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校长新锐领导力丛书-校长办学思想与课程领导
17857300000006

第6章 积极投身教改,成为专家型校长(2)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善管理的校长队伍,历来是学校所期望的。校长队伍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它包括对校长的培养、选拔、任用和管理等。要做好这项工作,既需要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同时也需要校长自己作出不懈的努力。培养专家型校长是建设高素质校长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校长队伍建设是分不同层次和规格的,既有对合格校长的培养,也有对骨干校长和优秀校长的培养。任何一位校长的成长都有一个发展过程,由于校长个人拥有的内外因条件不同,往往处于不同素质水平上。我们不能只满足于对校长的一般水平要求,而应把重点放在对骨干校长的培养上,并从中优中选优,造就一批出类拔萃的教育专家。这样做,可以激励一些校长尽快走向成熟,从无名变为有知名度。创办一流学校,必须配置一流的校长,这是校长队伍建设应予高度重视的问题。

二、专家型校长的类型与基本特征

学校校长由于分工不同和领导风格的差异,往往在走向专家的道路上,呈现出个性与共性相融的特点。从那些不同的个性表现,以及他们从事的教育工作的性质、工作岗位和内容、主要成就的差异来进行划分,大约有五种类型。

(一)管理型专家

这种类型校长,是以重视管理实践和经验积累为主要特征的。为了实现学校办学目标,提高工作效能,他们总是努力把自己的决策意图转化为教师的自觉行动。注重从计划、实施、检查、总结等各个环节抓起,有步骤地采取行政办法、法规措施和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教育教学和改革项目等进行管理、控制和协调,从而使各项工作实现科学有序的运转,达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时尽其效的目的。他们的成就主要反映在形成了比较系统、先进的教育经验、教育思想和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方面。

(二)理论型专家

这种类型校长,顾名思义,是以掌握应用教育理论见长的。他们在学校工作中,十分重视对教育理论的学习与研究,不论是对古代的还是现代的先进理论,都能进行批判地吸收和创新,并把理论应用于指导教学实践,或用以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或用以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方面。同时,他们还注重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通过对占有材料的去粗取精、分析综合,把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经验,撰写出有科学性和学术性的论文或著作,以其影响教育行政的决策和指导教改实验。

(三)改革型专家

这种类型校长,是推动学校教育改革的先锋和开拓者。他们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办学高质量、有特色、现代化为主攻方向,通过有计划地、全方位地改革,不断创新教育体制、教育结构和教育内容。他们与众不同的主要表现是:有雄心壮志,而不是无所作为;有战略眼光,而不是急功近利;有进取精神,而不是墨守成规;有务实态度,而不是贪图虚名。他们对过去的传统教育,能进行认真反思;对现实的教育弊端,能进行大胆变革;对未来的教育发展,能进行积极探索。

(四)科研型专家

这种类型校长,所显示的特点是,校长是一个研究者,具有一定的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能把学校的工作任务,及时科学地转换为科研任务。通过选择科研办法,实现对教育问题及其规律的开拓性认识和探索。其研究方法既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也有单项实验研究与综合实验研究。校长追求的研究目标不是学术成果,而是通过不断的探索过程,更新自己的思想和领导行为,办出优质的教育。

(五)教学型专家

这种类型专家,多半是以教学权威的形象出现的。他们以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精湛的业务能力,形成富有特色的教学思想和风格。在领导和管理教学中,非同一般地进入教学的自由王国。对教学的内在规律认识深刻,运用自如;指导教学视野开阔,个性鲜明;既重视一般的常规教学,同时又勇于开辟创新之路。他们的主要贡献是学科教学成绩显著,在改革教材、教法方面有所突破。

对上述几种专家型校长的划分,我们只是做些粗线条的勾勒,如要细分还有经验型、务实型专家等。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些专家型校长同时还兼有几种专家校长的特点,这种具有复合性的表现,不仅大大丰富了专家型校长的多样性,而且也是当前和未来教育发展所需要的。

专家型校长除了有个性特点之外,还具有共同特征,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品德高尚,有高度的事业心、强烈的使命感、一身正气、为人师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他们能够做到:头脑清楚、是非分明、清正廉洁,不为名利所动;待人处事讲原则,有诚意,不以行政长官自居,不以教师之师自诩;对教育事业厚爱有加,有执著追求;忠于本职工作,勤勤恳恳,精选求精。正如上海市著名的老校长吕型伟所说:“教育不只是一种职业,而且是一种事业。职业可以讲代价、讲报酬,而事业则只能讲意义、讲奉献。”

2.具有独特的办学思想、现代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价值观。能遵循教育规律,实行办学育人;从实际出发,立足长远,发挥自身优势,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育指导思想和实施策略。

3.学识渊博,专业知识精深,理论功底深厚。善于捕捉和利用信息,分析形势,解决实际问题。大连市桃源小学宋兰春校长就具有这样的特点。她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坚持以目标管理为核心,以现代硬件建设为基础,以教师“精业”为特点,以教学“群研”为特色,把学校办成了“少年儿童的乐园,学生成长的摇篮,雏鹰腾飞的基地”。她主编出版的90万字著作《桃源笔耕录》,就是她和老师们的智慧与经验的荟萃。

4.实行民主决策,讲究领导艺术。能驾驭全局,抓住主要矛盾,用现代技术和方法实行管理,激励和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上海市优秀校长刘京海的经验就是这样,他说:“校长要做校长的事,第一是研究好办学思想,第二是研究提高教师素质,第三是研究教育改革。”由于他对薄弱学校有深入的研究,所以能及早作出实行“成功教育”的决策。经过多年实践,他终于解决了办学质量低下的老大难问题,使学校走上了成功之路。

5.有改革创新精神。能把握时代脉搏,顺应教育发展潮流,敏锐地抓住机遇,选择有价值的项目,大胆地进行探索,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并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和示范作用。如大连育明高中的梁守功校长就是以改革闻名的,他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率先实行了“人格化管理”和教师聘用制,由于改革力度大,一次解聘8名不太称职的教师而震动了全市,后来该校被省领导誉为“办学有特色,辽南第一校”。

三、专家型校长的培养与造就

教育发展在每一段历史时期都有代表这个时期顶尖水平的教育家。尽管在数量和质量方面有时可能存在较大差异,但总是有的。从我国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古代的情况就不必说了,以刚过去的20世纪为例,在过去的100年中,我国先后涌现出不同类型的教育家大约有100人,从清末提倡留学教育的先驱容闳和倡导洋务教育思想的张之洞算起,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在教育界产生较大影响的蒋南翔、匡亚明等,他们大都以自己不同的教育思想和工作实绩为教育发展作出许多贡献。改革开放后,20多年来,有专家统计,也涌现出一些教育家,粗略估计约有20多人。我国作为世界教育大国,有这些教育家,究竟是多是少?与发达国家相比,不言而喻是明显的不多也,这与我国的地位是不相称的。为什么我国缺少自己的教育家呢?解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结起来主要有这样几点:(1)泛政治化的教育影响。众所周知,教育家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是一个民族、国家教育思想和教育智慧长期积聚的精华。然而,建国后,由于多年受“左”的路线干扰,教育变成了为政治运动服务的工具,缺少应有的独立性和广阔的视野,自然也就延缓了本土教育思想的形成和教育家的产生。(2)被急功近利的学术研究所左右。高等院校和教育专业研究部门应该说是培养教育家的温床,但是近年来许多教师和研究者为评职称、晋级升官,而热衷于追求短期功利,甚至造成学术研究风气不正,出现浮躁和腐败现象。这种以金钱为目的、以名利为动力的教育研究当然是无助于形成培养教育家的环境的。(3)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近年,在中小学尽管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特别是高考指挥棒和片面追求升学率思想还在起很大作用,这些不仅严重地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同时也限制了校长和教师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由于缺少这种时代精神,所以也就离教育家越来越远。

面对这样的教育现实,要培养教育家谈何容易,就是培养一般的教育专家也是有相当难度的。当今在中小学应如何培养和造就教育专家呢?从借鉴已有的一些经验和面向未来的发展要求来看,应着重抓好以下几点。

(一)增强内需,确立高标准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