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民俗文化——中华节俗
17868100000016

第16章 时令节气(农事节气)(2)

四九三十六,出外冰上溜;

五九四十五,还有春寒四十五;

六九加七九,莫把棉衣丢;

八九连九九,开始把田耨。

现在少数地方还保留有画“九九消寒图”的习俗。高雅者作九体对联。每联九字,每字九画,每天在上下联各填一笔,如上联写“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联对“秋院挂秋柿送秋香”,称为九九消寒迎春联。民间还留有九九消寒图民谚:“下点天阴上点晴,左风右雾雪中心。图中点得墨黑黑,门外已草茵茵。”

冬至是农事节气,民间也作为节日,所以也有些风俗传下来。旧俗冬至学堂里由学童牵头,宴请教书先生,祭拜孔子。教书先生和农家雇工都要在冬至结帐,另聘或解聘亦多在此日进行。

北方民间还讲究冬至吃饺子,也有吃馄钝的,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

小寒

冬至后15日,太阳到达黄经285度,阳历一月六日前后开始,意为冷气积久而为寒,但天气并未寒至极点而谓。时值农历十二月初,三九前后,小寒后,逐渐进入严冬期。农民开始积肥,民谚:“冬天比粪堆,来年比粮堆”,“一九二九小寒天,菜窑薯窑要遮严”。

大寒

大寒小寒后15日,太阳到达黄经300度,阳历一月二十日前后开始。“大寒”,意为寒气之逆极。这是一年中最寒冷之时期。正是数九寒天的三九,《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仪宗》:“大寒为牛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之大寒。”意为寒气程度达到顶点。山西有“三九四九,冻破石头”之说。

三伏伏是隐伏之意。三伏包括初伏,中伏,未伏,也称头伏,二伏,三伏。是用“于支记日法”推算出来的。初伏在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是伏在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伏为立秋之后的第一个庚日。场业上,“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里头种小麦。”

八风:古代劳动人民,不仅概括出一年十二月有场历二十四节气,根据二十四节气还总结出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有“八风”即八方风:东西南北风,除了方向正的四风外,还有偏方向的风:东北、西北、东南、西南风。根据实践又总结出:立春到春分,多为东北风;春分到立夏,多为东南风;立夏到夏至,多为南风;夏至到冬至,多为北风;冬至到立春,多为东北风。

掌握风向基本规律,对民民种地、盖房等不无裨益。

小阳春农历十月,我国民间有过小阳春的传统节令。据古籍说,冬日的太阳,万物生长都归功于它,并因其温暖如春,故名。

宋王应《玉海》:“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故一岁有二十四节气,一年每一候为五月二节气,在月首者为中气”。一岁有七十二候,每月有六候。

另据《月令》、《时训》、清《时宪书》等记载,每月物候和自然的现象(即七十二候)如下:

孟春之月东风解冻,蛰虫(藏伏土中之虫)始振,鲁陟负冰,獭祭鱼,雁候北,草木萌动。

仲春之月桃始花,仓庚(即黄莺)鸣,鹰化为鸪,玄鸟(燕)至,雪乃发声,始电。

季春之月蝼蝈(即蛙)鸣,蝗蚓出,黄瓜出,苦菜秀,蘼草死,麦秋至。

仲夏之月螳螂生,反舌(百鸹)无声,鹿角解,蜩(即蝉)始鸣,半夏生。

季夏之月温风至,蟋蟀居壁,鹰始挚(即至),腐草为萤,土泣溽暑,大雨时行。

孟秋之月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鹰乃祭鸟,天地始录,夭乃登。

仲秋之月鸿雁来,玄鸟(即燕)归,群鸟养羞,雷始收声,蛰虫坏户,水始涸。

季秋之月鸿雁来宾,雀入大水为蛤,菊有黄华(即花),豺才祭兽,草木黄落,蛰虫咸俯。

孟冬之月水始冰,地始冻,雉入大水为蜃(蛤类),虹藏不见,天气上升,地气下降,闭寒成冬。

仲冬之月鸡旦(求旦之鸟)不鸣,虎始交,荔挺出,蚯蚓结,糜角解,水泉动。

季冬之月北乡(同向),鹊始巢,鸡乳(产子也),征鸟(鹰属历疾,水泽腹坚。)第三章少数民族年节一、三月节三月节是大理白族人民的传统的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二十日在大理的苍山脚下举行。

三月节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对它的起源说法不一。一种传说是,很久以前,洱海一带有一个罗刹魔王。每天到人间要吃36对人的眼睛。人民不堪忍受,观音菩萨闻之,用法术降服了魔王,把它绑在宫殿的大柱子上,使它永远不得挣脱。

了纪念观音为民除害的善行。白族人民在观音下凡的一月十五日,在降服罗刹魔王的地方,搭棚颂经,供奉观音祈祷保佑他们,年复一年,逐渐形成白族人的传统节日。

还有一种传说认为,洱海边住着一个渔民,名叫阿善,天天到海上捕鱼。

‘常常空船而归。一天他弹起了三弦琴,琴声哀怨,感动了洱海龙王的三公主阿香。于是她来到船上帮阿善捕鱼,每网都捕满大鱼,两人在捕鱼中建立了相互爱募之情,并结为夫妻。三月十五日一年一度的“月亮节”到了,各路神仙齐上月宫。阿香变成一条金龙,驮着阿善也来到月宫赶街。他们见到“月亮节”

撄满r珍珠宝玉、尼丹仙草,光怪离奇,琳琅满目,惟独没有鱼网和农具。

他们回到村里将赶街的盛况告诉乡亲们,乡亲们提议把天上“月亮节”搬到人间,于是第二年三月十五日人们便在苍山脚下摆起了街场。以后每逢此日,人便身着盛装在苍山脚下欢庆佳节。如今三月节已成为大理地区各族人民的贸盛会,既是庆贺会,又是土特产品交易市场。每当此时热闹非常,集会上无不有。尤其是自族妇女的绣花线,藏族的毡帽和酥油壶.纳两族的花边彩带等,在内地市场买不到的,不少游人特地在三月节上置上几样喜爱之物珍藏家中,以供朋友观赏。

值得一提的是,岳飞大败金兵所乘的战马就是大理的良种马,每年逢会时街场总有外地来贩大理马的,所以三月节举行赛马自然是人们喜爱的活动。

二、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族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习惯上也称年节。泼水节的时间在农历清明节后的第七天,即傣历的六月,那时正是西双版纳风和日丽,春光明媚之时。每到这时,像汉族过年一样,男女老少换上节日盛装,到佛寺拜佛,将鲜花、钱币和供品奉献给佛爷,然后在寺院堆沙为塔,聆听诵经。之后把佛像抬到院中,由全寨妇女端水,泼在佛身上,为佛洗尘。

为佛洗尘后,青年男女便互相泼水,跑到街上给过往行人泼水,据说可消灾免祸。泼水节发展到现在,又赋予了划龙舟、表演文艺节目等新的内容。令青年男女高兴的是,泼水节时他们可以通过“丢包”找到自己的意中人。“丢包”一般选择在空地上,男女青年都手拿5、6厘米大小的用花缝好的布包,包内装上棉籽等物,包的四角缝有花穗。身着节日盛装的男女青年,在相距10米左右的情况下,互相投掷。投掷时嬉笑逗趣,十分热闹。等到双方发现意中人时,包便不乱投了,只在两位意中人之间来回投掷。假如小伙子未能接住投过来的包,就得受罚,小伙子们把事先准备的手镯、手帕等送给姑娘。

如果姑娘接受了礼物,就意味着接受了爱情;如果拒绝收下,小伙子只好另寻对象。嗵过“投包”相爱的情侣悄悄离开了人群,另找僻静处相互诉说爱慕之情,视为恋爱的初期阶段。

云南民间传说,这泼水节还有个神秘的来历。很久很久以前,傣族居住的地方有一恶魔。他横行霸道,杀人放火,弄得百姓整日恐惧,人们十分憎恨他,但人们无法对付他。因此魔刀枪不入,水火不伤,武艺高强,神通广大。他已有六个妻了,可一天看到一位美丽的姑娘,就抢来做了他第七个妻了。这位姑娘叫嫡粽布,心地善良,对百姓十分热爱,看到恶魔屡屡害人,总想设法除掉他,每天都在寻找机会。一天恶魔抢劫回来,嫡粽布姑娘佯装高兴接风,劝酒庆贺。当恶魔快醉时,她故意奉承说:“大王,你刀枪不入,本领比天大,世上大概只有你是不会死的吧。”

恶窿悄悄说:“不,我也会死,只要拔下我的一根头发,勒住我的脖子,立即头体分家,你可要特别小心,别让人害了我。”嫡粽布见他酒后吐真言,便接着吹捧,劝酒,直到他大醉后,扶其上床。嫡粽布见他已熟睡,迅速拔掉他一根头发勒在脖子上,恶魔立即身首分离!可头一落地便燃起了熊熊烈火,只有把头提起来火才可以熄灭,于是嫡粽布与其他六个妻子商定,轮流提头,每人一年,每年清明节后第七天交接,交接时间用清水浇泼恶魔头,同时将她们身上的血冲洗干净。傣族人民为污秽,感谢和纪念这七位为民除害的妇女,每年这天互栩泼水,用沽净的水除去身上的污秽,迎来吉祥与幸福。自此,傣族人把此日定为年节。

泼水节另一习俗是前一天,即年三士,少男少女们都要上山采花,用鲜花装点房前屋后,用鲜花沾水洒向客人。

同时采花时常常男女对唱山歌,唱到投机处,双方便循歌而去,消失在密林丛中,谈得投机,便终身。所以泼水节也是少男少女们谈情说爱的大好机会。

谈情说爱的大好机会。泼水节一般为三天。头一天人们用花枝沾水,洒向异性的颈脖,然后用手在对方眉上拍三下,祝福他来年幸福,对方也洒水还礼。到第二三天,就没那么斯文了,少男少女们把大桶的水泼向对方,非浇个湿透不可。成群结队的少女,身子紧紧绷着着湿透的衣服筒裙,相互追逐,嘴里喊着“噢罗”,倾盆倾桶成群倾椭的水泼向对方,傣族人说泼的水越多,积的德越多,来年的福气越大。

泼水节久负盛名,不少外国朋友也特地赶去参加。1961年,敬爱的周总理陪同外宾到两双版纳与傣族人民共同欢度泼水节。周总理身穿傣族服装,满面笑容,端着水同赶家互相泼,互致节日的问候和祝福。

三、藏历年

藏历年是藏族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像汉族的过年一样。它是从藏历十二月初就开始做各种准备工作,家家户户都要酿青稞酒、炸果子、做点心等。每家都要在堂房摆上麦穗、青稞苗和酥油花塑的羊头,既表示过去一年的收成,又预祝新的一年获得丰收。

像汉族一样,过年前家家要进行大扫除,二十九日晚上合家围坐一起吃团圆饭。

传统习惯是大年初一,家中长者第一个起床,到外面打一桶吉祥水,先喂饱牲畜,然后到家,叫醒全家人。全家都穿上节日盛装,以长幼顺序坐定,长者端来一个“棍苏其玛”的五谷斗,里面放着各样食品,如糌粑、人参果、炒蚕豆、炒麦粒等,每人抓一点吃。长者祝愿大家“扎两德勒”(吉祥如意)。晚辈祝福老人“扎西德勒彭松错”(吉祥如意,功德无量)。这种全家祝福仪式后,全家人坐在一起喝青稞酒、吃人参果.共度新年。此时彼此说笑祝愿且无长幼顺序。藏族过年也同汉族北方地区习俗一样,初一不外出,只全家欢度。

初二至初五.外出访亲问友。过年期间,民间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如演戏、跳舞、投掷、拔河、赛马和射箭等,比赛活动得胜者常常有奖励。藏旌以牧为主,但也有农业,所以藏民祈盼丰收的心情十分迫切,一过春节。即忙于春耕。早在一千多年前唐文成公主与松赞千布结婚时就带去农业,所以藏民便有了“重果节”。每当此时人民便敲锣打鼓到田间地头转绕,以表庆贺,希望有个好的收成。

四、沐浴节

沐浴节是藏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是在藏历七月上甸,约有七百多年历史。

沐浴节在夏末初秋,天空出现一颗十分明亮的星星时.男女老小.全家出动到附近河边洗澡,边洗边嬉笑耍闹。有的地方还在河边搭帐篷,带上食品在篝火旁野炊,载歌载舞,很像汉族少先队的篝火晚会,十分有趣。

沐浴节在西藏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有一年秋天,西藏发生了瘟疫,人畜死亡不计其数。老百姓纷纷烧香上供,祈求神灵保佑。观音派了七位仙女,从玉池中取了七瓶神水,倒在西藏的湖河之中。当天晚上家家都做了一个梦,看到一位遍体疮伤的姑娘,跳进一条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洗澡,洗后立即变成了一个健康美丽的姑娘了。得病的老百姓便纷纷去河里沐浴,结果大家的病都好了。从此,每年夏末秋初,人们便到附近江河里洗澡,久之便成了沐浴节。今日仍为藏民的传统节日。

五、达努节

达努节又叫祖娘节、二九节、瑶年,是瑶族一年中最大的节日。每年农历二十六至二十九是节期。每当此时,人们要穿上节日盛装,杀鸡宰羊、饮酒娱乐来欢庆节日。村寨里还要摆歌台敲锣打鼓,对歌跳舞。亲友们互相走访探视、宴请,异常热闹,孩子们更更是欢乐戏要进行各种体育和民间活动。达努节要点冲大炮。炮是一种自制铁铜内装上火品捻子,按一定距离放好,多达数百门,由男女对手赛点,同时启点,直到第一声炮响为始,看谁点的最多,便是优胜。最后人们把优胜者抬起来,抛向天空,一片沸腾,欢乐达到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