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校长决策第一推动力丛书-校长的知识与能力
17857000000048

第48章 成功校长的人际交往与协调能力(2)

从信息论的观点看,校长对学校的领导与管理是一种信息编码、传输与反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言语符号是信息交流的载体,而且面部表情、手势、眼神、身体姿势、服饰衣着等非言语行为也是信息交流的载体。校长非言语行为的运用在信息表达中起着重要作用。

非言语行为是校长在工作中广泛运用的一种领导艺术。国外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就已对非言语行为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其研究成果正以极大的实用价值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领导学、管理学、公关学等学科,并渗透于实践中。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别恩曾提出一个公式:信息总效果(100%)=言词(7%)+音调(38%)+面部表情(55%)。我们姑且不去考究这一公式在我国的实用程度如何,但从中不难看出,国外心理学家对非言语行为是多么的重视。校长在自己的领导与管理活动中,也应重视非言语行为,谙熟非言语行为,掌握运用非言语行为的技巧,从而充分发挥其强化作用、感染作用、调节作用与补偿作用。

一、面部表情

表情是人心理状态的外在表现,是大脑皮层受到外界各种客观事物刺激后,在人的脸部的一种情感体现。面部表情是人的情绪变化的寒暑表,蕴含着丰富表情的校长面孔常常是下属最为关注的目标。因此,校长必须注意自己的面部表情,一方面,要善于运用面部来表情达意,去反映自己与他人同喜同忧的感情,去传达自己的某些意图,端庄中见微笑,严肃中有柔和;另一方面,注意面部表情的准确贴切,不能夸张、做作、装腔作势,也不能板着面孔,过于严肃。

二、手势运用

手势也是领导者表情达意的有效方式之一。准确、恰当的手势不仅能增加校长言谈举止的可信度,同时,还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根据其功能,有指示性手势、达情性手势、达形性手势、比拟性手势等,它们各有其不同的作用。手势运用应繁简适度、恰到好处,既不能太多,也不以有太少。太多使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太少则缺少生气和感染力。抗日战争胜利后,毛泽东同志去重庆谈判前与延安军民告别时,就有一个手势运用的范例,当时,主席举起手来,举起那顶深灰色盔式帽,举得很慢、很慢,像是在举一件十分沉重的东西,一点一点,一点一点地,等到举过头项,忽然用力一挥,便在空中一动不动了。毛主席的这一挥手,胜似千言万语,含义其深刻。

三、眼神表达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它在交往中可以维持双方的联系,使交往双方疏远的各种因素能够通过眼神加以抵消。一般来说,正视意味着庄重,斜视意味着轻蔑,仰视意味着思索,俯视意味着羞涩等。热情、友好、宽容、关切、傲慢、专横、淫威、狡猾等,也都能通过眼睛看得出来。因此,校长应经常用亲切、和蔼的目光与下属交流,用眼睛“说话”、“传情”、“解惑”,从而缩短与他人的心理距离,使下属有一种被关怀感、被重视感,从而齐心协力,共创美好。

四、身体姿势

身体的各种姿势也能够传情达意。校长应讲究姿势文雅、风度得体、举止大方、动作潇洒。如站立时,身体要挺拔、直立,显得稳健;讲话时,身体要坐正并稍向后仰,显得自信;倾听时,身体应稍前倾,显得关心等。身体姿势运用不当,也会引起人们的反感,例如走路时低头垂目、无精打采,说话时抓耳挠腮、呵欠连天,倾听时摇头晃脑、东依西靠等,都有损于校长的形象与威信。

五、服饰仪表

在现代社会里,服饰仪表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往往能够首先引起他人的注意,它反映着个人的思想、态度、气质、性格、教养、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犹如一块无字的告示牌,向他人显示着一个完整的自我。作为校长来讲,其服饰仪表应与自己的角色身份、时空环境相吻合,做到自然、得体、大众化,既不能过分新奇,也不能落后于时代,在朴素大方中见高雅情趣,于整洁得体中见丰富涵养,在亲切自然中见潇洒大方。

校长非言语行为的运用,在管理实践中,是有其许多自身原则的规定的。那么,运用非言语行为有哪些基本的原则呢?一是综合运用。校长在运用非言语行为时,应着眼于整体,着眼于全面,综合运用各种形式,使得面部、手势、眼睛等密切配合,否则,“独木不成林”,单调、乏味地运用某一形式,其结果只能是单调、乏味。二是适量、适式。适量,是指非言语行为地运用要繁简适度、多少适度。用得过多过滥,会使他人的负担太重,精力分散。如讲话时,一句话一个手势、两句话一挥拳头,则令人眼花缭乱,影响讲话效果,给人以做作、装腔作势的感觉;而运用过少过简,则显得死板,缺少生气和感染力。适式,是指非言语行为的运用要注意方式方法。校长必须根据自身、他人、环境等不同特点,对不同的对象使用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非言语行为,讲究针对性。三是准确得体。校长运用非言语行为时,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力求确切、得当,不要含义模糊或过分夸张。要努力使非言语行为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做每一个手势、动作、眼神、姿态,穿每一件衣服,都应根据实际需要,否则,欢乐时表现出冷漠、无所谓的表情或动作,悲哀时又表现出欣喜、欢娱的表情或动作,则是与校长的领导者角色不相称的。四是持之以恒。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不仅贯穿于心理活动的一切方面,而且还影响行为的外部表现。因此,校长在不懈锻炼自身内在潜质的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运用好符合自身风格、气度的非言语行为,从而使自己良好的形象、气质深深植根于他人的心目中。

第四节 成功校长的协调能力

简单地说,协调就是同心合力、相互配合,它是现代管理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指处理、调节好组织中各部门之间、人员之间、工作之间的关系,使组织和谐、工作同步、环节衔接。

协调可分为垂直协调和水平协调。垂直协调是指纵向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领导与被领导之间的协调。水平协调,是指横向的部门与部门之间、人员与人员之间的协调。

协调又可分为内部协调和外部协调。内部协调,是指组织内部各种关系之间的协调。外部协调,是指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协调。

一、协调在管理中的意义

(一)协调是实现组织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的具体途径

学校管理的每一项管理的内容,每一个管理的环节,几乎都要统一思想、统一行动,这是首要的管理步骤。然而如何做到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呢?这就需要通过协调这个具体的途径。人们的思想总会有差异,行动总会有先后,要做到“看齐”,就需要调整,大家向一个标准靠拢。通过协调,使组织内做到了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组织才真正具有了整体性。从系统论的观点看,系统的内部实现了思想、行动的统一,增加了系统有序性,就会出现系统1+1>2的整体效应。所以要取得一个整体的效应,就必须在组织内部进行一系列的协调工作。

(二)协调是组织内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条件

人与人之间,由于在认识上的不同和利益上的不同,总会产生一定的矛盾,如果一个组织中人际关系紧张,矛盾得不到缓解,彼此戒备、上下冲突,甚至敌对,这样的组织非但承担不了它应承担的任务,由于它的存在还会影响与其他相邻组织的安宁。如何做到组织内部关系缓和、气氛和谐、彼此谅解、相互信任,这就需要做人际关系的协调工作。我们现在强调的思想工作中,就有一部分承担着协调的功能。人际关系得以改善,建立了一个大家满意的、祥和的气氛,对于推动工作、完成任务、实现目标,无疑是具有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

(三)协调是使组织与环境之间建立和谐关系的保证

一个系统存在于一个环境之中,它们之间有着输入、输出的关系。环境对系统的输入,就是给系统什么,给多少的问题。系统对环境的输出,也就是给环境什么,给多少的问题。输入、输出两方面却存在着关系和谐不和谐的问题,一旦出现了不和谐,就会危及系统的生存。比如,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就是一个系统与环境的关系。社会向学校的输入,应该说有积极的也会有消极的。资金、设备是积极因素,而“六害”之类的东西就是消极因素,消极的东西影响学校,也是一种输入,它就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质量,危及学校生存,所以,中小学对“扫黄”应予以热情的支持,就是这个道理。学校向社会的输出,就是人才,如果学校输出的人才社会不需要,而社会需要的人才,学校输出不了,这样的学校,是得不到社会的承认的,也就失去其存在的价值了。由此看出,一个组织与它的环境之间出现了不和谐、不一致,就会危及组织的生存。如何使得组织与环境在输入与输出上和谐一致,必须在组织与环境之间进行协调,校长就是代表学校与环境进行协调的法人代表。

二、协调的主要原则

(一)整体的原则

协调在于改善组织中的关系,改善组织与环境的关系。因此,协调的出发点与协调的归宿,必须着眼于组织的整体性,就是要发挥整体的功能,维护整体的长远利益。要实现整体的目标,背离了这个整体原则的协调就毫无意义。协调不是掩盖矛盾,也不是为缓和而缓和矛盾,而是整体中出现了与整体目标不适应的矛盾,设法去解决矛盾。所以协调的基础是整体,协调的目的仍然是整体。

(二)法治的原则

协调必须要有所依据,依据就是各项政策的法令、规章、制度。协调是有法可依的,不应该是凭主观臆断和个人好恶的,为了避免协调中的随意性,要确立切实贯彻法治的原则。随意性的协调有时非但不能解决现有的矛盾,还会酿出一连串的新矛盾。

(三)公平的原则

协调必须要做到公平。公平不是平均,不是表面的平衡,这种报酬平分、过失均摊、责任共负、各打五十大板的协调,往往是协调不好的。协调,就是要从道理和事实上分清是非曲直,就事论事,在奖励与批评之中不偏袒、不徇私情,主持公道,有个合理的前提,才有公平的满意的结果。

三、协调的主要方法

(一)协约

协约指通过成文约定的方式把较为重大的、长远的关系协调好,并用文字固定下来。如部门职责界定的制度,学校主要负责人应遵循的工作守则等。其中都明确地规定了上下左右应有的关系状态,大家照此协调,便都理顺了关系。

(二)协议

协议指在会议上,把关系协调好。通过会议决议,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是口头的,大家遵守,各自调整,把部门之间、工作之间、人员之间产生的矛盾得到缓解,问题得到解决。学校中的会议,如党政联席会议、学校行政会议、有关部分负责人的“法约尔桥”协调会等。经常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协调关系。

(三)协商

协商,指临时出现问题或矛盾后,召集有关部门或有关人员,平心静气地彼此商量,寻求解决问题、克服矛盾的办法,使关系得以协调。

(四)谈话

谈话,指比较严肃的对话和比较轻松的谈话。这些都可以交流信息、交换意见、沟通情感、弥补裂隙,在和谐的气氛之中,把关系协调好,这是学校中最常见的协调方法。

(五)仲裁

仲裁,指上级借助权威,依据有关制度或规定,带有一定强制性地解决问题。或责令矛盾双方各自让步;或责令各自去完成规定的任务。这种协调办法,或是针对事情较小、又争执不下、协商无效的问题;或是针对长期扯皮,影响全局,又不肯妥善解决的问题,仲裁者必须充分调查,兼听双方,又广泛征求意见,仲裁得合情合理,使当事人与周围的人都心服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