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校长新锐领导力丛书-校长办学思想与课程领导
17857300000047

第47章 坚持以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为主的教育模式(6)

当然,为满足学生精神和心灵的渴望,学生必须接受式地学习大量的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以丰富他们的心智与灵魂。而且,对于大多数学习内容来说,学生不可能自主发现式地进行建构。但这并不意味着授受式学习将成为唯一的学习方式,而且也不意味着间接知识的接受式学习就只能采取被动的、消极的听讲方式开展。实际上,学生围绕一定情境或问题开展的自主搜集资料的过程(提出问题后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以便了解有关的已有知识),虽然是接受式学习,但却是自主的探究式学习过程的一部分。因此,也应该提倡以主动积极的探究方式来学习大量的间接知识,把间接知识的学习纳入到多样化的探究过程之中。

原则2:应在众多的科目中开展探究式学习

一讲到探究式学习,我们往往会想到在科学领域的科目中开展科学探究。实际上,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强调学生积极投身其中的学习方式,各个科目中均应大力提倡。因此,不仅在小学科学、中学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科目中,而且在语文学习中,在数学学习中,在英语学习中,在历史和地理学习中,在艺术(音乐、美术)学习中,均应倡导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这里,我们来看看最难让人想到会使用“探究”的语文科。

实际上,语文课程不仅十分强调探究,而且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把探究甚至提到新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三条来对待。翻开语文课程标准第1页,“课程的基本理念”共有四条:“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根据新课标编制的语文新教材(这里以人教版为例),充分体现了“自主探究”这一崭新理念,突出表现在各课后面的“研讨与练习”中。如七年级上册第1课“在山的那边”,课后第一题是:“朗读全诗,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诗歌,除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这里,提示了供学生自主探究的题目。第二题是:“联系上下文,品味下边诗句中加点的词语(括号里的问题可作参考)。”不仅提示了供学生探究的问题,而且通过括号中的问题为学生的探究提供了引导和指导。

另外,语文新教材在七年级上册中设计了六个综合性学习单元(三大三小),供学生集中进行规模比较大的探究活动。

人教版历史、物理、化学、生物新教材中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计了大量的、丰富多彩的、类型各异的探究栏目与活动。生物新教材在第一单元辟有专门文字说明观察、调查、收集和分析资料、探究的一般过程、实验方案的设计。另外,还有许多阅读材料详细展示了科学发展史上出现的一些科学探究的典型范例。如物理八年级上册第8页“伽利略对摆动的探究”,化学九年级上册第87页“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与发展”等等,都较为详细地展示了这些经典探究所经历的典型过程和运用的主要方法,从而给学生提供了无限的启发。

原则3:应强调探究式学习的多样化设计模式

探究式学习有多样化的设计模式。从自主获取的信息的现成程度,可将探究式学习区分为两大类:接受式探究与发现式探究。

在接受式的探究学习中,信息由学生自主地从现有资料或现有资源(如从图书馆、互联网、科技场馆等)中直接搜集或向有关人士直接询问,所搜集到的信息是现成的,顶多只需略加整理即可。例如,在讲完世界地理后,可以给学生布置这样一个探究作业:

如果你打算利用假期去新马泰旅游,为了旅游前的准备(衣物、机票、资金),你需要获取哪些信息?(这些国家的气候特点及近期天气预报、来往中国与这些国家的交通方式及路线、人民币与这些国家货币之间的汇率等。)如果打算给你的家人和朋友带回些特产或小礼品,你需要了解哪些有关信息?(这些国家的经济文化特色等。)你打算从哪些渠道了解这些信息?(地理杂志、旅游手册、旅游公司、电视、报纸、互联网、广告等。)写一篇短文,汇报你获得的信息,别忘了注明这些信息的确切来源。

由于这个作业是让学生从现有资源中主动搜集现成的信息,因此是接受式的探究学习。

在发现式的探究学习中,没有现成的信息可以直接搜集到,而是必须由探究者经过观察、实验、调查、解读、研讨等活动过程,通过整理分析来获得或发现。

从一个探究活动持续的时间来看,有的探究可能用不了一节课的时间,有的可能需要几周(如观察月相的变化,寻找出规律),有的则要持续大半学期甚至一年(观测记录一年中某地天气的变化)。

原则4:探究式学习应面向全体学生,并关照个别差异

并非只有好学生才有能力开展探究,应该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参与探究的机会。尤其是那些在班级或小组中较少发言的学生,应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使他们有机会、有信心参与到探究中来。

在小组合作开展探究活动时,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们的行为,防止一部分优秀的探究者控制和把持着局面,要注意引导每一个学生都对探究活动有所贡献,让每一个学生分享和承担探究的权利和义务。

当然,对于某些有特殊学习困难的学生和那些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还要考虑利用其他时机(如课外兴趣活动)给予一些适合他们水平和需要的探究任务。

原则5:应给探究式学习的开展提供足够的支持条件

探究式学习往往需要更多的时间,需要小班额教学,需要充足的材料等。在一个学生人数太多的班级中,如果又没有充足的必需材料,在较短的时间内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是比较困难的。即使组织了探究活动,也难于展开和深入。当然,并非所有的探究活动都需要强大的经费支持和人员配备,但探究时间的保证(保证学生思考的充分展开和深入)、一定的师生比(保证学生充分表达、师生充分交流的机会)等还是必需的。

另外,探究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应有一些制度上的保证来促使教师能够和愿意花时间来为学生的探究做复杂费时的准备工作。

原则6:探究问题的设计应首先关注“学生的问题”,面向生活,面向社会

要注意了解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我们的课程首先应关注这些真正来自学生和属于学生的问题,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第一,在设计课程时,首先应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以此作为设计课程时选择探究主题和安排主题顺序的基础之一;第二,每学期都应留出一些“自由探究时间”,供学生探究他们自主提出的问题;第三,日常的课程设计应该根据学生的即时兴趣作出适当的、及时的调整。

以下是一个小学里的真实镜头,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

第一节课还在下雨,第二节时就停了。凹凸不平的地面上出现一些小水洼。刚刚做完课间操的一群小学生蹲在花池旁,热烈地议论着什么。还有几分钟就要上第三节课了,教小学科学的王老师从工具库中提着一大包下节课要用的教具朝教室走去。经过花池时发现学生还未进教室,他低头一看,原来他们正在观察草丛中的两条蚯蚓。

“它们为什么从泥土中钻出来了?”

“是因为缺氧。下雨时,小鱼也会从水中探出头来呼吸。”

“或许是准备搬家。不是蚂蚁下雨前要搬家的吗?”

“现在的雨都是酸雨,把土都给腐蚀了,蚯蚓在土里呆不下去了。”

“土里有空气,下雨后土里灌满了水,没有了空气,蚯蚓憋得慌。蚯蚓不喜欢太湿的地儿。”

“它们出来让雨给它们洗个澡。”

王老师一看表,马上就要打上课铃了。他招呼同学们进教室准备上课,这节课他将与同学们一起探究“声音的产生”。他很高兴同学们对自然界保持着积极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遗憾的是,涉及蚯蚓的探究是在下一学期“动物与环境”一课中。在那一课里,将引导学生主要探究“蚯蚓适于生活在什么环境里?明亮的地方还是阴暗的地方?潮湿的地方还是干燥的地方?”

作为教师,他还没有随意改动教学进程的权力,否则在上级进行教学检查时就可能受到批评。走进教室时,他发现同学们仍在小声地议论着蚯蚓。因此,他上课时不得不把同学们的探究兴趣从蚯蚓上移开,转到本课的探究题目上来。他对同学们说:“我刚才已经注意到同学们对蚯蚓的兴趣,对这个问题我们将在下学期研究,你们可以把今天的发现记下来,日后会用得到。不过,这节课,老师打算与同学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

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决策权不充分,这是阻碍教师充分地倾听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学生来到学校以后所开展的探究应该源于学生自发的探究,也就是说,教师首先应该关注对学生自己的问题的探究,并允许学生对问题先自主进行一些非指导性探究,而不应该对学生说:“把你们的那些问题放在一边,在学校里你们应该探究这样一些问题。”也不应该总是对学生说:“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是……你们刚才提到的那个问题以后再说。”

因此,教师应该有权随时调整教学计划,可以随时插入临时性的单元或课题。一学期的多数探究主题将是预先确定或设计的,但应该允许少数例外。还可以每学期末集中安排一些课时,与学生一起,通过观察、实验或查资料,共同来探讨一些“学生的十万个为什么”。

原则7:探究式学习的重点不在探究方法和技能上,因此不必对此要求过高

尽管学生没有射电望远镜用以观察太阳系的奥妙,没有电子显微镜来探究无限微小世界的秘密,人们也并不期望他们有什么新发现,但是,学生照样自发地或在成人指导下探究着这个世界的奥秘。

探究并不复杂难懂、高不可攀,它存在于每个人身上,渗透于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学生所从事的探究与科学家的探究、与成人对自身所处社会的探究,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教师在指导学生探究时,关注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习作为探究之本质的那些共同的方面,那些具有广泛迁移价值、在学生生活中和走向社会后也能有所启示和运用的方面,如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基本的科学思维方法,而不必过分强调某些具体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技能,如滴定管的使用等。

原则8:探究中要辩证地处理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的关系

探究式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忽视教师的指导。应该特别强调教师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以追求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包括增进对世界的认识和学生探究素质的不断提升,从而使学生的探究实践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从幼儿的摸索到小学里开展的实验,是一步步循序渐进地发展的:孩子逐渐从自发的行为到进行有条理的分析,从漫无目的地发问到选择性地提出问题,从单纯地依赖感官到使用多种工具,从毫无规则的观察到更为合理、井然有序的研究,从迷恋到努力和精确严谨,从被好奇吸引到快乐地学习知识。无论哪个阶段或水平的探究,都可能伴随有疑惑、阻力、障碍、专注、紧张、艰辛、兴奋、喜悦或激动,但都绝不只是轻松和愉快。

原则9:探究中,教师首先要充分地倾听学生

教师要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学生的个人知识),首先应倾听他们现在的想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彼此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有一种十分重要的教育理念,叫做“倾听着的教育”,强调不仅要让“学生倾听教师”,更强调首先要“教师倾听学生”。应该说,这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新理念,十分深刻,应引起广泛的重视。

李政涛先生在《倾听着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一文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写道:“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这样的倾听就是真正的倾听,它有效地改变教师的倾听方式,使他们从外在的听到内在的听,从抽象的听到具体的听,从观念的听到体验的听,作为一个真正的倾听者的教师,必定是这样的:他怀着深深的谦虚和忍耐,以一颗充满柔情的爱心,张开他的耳朵,满怀信心和期待地迎接那些稚嫩的生命之音。这样的倾听由于植根于生命的大地,根深蒂固,顺风摇摆,时常静默沉寂,但又潜藏着创造的活力,它的全部目的无非在于:“为了在空中绽放花朵,凝结果实。”这些思想都是非常深刻和感人的。

原则10:探究过程中,要珍视并正确处理学生已有的个人知识和原始概念

引导学生积极反思如前所述,学生对许多问题(关于自然的、关于社会的、关于自我的)都已经有过自己的探究,形成了自己初步的看法,尽管这些看法中有错漏粗疏之处:有些不够全面,有些不够深刻,有些则是错误的。这些原始观念是儿童认识这个世界的开端,是学生建构起他们对这个世界的新认识的起点。

原则11:珍视探究中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探究活动中,学生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体验,对问题也会出现不同的理解和看法。这些都是学生积极投身和亲历探究实践之后所获得的,应该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