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校长决策第一推动力丛书-校长的知识与能力
17857000000050

第50章 成功校长的创新思维能力(2)

(一)认真学习相关理论。当今世界,教育教学改革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总趋势、大潮流,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是没有出路的,无论是校长内在素质的显现,还是思想品德、教育素养、领导才能的提高,都是与这一趋势、潮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勇立潮头、踏涛逐浪,还是与潮浮沉、随波逐流,是校长非此即彼的选择,无疑,每一位有理想、有追求、有事业心的校长都会选择前者。这就要求校长应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把握其精神实质,努力涉猎广博的理论知识,以吸取其优秀、正确的思维方式、方法,克服思维过程中的片面性、表面性等倾向,发展理论思维,为学校、为自身提供更广阔的创造机会。如果不善学习,不愿读书,恪守“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守成保险,变革危险”的信条,则必然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早晚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职务并不能自然地给校长带来知识和能力,唯有俯下身子,扎扎实实地学习理论,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提高理论思维,才能逐步成长为教育管理行家。

(二)提高理论思维能力。这里所说的理论思维,不仅仅指校长进行理论思维活动,它还有一个理论思维的能力问题。校长的领导活动从来就不是一种孤立的、无意识的活动,不是只会“干”而不会“思”,只重“干”而不重“思”。一个校长要领导全体成员去实现学校教育教学目标,就必须有比较明确的教育思想,而形成教育思想的“工具”,就是理论思维能力。许多校长整天忙忙碌碌,埋身于事务堆中不能自拔,和其理论思维能力低有着很大关系,尽管他也很想把工作干好,但往往是“盲人骑瞎马,跟着感觉走”,到头来,自己事业一塌糊涂,师生员工也跟着吃亏。校长理论思维能力越高,其系统功能也就越高,反之亦然。因此,校长应十分强调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善于从日常小事中看出本质,由具体到一般,再由一般到具体,……依靠规律性的认识去领导学校工作。”从而在高层次上把握师生员工的思维脉搏,形成强大的“思维合力”,进而增强群体战斗力,理论思维能力是衡量校长能否成为有远见、高水平、有思维驾驭力领导者的一种重要尺度。

(三)善于自己拿笔杆写东西。善于拿笔杆写东西是校长提高理论思维的重要环节。邓小平同志曾说:“拿笔杆是实行领导的主要方法,领导同志要学会拿笔杆……用笔写出来传播就广,而且经过写,思想就提炼了,比较周密。所以用笔领导是领导的主要方法,这是毛主席告诉我们的。凡不会写的要学会写,能写而不精的要慢慢地精。”著名教育家吕型伟也说:“我当校长、局长时最珍惜时间,多忙也要挤出时间来读书、写东西。那时,每月订的报刊杂志有三十多种,几乎每天晚上我都动手写点东西,遇到思路顺了,一晚上能写七八千字。”校长亲自动笔写作的过程,是一种艰苦的学习、创造过程。通过动笔,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科学研究,就能认识教育现象,探索教育规律,从而提高理论思维,为自己成为教育管理行家奠定理论基础。

第四节 成功校长克服思维偏颇的能力

思维偏颇是人们在思维形式、思维过程、思维逻辑和思维内容等方面出现的异常与误区。作为校长,实践中常会产生哪些思维偏颇呢?

惰性思维,懒于开拓进取。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不仅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也弱化了一部分校长的思维方式。其主要表现是:(1)静止僵化。尽管社会不断发展变化,但他总难打破框框,突破圈圈,将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天地里,闭门造车,抱残守缺;(2)墨守成规。往往因袭旧套,陈陈相因,只知时间的纵向流逝,不知空间的横向展开,当工作出现偏差时,常处于被动应付状态,结果一次次反思都以一个个损失为代价;(3)机械刻板。待人处事往往不分青红皂白,以刻板印象为前提,而人与事是活生生的、动态的,因而常犯先入为主的错误;(4)得过且过。不求开拓,不思进取,“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思维方式表现为求静不求动、求稳不求变,懒于“闯”,懒于探索。

定势思维,缺乏活络变通。定势思维是校长受已有知识经验的影响所形成的固定的、倾向性的思维模式。思维定势有其经验性的积极方面,但其消极作用也不可忽视:用片面、静止的老眼光、老观念看待动态、发展的新事物,把老经验、老办法到处搬用,从而形成校长的“视力障碍”。

思维浮泛,满足表面现象。思维浮泛的校长不善于深入分析事物各种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缺乏深刻性思维品质,往往只看到事物的表面联系与外部特征,为表面现象所迷惑,因而抓不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更谈不上有科学的预见性。

思维混乱,缺乏逻辑性。平时我们说某人说话自相矛盾、自己打自己嘴巴,实际上就是指这人思维混乱。思维混乱的校长,其思维跳跃而无规则,论证紊乱而无条理,判断矛盾而不清晰,推论似是而非,表述语无伦次,整个思维像乱麻一团。

思维狭窄,缺少多维思路。主要表现为:(1)“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往往只看到一件件具体、琐碎的工作,而看不到它们之间的相互制约与内在联系;(2)“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处理问题强调某件事的可否、某个人的得失,而不考虑对其他人、事或学校整体工作的影响;(3)跳不出点与线的限制。其思维盯住的仅是事物的一点、一线,而不是立体的、多维度的、多变量的。例如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多维思维的人,能从教师、学生、家庭、社会等多种因素考虑,制定规划,采取措施,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与能力;而思维狭窄的人,则跳不出单纯、片面提高学生分数的旧框框。

求同排异,喜好一样标准。求同思维对于校长工作有其积极作用,但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的“铸造”,许多人都有一种求大一统、求和谐而不愿标新立异、乐为人先的思维倾向,这是消极的。因而,一些校长只求同不求异,企求平和,谋求中庸,只注重学生的共性发展,而排斥学生的个性发展,将“全面发展”看成是“平均发展”,以求得一样标准、一致意见、一个模式为善,思维过程中显得谨小慎微,生怕走错一步。

目标短暂,缺乏未来意识。目标是动机未来的实现,它指明要“做什么”。任何行为的产生都不是盲目、无缘无故的,而是有意识、自觉、有计划的。但是,由于校长日常接触的是具体的人和事,所以,一些人的思维目标就停留在完成眼前工作上,目标短暂,站的不高,想的不深,看得不远,缺乏未来意识。

人云亦云,不善独立思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校长应善于独立思考,不随波逐流,不为他人所左右,同时,能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有些校长却唯上是听、迷信盲从,爱被动地模仿别人,尤其是对于那些贤者、尊者、权威的东西,或者多数人的意见都会接受,而不肯开动脑筋独立思考。

主观主义,言行自以为是。所谓思维的主观主义,就是校长不顾客观实际,无视客观规律,或者把想像当作事实,以感情代替政策;或者不做调查研究,不听他人意见,处理问题主观臆断;或者主观片面,自以为是,时时处处表现“独我性”。这种人有时也强调创新、开拓,但他的创新、开拓是在不顾客观实际、无视客观规律基础上所为的,其结果总是以失败告终。

教条主义,热衷生搬硬套。校长的思维以实践为基础,具有实践性。但是,就是有一些校长,轻视实践,只强调从书本上的定义、知识出发,生搬硬套,遇事不动脑筋,只会查找资料,毫无创造性的按老套子办事,全然不顾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结果经常在现实中碰壁,教条主义严重的人往往对新生事物缺乏热情和理解,因为变化和创新总会突破其已有思维,搅扰其思维走向。

上述十种思维偏颇是校长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经常容易产生的。我们研究思维偏颇,目的是设法摒弃、破除、矫正这些偏颇,提高校长思维水平,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思维方式,从而形成和发展校长新的教育观、教学观、人才观与质量观。根据思维偏颇的诸种表现,择其要者而言,校长可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克服之:

一、开阔眼界,拓宽视野,发展广阔性思维

长期以来,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学校教育总是在封闭、孤立、单向的状态下发展,这也是校长产生思维狭窄、目光短浅、主观主义等思维偏颇的客观原因。而市场经济条件下,校长如果还是沿袭传统的思维方式,则是与新的形势相悖的。

这就要求校长应从大市场、大教育、大思维出发,拓宽视野,从而使主体思路趋于广阔。而要做到这一点,校长必须认真学习,广泛涉猎,提高主体素质,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多种方式方法,提高思维结构的多极性,提高立体思路的灵活性,提高信息交流的通畅性。唯此,才能摒弃相关偏颇,发展广阔性思维。

二、勇于探索,不懈进取,发展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主体对已感知的客观现象进行思考,从而对其规律进行最为能动性的认识、运用的集中表现。一个校长,如果没有一种勇于探索、不懈进取的精神,那么他必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产生惰性思维、定势思维、求同排异等偏颇,就会失去蓬勃向上、进击不止的生机与活力,故此,校长应发展创造性思维,既要求同思维,又要求异思维,既要顺向思考,又要逆向思考,大胆创新,勇于探索,从而适应当代社会及教育事业的大发展。

三、洞幽察微,见微知著,发展深刻性思维

由于校长经常接触的是具体的人和事,所以往往凭直觉、凭表面现象处理问题,懒于深入思考。而一个有思维深度的校长,能够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明察秋毫,见微知著,能够揭示事物的原因与结果,掌握规律,抓住本质,预见事物的发展进程。因此,校长应注重发展深刻性思维,首先做到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把握其精神实质,以克服思维过程中的表面性、直觉性,矫正思维浮泛;其次,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与教育教学改革,在实践与改革中认识事物,充实思维;再次,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养成能动、独立的思考习惯,洞幽察微,从而使主体思维越来越深邃。

四、开动脑筋,遵循规律,发展逻辑性思维

一个逻辑思维较强的校长,往往善于运用各种逻辑规则帮助思考问题,具体表现为:思维首尾一贯,无矛盾性;能从真实的前提合乎逻辑的推理出正确结论。思维的表达井然有序,有理有据。这是思维混乱的校长所无法企及的。思维的逻辑严密程度是衡量一个人思维能力的重要标志。校长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开动脑筋,遵循规律,注重发展逻辑性思维,做到既要主动学习一些逻辑知识,按其理论进行思维,又要有意识的运用思维方式,从整体角度理顺学校管理关系;同时,还要将系统原理与动态相关规律运用于管理思维。只有校长按符合逻辑原理的思想调控自身思维,才能够实现发展逻辑性思维的目的。

五、投身实践,善于独创,发展独立性思维

市场经济条件下,校长工作既是对现时学校工作的驾驭与导引,同时也是对未来新的事物、新的管理模式的追求与探索。这就要求校长应投身实践,善于独立思考,不唯上是听,不唯书是信,破除人云亦云、教条主义等思维偏颇,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要做到这一点,校长应首先坚持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因人、因事、因时制宜,深入研究事物固有的本质与规律,从而提高独立发现问题与处理问题的能力;其次,不盲从,不迷信,不受他人的影响与暗示,而是独立思考问题,并做出结论;第三,注重探索和认识其他校长管理活动的未尽之处,注重使自身思路在其他校长的不完善之处徘徊、求索,积极调动大脑生理机制与长期积累的社会感受,从而实现管理工作的完善与最佳。

第五节 激发创新思维的能力

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诀窍或窍门,这里的窍门就是指在做事情时,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从而有效地达到目的。所以,只要我们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进行创新思维也不例外,有自己的方法。成功校长要善于利用创新思维的方法,激发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利用相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