肉、白术、泽泻各20g,桂枝、制附片各6g。加减:若病人尿频、夜尿多者,加桑螵蛸、益智仁、菟丝子各15g,以补肾缩尿;小腹坠胀者,加升麻、柴胡各10g,以益气升阳。

§§§第四节糖尿病皮肤感染

糖尿病可引起多种皮肤损害,由于糖尿病引起代谢紊乱,使细菌容易在皮肤生长繁殖而发生皮肤病变;由于糖尿病引起广泛的微血管病变,导致微循环障碍,组织缺血、缺氧,易于发生皮肤损害和感染。

(一)糖尿病皮肤损害的临床表现和治疗

1.糖尿病特异性皮肤损害

(1)糖尿病脂性渐进性坏死:为糖尿病特异性病变之一,多发生于30岁~40岁的糖尿病病人,发病率为0.1%~0.3%,80%病变位于胫前,在小腿伸侧面出现红棕色的1~3mm血疹,有少量鳞屑,压之不退色。以后形成圆形或椭圆形萎缩硬化斑块,直径0.5~2.5cm,边界清楚,中间呈橙色,边缘为暗红色,略高出皮肤。1/3的病人溃破形成溃疡,病变可扩大至全胫部,最后变为棕色萎缩斑块。治疗应有效控制血糖、降血脂,避免外伤,口服维生素E,局部外搽可的松软膏。多数病人可自行消退,不需特殊治疗。

(2)糖尿病环状肉芽肿:为糖尿病特征性的慢性皮肤病,主要为糖代谢异常所引起。临床表现为前臂、手背、足背、耳廓、胸背上部出现浅红色或正常皮肤色的米粒大小的硬丘疹,逐渐融合成环状丘疹,略高出皮肤;播散性环状肉芽肿起病急,迅速波及全身皮肤的米粒大小的丘疹,无自觉症状,不溃破,随着糖尿病的控制情况而好转。本病治疗若病变局限可用液氮冷冻治疗,病变广泛者可用水杨酸盐或皮质激素治疗。

(3)糖尿病胫前色素斑:为糖尿病特异性皮肤病变之一,可同时见于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发病率为15%~50%。本病是在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引起皮肤营养障碍的基础上,受到轻微外伤所致。临床表现为胫前发生园形或椭园形直径为1cm的红色丘疹,可产生鳞屑,逐渐发生萎缩和色素沉着。本病随糖尿病的有效控制而好转,可用大剂量维生素C或谷光甘肽400mg静脉滴注,局部可用20%氢醌单苯醚霜外搽。

(4)糖尿病性大疱:临床表现为3种类型,一是自发性无损伤性清晰性水疱,大小不等,小者几毫米,大的10cm以上,分布于足侧、下肢、手和前臂,经2~4星期可自行愈合,不留瘢痕;第二种水疱与第一种相似,但水疱经2个~3个月愈合后留有瘢痕,伴棕色色素沉着或萎缩,色素需1~2年才能消退;第三种水疱与日光照射有关,愈合后不留瘢痕。本病治疗为控制糖尿病、降血脂,局部涂龙胆紫或0.5%新霉素软膏,大水疱可抽出液体,用红霉素、先锋霉素等抗生素。

2.糖尿病非特异性皮肤病变

指糖尿病病人受细菌或真菌感染而引起的皮肤病变,约占糖尿病皮肤病变的20%。

(1)糖尿病疖肿和痈:为葡萄球菌侵入皮肤毛囊而引起,多发性疖肿叫疖病。多数相邻的疖肿互相融合为痈。好发于头面、颈、四肢和躯干,可反复发作,常年不愈,愈后留有瘢痕。治疗应严格控制糖尿病,口服复方新诺明或用青霉素、麦迪霉素、先锋霉素抗菌治疗,局部可用硫磺鱼石脂软膏。

(2)糖尿病丹毒和蜂窝织炎:糖尿病丹毒为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皮肤和皮下组织的淋巴管和周围软组织的急性炎症。临床表现病变部位出现大片红肿热痛和头痛、发热等全身症状,好发于小腿、头面、腹部。糖尿病蜂窝织炎是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皮下、筋膜下或肌肉间隙深部蜂窝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性炎症。主要由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或厌氧菌感染引起。临床表现局部红肿热痛,皮肤呈暗红色,全身畏寒、发热,若治疗不及时,局部可化脓、坏死。糖尿病丹毒和蜂窝织炎的治疗,应用胰岛素有效控制血糖,并积极用有效抗菌药物抗感染治疗,局部用50%硫酸镁热湿敷,化脓者切开引流。

(3)糖尿病足:糖尿病病人由于高血糖,引起神经病变,使足部肌肉的伸屈活动失去平衡,出现爪状趾,加之感觉神经病变引起痛觉减退或消失,以及糖尿病血管病变使足部缺血,所以容易发生足部损伤、溃疡、感染和坏疽,这种足部病变称为糖尿病足。临床表现主要为间歇性跛行、静息痛和溃疡,由于糖尿病血管病变使下肢肌肉供血不足,在行走一定距离后病人感到乏力、麻木和小腿腓肠肌疼痛,休息后可缓解。当病变进一步发展,下肢缺血加重,睡眠时心输出量减少,下肢缺血加重,因而引起由臀部向足部传导的疼痛,当坐起后两下肢下垂可使疼痛减轻,遇热或抬高肢体则加重。由于缺血和神经病变,易发生足部及小腿感染、溃疡及坏疽。检查病人可见足背及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患肢皮肤温度降低、苍白、毳毛脱落。

治疗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并积极用有效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同时注意保护足,应穿合脚的软底鞋,保持足部皮肤清洁,用温水洗脚,避免烫伤或损伤皮肤,加强小腿运动,以促进血液循环。发生坏疽时可行截肢术。

(二)糖尿病皮肤病的中医治疗

1.疖、疔、痈的辨证施治

主要发生部位在肩、背、四肢、腹部和臀部,大者为痈,小者为疖,长于骨旁皮下者谓之疔,可多发,亦可单发,其病变又分实火证和虚火证。

(1)实火证:红、肿、热痛,重者伴恶寒发热,口渴引饮,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浮数。痈肿溃破后脓黄稠。

(2)虚火证:漫肿无头,色紫暗,疼痛彻骨,夜不能寐,发热恶寒,舌质红苔黄脉数。脓溃可形成窦道流脓流水经久不愈。

(3)治法:不论实火证或虚火证,均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内、外治法结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