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安慰
那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个炎炎夏日的午后,在纽约郊外的一棵大树下,勤快的安德鲁正悠然地整理着农具。他是一个孤儿,受雇于这里的农庄主已经有两年多了,他很满意自己的这份十分辛苦的工作,烈日也没有影响他愉快的口哨声。坐在那里,他一次次地张望着前面那大片金黄的麦田,心中充溢着一份巨大的成就感,仿佛那即将到来的丰收完全属于他自己,完全忘却了自己只是一个卑微的打工者。
不知何时,一位老者蹒跚着从安德鲁面前走过,老者目光呆滞,神情抑郁,似乎揣着许多难言的心事。
“嗨,多好的阳光啊!”安德鲁不禁冲着老者喊道。
“是么?我讨厌这样叫人心烦的烈日。”老者烦躁地回敬道。
“先坐下来歇息一下吧!”安德鲁热情地邀请老者。
老者迟疑了一下,还是默默地接过安德鲁递过来的一个马扎,缓缓地坐到了树荫里。
“来一杯清凉的山泉水吧。”安德鲁拿起身边的水桶,热情地给老者倒了一杯水。
老者轻轻抿了一口水,眉宇舒展了一点点。
“怎么样?凉爽吧?这可是地地道道的山泉啊。”安德鲁得意地向老者讲述起自己如何走遥遥的路、爬高高的山,才打回来如此甘甜的泉水。
老者似乎被安德鲁的话打动了,不禁又品尝了几口水,然后轻轻地点点头,但没有做任何的评价。
“这样强烈的阳光,庄稼长得才快呢。老伯,您说对吧?”安德鲁又满怀热情地向老者介绍起眼前那一片自己侍弄的庄稼。
“那些都是你自己的吗?”老者平静地问道。
“都是我帮主人种的,不过,那又有什么关系呢?那可都是我的劳动成果啊,只那么看着,就叫人心里很舒坦,就像喝着甘甜的泉水。”安德鲁满脸无以掩饰的自豪。
“小伙子,谢谢你的水,你会收到一份丰厚的报酬的。”老者喝掉了安德鲁送上的一杯山泉水,起身朝山下走去。
第二年春天,安德鲁收到了一封陌生的来信。来信人告诉他。去年夏日曾喝过他一杯泉水的老人,原本因儿女骤然遇难离去、自己又身染恶疾,一度心灰意冷,准备将自己的几个农庄全部卖掉,悉数捐给慈善机构后,然后便辞别人世。但那个炎热的中午,安德鲁那一杯清凉的山泉水和他的乐观、热情,宛如一缕清风,拂去了他心田的阴云,他决定好好地经营自己未来的日子,不管病魔留给他的时间还有多长。
这一年的冬天,安德鲁再次收到老人的来信,里面还有一份经过公证的遗嘱。老人将自己经营了一生的上万亩的农庄,全都无偿地赠给了安德鲁,因为他相信安德鲁会让那大片土地生长更多的希望。
安德鲁果然没有辜负老人的期望,数年后,他成了美国赫赫有名的“粮食大王”。就这样,一杯普通的山泉水,竟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就像很多时候,往往只需一句简单而真诚的话语,便会温暖一颗孤寂、幽闭的心灵,并由此诞生许多美好的结局,甚至是人间的奇迹。
那是真正的富有
那是5年前的岁末,受我所实习的报社领导安排,我跟随民政部门的同志,带着米面油肉和慰问金,分头去给散在城市各个角落的特困户“送温暖”。
一个上午,我们走访了5个特困户,目睹了一个比一个清贫的家境,看到了一张比一张凄苦、无望的面容,听到了一声比一声沉重的叹息,我们同情而无奈,我们知道,我们送去的东西,对于他们那巨大的贫穷,仅仅是杯水车薪。他们的明天会怎样?我不知道,他们似乎也不知道。
下午,天空飘起了很大的雪花。倒了3次车,又穿街走巷地步行了20多分钟,我和民政局的小赵来到了市郊的特困户王淑兰家。她家住的是一间平房,低矮狭小,仅有10平方米左右。小屋内的摆设简单至极,最惹眼的是窗台上那盆开得正盛的菊花,紫色的花瓣透着缕缕暖意。室内最贵重的东西,恐怕要算床头旧木箱上那个12英寸的黑白电视了,但那上面蒙的绣了梅花的布帘干干净净,仿佛刚刚洗过一样;已露出本色的地板上,整齐地摆放着几双自家缝做的棉布拖鞋,虽然用料不过是些细碎的布头,鞋面上却巧妙地拼了好看的图案,精致得像一件件工艺品,让人喜爱。
屋内温度不高,卧病在床的王淑兰,盖着一件撒满了素洁的百合花的小被。见到我们带着东西进来,她挣扎着坐起来,不好意思地说:“我都跟街道主任说了,今年我们不用政府救济了,过了这个春节,我们的日子就会好起来的。”
“你们是最应该得到政府关心的。”望着干净、利落的小屋里的一切,一股特别的好感涌过心头。我知道,王淑兰的丈夫两年前因患癌症留下数万元外债,扔下她和5岁时大腿肌肉便开始萎缩的女儿,撒手而去了。王淑兰今年春天,又在清扫大街时被一辆货车撞伤了腰,肇事的司机至今没有找到,她辛辛苦苦赚的一点点钱,还不够支付药费呢。
说话间,女儿晓雪抱着一大卷彩纸回来了,她脸蛋冻得红扑扑的,一进屋,便掩不住喜悦地告诉我们——她的剪纸作品,卖了50元钱,摆摊的邻居让她再多剪一些,说是春节前能多卖一些。
“妈妈,等再卖了钱,我给您买一件过年穿的新衣服。”晓雪拉着妈妈的手,黑亮的眼睛里闪烁着幸福的憧憬。
“好孩子,等妈妈的身体好起来,多挣钱,给你买好多的书。”母亲抚摸懂事的女儿,她知道女儿最喜欢读书了。
听说我是记者,晓雪赶紧拿出两个纸张颜色不同、装订得很整齐的本子,那上面是她在闲暇中写下的文章,她一一指给我看,让我帮助修改。
“看不出,你还很有文学潜能呢,好好地写,没准儿你能成一个作家呢。”读着那一篇篇简单而真诚的文字,我仿佛看到了一颗晶莹剔透的心。
“真的?我相信我女儿一定会有出息的。”听了我由衷的鼓励,母亲的语气里充满了自信和骄傲。
“妈妈,我会努力的,我们的日子会一天天地好起来的。”晓雪忽然想起兜里装的几颗红枣,硬是给我和小赵手里各塞了一颗。
回去的路上,我和小赵不约而同地感慨——这是一个真正富有的家庭,面对生活里的种种磨难,她们没有一丝的尤怨,只有对未来美好的希望,只有对生活的热爱,她们永远不属于贫穷的行列。
后来,我陆陆续续地在报刊上读到了晓雪的文章,得知她母亲与别人合伙开了一个小吃部,生意很红火,家里的外债都还清了。还听说晓雪要出书了,她们家准备搬进新居了。接连的好消息,其实都在我的意料中。
真的,应该感谢晓雪母女,从她们身上,我知道了——生活中,最大的清贫,莫过于希望的清贫,而最大的富有,莫过于对生活执著的爱。诚如一位诗人说的那样——有希望生长的生活,注定是葱郁的。
精彩的是心灵
毕业那年,五位同学受学校推荐去报社应聘,结果唯有他落选。
那四位同学进了报社后,彼此默默地展开了竞争,每个人的发稿量均在报社中名列前茅,且多有些颇具影响力的佳作。
这时,在某中学教学的他,落寞地连连感叹——没有给自己那样的机遇,否则,凭自己的文学功底,丝毫不会逊色那四位同学的。而现在他只能呆在校园这方狭窄的天地里,自然难以接触到大千世界里的那些丰富多彩的人生了。
一日,他陪记者去大山深处采访一位剪纸老人。他惊讶于那位一生未曾走出大山又不识字的老人高超娴熟的技艺——只见他随便地拿过一张纸,折叠几下,剪刀如笔走龙蛇,眨眼功夫,便魔术般地变成了一幅精致的作品。轻巧的构图、顺畅的线条、形态万千,那样自然、巧妙,又那样美观、大方,让他和记者看得都呆了。
他禁不住问老人:“你几乎足不出户,怎么能够剪出那么漂亮的图案?”
老人笑了:“因为我心里有啊,心里有个精彩的世界,才能在手上表现出来呀。”
他怦然心动:原来,自己总以为只有面对精彩的世界,才能有精彩的创造。孰不知如果暗淡了心灵,即使面对再精彩的生活,也会熟视无睹的。
此后,他怀着一腔热情边教书、边写作,他的精美的文章频频地出现在各类报刊杂志上,他利用寒暑假采写的纪实作品也连连获奖。
数年后,他又考取了博士研究生,成为一所高校里颇受同学敬佩的教授,还是国内颇有名气的自由撰稿人,其名气早已远远超出那四位当初让他羡慕不已的同学。
那个秋天,我和我的许多同学正为大学毕业后工作无着或不理想而苦恼,他给我们讲完自己的这段经历,整个教室里掀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大家真正读懂了黑板上的六个大字——精彩的是心灵。
可贵的尊重
那年秋天,揣着一张普通大学的本科毕业证,他跟着一群硕士和博士去竞争某跨国公司的两个驻外营销员职位。几番考试下来,他已明显地感觉到——自己的综合实力的确逊色于同去的许多对手,成功之门不可能向自己敞开了。
最后一轮考试结束,他和众应聘者走出那栋漂亮的办公大楼,走在洒满阳光的小径上,有几位考得很理想的应聘者已是满面春风了,他却落寞地垂头走在后面。
没走出多远,小径正中间出现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伸出一双脏兮兮的手,向他们这群西装革履的求职者乞讨。
“去去去,别在这里煞风景了。”有人不耐烦地挥手。
“远点儿站着!没钱。”有人厌恶地呵斥着。
“就这么挣钱,也太容易了吧?”有人丢下一句嘲讽。
也有把头偏向一旁快步躲避过去的,也有动了恻隐之心的,从兜里掏出一元两元钱扔到地上,便昂头走过去的。
在形形色色的目光和言语的包围中,那位乞丐前倾着身子,一脸的沧桑和漠然无以掩饰。
他走到乞丐跟前,停下来,微笑着把手伸进了衣兜,但他立刻窘住了——因为早上走得太匆忙,他忘带钱包了,又是临时换了一套新衣服,翻遍身上所有的口袋,他也没有找到一分钱。
他满脸带着歉意,很坦诚地把手伸过去,在那个乞丐惊愕中,握住了那只沾满油泥的手,愧疚地说道:“对不起,我忘带钱了。”
“不,小伙子,我要永远感谢你,你给了我比金钱还宝贵的东西,你是我行乞这么长时间以来,遇到的第一个懂得我也在乎尊严的人。”一瞬间,几滴浊泪竟模糊了那位乞丐的双眼。
一周后,他惊讶地收到了那家大公司的聘用通知,得到了那份梦寐以求的工作。
他带着疑虑,问负责招聘的人为何录用了并非十分优秀的他。对方笑着答道:“你就是很优秀的营销人选,因为你懂得尊重别人,无论他的身份、地位如何卑微,你都能平等相待。”
原来,那天在小径上发生的一幕,也是公司精心组织的一次考核。
数年后,已是那家大公司营销部经理的他,激动地给我讲完当年应聘的经历,真诚地补充道:“坦率地说,也是经历了那场考试后,我更加懂得了尊重他人的重要性,懂得了‘给人一缕阳光,会拥有一轮太阳’的那句话,说得多么有道理。”
一个懂得时时、处处尊重别人的人,自然会赢得别人加倍的尊重;无论是在潮起潮落的商海中,还是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予人以尊重,都远远不止是一种美德。
四分钱的午餐
交完各种费用,他兜里只剩下83块钱了。这些钱便是他跨入大学第一个月的生活费了,为了凑足学费,父母已将全村几乎借了个遍。临来时父亲告诉他,要等下个月开了工资才能寄钱来。其实父亲只是个小学老师,一个月也就开四百来块钱,弟弟和妹妹都在上学,一大家子人都在指望那点儿钱生活呢。无论如何,他是没法开口向家里要钱的。
看来只能精打细算地节俭着花了。好在来的时候,他带了两大罐子咸菜,只需买四两米饭或两个馒头,再喝点儿白开水就行了。
可他不愿在人多的时候走进食堂,不愿看到同学们比赛似地打来各种香喷喷的炒菜,围在一起津津有味地边吃边聊。他常常故意拖延着,等同学们都用完餐了,才拿上饭盒去食堂,买上两个馒头或四两米饭,躲到一个角落狼吞虎咽般地迅速地消灭掉,他不想让同学看到自己那副穷酸样。
有时,为了掩饰自己的手头拮据,他还故意轻描淡写地在宿舍里跟大家说一声“今天的烧茄子真不好吃!”或者“嗨,又去晚了,熘肉片没吃着。”其实进入大学两周多了,他只买过三次炒菜,都是最便宜的只有五毛钱的炒土豆丝。
那天,他照例很晚才去食堂,买了两个馒头去墙角那个座位上。刚坐下来,班主任刘老师一手用筷子插着两个馒头,一手拎着咸菜罐子,微笑着朝他这里走来。
“来,咱们互相交流一下。”刘老师说着,把自己的咸菜罐子推到他面前,又夹起他带来的咸萝卜。
他惊讶地问:“刘老师,您也吃这个?”
“怎么?你以为我该吃什么?”刘老师友善地望着他。
“我是说,只有我这样的贫困生,才不会买炒菜。”他窘迫地垂下头来,心里有种酸溜溜的感觉。
“问题不在于我们吃什么,而在于我们吃的时候,该拥有什么样的心境。”刘老师说着,就着咸菜咬了一大口馒头,一副味道好极了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