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民俗文化——中华节俗
17868100000013

第13章 节庆习俗的形成(13)

十三、寒衣节

农历十月初一与清明节、中元节统称冥三节。这天人们都要上坟烧纸,烧寒衣,故称寒衣节。民间传说,这天所有鬼魂都放出来了,到明年清明才被收回。所以民间都在这天上坟祭祖。寒衣节,也称“送寒衣节”。另外也与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孟姜女传说有关。民间传说,孟姜女新婚,丈夫破抓去服徭役,修筑万里长城。孟姜女千里迢迢,历尽艰辛,为丈夫送农御寒。谁知,丈夫已死在工地。且埋在长城之下。盂姜女悲痛欲绝,哀号呼喊,感动了灭地,哭倒了长城,找丈夫尸体,用带来的棉衣重新装殓安葬。“送寒农节”便由此而流传下来。

民间送寒衣时,要在五色纸里夹一些棉花,为亡者作棉衣、棉被使用。有的送衣时,要将五色纸分别做成衣、帽、鞋、被等,甚至还要做一套房子,瓦柱门窗全,非常精致。送寒衣时,凡属送给死者的衣物、冥钞、房舍等,都必须烧掉,而且要烧得干干净净,这样才能化为阴曹地府的真东西。亡人才能使用。所以十月十日送寒衣,要十分认真细致。

各地方有一些祭坟习俗不同,如《民俗趣话》中记录吉林省的十月一日活动:“十月里.十月一。家家户,上坟去。奠酒馔,焚饯纸。

在广西南宁,过去多在十月初十修理祖坟,举行冬祭。此时天气渐冷,人们制纸衣(即南宋所记的褚(zhu)衣)焚化于坟前,叫送寒衣,以表示关怀追缅先祖之情。

烧寒衣,山西一般要到坟地进行。有的地方习惯在门前焚烧。雁北地区和晋中遥等地,傍晚妇女要在门外放声大哭。临县旧日传有一首诗:“粘纸成衣费剪裁,晨烧去化灰埃。御寒泉台能否用?但闻悲声顺耳来!”既写出了送寒衣的情景,其传说提出了疑问。吕粱地区民间家家用彩纸剪衣到坟上焚化,称“送寒衣”。

民间送寒衣时,还讲究傍晚到十字路口焚烧一些五色纸.象征布帛类,意为救济些无人祭祀的绝户摹嚷,以免送给亲人的寒衣等物被他们抢去。

山两讲究服斩衰的儿女,孝满三年,十月初一换常服。迁坟合葬也习惯在十月一进行。十月初一,民间妇女忌出行,山区这天兴吃荞面、莜面。

十四、冬至节

(一)冬至节来历

冬至节,又名冬节、大冬、亚岁等等。它的来源极为古老,是中国在农业社会中形成的重要节日之一。

冬至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即在大雪后十五天,相当于阳历十一月二十二或二十三日开始,十五日内均为冬至节气,以第一日为节。冬至节这天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夜间最长,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以后太阳直射位置逐渐北移,白昼日渐增长,故而有“冬至一阳生”之说,标志着春天的到来。所以又称冬至为长至节、一阳节。在读古文时尚可遇见。

历代并在冬至日举行祭天大礼,以先秦至清代皆然。民间因而也有一系列的祭祀、饮食活动。另外,在汉代时就已称冬至为冬节,官场中互相庆贺,故冬至也有庆祝冬来的含义。人们还沿用祭天兼祭先祖之礼,于此时祭祖。另外还有除邪祓禊等活动。所有这些,都使得冬至与清叫、夏至等节日一样,成为由二十四节气直接衍化而来的大节日之一。

冬至节又别称履长节,这是因有向长辈敬献鞋袜等俗而得名。

(二)冬至节习俗

1.祭天

冬至祭天,是古老的习俗。它的源头想必可以追溯到古代大汶口文化、良渚氏文化时代。如根据考古发掘良渚文化遗址中就有高大的祭坛,这可算是后世天坛的源头之一;祭天之礼俗可追溯到五千多年前。

在以农立国的中国古代,人们认为上天主宰着一切,包括雨水是否均匀,农物是否丰收等。人们便祭天求告,以求福社,驱除灾异。宋代之后,才将天神与道教中的玉皇及诸神捏合起来,认为祭天即是祭玄天上帝,即玉皇;当然还包括一系列的神灵。

历代统治者,多自称为天子,认为君权天授,以治天下。为了借天神维护自己的统治,必然要举行隆重的祭天大典,作为国家的宗教祭祀活动,这也得到儒家学说的支持。在古代,祭天地日月等国家宗教活动.才是正统的祭礼,其他如佛、道教神灵,是被古板的懦哲称为“淫祀”的。

那么,冬至的祭天之礼是怎样的呢?也就是立祭坛、立牌位、燃起大火、跳起舞或唱起歌、献上祭品,祈祷一翻,如此而已。不管历代祭仪繁杂,这些礼节都是共有的构成因素。从中我们可约略可见远古先民进行祭祀的情景,这在祭天大典中保存了下来。

在《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等书中详细记载了北宋、南宋时祭天仪礼。如《东京梦华录》卷十记,北宋皇帝,在冬至前三日便开始准备。先往太庙青城斋宿,冬至前夜三更驾出南郊,往郊坛行礼。帝换古代祭服,戴二十四旒(1iu,古代帝王礼服前后的玉串)的平天冠,青衮(gun,古代君王穿的礼服)龙服,佩纯玉佩;郊坛高三层,七十二级,坛面方圆三丈许。上设“吴天上帝”、“太祖皇帝”的牌位。先奏乐,跳文舞、武舞,皇帝在坛上仃礼,如是三次。其场面宏大,军队、仪仗、百官多达儿十万之众,立于坛边。

明清时,定都北京,即于北京南郊的天坛祭天。天坛修筑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总面积272万平方米,气势壮阔,实为一巨型园苑,其中有圜丘坛、皇穹宇殿、祈年殿等建筑。从天坛南门入内,为一条甬道,甬道尽头便是圜丘坛,皇帝祭天的所在。这是古代最神圣的祭天的祭坛之一。远古人们大概是为了接近上天吧,总要修起高高的祭坛,在坛上举行祭祀活动。这一座气势不凡的圜丘坛,上承史前的文明,作为留存至今的完整祭天坛原址,实堪宝贵。圜丘上圆底方,象征“天圆地方”,以两道矮墙围住以汉白玉祭成的三层石台,石台的台阶、直径都是阳数,代表着天(天属阳)。

从圜丘往北,有一圆墙院落,中有皇穹宇殿,安放祭天用的牌位。在皇穹字北边就是天坛中最引人注目的祈年殿。这是一座三重檐的圆形大殿,座落于三层汉白玉台基上(即祈谷坛),殿顶足个雕龙藻井,下有一块圆形大石板,上呈天然龙风图案,称为龙凤石。祭天祈年时皇帝就跪在石上祈祷丰收。殿四周二十四根大柱,支撑外、中层屋檐,分别象征一天十二时辰,一年十二月。

支撑最高层屋檐的四根大金柱,象征一年四季,这是隐喻着祈年殿有祈求一年丰收的功能。另外天坛的东北角又有“牺牲所”,以养牛羊猪鹿等牺牲,养肥了就用来祭神。天坛西边则是斋官,四周围绕水池,内有五问正殿,供皇帝在祭天前住宿用。

明清时,在天坛内举行的大祭每年都有三次,这三次大祭,统称郊祀。即在正月上辛日时,皇帝至祈年殿举行祈谷礼,祈祷皇天上帝保佑五谷丰登。四月吉口至圜丘坛行雩(yu,古代求雨的祭礼)礼,为百谷祈求膏(gao,肥沃)雨。冬至,至圜丘坛行告祀礼,告禀百谷已经丰登。大祭时,主祭皇天上帝,配祭帝皇列祖列宗及日月星辰、云雨风雷之神。自称天子的帝皇,受天命主宰人间,郊祀也是帝皇展示权势的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