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神仙传奇故事
17873700000020

第20章 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13)

据《厦门志》卷五,明清时期由厦门通贩外国的商船上,人员编制中有专职香工一名,“朝夕焚香楮(纸)祀神”。一般中等船上也设有“正副耐值库二人,主大帆插花、天妃大神旗”,香公一人,主天妃、诸水神座前油灯”,可见当时船员们对供奉妈祖的重视程度。时至今日,我国沿海一带和台湾的有些渔船上,仍供奉妈祖神像,反映了妈祖信仰的深远。

和合二仙

旧事,有钱人家办喜事时,要在新人拜天地的正堂中间挂上一幅中堂,上面画有两个蓬头笑面,身着彩衣,一人手捧一盒,一人手持一荷,有点傻乎乎的顽童。这就是人们最喜欢的婚姻神之一——和合二仙。和合二仙童本是唐代两位高僧寒山、拾得的化身,他们已完全脱离了出家人的身份和模样,被民间改造为和合共欢的婚姻吉祥神了。说来有趣,他们的前任“和合神”,也是一位有点傻乎乎的和尚——万回哥哥。

万回,据说是虢州阌乡(今属河南)人氏,姓张。生于唐朝贞观六年(公元632年)五月初五。张万回“生而痴愚,至八九岁方目巨语,啸傲如狂,乡党莫测”。他长到20多岁,还整日傻呆呆的不说话。

他有个哥哥在辽东当兵,久绝音信,有传闻说其已死,父母想念,日夜涕泣。张万回说:“二老不用着急,请准备好给兄长的食品衣物,我去看望他。”

第二天一早,张万回离家,“出门如飞,马驰不及,及暮而还”,告父母曰:“兄平安无事,”还带来一封信,“缄封犹湿”,打开一看,正是他哥哥的笔迹。他往返一日,可行万里,故号为“万回”。

有一种传说,万回是菩萨转世。《谈宾录》载,当年玄奘法师去佛国(印度)取经,曾见一佛龛题柱曰:“菩萨万回,谪向阌乡地教化。”闻乡实有其地,今属河南灵宝县。看来,万回是犯了错误(什么错不得而知),被佛祖贬到人间,到“阌乡地教化”,也就是说他还是洋和尚转世。据说玄奘回国后,还专门到阌乡找万回,还真的访到了。玄奘对他十分敬重,一口一个“菩萨”。万回跟他聊起印度的风土人情,比玄奘还熟悉,“了如所见”。后皇室听说其事,唐高宗把他召进宫,武则天还送过他锦袍玉带。万回长得高大魁伟,特别能吃能喝,他跟武则天谈天说地,“语事多验”。万回死于长安,活了80年。唐时宫廷、民间信奉他,认为他能预卜休咎,排解祸难。此后万回又有了“和合”的名目,并被视为“团圆之神”,还被昵称为“万回哥哥”。

宋时,百姓在腊月祀万回哥哥,其像“蓬头笑面,身着绿衣,左手擎鼓,右手执捧,云和合之神”。民间祀万回哥哥,认为在万里之外的亲人可使其回家团圆。人们根据“和合”的含义,又将其作为喜庆之神,并由一神而衍为二神——寒山和拾得。

寒山,又叫寒山子、贫子,是唐代诗僧。寒山在唐贞观年间隐居天台山寒岩,因而自号“寒山子”。他常去国清寺,“望空噪骂”,寺僧轰他,则哈哈大笑而去。寒山在国清寺还当过一段烧火打杂和尚。寒山“后于寒岩终身石穴,缝泯无迹”。看来,寒山也是个不同寻常的和尚。

寒山与国清寺的拾得和尚非常要好,二人常吟诗唱偈,并有诗题于山林间。后人把寒山诗集成卷,名《韩山子诗集》,收诗300余首。他的诗虽带有佛门规诫说教的色彩,但能针砭时弊,兼及世态炎凉。语言浅近,风格自然。清代大学者纪昀认为他的诗“有工语,有率语,有庄语,有谐语”,“皆信手拈来……而机趣横溢,多足以资劝诫”。“五四”以后,寒山诗曾被誉为我国文学史上重要的白话诗,在国外亦有一定影响。

拾得与寒山齐名,二人被相提并称。拾得也是唐贞观时人,从小是个孤儿。相传天台山的丰干禅师走山路,在赤城道侧拾得一小儿,遂将他带到天台国清寺当了小和尚,就给他起了个名字叫“拾得”。拾得在厨房干杂役,因与寒山要好,他就把剩饭全装在竹筒里,等寒山来时,送给他吃。二人可谓是“贫贱之交”了。拾得也写了不少诗,多似佛偈,偏于说理。他写的诗附在了《寒山子诗集》之后。

他俩的交情,在民间还有这样的传说:寒山和拾得同住在北方一个村中,虽异姓而亲如兄弟。寒山略长,与拾得同爱一女而寒山不知。临婚时,寒山始知,于是弃家到苏州枫桥,削发为僧,结庵修行。拾得听说,亦舍女来江南寻寒山。探得其住处后乃折一盛开荷花前往礼之。寒山一见,急持一盒斋饭出迎。二人乐极,相向为舞。拾得也出了家。二人在此开山立庙曰“寒山寺”。

《事物原会》说:“和合神乃天台山僧寒山与拾得也。”“和合”一词,有和睦同心、调和、顺利等意,最早则见于《周礼·地官》。在“媒氏”疏中云:“使媒求妇,和合二姓。”这应是“和合”之正解,故在民间,原主家人和合的“和合神”,渐而衍变为一持荷、一捧盒的二神了。

苏州著名寒山寺的大雄宝殿后壁,即嵌有清代名画家罗聘所绘寒山、拾得写意画石刻。大殿旁堂屋供奉木雕金身寒山、拾得塑像,一人手持一荷,人手捧一盒,造型古朴,栩栩如生,是佛教艺术中的精品。

中国民俗中,常有用汉语的谐音双关,来表达某种寓意。一手持荷,“荷”与“和”同音,取“和谐”意;一手捧盒,“盒”与“合”同音,取“合好”之意。寒山正式成为“和神”,拾得正式成为“合神”是在清初。清初“雍正十一年(1733年)封天台寒山大士为和圣,拾得大士为合圣。”于是,寒山、拾得“和合二仙”,又作“和合二圣”。和合二仙图旧时有常年悬挂正中堂者,取谐好吉利之意,又常于婚礼时悬挂,象征夫妻相爱。民间年画中,除有《和合二仙》、《和合赐神》等专祀外,还常与其他神仙共祀,如《和气致祥一品当朝》、《和合二仙状元及第》、《五子夺魁》、《赐福财神》、《端阳庆喜》、《岁朝图》等。和台二仙成为最受人们欢迎的民间神祇之一。

张仙

张仙又称“张仙爷”,旧时民间信仰很广。过去世俗家庭常把张仙爷供在屋内,将其纸像挂在烟囱左边。张仙的“神姿”与一般神仙不同,是一身华丽的贵族打扮,长得面如敷粉,唇若涂朱,五绺长髯,飘洒胸前,真是位美男子!他左手张弓,右手执弹,作仰面直射状,右上角还常画有一只天狗,是一副打猎模样。这位张仙爷的雕像或是塑像较少,大多是画像。

说起他的来历,还颇有些诗意呢。他的前身,就是花蕊夫人的爱夫——五代后蜀皇帝孟昶。

孟昶的父亲,在四川建立了后蜀朝廷,但只当了几个月的皇帝就死了。盂昶继位时只有16岁,他想法收拾了威胁自己的几个权臣,算个精明干练的君主。可他又是个有名的荒淫奢侈皇帝,他的生活起居,极其侈豪,就连他的尿壶也用珍珠七宝来装饰。后来宋太祖赵匡胤发兵攻打后蜀,孟昶兵败降宋。

一次,宋太祖看到了孟昶的“七宝尿壶”,马上命人毁掉,还对周围大臣说:“享受到这般地步,怎会不亡!”孟昶有个心爱的妃子叫花蕊夫人,也被送到汴京,召入皇宫,没几天,孟昶就被害死,据说,花蕊夫人初见赵匡胤时,奉命赋了一首《国亡诗》,孟昶就被害死,据说,花蕊夫人初见赵匡胤时,奉命赋了一首《国亡诗》: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花蕊夫人进人宋宫,但她不忘故主,时时怀念孟昶,就画了一张孟昶挟着弹弓射猎的画像,奉祀在室内。一天,赵匡胤人宫,见到这副画像,问她是谁,花蕊夫人诡称道:“此我蜀中张仙神,祀之令人有子。”以后“传之人间,遂为祈子之祀云”。

不过,这里边有个问题。孟昶兵败投降后,被封为秦国公,来到汴京,赵匡胤亲眼见过他,画像上的孟昶尊容岂能不识?或是这位夺人老婆的皇帝故意装聋作哑,不便捅破罢了。

不管怎样,花蕊夫人编造的“神话”,使孟昶成了“张仙”,受到后世的奉祀,这位多情夫人也对得起花天酒地的故主了。

从宋朝开国皇帝太祖起,张仙便在宫中落了脚,受到皇家的奉祀。嘉佑年间,宋仁宗赵祯年已五旬,尚未有子。一夜,梦一美男子粉面五髯,挟弹而前,曰;“陛下因有天狗守垣,故不得嗣。陛下多仁政,今天我特为您弹而逐之。”仁宗打听他的来历,他说:“我是桂宫张仙。天狗在天上掩日月,到世间专吃小儿,只要一见到我就会逃跑。”仁宗听了大喜,一跺脚忽然醒了,才知是大梦一场。他马上命人画了张仙图像,挂在了寝宫里。此事载于《历代神仙通鉴》卷九。可惜,梦想终归是梦想,仁宗到底没有得到儿子,只好在亲族中收养了一个,立为太子。

由于皇家的提倡,张仙信仰很快流传到民间。而且对其所持武器,又附会了新的说法。古代风俗,生男孩要悬弧矢(弓箭);张仙所挟“弹”,与“诞”字同音,暗含“诞生”之义。故此,张仙就成为专管人间送子的“诞生之神”。

当时的大文豪苏老泉苏洵对人说,他曾梦见张仙,手里捏着两个弹丸,以为诞子之兆。于是老泉虔诚地供奉张仙,后来果然得了苏轼、苏辙哥儿俩。为此,苏洵还写了《张仙赞》,对张仙感激不已。不过苏老泉所说的张仙叫张远霄,是个四川道士。《蜀故》载,说他得了“四目老翁”之弹弓,看到谁家有灾,瞄准了就是一铁丸,将灾“击散”。他还常将铁丸向空中打去,人问之,答道:“打天上孤辰寡宿耳。”人们锄地掘土,常得其弹子,上有红点,坚实异常。传说女子揣在身上,能生儿子。

不管张仙是孟昶,还是张远霄,老百姓是不大理会的。但盼望张仙能给自己送个儿子,是真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几千年的封建传统对世俗尤其是对妇女是条极其沉重的锁链,她们不能不找几位送子娘娘(甚至其中有张仙、弥勒之类的男性神明)来保佑自己。

顺天圣母

人们常把妇女生产——分娩,叫做“下地狱”,“过鬼门关”,此说不但十分迷信,而且也很可怕。在妇产科还很原始和落后的古代(其实那时根本没有妇产科这一门),更是如此。

古代没有专职的产科大夫和助产士,出现“稳婆”(收生婆)是后世的事,而且大多是兼职的。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妇人生产被认为不洁,而要到厕中、乃至田野、树林中去分娩,产妇痛苦不堪不说,还极易引起许多疾病,如大出血、子宫破裂、产褥热、子痫等,甚至有的因为难产而丧失了生命。

在传统的旧观念中,妇女分娩尚属不洁,因难产而亡的产妇则更受歧视,会被视为“不祥之物”。她要被打入地狱的血污池中,不得超生,须做水陆道场来济度。她的遗体不能葬入家庭墓地,甚至不能土葬而被火化。这种遭遇使无数妇道人家不寒而栗,即使后来分娩条件改善了,难产的阴影还时时在产妇身旁徘徊。国外有些民族,为了对付分娩不顺、难产,古代还流行过原始的“助产术”,其实就是所谓“魔术助产”。

如有些民族把斧头放在产妇床下,或用铁锤敲打床柱,斧和锤是北欧神话中雷神的武器,这些做法是为了驱逐“恶魔”。有的逮一只角鸱进入产室,让它高声啼叫来惊走“恶魔”。还有的拿着剑走进产房,在空中胡乱挥舞一阵,然后把剑放在产妇身旁。甚至有的民族还有在产妇身旁放炮的风俗!不用说,这些都是为了保护产妇顺利分娩。因此,妇女们把生孩子叫做“过鬼门关”,也是自然的了;而女人们祈望有一位神明佑护自己生产顺利,也是必然的了。

神由人兴,亦由人造,完全可以说是“人的需要”。中国古代的助产神,除了通用的送子娘娘以外,南方还有一位著名的助产神,就是顺天圣母。助产神有那么几位,但名头最大的要属顺天圣母陈靖姑了。陈靖姑又作陈进姑,世称临水夫人、顺懿夫人、大奶夫人。相传陈靖姑生于唐代大历元年(766年)的正月十五,家在福州。父亲陈昌在朝廷里当官,拜户部郎中。她小时即有灵性,17岁时给隐居山中学道的哥哥送饭,半路遇见一个要饭的老婆婆,就把饭给老人吃了。老婆婆原是个有道行的仙人,便教给靖姑符篆之术,驱使五丁。家乡一带有大蛇为害,陈靖姑带剑斩杀三条毒蛇,为民除害,功莫大焉。事闻于朝,惠宗封其为“顺懿夫人”。

后来皇后难产,分娩艰难,眼看就要不行了。陈靖姑听说了,便运气用法术到后宫,帮助皇后生下了太子,宫娥上奏,皇上大悦,马上封陈靖姑为“都天镇国显应崇福顺意大奶夫人”,并在福建古田为其建庙。于是民间遂将陈靖姑说成是“专保童男童女,催生护幼”之神,纷纷在各地建庙。

还有一种说法。陈靖姑是福建古田县临水乡人。嫁给了刘杞,怀孕数月,正遇家乡大旱,她见乡亲们焦急无比,便“脱胎(堕胎)求雨”,雨终于下了,但她却献出了生命,年仅24岁。她临终时留下遗言:“吾死必为神,救人产难。”所以后世妇人临产,常供临水夫人像于室中,一直至孩子出生后,“洗三”时才拜谢而焚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