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神仙传奇故事
17873700000021

第21章 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14)

过去南方许多地区,在顺天圣母陈靖姑诞辰日,预先要挑选多福长寿的老太太数人,为庙中的神像更换新衣,然后官员们行礼,士女焚香膜拜,络绎不绝。夜晚,还要抬着圣母神像巡行街市,张灯结彩,鼓乐喧阗。还有儿童数百人,皆执花灯跨马列队前,观者塞路。想来陈靖姑大约是个女巫之类的人物,或许就当过稳婆,总之为乡里特别是产妇们做过一些好事,便被人们增饰附会出许多助产神异,成为受祀千年、恩泽百世的产妇救星!

按说,真正的救助产妇难产之神,应该是中国古代大名医孙思邈。

孙思邈是唐代陕西耀县人,医术高超,救死扶伤,被当时人视为神医。有一次孙思邈出外行医,在路上见四个人抬着一口棺材,向野外走去,后面跟着一个痛哭流涕的老婆婆。突然,他看到从棺材里流出几滴鲜血,忙跑过去问:“棺材里是什么人?死了多久了?”

抬棺材的人说,棺里装的是老婆婆的女儿,因为难产,刚死不久。孙思邈便说:“打开棺材看看行吗?我也许能救活她。”

老婆婆听说孙思邈是郎中,便求他救救女儿。棺材盖打开了,只见里边的妇人脸色蜡黄,十分可怕,孙思邈摸摸她的脉,还在十分微弱地跳动着,便在她身上找好穴位,扎了一针。不大工夫,这个妇女苏醒过来,后来小孩也“哇哇”地叫着生了下来。人们都惊呆了,一针救活了两条命,起死回生,真是神医。

孙思邈虽未当上救助妇女难产之神,但一直被人们作为“医王”、“药王”供奉着,他经常去采药的陕西耀县五台山,被称作“药王山”。

福神

“福”的概念,在世俗心中是很广泛的。福可解释为福运、福气、运气、幸福等等。自古以来,又有“五福寿为先”的说法。所谓“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又有人认为是指“寿、富、贵、安乐、子孙多”。总之,“福”是人们孜孜以求、极其向往的人生人目标,于是福神应运而生,人们虔诚礼拜,希冀降福家门福运绵长。福神源于福星,所谓福星,即岁星,亦即木星。术士们称岁星照临能降福于民。后来福星逐渐人格化,但推究起福神到底被附会为何许人,却有种种不同说法。

东汉张陵创立道教,影响很大。张陵死后,其子张衡继续传道,并大力提倡“三官”信仰。“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每当信徒有病时,张衡等谓不必找郎中,也不用服药,只需向三官“请祷”即可。亦即“书病人姓名,说服罪之意,作三通(份),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并宣称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这种说法一直流传下来,尤以“天官赐福”的说法颇受人们欢迎。于是,人们便把天官作为降福的福神来信奉了。

“天官赐福”这一题材,成为历代民俗年画中,重要内容之一。天官除被称作福神外,又叫福星、福判,典型形象作吏部天官模样,一身朝官装束,红色袍服,龙绣玉带,手执大如意,足蹬朝靴,慈眉悦目,五绺长髯,一派喜颜悦色,雍容华贵气魄。有的天官身旁还有一童子,手捧花瓶,瓶中插玉兰、牡丹,此中寓意“玉堂富贵”。还有一种天官图,笑容满面手抱身带五个善童,善童手中分别捧着仙桃、石榴、佛手、春梅和吉庆鲤鱼灯等吉祥物。旧时民间在农历新年时,多贴这种年画,以求天官赐福,带来好运。因为“福”中也包含财运、发财意,故有的民俗年画中,又把天官作为赐福财神。图中天官执如意坐于大元宝之上,上方绘有金银山和斗大的“福”字。下方是聚宝盆,两侧为和合二仙、招财童子,利市仙官。画面主题鲜明,色彩斑斓,充满了福运和财气,表达了旧时人们渴望天官赐福、财神送财的强烈愿望。

天官为福神,是道教信仰衍变而来。还有一种福神是由历史人物衍变而来,即道州刺史杨成(阳城)。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四,有福神的记载:福神者,本道州刺史杨公讳成,昔汉武帝爱道州矮民,以为宫奴游戏。其道州民生男,选拣侏儒好者,每岁不下贡数百人,使公孙父母与子生别。省刺史杨公守郡,以表奏天子云:“臣按《五典》,本土只有矮民,无矮奴也。”武帝感悟,省之,自后更不复取。其郡人立祠绘像养,以为本州福神也。后天下士庶黎民,皆绘像敬之,以为福禄神也。这是说汉武帝时道州刺史杨成,因抵制向皇宫进贡侏儒矮民,救了本州百姓,被百姓奉为降福解厄的“福神”。后流传各地,被奉为“福禄神”。

《三教搜神大全》所述诸神履历事迹,大多杂取小说、民间口头传说及释道之书,虽间有历史人物,但不能当作“正史”来读。州刺史抵制进贡矮民之善政,历史确有其事但不是杨成,而是阳城。

阳城也不是汉武帝时人,而是中唐时人。阳城曾作过道州(今湖南道县)刺史。《新唐书·阳城传》载:(道)州产侏懦,岁贡诸朝,(阳)城哀其生离,无所进。帝使求之,城奏曰:“州民尽短,若以贡,不知何者可供。”自是罢。州人感之,以“阳”名之。

阳城这位父母官,敢于同皇上抗争,救道州百姓于水火,被敬奉为福神是当之无愧的。成书于元代、无名氏所撰的《三教搜神大全》把阳城改写为杨成,年代也提前了900多年。

由于《搜神大全》中的福神像,是一位员外模样,这就给后世的福禄寿中的福禄二仙形象,分辨起来造成了不少麻烦。

福神或福星,还有寿星,产生年代久远,并且皆独立存在。后来,又加上个禄星,成为福、禄、寿三位一体。福禄寿三星或三仙,作为群体,出现于何时,已不大好考,但明清已盛行于社会。

三星的典型形象为;中间是赐福天官,手执如意;右为禄星,作员外郎打扮,头上插戴富贵牡丹花,怀抱婴儿;寿星在左,即南极仙翁,广额白须,执杖捧桃,笑容可掏。三星分别象征着幸福、官禄,长寿。与福、寿二星不同,禄星很少单独出现。因其打扮为员外形象,有些地方又以其为福神。认为员外即财主,有财即有福,故以财主为福神,再加上《三教搜神大全》中的杨成(阳城)像,又是一财主(员外)打份,故以员外为福神的说法,在民间也很流行。又此神常怀抱一小儿,或膝下有一童子,故有人又称其为送子张仙。

其实,员外是员外郎的简称。员外郎原指设于正额以外的郎官。唐宋以后,成为中央官吏中的要职。明清各部以郎中、员外郎、主事为司官的三级,得以递升。员外郎简称外郎、员外。因员外可以纳钱捐买,后渐渐用做对地主富豪的一种称呼,在宋代以来的古代白话小说和戏曲中,十分常见。清代翟灏《通俗编·仕进》对此论道:“所云员外者,谓在正员之外,大率依权纳贿所为,与今部曹不同,故有财势之徒,皆得假借其称。”所以,员外本为官名,并非财主,此其一。员外可以纳钱捐买,有钱就可弄个官职,此其二。有此二条,足以说明员外郎的形象是禄星,表官禄。这是“正统”的说法。

当然,上面提到的另一不同说法,也不能认为是谬误。因为福禄,乃至寿,有时并未有严格分工。如天三官赐福像,它除了赐福以外,完全可以再赐官禄,赐财富,赐长寿,具有多种功能。以员外郎为财主,为福神;以天官为高官,为禄神;以南极仙翁为寿神,也还说得通。

在宋代,民间还有以真武帝为福神,挂于床头的,但没有流行开来。如同钟馗也做过福神一样,因具有更为重要的职守,所以影响不大,无法抢去福禄寿中福神的交椅。福神作为幸福之神,人人欢迎,于是在人们生活中,出现了与福运、福气有关的大量俗语。好地方叫“福地”,好消息叫“福音”,长得富态叫“福相”,不用费力却总能赶上好事叫“福将”,给人们带来好处和希望的人也叫“福星”。看到好东西叫“一饱眼福”,吃到不用自己掏腰包的山珍海味叫“真有口福”。交上“桃花运”则被戏称为“艳福不浅”,等等。

禄神

禄,指官职禄位。禄神来自禄星,而禄星原来确是一颗星。《史记·天官书》云:“文昌宫……六曰司禄。”是说文昌官的第六星为专掌司禄之禄星。以后由星辰崇拜而渐入神化,同福星、寿星一样,也被赋予人格,并且附会为张仙。这位张仙,一说是四川眉山张远霄,五代时游青城山成道,得“四目老翁之弓弹,击散人家灾难”,一说是“送子张仙”——后蜀皇帝孟昶,故传统戏唱曲中有“禄星抱子下凡尘”之类的唱词;在“福禄寿”传统风俗画中,禄神也常抱或牵一小儿。

功名利禄是无数人所拼命追求的,而最高统治集团也就用高官厚禄,来牵着天下的读书人“为我所用”。一些有识之士早就看穿了这一套,称此为“禄饵”。即比喻以禄位引诱人,如用饵钓鱼。数千年来,被禄饵钓住的人不计其数,但也有不买这个账的,宋人陈仲微就说过:“禄饵可以钓天下之中才,而不可啖尝天下之豪杰。”,《红楼梦》里的贾宝玉更把热衷猎取利禄,一心往上爬的家伙,骂做“禄蠹”。

不过,禄神在民间还是很受欢迎的,绝大多数人还并不想“脱俗”。人们都很“现实”,有了官就有了权,也就有了钱,“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所以“加官进禄”、“福禄寿”、“官上加官”、“加官晋爵”、“马上封侯”、“平升三级”等题材的年画、风俗画、吉祥图案等十分流行,大受欢迎。有趣的是,这类画常使用传统的谐音借代方法。如以“鹿”代“禄”,如有一种“福禄寿三星”图,画面为一老寿星骑鹿(寓“禄”),跟随一捧桃侍从(寓“寿”),上空飞着蝙蝠(寓“福”)。再如“加官进禄(或加官受禄)”图,画面为一束带高冠(寓“加官”)官员,正抚摸一鹿(寓“受禄”或“进禄”)。

明朝末年,李自成的农民军攻下河南,活捉了福王朱常洵,把他钉死后,用其血“杂鹿醢(剁成肉酱)尝之,名‘福禄酒’”。能喝上这种“福禄酒”者,可渭“口福”不浅。三文曲星文昌宫、文昌祠和文昌阁等,过去曾遍布全国各地,里面供奉主管人间功名利禄的文运之神——文昌帝君即文昌星,俗称文曲星。

文昌宫的“祖庙”即四川梓潼文昌宫。而这座文昌宫的前身是“亚子祠”,是为了纪念晋代的张亚子而修建的。

张亚子又叫张恶子,是个孝子,对母亲极其孝顺。在晋朝做官,不幸战死。死后,百姓给他立了一座庙。最初,他是被当作雷神祭祀的。以后逐渐成为梓潼地方的重要神明,叫“梓潼神”。宋元道士假托梓潼神降笔作了所谓《清河内传》,说他生于周初,后来经过七十三代,西晋末降生在四川为张亚子,成为梓潼神,并说玉皇大帝命他掌管文昌府和人间禄籍功名。所谓“生死隶东岳,功名隶文昌”。

唐代安史之乱时,唐玄宗李隆基逃往四川。传说梓潼神在万里桥迎接玄宗,李隆基便封其为左丞相。后来唐僖宗因避内乱亦入蜀,封梓潼神为济顺王。相传梓潼神还帮助唐朝军队平息过叛乱。由于唐朝帝王的大力推崇,梓潼神的地位陡长,从一个地方神而成为全国性的大神,并逐渐与文昌神合二为一。

文昌,本是星官名,包括六颗星:“一曰上将,二曰次将,三曰贵相,四曰司命,五曰司中,六曰司禄。”六星的职责据《春秋兀命荀》说:“上将建威武,次将正左右,贵相理文绪,司禄赏功进士,司命主灾咎,司中主左理。”

古代星相家将其解释为主大贵的吉星,道教又将其尊为主宰功名禄位之神,又叫“文星”。所谓“文昌”,乃“文运昌盛”之意。民间俗称“文曲星”。隋唐科举制度产生以后,文昌星尤为士人顶礼膜拜,说什么文昌“职司文武爵禄科举之本”。因文昌星和梓潼帝君同被道教尊为主管功名利禄之神,所以二神逐渐合二为一。到了元代,仁宗皇帝封梓潼神为“辅文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简称“文昌帝君”。

文昌既是星官,在天庭上也担任着重要职务,是玉皇大帝的私人秘书,专门替玉帝起草诏书、圣旨。《西游记》玉帝听从太白金星的劝说,要招安大闹天宫而又无法用武力降伏的齐天大圣孙悟空,就命文曲星官写了诏书,派太白金星下界招安。文昌成为主管科名禄籍的大神之后,受到天下读书人的欢迎和崇奉,成为读书人的保护神,其庙宇也遍及全国城乡。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十四中谈到当地的梓潼帝君庙,称文昌神“专掌注禄籍,凡四方士子求名赴选者悉祷之”。士子们求仕心切,故祈祷文昌颇诚,史籍中记载了许多士人求祈“灵应”事。

宋代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载,李知己少时,祈梦于梓潼神。是夕,梦至成都天宁观,有道士指织女织机石对他说:“以此为名字,则及第矣。“李生遂改名为“石”,字“知己”,后果然省试发第。

宋代洪迈《夷坚丁志》卷八载,何文缜赴京赶考,过梓潼,欲谒张王庙(即梓潼庙)而忘之,行十里始觉,亟下马还望,默祷再拜。是夜,梦入庙中,文昌神坐帘中,投文书一轴于外,取视之,其中有句云:“朕临轩策士得十人,今汝袖然为举首。”这一科何文缜果中状元,为一甲十人之首。后官至丞相。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一个人强烈追求的东西,常在梦中有所反映,许多人都有这种体验。做梦本来就是说不清的事情,但古人常常把梦中之事落实,并作为种“灵应”,大为宣扬。这些大量的传说,大大扩大了文昌帝君的影响和权威,迎合了广大读书人热衷科举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