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不仅有师生之间知识信息的传递,更有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那种明朗的、乐观的心情,是思想海河中充满生机的激流;而郁郁寡欢、万马齐喑的苦闷心情,则抑制人的思维。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动之以情”,并通过激情为“晓之以理”奠定良好的基础。课堂上激情启发的方法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一)通过放录像、录音,或生动讲述,把学生带入一个特定的情景,使之受到感染与陶冶,如讲爱国主义时,放映电影《高山下花环》或播放录音《我的中国心》使学生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的熏陶;(二)用有趣的或包含激情的语言激起学生的感情的涟漪,引起他们对“理”的探索;如讲万有引力定律,可讲述牛顿观察苹果从树上掉下来的生动故事,把学生带入探索真理的境地;(三)找一件能引起学生丰富想像的物品,使学生睹物思情,如英语课教“我的一家”时,教师让学生拿出自己家庭的合影,然后用英语介绍,借以激发学生的家庭观念及热爱父母的心情,教师的自信、兴奋、惊奇、赞叹,对学生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激动起很大的作用。因而教师在课堂上要饱含感情,并通过自己健康向上的感情去感染学生,使他们从中受到鼓舞和鞭策,调动起思维积极性,体验到成功的欢乐;苏霍姆林斯基把情感教育看作是实施全面发展的“内在”促进因素,是融洽师生关系,进行和谐教育的重要手段,这一点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五、设疑法
“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激发学生的支点。会不会“设疑”是一个教师教学技巧的表现。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陆九渊也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一个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思维。换句话说,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应当指出的是,设疑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提问,它不是让学生马上回答,而是设法造成思维上的悬念,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进而激发解疑的动因和兴趣。如一位教师讲“阿基米德定律”,讲前,教师问学生:“木板放在水里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铁块放在水里为什么会沉下去?”学生答:“因为铁重”,教师接着问:“用铁板做成的巨轮很重吧,为什么它能浮在水面上?”学生一时语塞,但却形成一个“悬念”,学生大脑皮层优势兴奋中心迅速形成,激起了学生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与需要,接下去讲课,效果会很好。
六、寻思法
如果说设疑启发重在“疑”,即通过新旧知识的矛盾,了解问题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之间的悬念来启发学生学习兴趣,那么,寻思启发,则重在“思”,即通过引导学生如何解决问题,解决悬念来启发学生。如一位教师讲实事求是,特殊矛盾特殊对待的哲学道理,先讲了3个画家为独眼,瘸腿的国王像的故事。甲画家因美化国王,没画他的独眼,瘸腿而被杀;乙画家虽然如实画出画王的独眼,瘸腿,但丑化了国王也被杀;丙画家如果不想被杀,怎么办?教室里顿时“活”了起来。学生思考、想像、推断出许多答案,老师因势利导,加以启发辨析,从而说明了要讲的哲学道理,(丙画家画的是国王在林中打猎图——只跛足踮在树根上,双手拉起弓,眯着一只瞎眼瞄着远方)。
七、研讨法
教师将启发贯穿于讲练之中,通过循循善诱,步步启发,带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一位教师讲解一道数学应用题:“一辆公共汽车有乘客42人,到大观园下去12人,又上来8人,这时车上有乘客多少人?”课前设计了如下的启发研讨题:要求车上有多少人,首先应知道什么?这与题中哪两个条件有联系?有什么联系?可求出什么……?教师通过诱导下的研讨,一步步地求出问题的答案。这种“大问题,小步子”,的研讨启发方式最适宜低年级教学使用。
八、故谬法
教师在讲授知识的重点、关键处,故意出现错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思维。如一位教师讲汉语规则后让学生做练习时,故意将九的拼音扑jiu写成jiou。故谬法的好处是能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启发他们积极思维,以探究正确答案,但此法不可多用,否则容易造成学生思维混乱。
九、暗示法
课堂教学时,当学生思维出现故障时,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等种种方法,给学生以暗示,或接通学生的思路,让他顺利得解决某一问题;或提醒学生思维中出现某些偏差,让他们迅速回到正确的思路上来。如一位教师让学生做一道有关三角形的证明题时,由于一条辅助线找不出,证明陷入僵局,这时教师及时提示,使学生很快地设计出一条辅助线,使证明得以顺利解决。
十、点拨法
点拨法也是在学生思维受阻时,引起认知过程中断时给予确说出答案;而点拨启发,教师应把某些话说在明处。当然这些话只能说在关键处,否则就谈不上“点拨”了。
十一、对比法
强烈、鲜明的对比往往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如讲解计算题的简便解法时,可对比一道复杂计算题的繁琐与简便两种算法,通过对比启发学生学会运用简便方法解题。
十二、类比法
利用某类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之处,启发学生从甲物联想到乙物,并学会运用甲物的分析方法来分析乙物。例如对《鱼和潜水艇》一文,讲解时,可首先引导学生对鱼和潜水艇进行比较,找出其共同之处,分析其共同特征,进而通过分析鱼来分析潜水艇。
以上是从启发的内容和形式上来说的,而且仅仅是一些主要方法。其他如直接启发、间接启发、比较启发、归纳启发等,读者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此处不再细述。
第五节 课堂提问方法创新
课堂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缺乏科学性的提问是无益于启发学生思维的。如果提问太简单、太零碎,会使学生养成不动脑筋的习惯;提问太深奥,太空泛,又会使学生不知从何说起,怎么回答,这些都无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比较科学的课堂提问,应注意量力性原则。课堂提问首先应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了解每个学生不同的个性,不同的水平,正确估计学生的能力,有针对性地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深度的问题。对水平较低的学生提较易的问题,答对了给以鼓励,有利于调动其积极性;对水平高的学生,提较难的问题,答好了,不但对他本人有促进作用对全班同学也有启发。为了使课堂提问更有针对性,教师对提问对象的选择应心中有数,这一节课该提问谁,下一节课该提问谁;这个问题该问谁;那个问题该问谁;谁该问得详,谁该问得略;复习知识问谁,学习新知识问谁等等,都必须十分明确。以上这些便是通常所说的“量力性原则”。
科学的课堂提问,通常有如下方法与技巧:
一、铺垫式
解决某一颇有难度的问题时,先提问将有关知识回忆或提示,使之强化,成为通向未知的铺路石,让学生沿着已知与未知的联系去思考答案。这种提问既强化了已知知识,又降低了未知的难度,加速了新感知材料同原有材料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的思维有明显的倾向性。
二、阶梯式
几个问题有的联系成一个整体,每个问题是一级台阶,或者前面问题是后面问题的准备,后面问题是前面问题的发展;或者前面是一般性问题,后面是一般性问题的演绎或应用;或者前面材料是引起问题的原因,后面问题是前面材料的结果。这种提问,充分考虑到学生思维的程序性,对于培养学生前后联系思考问题的习惯,使之沿着某个方向深入探讨,以获得某个问题本质的理解和掌握很有好处。
三、对比式
所提问题在内容上是互相比较的,问题的提出,给学生显示了可比要求,内容上的客观可比因素与可比要求相结合,这种提问才可以顺利进行。这种提问,在讲授意义上没有相互包含关系,但能产生联合意义的“并列结合概念”(例如梯形与平行四边形)时,有特别的作用。这种提问有利于启发学生通过时分析对比,找出不同认知对象的结合点和不同点,限制负迁移效应的发生。运用对比方法的设计,如鲁迅《药》中的华大妈和夏四奶奶的心理、神态和行动的对比;《田寡妇看瓜》中田寡妇土改前后的表现的对比。通过对比提问,让学生比较分析,区别事物之间的异同,抓住事物的特点,能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
四、比较式
有比较才有鉴别。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一方面随着知识的日益丰富,视野日益开阔,另一方面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教师要提出有思维性,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比较、推理,去探求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求取真知。如教《送东阳马生序》,可抓住关键词语提出问题:(1)课文第一句“余幼时即嗜学”,把句中的“嗜学”改为“好学”行不行?为什么?(2)“嗜学”二字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这两个问题不是立即可以回答的,而是要认真阅读并进行思考才能回答,因此学生钻研课文的热情就高。他们反复阅读,反复推敲,反复比较,终于领悟到课文之所以用“嗜学”一词的精妙之处;“嗜学”虽然也有“好学”的意思,但“嗜”即不是一般的爱好,而是特别爱好,“嗜学”比“好学”语气更强,更能表达作者幼年时好学的急切心情。正因为有这种好学精神,他才能像文中写的那样,无所畏惧的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嗜学”二字有统摄全文的作用,与本段末的“勤且艰”相照应,也和篇末的“善学”相照应,“嗜学”、“善学”正是作者对马生的勉励和希望,也是全篇文章的主旨。
五、引路式
求取真知,不是一蹴而就的,何况学生还“知之不多”,对知识的理解,有些还会出现“误区”学生是教学的“受体”,老师处于主导地位,应做到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在课堂上对提问题的措辞要确切,回答的活动范围要小,尽可能从一个角度去问,有时还可以具体明确的把一个大问题分解为若干小问题,便于学生回答,有利于学生思维定向。如:教《伐檀》这首诗时,可先让学生预习,然后自己翻译全诗。课堂上,请一位学生翻译第一节(段),请全班同学对照自己的译文判断正误,结果没有发现有译错的,就提醒大家注意第一段最后一句诗:“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的翻译,并请那位同学把最后这句诗的译文再念一次。就有同学举手回答说:“那些大人先生们啊,可不是白吃饭啊!”这句是用反语对不劳而获的剥削者作强有力的讽刺,而那位同学却把“不素餐兮”错译成“可不是吃白饭阿!”。“吃白饭”和“白吃饭”意思是不同的,“吃白饭”是指“吃白米饭”,白吃饭指不功而获,在这里讽刺揭露统治者不劳动,白吃饭。经这位同学一指出,全班同学都恍然大悟,哈哈笑起来……因此,进行启发式教学,实现教与学“双向交流”,求取更佳教学效果,讲究科学的课堂提问是十分重要的。
六、联系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