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文星璀璨:北宋嘉祐二年贡举考论
17865700000027

第27章 邓绾、王韶、吕惠卿、林希、张璪等变法派(6)

或清新如画,如其《吴兴》云:“绕郭芙蕖拍岸平,花深荡桨不闻声。万家笑语荷花里,知是人间极乐城”;《慧明院》云:“争觅山林远城市,不知城市有山林”;其他如“江声远落西岷外,山色都横北固前”,“雨过淮山含嫩绿,日衔沧海露残红”,描绘江南风景如在目前。

林希书法亦可称,宋岳珂云:“帖中惟行书,与公他帖毫发无异,而小楷则端严静庄,如出两手,或正或奇,不逾榘则。如公之于书,亦可谓能矣。”

林希弟林旦(生卒年不详)字次中,亦于嘉佑二年与林希同科进士及第。治平初,知象山县。熙宁中,提举淮南常平。

擢监察御史里行。以论李定事罢,停废累年。后签书淮南判官,召为太常博士、考功员外郎。元佑元年,拜殿中侍御史,三年,苏轼有《书林次中所得李伯时归去来、阳关二图后》(卷三○):“不见何戡唱渭城,旧人空数米嘉荣。龙眠独识殷勤处,画出《阳关》意外声。”何戡、米嘉荣皆唐代元和时乐人。其二云:“两本新图宝墨香,樽前独唱《小秦王》。为君翻作《归来引》,不学《阳关》空断肠。”出为淮南转运副使,苏轼《朝散郎、殿中侍御史林旦淮南运副制》(卷三九)云:“淮甸之民,荐罹饥馑。乃者诏发仓廪,发吴楚之漕以拯其急。犹以乏食流徙,达于朕听。朕惟救荒之政,行之略尽,惟得良使者因事施宜,为若可赖。尔由郎官以才任御史,习于扬楚之俗,其为朕往视之,均徭薄敛,禁暴戢奸,无使斯人。重被其困。”后历秘书少监、太仆卿,官终河东转运使。事迹见《宋史》卷三四三《林希传》附传。

林旦虽为林希之弟,并同科进士及第,但其政治立场与其兄林希不同,熙宁中任监察御史里行时,曾三论李定不可复加擢用,又劾王安石庇护李定,元佑中又两次要求重黜邓绾,四次乞察蔡确、章惇等余党,并论及“(吕)惠卿饰诈遂非,贪功妄作,中伤良善,巧自营进。(王)安礼贪污恣横,公为不道,侵凌朝士,姑息小人”,“邢恕日夜出入蔡确、章惇、张璪等门下,干预时政,又传达意指,与台谏官黄履等阴相表里,走弄事权,以致骤加进用,趋附者盈门,气焰可畏”,而邓绾、蔡确、章惇、吕惠卿、王安礼、邢恕、张璪均属变法派。正如《宋史》卷三四三所论:“林希草制,务丑诋正人,……弟旦反其所为,纠劾巨奸。”

旦亦能诗,为象山县令时,尝游邑西山谷,于亭榭林泉佳处赋《十咏》诗以纪胜游,如《西谷》的“地暖春长早,云阴夏自凉”;《蓬莱泉》的“乳滴岩花润,苔封石字斑”;《灌木亭》的“海云生远目,山月照闲心”,均以写景胜,自有一种闲情逸兴。

第六节 欲“致(苏)轼于死”的张璪

张璪(1040-1093)初名琥,后改今名,字邃明,滁州全椒(今属安徽)人,少孤,从族兄张瑰学,方十余岁,俨如成人,出处游息,未尝释卷。一日,瑰出《汉书》,俾子弟阅之。琥得《张良传》,顷之默记,略无所遗。后每览书史,见忠臣义士之所为,则慨然希慕,思有以过之。志大识高,议论明白,瑰深器之,称其必大吾门。嘉佑二年举进士,未唱名,遭母李夫人丧,朝廷以出身敕即其家赐之。服除,授校书郎,为凤翔府户曹参军,与苏轼游。八年改缙云令,苏轼作《稼说》以赠。缙云穷僻,儒服稀少,人不知教。璪延见诸生,言国家教养士类之意,新县学,以来学者。熙宁三年,改着作佐郎,留中书编修条例,除集贤校理。是时神宗方励精政治,招延隽人,大臣荐之于朝,便殿召对,敷纳称旨,即留中书编修条例。未几除集贤校理。璪文学渊粹,故迁擢不次。

四年正月,加太子中允,仍前职知谏院,兼管勾国子监公事。二月,兼直舍人院。五月,兼同知审官西院,七月,兼同修起居注。

时初置武学,璪以为非,遂上言曰:“窃以自古养士之法,皆本于学校,而文武之道,莫不兼备。故舞干习射,受成献馘,无不由此。国家既以太学养育天下之材,使之习先王之道,明当世之务,及其成就,用之文武,无所不宜。臣伏见朝廷别置武学,以义考之,恐未为当。臣欲乞有习武事者,皆宜养于太学,既令考习兵书,复得与闻经术。如此不独守攻战之偏,抑亦明忠义之训,庶于先王立学养士之意,无有违背。”言虽不行,士论多之。时朝廷方议出师征西戎,璪上疏曰:“窃以自古至治之主,务治中国而已。中国治,则蛮夷所以率服也。且以尧百年之治,至于舜而盛泽大洽矣。当是时,蛮夷宜无不服者,而犹有苗民之弗率,此舜之所以命禹徂征也。然卒诞敷文德而苗民格,则自古至治之主,务治中国而已。臣窃见陛下即位以来,考古求治,将以复太平之功。然生财未尽有道,用财未尽有礼,道德未尽一,风俗未尽同。

此宜忧勤勉勉,以纲纪四方之时。乃先及舜命禹徂征之事,臣窃以谓此非自古至治之主务治中国之意也。伏愿陛下追讲尧舜所以治中国之政,则蛮夷区区,何足烦圣虑哉!”神宗深以为然。

六年,出知蔡州。七年召还,复知谏院,改侍御史知杂事,转太常丞。八年,权知审官东院,判司农寺。九年,知河阳,十年移沧州。未及境,召还,权三司副使。元丰初,入权度支副使。苏轼下御史台狱,“璪与李定杂治,谋傅致轼于死”。二年,除右正言,知制诰,兼知谏院,判国子监。是时学舍颓圮,规矩不振。璪谓国家以育材为本,太学实贤士之关,将相大臣由此途出,不宜苟简,因具为奏,神宗从之。于是增修为八十二斋,更定学制,第肄业者为三舍,以别优劣。学者由是激励,四方来学,亡虑二千人,自国初以来无盛于此。苏轼下御史台狱,璪与李定都是迫害苏轼之人,谋致其死而未遂。四年,拜参知政事,同修定《中书时政记》,改中书侍郎。哲宗即位,授通议大夫。元佑初,以谏官弹劾,出知郑州,徙河南府、定州。五年,移知大名府兼北京留守司公事,移知扬州。八年,卒于州舍,赠右银青光禄大夫,谥简翼。

事迹见韦骧《张公行状》、《宋史》卷三二八本传。

张璪为人不可取,《宋史》本传云:“璪奸邪便佞,善窥主意,随势所在而依附之,往往以危机陷人。深交舒亶,数起大狱,天下共知其为大奸。……刘挚言:“璪初奉安石,旋附惠卿,随王珪,党章惇,谄蔡确。数人之性不同,而能探情变节,左右从顺,各得其欢心。”但能诗能文,所撰《欧阳修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制》,称修“文章学问,远足以知先王;德义谋猷,近足以宜当世。陟降秘近,践扬兹多。向由枢庭,参决大政,乃能熙天之命,克勤王家。均休外藩,年德方茂,而乃安于义命,以礼请去,至于勤恳,虽朕之睠遇有加,亦终不能易尔志。重以先帝顾命,辅朕眇躬,勋劳问望,顾可以无报称哉!是用度越常典,以荣尔归。俾进东宫之师,仍兼秘殿之职,尚惟率身善俗,以助成王德。”亦能诗,康熙《滁州志》存其《落雁亭》、《琼花》诗二首。扬州琼花、润州金山、平江姑苏、钱唐西湖,为天下美观,亦召祸败德之地。故其《琼花》诗云:“此花已去不须嗟,亡国亡家总为他。

父老不知前日事,逢人口口道琼花。”

从以上不难看出,变法派人物在人品上虽多有瑕疵,但在政治上多为能人、干才,而且在文学上也颇有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