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校长依法治校必备工具书-学校安全工作指导手册
17857400000024

第24章 学校环境安全管理(1)

第一节校舍及其设备、设施建设

学校的校址、场地、建筑物和设备等是学生进行学习和活动的客观环境。适宜的校址和场地,通风良好、光线充足的教室和活动室,符合学生身材的课桌椅和其他用具、教具等等,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保护学生的安全,都是促进学生生长发育和增进健康的重要条件。世界上许多国家(其中也包括我国)都对学校的建筑和设备制定了符合本国国情的卫生标准及安全要求,以确保学校的建筑和设备等外部环境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安全。

一、校址和场地选择

(一)校址的选择

①校址应选择在阳光充足,空气流通,场地干燥,排水通畅,地势较高的地段。校内应有足够布置运动场地的占地面积,应有电源和排水的必要条件。

②校址应选择在无污染的清洁地段,学校与化学、物理和生物污染源的距离应符合国家有关防护距离的规定。化学污染源主要指的是排出有害气体、液体的工厂、作坊或其他单位,学生学习和生活环境中超过卫生标准的铅、砷、汞、镉、铬、锰等化学元素都可导致学生急性或慢性中毒,在浓度较大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尘埃和煤烟等有害物质影响下,学生慢性呼吸道疾病的发生率会明显增高。物理污染包括外环境中量过高或者过低的声、光、热、电磁场等,例如长期高强度的噪声刺激会使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平衡失调,脑血管张力功能受损,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产生头痛、头晕、耳鸣、心悸、失眠或嗜睡、全身乏力等症状。生物污染源指的是不洁饮食和饮水、粪便、垃圾堆等,可以通过空气、饮食、接触和虫媒等途径使学生感染各种致病性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引起相应的疾病。

学校应避免设在火车线道和飞机场附近,也应避免将教学主要用房设在交通的主干道旁。教室、阅览室和实验室允许噪声级为50分贝\[dB(A)\]。在学校建筑与同侧人行道路的距离不足80米时,应采取有效的隔音措施。在工厂区建校,应将校址选在该区的上风地带,以避免粉尘和有害气体的影响。学校附近不应设置垃圾场、化粪池、牲畜棚、屠宰场、停尸房等不利学生身心健康的设施和场所。不得将校址选择在架空高压线影响的范围内,建校以后也不得在校园内敷设过境架空高压线,以保证学生安全。

③校园环境必须安静,不宜与市场、公共娱乐场所毗邻,教学用房的外墙与铁路的距离不应小于300米,与机动车流量超过每小时270辆的道路同侧路边的距离,不应小于80米,离开街道线15米以上。

④学校应开设两个校门,为保障学生安全,正门不应开向主要街道或机动车流量每小时超过300辆的道路,校门处应留出一定的缓冲距离。

⑤校址的选择还应考虑到当地的人口数、人口密度、人口构成以及学校的服务半径等。服务半径是指学校与学生家庭住址之间的最大距离。服务半径的大小是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的体力特点和教学需要而确定的,当然也应根据当地的地理、气候条件及交通情况有一定的伸缩性。中学的服务半径,不宜超过1000米,小学的服务半径不宜超过500米,走读的小学生尽量不要跨过城镇街道、公路和铁路。有学生住宿的学校不受此限制。

(二)学校用地和运动场

学校用地由建筑用地、运动场地和绿化用地等三部分组成。国家对这三部分用地的划分有明确的规定:①建筑用地、运动场地、绿化用地之间有绿化带隔离者,应划至绿化带边缘;无绿化带隔离者,应以道路中心线为界。

②学校建筑用地应包括建筑占地面积、建筑物周围通道、房屋后的零星绿地、小片课间活动场地。

③学校运动场地应包括体育课、课间操及课外体育活动的整片运动场地。

④学校绿地用地应包括成片绿地和室外自然科学园地。学校应有一定的绿化地带,面积以占校园地面积40%~50%为宜。绿化能改善校园微小气候(如降低气温、增加气湿、降低风速,减少尘土飞扬,减低噪声和美化校园等)。

⑤学校运动场地应能容纳全校学生同时作课间操之用。中学每学生不低于3.3平方米,小学每生不低于2.3平方米学生。田径运动场地,小学应有200米的环形跑道,附两组60米的直跑道;中学应有250~400米的环形跑道,附两组100米的直跑道。每6个班级应有1个篮球场或排球场。运动场地的长轴应南北向布置,如果它位于教学楼一侧,则教学楼和运动场地的朝向都好,功能关系也较好,运动场的噪声对教室的干扰小。此外,运动场地不得铺设无弹性地面和少弹性地面,如混凝土地面和沥青地面等。体育锻炼的目的是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而体育锻炼一般总要借助一定的场地与设备。在通常情况下,运动场地与设备的合适与否,不仅关系到学生或运动员能否正确掌握运动技巧和提高运动成绩,而且还直接关系到学生或运动员的安全与健康。因此,运动场地与设备必须符合卫生要求,以安全可靠、有利于体育锻炼为原则。学校田径场,应设有平坦、松硬适度、不扬尘的跑道。跑道终点线后应留有15米左右的延长段,以便缓冲和整理活动。爬绳、爬竿、跳箱及单双杠等,均需附设沙坑,内置足够厚度的黄沙或70%黄沙与30%锯末的混合物,沙坑应经常翻松。沙坑内不得混有致伤性杂物。

投掷项目的投掷区,必须与其他运动场地分开,并保持足够的距离。单双杠、爬竿、吊环等固定器械,应无锈斑、发霉、断裂等情况,发现不牢固的地方应及时调换或修理。

有条件的学校可设游泳池。

一般人工游泳池应符合下列卫生要求:

池水浑浊度小于5度,水清能见底。

水温22~26℃。

池水应定期更换,尿素含量不得超过3.5毫克/升;池水应定期加氯,余氯不低于0.3~0.5毫克/升,细菌总数不超过1000个/毫升,大肠菌群不超过18个/升。

池壁、池底平整、光滑、不透水,且无易致伤的凸出物或其他杂物,岸上有做准备活动的平整空地。

室内游泳池应有足够的采光照明。

必须配备必要的急救设备和技术熟练的救生人员。

(三)建筑物间距和建筑容积率

学校建筑物的主要采光面与相邻房屋的间距,不应小于房屋高度的1.5倍,才可使教学用房具有良好的自然采光和通风。南向的普通教室,冬至日底屋满窗日照达到2小时,两排教室的相对长边,其间距不应小于25米,教室的长边与运动场地的间距也不应小于25米。

建筑容积率是指建筑总面积与建筑用地之比。学校的建筑容积率可随着规模性质、建筑用地和建筑面积而异,但中学不宜大于0.9。

(四)教学建设总平面的合理布局

学校用房一般可以分为3类:①教学用房,如教室、实验室、室内运动场和劳技室等;②教学辅助用房,如阅览室、教研室、行政办公室等。③生活用房,如宿舍、食堂、休息室、厕所等。学校的校舍以教室为主体,配置其他各种用房。

以教室为主的教学大楼应建在学校最佳的位置,以深入校园,不受外界干扰为原则。

教室和经常使用的房间不得设在地下室或半地下室。通常在走廊的一面(单面走廊)或两面(中央走廊)最多不超过6~8间教室。最好采用单面走廊的设计方案,若采用中央走廊,则走廊宽度应为2.5~3m。教室与饮水处、厕所、楼梯等处应容易通达,教室附近应设有防火设施,教学楼顶还应有防雷设施,一旦有火灾、地震等意外事故发生,能便于学生迅速疏散。楼梯的坡度不宜大于30度,根据学生步伐的平均长度和体力负担,楼梯踏步的深度(踏面)应为27~30cm,踏步高度为12~16cm。楼梯的宽度应根据教学楼层数,每层班级数和学生人数决定,一般不小于140cm,楼梯栏杆高度不宜小于90cm。

其他教学用房、辅助用房和生活用房都应设在最方便的地方。如实验室因面积较大,宜设在教学楼两侧,或与教学楼相近的实验楼中,以便双侧采光,其中化学实验室应有防晒设备,防止化学药品变质,并应设在楼的最上层,以免有害气体污染其他各室;音乐教室应该设在不干扰其他教室的地方,或单设在校园另一处;卫生室应设在楼下容易到达的房间。

学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设置室内运动场,兼做礼堂。室内运动场的窗应尽量开大,双侧采光,有3个以上的出人口。室内高度不应低于4.5~5m,最好达到5~6m。

学校的厨房和食堂不应设在教学楼内,以免厨房的噪声、水蒸气和气味等影响其他用房。校办工厂的设置也应以不干扰教学为原则。

(五)教学楼的位置及层数、净高

学校教学楼是学校的主要建筑物,设计时应考虑学生有较好的学习条件,并注意城市建设规划对学校布局的要求。教学楼宜设置在环境安静、光线适宜、朝向良好的区域,离开道路及运动场均应15米以上,并设在运动场的西北角或北面,以绿化地带为缓冲,尽可能减少风沙的侵袭及噪声的干扰。

中学的教学楼不应超过五层,净高度宜为3.4米。低年级应设在楼下,高年级设在楼上。

(六)教室配置和走廊、楼梯

学校建筑应以教室为主体,适当地配置其他用房。教室的数量应根据建筑形式而定,单内廊时,教室数一般不超过4个;中内廊时,教室数不宜超过6个。走廊的净宽度:内廊不小于2.1米,单内廊(外廊)不小于1.8米。楼梯应设在楼的两端,不得少于两座。楼梯不要采用螺旋形或扇形踏步。每段楼梯的踏步不要多于18级(但又不要少于3级)。楼梯之间,不设置遮挡视线的隔墙,坡度不要大于30°。楼梯栏杆的高度不能低于0.9米,室外楼梯栏杆的高度不能低于1.1米。

(七)学生宿舍

学生宿舍最好建在向阳、干燥、空气流通、环境优美的宁静处。中学生宿舍,一般应保证人均面积在2.7平方米以上,设双层床时,其室内净高不应低于3米;要有相应的晒衣晒被的设置。要保证学生的生活饮用水及热水的供应。洗漱室不能独立成套时,必须保证每层宿舍楼面有一个洗漱房,设置足够的水龙头,其洗漱槽应达到每人50毫米长;同样,楼面内厕所要达到12名女生有一个坑位,20名男生一个坑位,并有0.5米长的小便槽。建立健全卫生措施,加强管理。

(八)厕所

学校的室外厕所应设在教室、宿舍的下风向,或运动场的边角处,距离教室在10以上,距离水源在30米以上。楼内厕所则应设在每层走廊的两端,并设有配置水龙头及水池的前室。中学女生应按每25人,男生每50人设一个大便器(或1米长的大便槽),另设男生中学生每50人设置1米长的小便槽。保证做好厕所的防蝇、防风和必要的照明设备,及时清理清扫,定期消毒。

二、教室的安排及其他

(一)教室的大小与布置

学生人数决定教室大小。依照《中等师范学校及城市一般中小学校舍规划面积定额(草案)》规定,中等学校每班人数为45~50人,教室面积为53,每人占1.06~1.18m2;教室一般长8~9m,宽约6m,长与宽之比为4∶3或3∶2;室高一般中学为3.5~3.7m,使每名学生所占容积(气积)达3~4m3。在居民点比较分散的山区、农村,如果估计每班学生人数较少时,教室也可相应设计得小些。

教室的大小和长宽之比除了考虑所容纳的学生人数外,还要依据相应的课桌椅数及一定的活动面积进行安排,考虑学生视、听觉要求。为了保证学生视力和听力的卫生要求,教室不宜过长,第一排课桌前缘距黑板应大于或等于2米,最后一排课桌后缘距黑板不应超过8.5米,到后墙距离应大于0.6米。为了使前排两侧的学生能看清黑板上的字,并避免引起斜视和视觉疲劳,应保证学生视线与黑板远端间的水平角度(即水平视角)大于30°,第一排就座学生到黑板顶部的视线与黑板的夹角(即垂直视角)大于45°。教室每一排课桌前沿与黑板的水平距离不宜小于2米。教室最后一排课桌后沿与黑板的水平距离,中学不宜大于8.5米。教室后部,应设置不小于600毫米的横向走道。教室座位的排列,每行不宜多于两个座位,为了便于出入,各列桌椅间应有50~70cm宽的通路。为了使学生就座不拥挤,前后排应保持距离,在中学为85~90cm。教室两侧的课桌椅与侧墙应有一定距离,要求不少于50cm。

(二)教室的采光和照明

1.自然采光

学生情绪和学习效率直接受教室内光线的影响,因此,教室采光应尽量使室内的各课桌面及黑板面都得到良好的光照,并使室内照度分布均匀,不产生强烈眩光现象。所以,教室的朝向宜根据各地区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决定,我国大多数地区以南向、南偏东向为佳。教室采用南北双侧采光,有利于室内采光充足、均匀和通风。单侧采光时,光线应来自左侧,避免产生手部阴影。

教室采光系数为教室内课桌面一点的照度与室外同一时间、同一高度,开阔天空散射光(全阴天)的水平照度的比值,以百分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