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校长新锐领导力丛书-校长的教育创新
17856900000040

第40章 指导教师更新观念(5)

其二,找依据。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学习许多学说、理论、观点、定理、公式、法则等,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它们的依据,哪怕是至高无上的权威理论,或者沿用已久的法则,都应反问一句:它的依据是什么?要质疑溯源,寻根究底。

其三,提异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应要求学生认真学习和掌握书本知识,另一方面应要求学生跳出教科书的框框,不受其约束,敢于对教科书中已有的理论、观点、原理、法则以及不成问题的问题大胆怀疑,提出异议。

其四,求异同。教师启发学生分析比较学过的某些概念、结论、定理、规律、法则、公式之间是否有相似之处,从异中问同,从同中寻异。

第五节 引导教师把握面向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以真实的创新与应用为特征的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的背景下展开的。它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倡培养学生具有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和学会学习的能力,起点要求较高,前瞻性强。它强调从根本上转变课程功能,重建新的课程结构,革新教学内容,变革学习方式,改革考试与评价制度,建立新的管理制度。它以崭新的理念、体系、结构与运转方式推出,涉及面广,而任务艰巨,是一项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包括教学改革在内的整个基础教育的改革。全国38个实验区启动,与此相适应,要求教学理论与实践以及高考制度作出重大变革,这是一次全方位的教育改革,绝不是简单的用一种理念去代替另一种理念,或者用一种方法去代替另一种方法,更不仅仅是新教学内容的增添。

新的课程改革尤其把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到至关重要的位置,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当今课程的一项迫切任务,在课程与教材的变革日趋受到重视的时候,我们不得不考虑教学的问题。以布鲁纳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课程论的失败已给我们敲响过警钟,为什么布鲁纳的结构课程改革中那些精选的教材到60年代末期就备受冷落?教学实践的检验功不可没,因为任何课程教材都是要在学校中、在实践中受到检验的,所以今天伴随全国上下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和高考制度的变革,我们不能顾此失彼,不得不重视与此相配套的教学的研究。

实践证明,多年来我们对教学论的定位有些偏差:教学论一直在抽象的理论层面进行无休止的争论,结果是,实践走在教学论的前面,教学论在高层的理性思维和实践方面都失去了其应有的优势,变成了一堆抽象的概念。因此,我想教学论不应该仅在抽象的理论或你对我的批判中生存,仅仅注重抽象理论的结果是注定会失去活力的,而仅仅注重用批判的方法来建立自己的理论浪费了很多时间。大家试想我们的理论家相互攻诈如今又剩下些什么?可以说所剩无几。每一个思想家“真正有价值而经久不衰的是他们每个人所贡献的那一点儿实实在在的真理,正确的观点自己就能取代错误的思想,而且用不着我们费劲去批驳任何人,它就会成为最有力的批驳。”柏格森的这句话一方面是为说明他的研究方法,更为重要的是提示对他的思想所应采取的态度。我们应该研究教育教学的现实问题,积极探讨面向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

一、面向新课程教学理念之一:教学即特殊交往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将教学的认识局限于哲学的认识论领域中,强调“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而忽视了教学也是一种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仅仅把教学视为认识论的范畴,视为知识的授受过程,舍弃了人的存在,我认为这是一个不全面的理解。教学不仅仅是知识授受的过程,更是一个个体生命逐步成长与形成、学生的个体“发展力”逐步被发掘和展现的过程,这不是用“知识的授受”或“特殊的认识过程”所能概括得了的。因为教学过程除了知识外,还有情感的、意志的、道德的等等素质在教学的阵地上得以成长和体现。因此,教学不仅仅是知识授受的过程,而且是人与人交往的过程,是生命与生命交往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交往过程”。

何为交往?交往即是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的活动。交往双方都是主体,都是彼此间相互关系的创造者,交往意味着双方均是有独立人格的自由主体。对于教师来说,教学是其生命价值的体现,这就要求教师应将教学看成是一种事业,全身心的投入,即教师整个生命的投入与参与;对学生来说,教学是其“生长”的过程,是其生命价值的孕育之所,也需要其整个生命的参与。因此,教学是生命与生命的碰撞,是生命与生命的和谐相处,这就需要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理解和宽容。因此新课程要求有新的生命的对话和理解,叶澜教授也指出:“如果从形态的角度看,我们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教学—这是交往的特殊变体”,“教学是有知识和经验的人与获得这些知识和经验的人之间的交往”等都是对这一思想的诠释。

当然这种交往与人类一般的交往不同,有其特殊性:第一,教学过程有特殊的交往目的。人类社会一般的交往的目的往往指向于交往主体双方的需要的满足,而教学交往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这一交往主体的发展,教师这一交往主体的职责主要是服务于另一交往主体—学生的发展。

第二,教学过程有特殊的交往主体。人类一般的交往主体可以是社会中的任何人,对交往双方没有特殊的规定,而教学交往的主体的一方必须受特殊的专业训练,具备一定的知识素养,另一方则是不成熟的有待于发展具有“发展力”的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有义务以人的生命世界为大背景,将科学世界的东西融入人的生命活动之中,以生命的活动实现科学世界对生命质量的提升,为了顺利交往,在这一过程展开之前,教师应首先解决好一系列的矛盾,如与教材的矛盾,了解交往另一方的特点等。

第三,有特殊的交往中介和制度。人类一般的社交不需要有特殊的要求,教学中的交往是以知识作为载体的,而且这种知识是从人类历史所积累的大量知识中精心挑选并以儿童认识规律为主线而设计的。同时,人类一般的交往不一定有较正式的程序和管理体系,而教学交往必须有较正式的场所、程序和管理体系。

第四,教学过程有特殊的交往检验方式。人类一般的交往一般没有较正式的检验方式,而教学交往需要以一方的发展为检验依据,进行考试或考察。

二、面向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之二:变革教学组织形式新课程方案要求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这种要求是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所无法完成的。因为班级授课制是批量“生产”学生,将若干学生编成固定班级,一个教师同时教几十个乃至几百个学生,用统一的课程内容授课,朝着“标准件”的模式培养人才,很难达到以上要求。因此,要达到以上要求首先必须改变这种集体的授课模式,采取灵活的授课模式,将全班同步学习与个别学习、小组学习等形式相结合,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其次,改变单一的按年龄编班、自然升级的组织方法,尝试按学生兴趣、能力水平编班,实行动态管理,分层教学,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班级,安排学习进度,使学生有差别的学习。再次,试行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改变原有的科任制一统天下的局面。第四,推进小班化教学。第五,推进小队教学即合作教学,克服教师的专业个人主义。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学校教育过程中班级授课制的优点,有针对性地加以改革。

三、面向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之三:变革教学管理制度长期以来,我国的课程传统是制度型的,它不是研究和探讨课程而是硬性地规定课程,是社会价值观对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并转化为适合教学的材料,它对教师的教学进行管理和控制,因此课程即为选择了的文化精华,教学即为传播这些文化精华的工具,因此长期以来教师的职责乃是“传道授业解惑”。一直到今天,我们的一线教师所持有的仍然还是这种观点。例如新课程有综合的问题,高考中有综合的问题,我们的教师就感到束手无策,不知道去研究综合,“他们只是关心自己学科的知识范围,许多人所持有的,竟然还是越具体越僵化就越踏实的心态”。

新课程制度提供给教师较大的自由空间,实行三级管理体制,无论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还是校本课程都需要教师创造性的实施,同时校本课程还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开发课程的良机,这些都要求教师角色的改变,原来“教书匠型”的教师已很难适应这种要求,这种课程制度下的教师应是“学者型”的,这就要求教师应从严格的“学科规训制度”下解放出来,做一个专家型的教师,以科研促教学。教研部门应从教师所面临的实际出发,有效地组织教师同行以及与学者专家的对话交流、合作研究,促进课程资源的共享。让学术界百家争鸣,激活教师的思路,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四、面向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之四:变革评价制度评价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新课程和新教材也要求新的评价。评价过程必须既关注对学生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也要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重视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重视书本又要重视现实,教师将评价手段多样化,同时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所取得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2002年3+X+综合科目高考制度在全国的普及,对教育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综合测试的命题指导思想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察学生在中学所学这些相关知识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命题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考察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利于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综合试题较好的体现了上述命题的意图,对中小学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的中小学教师做到:第一,注重“双基”,因为综合也是在“双基”基础之上的综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仍然重要。从往年综合试题可以看出基础教育是强调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基础教育的基础性是九年义务教育,面向所有学生、面向所有课程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所以,基础教育仍然要强调基础教育的基础性。

第二,综合测试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综合测试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中学所学知识的综合能力,要求学生用全面性、联系性和发展性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从根本上就改变了教师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就题论题的学习方式,因为综合试题特别是跨学科综合试题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和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第三,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这也是教学的一项基本原则,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的《关于2000年普通高校招收保送生实行综合能力测试的有关事宜通知》中强调“多以现实生活中的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立意命题,要求更加真实和全面的模拟现实”,这给教师的教学提出了一种新的挑战,也指出了教师教学的方向。

总之,新课程要求有一个崭新的教学理念,并构建一个与之相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这样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管理制度是中小学教师进行教学创新的重要前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