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校长新锐领导力丛书-校长办学思想与课程领导
17857300000016

第16章 校长办学新思维,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1)

一个志存高远的优秀校长,不应该只满足于做好当前的各项工作,而应该立足当前,放眼未来,精心设计学校发展的蓝图。管理学校,首先应准确定位学校的发展战略,借鉴各家之长,结合本校的实际,走有特色的发展之路。

第一节 从大社会的广度进行战略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战略管理在一些发达国家的学校里相继出现,并逐步成为一些西方人士颇感兴趣的话题。一个志存高远的优秀校长,不应该只满足于做好当前的各项工作,而应该立足当前,放眼未来,精心设计学校发展的蓝图。管理本身就是—种有着明确的目标追求、先有蓝图后有行动的社会实践活动。先有思路,后有出路;没有思路,就没有出路。

战略分析是指对特定的战略时期学校内外条件的综合调查、评价和预测,主要包括宏观环境分析、中观环境分析以及微观环境分析。要制定学校的发展战略,首先就要进行战略分析,拓展思路,正确地认识自我。

一、宏观环境条件分析——把握教育大趋势

宏观环境条件分析,主要是把握学校创建特色的时代背景,跳出学校看学校,走出教育看教育。学校要了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形势以及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要了解国内外教育改革的总体趋势和动向,要了解教育政策法规的基本精神,要了解教育理论研究的一些热点、重点和难点等等。这样可以避免学校特色设计时的狭隘眼光,少走弯路。

面向新世纪,我国的教育进行了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战略部署。其根本目的是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造成的教育异化,减轻学生的负担,使学生愉快地、健康全面地发展。它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教育目标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必由之路。素质教育的实行,对我国教育的影响必将是长久而深远的,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在进行学校特色设计时不能无视这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指导方针,必须从宏观的角度,考虑整个国家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改革对学校的影响。只有这样设计的办学特色,才能促进和保证学校的教育活动更有效地开展,才能更有利于学校育人工作的进行。

二、中观环境条件分析——认清社区情况

进行学校的特色设计,我们还要考虑学校所处的周边社会环境,即社区环境。学校不是一个孤立的组织,它与周边的社会环境是融为一体的。学校所在社区的人文环境、经济环境、自然环境等因素,既对学校的育人提出相应的要求,也会影响学校特色设计的定位。

学校所在社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特别是社区的政治、经济、科技的环境及人才的需求状况;人口年龄分布及对教育事业发展的影响;社区的人文环境,其中突出的如社会风气、文化传统等对学校的影响,所有这些因素都会对学校的教育产生相应的制约作用。只有根据学校所处社区的客观现状制定出来的学校特色设计,才能切实可行和符合实际,才能最大限度地争取到社区在物质上及精神上的大力支持,才能有利于学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实现学校的特色设计。

三、微观环境条件分析——摸准学校家底

学校特色设计是学校管理活动的努力方向和理想的办学境界,特色项目既不是现在已经达到的要求,也不是经过努力还达不到的境界,而是即将开始实行,并能一步一步实现的目标。目标总是指向未来的,但要立足于现实基础之上。因此,进行学校的特色设计,要从学校的现实出发,实事求是,根据学校的人力、物力、财力、生源、师资、领导班子、校舍环境、已有的办学成绩等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既要看到有利的方面,也要看到不利的因素,更要看到发展的潜力,使设计出来的学校特色,既不脱离实际、盲目拔高,也不思想保守、因循守旧,真正做到扬长避短,挖掘潜力,经全校师生的努力,完全能够实现的理想办学模式。把外部环境与内部资源统一起来的整合分析,也叫SWOT(S即strengths,优势;W即weakness,劣势;O即opportunity,机遇;T即threat,威胁)分析。这种分析是以同类学校之间的竞争为参照,从内外环境的结合上确认学校应该支持的战略方向。由于SWOT分析避免了环境分析与资源分析的单一性,因而更容易使人清楚学校的战略状况。

第二节 战略实施:理清理念,形成合力

对学校的总体发展作出了战略分析,并选择了恰当的策略后,还必须进一步理清理念,见诸文字,形成文本,这是一个不断深化发展、逐步清晰的过程。

一、理清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贯穿学校工作始终的一条主线。有没有这条主线,可以反映出办学层次的高低。很多学校在汇报工作时,常常用大量的事实,来证明学校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取得的成绩,但就是没有一条主线贯穿始终。没有一定的办学理念统率的材料,是难以给人启迪的。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应是教育思想的领导。他耗费了大量的心血,努力使全体成员——从校长到看门工人具备统一的、先进的教育思想,对教师的不符合这种教育思想的言行,哪怕是一句话,甚至一丝微笑或一瞥发怒的眼神都要跟他进行一个钟头、两个钟头、三个钟头的谈话,从而逐步形成了一个志同道合的、坚强有力的教育集体。他在帕夫雷什中学成功地实践了他的教育思想,为后世广为称颂。

江苏省某外国语学校校长认为,如果说校长是“学校之魂”,那么决定校长教育行为的办学理念就是“校长之魂”“学校管理之魂”。他上任伊始便从教育观念层面人手,列出“九条办学理念”,本着“一以贯之,长期坚持,点滴积累,厚积薄发”的原则,坚持以“九条办学理念”影响学校董事会的决策方向,规范学校干部的教育行政行为,统一教职工的教育思想,指导全校的教育教学实践,定位学校的品牌形象,赢得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广泛信任,取得了显著的实效。

该校的“九条办学理念”是:①明确办学宗旨。该校的办学宗旨是“培养走向世界的现代中国人”。其逻辑顺序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培养的学生必须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适应时代潮流的“现代中国人”、“走向世界的现代中国人”。②制定培养目标。该校的育人目标是“德智双全、文理兼通、学创俱能、身心两健”。“德智双全”“身心两健”,就是要让学生既成人又成才,这是办学最基本的目标。“文理兼通”“学创俱能”,就是要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进行整合,培养“善学习、能创造”的高素质人才。③选准精神偶像。有一位学者曾说过:“一个凡人,始终不渝地崇拜着一位伟人,他一定能减少许多庸人层次的烦恼,一定能较容易地使自己摆脱低层次问题的缠绕,从而使自己在许多问题上能超凡脱俗。”该校坐落在文化名城淮安,毗邻周恩来纪念馆。该校对学生提出“以恩来精神做典范,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口号,并以此为校训,让学生寻恩来足迹,读恩来传记,讲恩来故事,学恩来言行;要求每个教职工要“像恩来那样学习、工作和生活”,做“大写”的人。④优化育人途径。关于育人途径,该校提出,“以严格的要求规范学生,以优良的校风影响学生,以高尚的师德感染学生,以优美的环境陶冶学生,以崇高的典范激励学生,以扎实的课程发展学生,以丰富的活动提高学生,以现代的观念武装学生”。⑤加强学风建设。该校的学风建设目标是“乐学、勤学、会学”。⑥该校提出的教风建设目标是“乐于奉献,敏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实践,善于总结”。⑦建设校园文化。该校本着“整体规划、分项实施、逐步完善”的方针,做到“校园建筑营造整体美,绿化小区营造环境美,名人佳作营造艺术美,人际和谐营造文明美”。⑧牢记工作中心。该校以“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作为学校的工作中心。“内强素质”,就是要凝聚人心,弘扬“团队精神”,增强“主人翁”意识;要建立有效的导向机制、有力的制约机制、科学的评价机制和广泛的社会参与机制。“外树形象”,就是要重视学校的形象建设,确立品牌意识和市场意识。⑨履行庄重承诺。随着教育投资体系的多元发展和办学体制改革的深化,学校间的竞争日益加剧,来自教育外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学校必须尽快转变教育观念,适应市场需求。“视质量为生命,视家长为上帝,视学生若亲子。”这是该校对家长的庄重承诺,也是学校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需要。

战略规划有了,计划方案定了,不能束之高阁,还必须精心运作,巧妙造势,通过人际关系和舆论宣传的运作,内求团结,外求发展,让每一个人都领会战略意图,让每一个人都明了计划方案,并体现在各项行动之中。

二、人际关系运作

(一)内求团结——培育学校精神

发展战略的定位,计划方案的制定,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宣传教育的过程,一个不断修改完善的过程,一个不断升华发展的过程。学校要善于通过各种形式,让每一个教职工都能够理解、接受、认同发展战略和计划方案。其关键是要借助战略构想中的核心办学理念,生发、培育出一种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学校精神。学校有了这种精神,凝聚力就会强,积极性就会高。

有人对我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办学有特色的名校进行了总结,认为这些学校是治校有方,教学得法,英才辈出,即体现了办学有特色,教学有特点,人才有特长,学校享有很高的社会名望,随着办学效果的不断提高,慕名而往者络绎不绝。这类学校办学有较大的自主权,在办学传统上注重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注意全面倡导个性特色的校训;认真执行严明的规章制度;充分重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悉心进行生动、扎实的教育科学实验;不断拓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领域;尽心形成久于其任的领导核心;着力建设稳定、精良的师资队伍;讲究运用简捷、高效的管理模式。故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些办得颇具特色的著名中小学,实为我国普及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石,成为人才成长的摇篮。

(二)外求发展——获取各方支持

发展战略的定位,计划方案的制定,不仅仅是学校内部的事情,还要得到方方面面的支持,才能得以实现目标。

1.要努力获取权力制约组织或个人的支持和帮助

。权力制约组织或个人,主要是指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其领导,其他还有如财税、物价、公安等政府部门及其领导。学校作为一个社会组织,要求得生存和发展,就要善于获取方方面面的支持。对于同一件工作,上级领导是支持还是反对,其绩效是大不一样的;对于同一个人才,上级领导是赏识还是厌弃,其使用结果也截然不同。那么,究竟如何才能调动上级的积极性呢?有的学者谈了以下几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