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中的钟形器皿
1851年,在美国多尔切斯特附近,人们在岩石中发现了一件更奇特的东西。据当时的美国《科学文摘》报道说:“在几天前,在多尔切斯特附近进行的一次巨大的爆炸中,人们从岩石碎屑中捡到了两块折断的金属碎片。本来这是一个被一分为二的整体,当把它们合拢后,可以发现这是一个钟形器皿,它高11.4厘米,宽16.5厘米,壁厚0.3厘米。令人惊讶的是,这个器皿外形像锌,或者是锌与银的合金。它的表面刻有6朵花,花蕊中均嵌有纯银,底部雕有蔓和花环图案,同样都以纯银相嵌,做工极为出色,精美绝伦,令人赞叹不己。更令人不解的是,此物竟出自爆炸地深15英尺的岩石中。”
地球文明之前的金属物
1885年11月1日,在奥地利沃尔福斯贝格,一位工人在敲打坚硬的褐煤时,从里边滚出一个闪闪发光的东西,它似一个平行六面体的金属物,体积是6.7厘米×6.2厘米×4.7厘米。它两面隆起,四周环贯以深槽,形状规则。从其表面看,就像一个很古怪的鼻烟壶,它很显然是经过智能生物用双手加工过的。后来,维也纳有一家有名望的报纸报道了此事,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注意。经过考查证实,发现此物的煤层属地球第三纪时,而这时地球的文明还没有诞生呢!科学家把这个物体命名为“沃尔福斯贝格六面体”。
奇鞋的谜中之谜
在中外历史文化中,还有许多古文明之谜没有揭开。其中,许多奇鞋大概可以算是最神秘的物品之一了。
有些古鞋,无论其造型之古怪,还是材料之奇妙,都使科学家们捉摸不透,百思不解。
你见过用铜、用银、用陶、用泥、用纸、用石头做成的鞋吗?也许你不会相信,然而,在中国和世界的文化史中不仅确确实实有过这样的鞋饰,而且历经数百年、千余年后,依然完好地保留至今,从而成为人类不可多得的一份历史遗产。
铜鞋制于波斯时代,鞋帮和鞋底全部采用铜皮,以锡焊制而成。鞋呈卯形,供波斯妇女在伊斯兰教堂内穿着。如此,铜鞋与宗教礼节产生了必然的联系。但这种联系的根源又在哪里呢?在古代人类尚未发明胶雨鞋时,雨天穿着的鞋无奇不有,而以焊锡法将铜皮制成整鞋正是最好的防雨鞋之一。
牛鼻鞋是德国16世纪的一种胄甲靴。其鞋帮和鞋底是用十块皮料缝合,形似“百页”。如果不加说明,谁也不会认为这是鞋。可它千真万确是四百年前的武士靴。牛鼻鞋是古代日耳曼民族对牛的崇拜的反映。在他们看来,牛以无穷的力量成为必胜的象征。“百页”结构也未失其实用性。行军打仗时,对高频率的脚部弯曲是适宜的。那么,武士的脚是怎样穿进去的呢?谁也无法回答。
浙江衢州出土的一种南宋银鞋,系由银质鞋面二片、银质鞋底一片焊接而成。鞋头尖而翘,口沿錾忍冬纹一周,鞋面錾宝相花,鞋底錾刻线纹及双钩并刻有“罗双双”字样。估计为女主人姓名。鞋长仅14厘米,是我国几千年来惟一的银质“三寸金莲”。用银制鞋是不实用的,那么,女主人仅仅是为了显示其高贵的身份吗?
1980年在湖北省安陆县唐代吴王妃杨氏墓出土了两件石质鞋形器,呈椭圆形。考古学家认为是鞋底。其正背两面中部突起,边周阴刻线条,一端有圆穿孔,形制相同,大小不一,石质坚细。一只长24厘米,可能为男鞋,另一只长22厘米,可能为女鞋。除推断其为鞋底外,详细用途尚无史料辅证。
隋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迁葬的王乾墓内有陶鞋一双,出土于安徽毫县机制砖瓦窑场。陶鞋长27厘米,为女鞋形制。从实用角度论,陶质完全可以用来防潮,但如此脆弱的材料是经不住体重压力的,故而,它应该属于随葬品。可为什么偏要选择陶材料制鞋呢?它似乎告诉我们,墓主生前的所在区域为隋代“陶都”。
为何不能达到绝对零度
在物理学中为了研究方便引进了开氏温度,把“-273.16℃”称作绝对零度,作为开氏温度的起点。现在人们虽然可以轻易获得几百万度的高温,但不能把最低温度降到绝对零度。为此在热化学里,有这样一条定律:“绝对零度是不能到达的。”
科学家们在为争取达到绝对零度的研究中,发现了一些奇妙的现象。如氦本是气体,在-268.9℃时变成了液体,当温度继续下降时,原本装在瓶子里的液体,却轻而易举地从只有0.01毫米的缝隙中,很容易地溢到瓶外去,继而出现了喷泉现象,液体的粘滞性也消失了。
那么,人们为什么不能得到“-273.16℃”的温度呢?
因为低温的获得与气体的液化分不开。气体的液化就是使分子热运动减缓,气体液化的方法是先将另一种气体液化(如我们使用的液化石油气),让它在低温下蒸发而使其温度降低,再用这种低温物质使需要液化的低温气体冷却。这样,一种接一种地连续下去,就可不断地得到更低的温度。这样看来,低温似乎是可以无限地降低。但是有一点必须指出,温度的产生是分子运动的结果,分子运动小,温度就低,如到达“-273.16℃”,分子就不运动了。而物质都是在不停地运动着的,所以说“-273.16℃”是不可能达到。那么为什么物质在永恒运动着呢?科学家们没足够理论依据来回答这个问题。
金字塔内是否存在宇宙波
有人曾将数枚生锈的硬币放入金字塔内,过了一段时间后,锈迹斑斑的金属币竟然变得光灿灿的了。将一束经过脱水处理的花束放入塔内,它能长期保持原样,不枯萎,也不褪色。将香蕉放入塔内,10天后取出,仍保持原有的金黄色泽,蕉肉仍然厚实、清香,味道新鲜。将两杯鲜牛奶分别放在塔内外,过一段时间后,发现塔内的一杯仍然保持着新鲜牛奶的色、香、味,而塔外的那杯却已经发酸变质了。患有皮肤病的人在塔内进行治疗要比在塔外治疗效果好几倍。牙痛、头痛患者,在塔内坐一会儿就有非常轻松的感觉。一位患神经衰弱症而长期失眠的女青年,在塔内睡眠,很快进入梦乡。一位妇女用放置在塔内的水洗脸,几天后,朋友们都说她年轻了。科学家们又将饮料带入塔内进行试验,发现茶水、咖啡、果汁一类的饮料味道更浓了。同一品种的两株西红柿幼苗,当栽种在塔内的那株开花结果时,塔外的那株还在缓缓地生长着。
这一系列的奇异现象如何解释呢?许多科学家认为,这是由于金字塔内存在的一种“宇宙波”,或者是“金字塔能”所致。
有的科学家解释说:每座金字塔都是正南正北方向的,这绝非巧合。正南正北是地球磁力线的走向,金字塔便通过一定的方式将磁波汇集到这里面,并使其对进入塔内的各种物质产生作用。
“宇宙波”或“金字塔能”最早是在30年代下半叶由一个名叫鲍维斯的法国人提出的。他到着名的胡夫大金字塔参观游览时,发现在塔高1/3处的厅堂内有一只垃圾桶,桶内堆放着猎狗之类的小动物尸体。尽管当时温度很高,但这些尸体竟然没有腐烂、变质,反而脱水成了木乃伊。据此,鲍维斯发表了自己的科研成果。
这种“宇宙波”或“金字塔能”是一种很复杂的物理现象,目前人类还不能完美地解释这一“自然之谜”。
巨石阵与天文现象有关吗
在英国索尔兹伯里以北有一个被称为“巨石阵”的石块群。巨石阵的主体是直立在平原上的一根根排列成圆形的巨大石柱。每根石柱高4米,宽2米,厚1米,重达25吨,两根最大的拱门石柱重50吨。考察者在巨大石阵内发现了由56个石柱围成一个圆形的坑穴群,坑内装满了人的头骨、骨灰,以及骨针、燧石等日用品,这些坑穴被称为“奥布里洞”。
早在200多年前就有人注意到巨石阵的主轴线指向夏至时日出的方向,其中两块石头的连线指向冬至时日落的方位。英国天文学家洛基尔指出石阵的中心与一块石头的连线指向5月6日和8月8日日落的位置,而中心与另一块石头的连线指向2月5日和11月8日日出的位置。因为这4天大致就是立夏、立秋、立春和立冬4个节气的时间,所以他认为建造巨石阵的人们已经有1年分8个节气的历法了。60年代初天文学家纽汉又找到了指向春分和秋分日出方位的标志,并且他还指出标号为91、92、93和94的4块石头构成一个矩形,它的长边指向月亮最南升起点和最北落下点的方位。天文学家霍金斯又找出了许多新的指示日月出没方位的指示线,因此他认为巨石阵中的56个奥布里洞能预报月食。天文学家堆伊尔则认为巨石阵更能预报日食。
但有不少人对巨石阵是古代天文观测台的说法表示怀疑,因为这些巨石需要到遥远的威尔斯山区去搬运,要动用150万个劳动力极强的人来建造,这在当时是极为困难的工程。再说对那圆形坑穴中的人骨等现象也解释不清。那么,这些巨石阵到底是做什么用的,是谁建造的,是如何建成的?
看来,这远古巨石阵之谜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具有戏剧性的时间性质之谜
回到过去,或者提前步入未来,是许多人的梦想。然而有的人无意中却“梦想成真”,他们遭遇了什么?他们如何回到过去或步入未来?即使看完了下面的文字,你也未必能够了解其中的奥秘。
洛克斯汉姆河段的来历
在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和历史地理学家中,诺福克郡的宽阔河段的起源仍是许多争论的主题。已被人们最普遍接受的传统理论是,当冰河时期结束时,海平面升高了,洪水涌人平坦的东盎格鲁地区,在那里,比尔河、威佛尼河、亚尔河缓缓流人北海。水位下降后,冲积层开始大量聚集。由这三条河的洪水形成的广阔的港湾变成了一片沼泽。那里生长的赤杨和其他植物变成了一层很深的灌木丛泥煤。
在罗马时代,这儿的整个地区再度遭受到洪水,这个大港湾再度改变了。在中世纪,诺福克郡是一个人口相对稠密的郡。森林被伐光了。取而代之的是那里农田生长出优质的谷物。森林消失以后,泥煤就成了另一种最好的燃料。
燃料寻找者们用当时的长把木锹,挖去质量很差的、刚刚被芦苇覆盖的泥煤,然后继续往下挖,穿过泥土层,挖到燃烧质量很好的灌木丛泥煤层。作为燃料使用之前,这种泥煤被切成长方形块,并且被堆起晾干。采掘时,梁木被留下,一部分作为挖掘者的通道,一部分作为一个挖掘区与另一个挖掘区的分界线。
到了12、13世纪。大部分工作已被做完,这块土地在缓慢地下陷。猛烈的暴风雨导致了洪水泛滥。当时那里还没有着名的诺福克风泵,也极少有海岸防御工事。矿区充满了水。那时境况极为困难,还因为花费大,以致不能从洪水下面把泥煤挖掘出来,因此,工作或多或少地被放弃了。一旦旧的分界梁木边不再有人维修了,它们就会自动塌落。有些是故意被拆毁的,以便于航运。尽管其后许多世纪中,芦苇扩展了,许多新的芦苇泥煤层形成了,但起先形成的景色今天或多或少地还保留着。
航空拍摄的照片有助于支持这种观点。即最初人们开挖诺福克湖宽阔河段是为了采掘泥媒。来自诺里奇教堂小修道院的中世纪记录表明,实际上大量的泥煤是被采掘出来了的。一张销售单显示,在14世纪早期,买40万块泥煤要支付19英镑。以后的记载显示生产遇到了严重的困难,因此,不得不用网挖取泥煤。
重要的一点是,关于这个宽阔河段是人造湖的观点,在学术上获得了大量支持:不论河段是否是无关紧要的泥煤采掘所留下的。或者是否有些人怀有其他的目的,这一切都有待于进一步辩论和探讨。
奇怪的报告
如果关于洛克斯汉姆河段的奇怪报告是精确和可靠的话,那么,这个河段至少是一处罗马竞技场,而不是一处挖泥煤的地方。它还似乎成为了一个焦点,这个焦点只能被描述为延续了好几个世纪的一系列可能的时间差错。关于洛克斯汉姆宽阔河段现象的报告可以上溯到很久以前,这些报告是有记载的并且是可信的。概括地讲,好像有一支罗马队伍通过,或从现在的河段走过。目击者对此事的描述记录坚持认为,这个事件既能听得到又能看得到,并且在一些情况下,好像还有与神秘的卡斯特斯或者叫做罗马卫士的有意义的谈话,从某种角度上看,这位罗马卫士既属于目击者时代,又属于早已消失的罗马时代。
本杰明·柯蒂斯在他的《1603年诺福克郡档案》中描述了发生在洛克斯汉姆的奇怪事件:
接近豪维顿·圣·约翰,在洛克斯汉姆的宽阔河段中,我自己和两位朋友正在从比欧河向对岸游过去,这时候,奇怪的是,我们感到我们的脚碰到了河底。现在,这块儿的水很多,有3.6米深,在另外的地方有4.2米左右。我们聚到一起,发现我们站在一座大剧场的中央,我们四周有许多台阶式座位,一个在一个上。水退了,我们站在那儿,穿着像罗马军官。还有更令人震惊的是,我们都没感到惊奇,我们也没有对于这景致感到不方便,而是对此非常习惯,以至于我们忘记了(原文如此)我们一直在游泳。竞技场的顶部全是露天的,在墙顶部,各种颜色的旗帜随风飘荡。
接下来的是,对本杰明和他的两个朋友亲眼目睹的古罗马盛装游行的长篇而又详细的记载。刊登在1709年4月16日《绅土报》上的由尊敬的托马斯·乔赛亚·彭斯顿所做的描述里,这个故事做了一两处有趣的改动,并再次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