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校长依法治校必备工具书-学校安全工作指导手册
17857400000037

第37章 学校卫生安全管理(1)

第一节环境卫生安全管理

学校的环境是指学生学习、生活、活动所接触的自然的和人为的环境。自然环境即是人所接触的日光、空气、水、土壤、动植物和气候变化等。人为的环境是指学习、工作和生活所接触的一切场所和设施,如校舍建筑及其内容设备、庭园、道路和交通、活动场地(工农业及实验基地等)、营养、体育锻炼场地、生活制度等。

学校的环境与体育锻炼场地的卫生,对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学生的文明、卫生的习惯,对学校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大的影响和作用。

一、环境卫生概述

(一)环境的概念

地球上的一切生物,包括人类,都生活在地球的表层,这个有生物存在的地球表层叫做生物圈。这是地球所特有的圈层,其活动和影响主要包括了约11km厚的地壳和约15km厚的大气层。生物圈里的主要物质有空气、水、土壤、岩石、阳光和生活于其中的生物等,这些主要物质是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同时为生命活动提供了一切必要的条件。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中心的所有客观外界条件的总和。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由有生命的物质和无生命的物质构成,以地球为核心,可以把大自然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岩石土壤圈和生物圈。各个环境圈有各自的化学、物理和生物学特性;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环境条件、教育环境条件、经济环境条件、文化环境条件和社会病态环境条件等。

(二)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环境的构成及其状态的任何异常变化,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人体具有调节自身生理功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的能力。当环境的变化在一定范围内,人体可通过自身调节来适应。如在高山缺氧条件下,人体可通过增加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来提高携氧量,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当环境的变化超过身体的适应范围时,将使机体某些功能和结构发生异常,甚至病理改变。工业“三废”(废水、废渣、废气)和生活三废(垃圾、污水、粪便)及农药污染等,是污染环境和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

1.环境污染的概念

自然的或人为的因素,使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变化,扰乱和破坏了生态平衡和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条件,称为环境污染。严重的环境污染叫做环境破坏,或称为公害。

2.环境污染物的种类、来源

(1)环境污染物的种类

进入环境并引起环境污染或环境破坏的物质,叫做污染物。影响人体健康的环境污染物种类很多,常见的一般可分为三大类:①化学性污染物如有害气体、重金属、有机及无机化合物、农药等。

②物理性污染物如噪声和振动、电磁辐射、电离辐射等。

③生物性污染物如细菌、病毒、各种病原微生物及寄生虫卵等。

(2)环境污染物的来源

根据环境污染物的来源可把污染物分为自然污染物(火山爆发、风暴、水灾等)及人为污染物(工业“三废”、生活废弃物、农药的使用、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战争毒剂及核武器的爆炸等)。而人为的污染物占重要地位,具体的有下列几种:①生产性污染物主要是工业生产所形成的“三废”。如未经过处理或处理不当时,其有害物质大量的排放到环境中去就可能造成空气、水、土壤和食物等污染。

②生活性污染物主要是日常生活中排放的垃圾、粪便、污水等。如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当,排放到环境中去,也可污染空气、水、土壤和食物。一些致病微生物的污染主要是来自生活性污染物。

③放射性污染物主要来源于核能工业排放的放射性废弃物、医用及工农业用放射源、核武器生产和试验所排放的废弃物。

3.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特异性损害和非特异性损害两个方面。

(1)特异性损害

可造成急、慢性中毒,致畸,致癌,致突变作用等。

①急、慢性中毒。短时间一次性大量的有害物进入机体可引起机体急性中毒,如食物被污染、汽车排放的废气等引起的急性中毒。有害物长时间低浓度反复对机体作用可引起机体慢性中毒,如生产环境中由汞、铅、苯、锰等生产性毒物引起的慢性职业中毒。

②致畸作用。放射线照射,某些农药、药物、化学除草剂等,会干扰胚胎的生长发育,可使孕妇的流产率、胎儿畸形发生率和细胞染色体的畸变率增加。

③致癌作用。癌症的发生率与环境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尤以化学因素为主,约占90%。如黄曲霉素、亚硝胺类化合物是强致癌物;过度照射紫外线可引起皮肤肿瘤;放射线的照射或吸入放射性物质可引起肺癌、白血病,还有砷化物、石棉、苯并芘等都是化学致癌物。

④致突变作用。突变是指机体的遗传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突然的变异。突变表现在两方面:染色体畸变,即染色体数目和结构的异常;基因突变,即DNA分子上的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突变可由生物因素、化学因素和物理因素引起,化学因素占主要地位。突变发生在体细胞,常导致细胞增殖而形成肿瘤;突变发生在生殖细胞,可导致不孕、早产、死胎或畸形等。

(2)非特异性损害

主要表现为使一般多发病的发病率增高,使人的抵抗力及工作能力下降等。

在高温环境中工作,大量出汗,流失水和无机盐,引起水盐代谢紊乱,致使肠道疾病的发病率增高;某些毒物(二氧化硫等)可使血液中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下降,使人体抵抗力下降。

4.环境污染引起的疾病

环境污染引起的疾病主要表现为:

(1)公害病

公害病是环境污染造成的地区性中毒性疾病。如镉污染引起的胃痛病,化学烟雾引起的红眼病等,都属于这种类型。

(2)职业病

职业病是因生产环境中存在的多种有害因素所引起的病理损害。如矿山釆掘工作中空气中含硅粉尘所引起的硅肺;印刷工业工人因吸入铅尘或烟雾所引起的铅中毒等。

(3)食物中毒

凡因吃有毒的食物而引起的急性疾病统称为食物中毒。

(三)学校环境卫生防护的基本措施

1.搞好校园绿化

绿化对改善环境,防止空气污染有重要作用。绿色植物有吸尘、吸毒气、杀菌及对放射性物质有过滤和吸收等作用。校园内合理的布局,科学的种植多类植物,对防止空气污染,美化、保护环境有巨大的作用。此外对食堂、校办工厂、家用燃料采取有效的改革措施,以减少空气中SO2(形成酸雨污染的因素)和CO的含量,减少空气污染。

2.处理好污物

学校每日的生活、学习污物,如垃圾(废纸屑、果皮、泥土、灰土、厨房食物残渣、燃料灰渣等)、污水、粪便要及时处理,污水及时倒入下水道或阴沟中,垃圾倒入垃圾箱,厕所要及时冲洗干净,防止粪便在坑内堆积,不要随地倒污水、扔垃圾,以防蚊、蝇孳生,传染疾病。

3.保护好水源

学校水源的位置应离厕所、垃圾场、畜棚、污水坑等处20m以上,防止水被污染。自来水管要经常检修,防止管道漏水污染。用井水、河水、池水作饮用水时,要注意水源的卫生及做有关的消毒处理。消毒后的水仍须煮沸后才能饮用,学生切勿喝生水。

4.防止噪音

学生学习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噪音是破坏安静环境、影响人体健康的有害因素。因为它能引起人体生理的变化,长期的噪音影响,可使人的听觉疲劳,听力一下降,重者耳聋;可使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心律不齐,心血管发生变化;可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干扰课堂,使人烦躁不安,影响学习效率。因此,学校内应禁止喧哗,严禁车辆通行和鸣笛,学校工厂、印刷厂应离教室稍远,应有隔音墙或隔音设备,厂房外可种植防声林,以减少噪音。

学校一般噪音的卫生标准:教室为40~55dB,图书馆为40dB,睡眠环境为35dB。

二、学校环境卫生

学校是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基地。一个学校的环境卫生是否符合卫生要求,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发展及身体健康。因此一个学校的新建或改建,对各种环境因素都必须有周密的考虑,必须达到国家和有关部门规定的卫生标准和要求。

(一)教室卫生

教室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场所,为了利于学生的身体发育和健康,保护视力,预防疾病,教室的主要卫生要求是:有良好的空气和采光照明条件,有足够的面积和空间,保持安静,防噪音及便于清扫。

1.教室的大小

教室的大小,取决于教室内可容纳学生的人数及相应的课桌椅数和一定的活动面积。据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规定,中学每班学生按50名计算,教室面积应为55m2,每名学生应占地面积不小于1.1m2,教室的长度与宽度的安排,应以使全班学生均能听清老师的声音并能看清黑板上的板书为度。因此教室的长度与宽度的比例一般为4∶3或3∶2(长度约8~9m,宽约6.5m)。

前排边侧学生的视线与黑板对侧远端形成的水平夹角(即观察角)不小于30°,如果小于30°。则可撤去第一排的两边的座位。否则易引起学生视觉疲劳及斜视。教室净高为3.7m。另外第一排座位的前沿至黑板的距离不宜小于2m,最后一排课桌后缘至黑板的距离不超过9m。为方便学生和教师的出入,每列课桌之间应有50~70cm的距离,教室后部应留有60cm以上的横向走道。当教室人数不超过50人时,可将桌椅排成三列;人数超过50人时,桌椅可排成四列。

2.教室的采光与照明

(1)教室的采光和照明的卫生要求

①课桌面和黑板面应有足够的明度。光线的明亮程度称明度。明度的大小取决于光源照射物质所反射过来的光线的多少,明度的单位是勒克斯。桌面上的平均明度不低于150k。

②光线分布均匀。教室各桌面上的最小明度和最大明度之比不低于1∶10,明度差别过大,易使学生产生视觉疲劳。

③避免炫光。当视野内出现亮度过大的光源,或物体与背景亮度对比过大时称炫目,导致炫目的光线称炫光。最常见的炫光来源有:裸露的照明光源或灯罩保护角不够大的光源及阳光直射教室内某一点。炫光严重影响学生的视觉功能。因此,在设计教室时,应该避免在视野中出现裸露光源和阳光直射入教室内。

④教室的人工照明应保证安全。在尚无电源的地方,如采用煤油灯、煤气灯等作为教室人工照明时,应注意不能使其产生有害气体,不要引起火灾,不要烫伤、烧伤学生。

(2)自然采光

指天然光线,是教室的主要光源。采光系数为1∶4~1∶6。采光窗的标准:窗宽1.8m,窗高2.1m,窗间墙以1m为宜,窗的下缘高度(窗台高)不超过0.8~0.9m。

教室采光状况与墙壁、天花板、室内设备的色调和玻璃的清洁度及窗外遮挡物有关。天花板、墙壁都应刷成白色,课桌椅的颜色也应以淡色为宜。各种颜色的反射率不同:白色的反射率为80%~90%;黄色为40%;浅蓝色为30%;黑色为1%~2%。普通玻璃的遮光率为10%左右,而被尘埃污染的玻璃的遮光率为20%~30%,对教室内的明度影响较大。因此对墙壁、天花板等要经常清扫、粉刷,教室的玻璃应每周擦拭1~2次。在新建教室时,建筑物之间的水平距离不能少于25m,占地面积较小的学校,建筑物间距不能少于该建筑物的1.3倍。已建成的教室,如附近的房屋距教室太近,可在房屋外墙涂上浅淡的颜色。此外,教室窗外不宜种植高大树木,以减少对采光的影响。可采用自然明度系数来测定采光状况。

(3)人工照明

是指采用电灯的照明。人工照明的卫生要求与自然采光的卫生要求基本一致。即光线要充足,分布要均匀。桌面上的平均明度不低于1501x。

教室明度的大小、均匀性与灯的种类、功率、数量和悬挂的高度、角度等有关。因此,合理布置教室的灯具对提高教室照明质量有重要作用。根据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1987年)规定:教室照明光源宜采用荧光灯。荧光灯与白炽灯相比,具有发光率高,发光面积大,亮度小,光谱接近日光,使用寿命较长等优点。为了使桌面达到足够的明度,一般每间教室应装置荧光灯8支,每支40W。灯间距为3m,灯距墙约1.5m,灯距桌面的高度为1.6~2.0m,灯距地面的高度为2.4~2.8m。灯的排列可采用长轴垂直于黑板方向,这样可使桌面和黑板明度一致。为了提高黑板面上的明度,可在黑板上方设置2个或2个以上的局部照明器。

3.教室的通风和取暖

新鲜、洁净的空气有利于人体的健康,但人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往往会污染空气或受到空气污染,人体健康会受到不良的影响,如果我们掌握一定的方法,既能防止空气污染,同时也能化害为利,使其向有利于人体健康的方向发展。

(1)通风的形式和设置

通风指排出室内污浊的空气,并换进外界的空气。

通风的目的就是通过空气的流通,增加新鲜空气。从卫生的角度来要求,通风时除需供给一定的新鲜空气外,还要注意适宜于身体的温度、湿度和气流等。如在炎热的夏季,室内需要流速较大、温度较低的空气,在寒冬的天气则相反。室内微小气候的调节和通风形式与设置有很大的关系。

通风的形式分自然通风和人工通风两种。自然通风是指室外空气通过建筑物的孔隙、门、窗和特设管道与室内空气进行气体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