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校长新锐领导力丛书-校长的经典管理案例
17856800000048

第48章 管理研究与案例(16)

(3)注重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作为领导干部,不仅要有知人之识、善人之智,更要有用人之胆,要大胆起用青年教师,充分信任青年教师,使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得到锻炼,增强自信心和荣誉感,为我校的长足发展增强后劲。

(4)注重教师自身的优化。努力利用和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加强教师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从教研上看,我们在市中区率先进行了“一标五环”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并借助我校被定为“四川省教委《九义目标导学体系研究》重点实验学校”的东风,在校园内外,大兴课堂教学改革之风。如今,我校已有大批中青年教师在教坛上崭露头角,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先后受到教育专家和市、区主管部门的肯定。这为大大提高了我校的社会知名度,为我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以目标分层为方法,促使管理科学化、规范化为了进一步强化督促,检查和评估工作,提高综合办学效益,我们实施了目标分层管理的办法。具体做法是:

(1)分层定标。一级目标指校长对政教处、教导处等职能部门确定的目标。该目标应尽可能地体现学校在各个区段的总体发展方面和所要完成的各项任务指标,起宏观调控的作用。二级目标是指政教处、教导处等职能部门对班主任、科任教师和教研组所制定的目标。该目标是学校总体目标的具体化。三级目标是指教研组、班主任、任课教师对学生的目标,该目标是前两次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

(2)实行分层管理。学校是一个系统,而系统的结构是按一定的层次和从属关系联系在一起的。各层次主观的问题由分管部门来解决,如出现较大问题,则由校级领导出面协调,以尽可能使各职能部门职能优化,尽可能地使教师的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优化。

(3)加强检查、评估。各级分管部门分阶段对目标实施情况和达成情况进行检查、评估,学年终进行综合考评,并将综合考评结果与奖金、职评等教师切身利益和普遍关注的班主任留任等联系起来,增强评估效应。

3.班主任负责制实施中的辅助性措施随着班主任负责制的实施,教师的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和危机意识大大增强。压力可成为动力,但同时也可成为阻力。如一些自身工作态度较为端正、事业心也较强的教师,可能由于受年龄、学历、工作方法、乃至个性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而导致教学效果较差,因而不易被组合等问题,学校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处理,采取了以下做法:

(1)对年满50周岁的老年教师降低周课时1节~2节,进行内部调节。

(2)对组合困难的中青年教师,或者创造机会让其深造;或者待职听课,每缺听一节需加听课两节,练好内功;或者从事非教学工作,如勤工俭学等,以增强学校的造血功能。

(3)对工作能力和业绩差,且态度不端正者,进行批评教育,限期改正,并且安排指导教师予以帮助等。

以上措施的落实,大大缓解和消除了实施优化组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四)实施“目导”管理的效果

我校进行“九义目导”实验和管理是为了适应“普九”的需要,是为了巩固“普九”成果,实现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轨而开展的。通过几年的实践,现已初见成效。

1.素质教育落到了实处。学校按国家教委颁布课程标准开齐了各门课程,亦不再区分所谓的主副科。学校重视各学科教学,教师也认真进行各种教育,从而拓宽学生学习的知识面。

2.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

(1)以97级、98级为例,两个年级的多项指标较上届同期指标有提高。见下表:

两个年级的多项指标提高表

时间级别平均分巩固率%优生率%合格率%差生率%

九五春九六51.6498.4316.2640.3620.41

九六春九七52.1397.7314.2442.818.53

九六春九八60.9210018.3663.916.32

(2)毕业班会考各项指标较前三届有大幅度提高。见下表:

毕业班会考各项指标提高幅度

年度平均分巩固率%合格率%优生率%差生率%

9347.9487.532.399.9122.48

9449.596.8233.728.2833.12

9548.58835.614.828.24

9662.6795.366.4528.8614.2

3.教师素质有了全面提高。实施教改实验后,教师积极投身教改。为了保证目标的达成,教师积极学习“九义目导”理论,改变过去应试教育的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由过去的重视优生,转向到教育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教学日趋成熟,课堂教学质量普遍提高,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体现了“一标三线五环”的模式,促使年轻教师尽快成熟。在对教师的考评中,虽然考评方案未变,但教师综合考评分值平均提高了23分。

(张永明钱斌欧成林)

十九、ISO族标准八项原则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

ISO9000族标准有一个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对一所学校来说,这八项原则不仅应成为制定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和编制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时应贯彻的精神,而且是学校制定质量战略规划的依据。

(一)顾客为关注焦点

ISO9001标准强调“以顾客为中心,一切以顾客为关注的焦点”。谁是学校的顾客或者是消费者呢?毫无疑问是学生,当然还有家长、高一级学校、政府、市场、社会。

有些人特别反对把学生作为顾客或者消费者的思想,他们认为如果把学生看作是顾客或者是消费者,那么师生之间就纯粹是一种“商业关联”。商业关联用在学校这样一个传统文化、人文气息浓重的组织中,是对教育的一种“亵渎”。把知识的传授和文明的传承“异化”为一种“买卖关系”,这在心理上是令人难以接受的。

有些人反对把“用户至上”这个概念引进教育系统当中,认为很可能导致教育上的短视。

这种可能性会成立吗?“用户至上”与教育上的短视是没有必然的联系的。不仅在民办学校,即使在公立学校里,家长支付学费、政府和社会投资都是期望得到回报的。我们在分析这种回报和需求的时候,应清醒地认识到:第一,付费并不是升学的唯一前提条件,即使家长不付费也会对学校提出子女的升学要求的。第二,升学率的提高要靠有效的质量管理来保证,而ISO族质量管理恰恰以服务对象(在学校就是学生)为关注的焦点,以学校整个办学水平的提高为目的,因而必然最能满足提高升学率的需求,是对投资者的最好回报。

ISO9001的“顾客中心”启示我们,必须改变我们的管理理念,教育既然是一种服务,那么学生就是最具代表性的消费者或者是客户,学校就要提供满足消费者的教育服务——优质教育服务。

ISO9001表明:第一,一个提供消费服务的组织的生存取决于顾客的满意度,失去了顾客的满意度,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础。一个教学水平很差、无法达到标准的教师就失去了做教师的资格;一所办学质量低下的学校就面临着倒闭的危险。第二,理解、识别顾客的需求,把需求转化为服务持续提高的动力。无数的有识之士呼吁学校教育和教学要关注学生(顾客)的需要,对学生因材施教,而ISO9001提出的“顾客满意度”对教育是很有启发的。把学生成长的要求作为改进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动力,很符合现情。第三,对顾客的满意程度进行监督和控制,改进和超越顾客需求。在学校里,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能力和要求,对学生的信息应全面、客观地予以收集,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测评,改进自己的教育和教学,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二)领导作用

ISO标准强调,领导者应建立组织统一的宗旨和方向,创造并保持使员工充分参与实现组织目标的内部环境。

在现代学校管理中,学校领导必须确立学校的办学宗旨、质量方针,指明学校的办学方向,做好学校的发展规划,为学校勾勒出一个清晰的远景,并能在学校内部得到有效沟通和透彻理解。没有宗旨没有办学理念和办学方向,就会产生短视行为,因为不知道学校今后发展的方向,行动就必然带有盲目性。所以,高明的领导首先要给学校发展奠定一个长远的基调。

同时,还必须确定学校组织机构的部门、岗位设置,以及各部门的职能分工,明确各岗位人员的职责,使教职员工能够理解组织的目标并动员起来去实现这个目标。这就需要领导者创造一个比较宽松、和谐、有序的环境,在整个组织及各级部门设定富有挑战性的目标。这是需要公开和诚恳的交流和沟通的。只有目标、方向、职责明确,交流和沟通有效,才能提高学校运行的效率和办学的有效性。还要为员工的高效工作提供到位的资源,给员工提供培训的机会,使他们达到岗位设置要求。领导者还应该承认员工为学校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强调领导的作用,重点是强调领导的决策能力、协调能力、沟通能力、洞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一种共同的价值观,为员工树立一个榜样;努力创设令员工舒心的工作环境,体现出对员工的人文关怀。这表明ISO标准绝不是单纯的刚性制度,也处处体现出制度内的一种温情。

(三)全员参与

ISO标准强调,各级人员是组织之本,只有他们的充分参与,他们的才干才能为组织带来收益。

因此,应鼓励学校教职员工参与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从而使学校的方针、目标具有更大的合理性。强调领导的作用绝不是提倡领导者的个人英雄主义;领导者应集思广益,实行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而不是独断专行。

要把组织的总目标分解到各个职能部门和层次,让教职员工看到更贴近自己的目标,使员工了解他们岗位的重要性;还要识别影响员工工作的制约条件,让员工主动解决问题,激励员工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并以此来评价教职员工的工作业绩。

当然,要想使得员工积极参与到实现学校的目标中去并达成他们自己的目标,有两点是必须强调的:其一是学校要积极地为教师提供机会增长经验;其二是要和教职员工分享成功后的喜悦,分享成果。

(四)重视过程方法

ISO标准强调,将活动和相关的资源作为过程进行管理,可以达成更好的效果。

因此,领导要善于识别学校质量管理体系的整个过程,特别是德育、教学、学生的学业成就、教师的业绩、工作和学习环境以及升学有关的过程。针对每一个过程,确定这个过程的活动组成和相互关系。针对每一个活动,根据这个活动应满足的管理要求(如质量标准要求、学业成就要求、教师业绩要求等),确定活动的职责分工、方式方法,形成记录。

要对实施过程进行监控和测量,把监控和测量得到的数据和资料进行分析,找出改进的机会和余地,采取措施,包括提供必要的资源,实现持续的改进,提高过程的效率和有效性。

采取“过程管理”是ISO标准的核心,管理的重点由“产品(结果)”转向“过程”。在传统的学校里,对结果的关注远远大于对过程的关注,如关注升学的结果,却不愿意在过程上付出代价。一个原因就是结果管理相对简单。譬如,要考试就要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对学生进行训练就要时间(当然更要关注训练的内容和方法),但是通常在时间上有了增加后,基本上就可以给人们很大安慰了。过程管理就复杂得多,首先是分析一个好的结果需要哪些要素促成,还要分析各个要素的实施方式和效果,如果没有缜密的思维和可靠的数据资料是比较难以做到的。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认为:过程的优化就是结果的优化。遗憾的是,很多人不理解或者不知道这一点。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常常涉及到方法和方式的问题,如“我们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你是如何教学的”、“他老是不得要领”,这些统统都是说“过程”的好与坏,但是当前教育的功利主义倾向往往导致过度关注结果,反而忽略了过程。从另一方面看,对时间、精力和物质资源的过度关注,也大大削减了人们对方法(或过程)的注意力。如果从科学管理的角度来说,那就是:时间、精力和物质资源是有限的,但是方法是可以无限优化的。方法是可以无限优化的,过程是可以无限优化的,关注过程就是关注结果,就是关注效率和效益。

(于家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