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神仙传奇故事
17873700000037

第37章 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30)

鬼王大帅“鬼王”这一称号十分含混。历代对“王”的解释是有区别的,夏商周三代“王”是最高统治者即天子的称号,如商纣王、周武王等。到了战国时糊,列国国君皆称“王”,如燕王、赵王、楚王等,以后也泛指一国国君即国王。秦汉以后,国君称皇帝,皇帝对亲属、臣属的最高封爵是王,如藩王、亲王之类。“王”也泛指一些首领,如山大王、猴王、妖王之类,所以,“鬼王”的称号有些含混,从某种意义上讲,阴间主宰酆都北阴大帝、阎罗王等都可称为鬼王,民间还有把钟馗称作鬼王的。但十大鬼帅中的鬼王,显然不是上面几位大人物。

丰都天子殿中的鬼王塑像上身裸露,红发獠牙,手拿镇妖铃,浄狞凶恶,整个一副夜叉鬼模样。他与黑白无常、牛头马面为伍,地位自然不会太高,但因其挂了个“王”字,地位应该高于一般鬼卒,大约是个像山大王那样的头领。

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卷六《考弊司》介绍了一为主管考弊司的鬼王。他的衙署堂下立两块大石碑,上面分别刻着“孝弟(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位鬼王叫做“虚肚鬼王”,他长得“卷发鲐背,若数百年人,而鼻孔撩天,唇外倾,不承其齿。从一主簿吏,虎首人身。又十余人列侍。半狞恶若山精”。这个鬼王虽标榜“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实际则是个贪得无厌、残忍暴虐的家伙。他规定下属拜见他,都要割一块髀肉(大腿上的肉)为“成例”,不管有罪无罪。但“丰于贿者,可赎也”——只要银子送得多,就可免割肉之苦。这里的鬼王完全是一副贪官嘴脸。

日游神日游神是旧时黄历中所载的游荡于各方的凶神。早在元代的《授时历》中,就出现了这一名目。据称从癸巳至戊申十六曰,日游神分别在房屋内的东西南北中五方,已酉至壬辰四十四日,日游神出游。人要避忌日游神之方。若没有避忌,冲犯了日游神,就会大难临头,非死即伤。正如元代王跸《桃花女》杂剧第三折所说:“今日他出门之时,正与日游神相触,便不至死,也要带伤上车。”

民间祭祀烧化用的纸马中,也有日游神。神像为一古代吏员打扮,小纱帽,白袍黑靴,长须虬髯,一手扶玉带,一手持一卷簿。模样倒不十分凶恶可怕。在流行极广的劝善书《玉历至宝钞》中。

日游神作“日游巡”,作狱吏打扮,披散着头发,手持木牌,上写“日巡”二字。

夜游神与日游神相反,夜游神是在夜间四处游荡巡行的凶神,他们与日游神们日夜轮流值班,专门找人的麻烦,还经常向上司打小报告,活像一帮专门祸害百姓的“阴间小特务”。早在上古时代,我国民间即传说有夜游神。

《山海经·海外南经》载:有神人二八,连臂,为帝司夜于此野。这里的“二八”神,大约就是夜游神,是天帝派出的,专门“司夜于此野”。白天他人就看不见了,二八神的名字也很奇怪。《山海经》卷六《海外南经》作了说明:“(二八神)在羽民东。其为人小颊赤肩,尽十六人。”这里用了乘法,二八一十六,是说夜游神有十六个。

薛缘注《(文选)东京赋》云:“野仲、游光,恶鬼也。兄弟八人,常在人间作怪害。”案野仲、游光二人,兄弟各八人正十六人,疑即此也。也认为夜游神是十六个,而且以恶鬼野仲、游光为首。野仲和游光是汉代民间传说的最厉害的两个恶鬼,因为他俩太厉害了,人们反而用他们去镇伏其他鬼魅,正所谓以恶制恶,以毒攻毒。

也有人认为“二八神”是“二人”,“八”乃“人”之误。《淮南子·坠形训》曰:“有神二人,连臂为帝候夜,在其西南方。”高诱注曰:“连臂大呼夜行。”是说夜游神有两位,臂膀是连在一起的,有点像连体怪胎,夜晚巡行时大喊大叫。但后世传说的夜游神已没有这些特点,变成单个活动,而且行踪诡秘,鬼鬼祟祟,完全是一副窥测人们隐私的“包打听”角色。

明代冯梦龙编《古今小说》卷三十一《闹阴可司马貌断案》即出现了个“包打听”式的夜游神。书中写蜀郡益州有个秀才叫司马貌,空有一身才学,到了五十岁,还不得出身,屈埋于众人之中,心中快快不平。一天因为酒醉,写了一首《怨词》,其中有两句是:

“善士叹沉埋,凶人得横暴。我若作阎罗,世事皆更正。”吟哦数遍,将诗稿焚于灯下。不料,此事被夜游神侦知,奏知玉帝。玉帝闻之大怒,要治他的罪。后听太白金星劝告,让司马貌代理阎王半日。司马貌果然不凡,半日时间,把四件大案皆判分得清清楚楚。玉帝见他能体现天地无私、果报不爽之意,就叫他转世为司马懿,将三分天下收拾归一。在这里,司马貌有幸当了半日阎罗王,后转世为出将为相的司马懿,倒要“感谢”那个夜游神了。

人们对夜游神是敬畏的。明代刘侗、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场》中,谈到了当时北京民间有一种风俗,即在夜晚星光下,不能在院中放置洗濯的剩水,怕夜游神巡夜时用这些脏水饮马,罪过就大了。由此看来,早在明代民间就已普遍对夜游神有信仰了。

夜游神到了清代,形象已与上古传说有很大不同,不是“为人小颊赤肩”,而是高大无比。若是夜晚碰到他,常会倒霉。清《醉茶志怪》中,记载了几则夜游神的传说。兹录一节。

一在邑东关外崇宁官前,有王某夜行,见墙阴一物如袱,俯视乃巨靴,长约三尺许。举头则眉际复一靴,大亦相等。仰望一巨人,坐檐际,高约数丈,选腿而坐。鋳躇间,忽有一人提灯笼而来,巨人抬其足,其人若未之见,匆匆遂过。王亦欲随之过,巨人乃以足挡之。相持数刻,始不见。归家后,不数日而亡。殆衰气所感,鬼神揶揄之也。

《醉茶志怪》所说夜游神“纱帽宽袍,气象雄阔”之形象,与民间流行的夜游神神马造像完全相同,只是神马中的夜游神一手握朱笔,一手持卷簿,身着黑袍。《醉茶志怪》所载形象当是受了神马的影响。

豹尾大帅、鸟嘴大帅、鱼鳃大帅、黄蜂大帅,这四位所谓阴帅,是民间巧立的名目。

豹尾本是我国古代方术中虚拟的岁神名,为一凶神,是所谓虎贲之象、先锋之将,常与岁神黄幡相对。豹尾与凶神吊客、丧门等相同,其所在之地均应避忌。

豹尾、鸟嘴、鱼鳃、黄蜂四位所谓阴帅,被说成分别管理路上兽类、天上鸟类、水中鱼类以及地上昆虫等各处动物的亡灵。佛门提出了六道轮回理论,认为众生(人类及一切生物)在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和六道(天、人、阿修罗[恶鬼]、地狱、饿鬼、畜生)的生死世界里循环不已,如车轮回旋不停。

六道众生有四种形态:

①卵生:如鸡、孔雀、鸟等。

②胎生:如人、牲畜等。

③湿生(又名因缘生):各种虫子等。

④化生:无所依托,借业力而出现者,如诸天神、饿鬼及地狱中的受苦者。

所以,今生是人,来世可能转生为马、牛、羊等动物,因此佛祖、菩萨要度尽六道众生。人们刻意勾画的十大阴帅,显示了鬼府阴曹的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同时也显示了人类的虚弱与可悲。

判官

中国民间信仰中的阴曹地府是个极其庞大的鬼国,与之配套的国家机器即鬼国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也是十分庞大的,操纵这台庞大机器的统治者是以地藏王、东岳大帝、十殿阎王为首,由众多判官鬼吏组成的庞大的统治集团。其中,判官的地位十分重要,他们是阎王们的主要帮手,是处理阴间一切具体事务的最重要的阴间上层官员。

判官本是人间的官职,唐朝的节度使、观察使、招讨使、团练使、监军使等皆设判官,为幕府上佐,总理本使日常事务。五代时判官领州郡事,成为州府职官。宋沿唐制,元代改为各州府设置判官,明清仅州设置判官。总的来看,判官是地方长官的僚属,辅理政事。品秩从五品至八品不等,属中下级官员。

印度的阎王(阎摩)手下也有判官,意思是阴间判案的官,所以,我国地狱中的判官也有这种意思,与人间的判官不同,是两码事。阴间判官比人间判官级别高多了,挤进了统治集团。阴间的职官要比人间简单得多,但需要处理的事情并不少,于是,判官就有了许多种。但判官到底有多少很难说得清楚,最重要的判官大约有四类:掌刑判官、掌善簿判官、掌恶簿判官、掌生死簿判官,其中掌生死簿判官为首席判官。

判官的分工程细,分别掌管阴界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酒色财气。明代小说《醋葫芦》第十二回中写道:

冥司判官,能知地府事迹、人之寿夭,皆我掌握所司,遇有不起之疾问之能为斡旋,只要烧些金银纸锭,即能起死回生,然后受谢。甚至管辖不一,有司财判官,可以致人之富;司禄判官,可以致人之贵;司子判官,可以续人之嗣。事验之后,议谢真银若干。凡世愚民,往往奉之如父,敬之如神,所祈之事,验否相半。

同书还介绍了十殿阎王案前的司礼判官、食禄司判官、司衣判官、司酒色财气判官、司生死判官、嗣部判官等众判官的职责。

宋代洪迈在其所著《夷坚志》中,还提到了“忠孝节义判官”这一职务:宋朝有个杨纬,济州任城人,“为广州观察推官,死官下,丧未还”。其侄杨洵一日在任城家中,梦见叔父杨纬骑马率一群随从而来,杨洵赶紧出迎。他问道:“叔父今何在?”

杨纬说:“吾今为忠孝节义判官,所主人间忠臣、孝子、义夫、节妇事也。”因其生前“为善人,所居官专务以孝弟教民,正直好义,故设而为神”。同书中还谈到了“水府判官”,阴间大概有一些“苦海”。

判官在明代小说《西游记》中,品种更加繁多,阵容十分强大。书中写到行者(孙大圣)临时做了阎罗王,升了正堂。当时有个随身判官徐显,捧上玉玺,请行者权掌。殿前七尺判官、花身判官、总巡判官、主命判官、日判、月判、芙蓉判官、水判官、铁面判官、白面判官、缓生判官、急死判官、照奸判官、明正判官、女判官等,呈上连名手本,口称“千岁”,主簿曹判使跪倒阶下,送上生死簿子。各种判官的总数竟达五百万零十六人!

判官众多,自然也有高低贵贱之分。一些专管门卫、通报的是小判官,多数是中等判官,大判官是前面提到的掌刑判官、掌善簿判官、掌恶簿判官和掌生死簿判官,而掌生死簿判官是最大的判官、首席判官。这位首席判官还有名有姓,据明《列仙全传》、《西游记》、《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等称,其名崔珏。

《西游记》第十回《二将军官门镇鬼唐太宗地府还魂》中,丞相魏征向唐太宗介绍崔珏来历时道:崔珏乃是太上先皇帝驾前之臣,先受兹州令,后升礼部侍郎。在日与臣八拜为交,相知甚厚。他如今已死,现在阴司做掌生死文簿的酆都判官,梦中常与臣相会。

唐太宗魂游地狱时,崔珏前来迎接,他的打扮是:头顶乌纱,腰围犀角。头顶鸟纱飘软带,腰围犀角显金厢。手擎牙笏凝祥霭,身着罗袍隐瑞光。脚踏一双粉底靴。登云促雾;怀揣一本生死簿,注定存亡。鬓发蓬松飘耳上,胡须飞舞绕腮旁。昔日曾为唐国相,如今掌案侍阎王。

崔判官的这副尊容成为后人描绘判官的典型形象。但这副模样与教源流搜神大全》中的崔判官很不相同,后者插图中的崔判官十分英俊潇洒,是个美男子。《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对崔珏的来历有详尽的介绍:

崔珏,字子玉,祁州鼓城人(今河北晋县)。父亲崔让五十岁时还没有后代,便与妻子商量说:“我平日常存济物之心,今何无嗣?不若与汝共发虔诚,祷于北岳。”于是二人同到北岳祠下祈子。

当夜,夫妻梦一仙童手擎一盒,曰:“帝赐盒中之物,令君夫妻吞之。”打开一看,盒中有美玉两块,二人各吞其一,自后有娠。于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六月六日降生一子,神采秀美,异于常人。因其父母曾梦各吞一玉,故取名“珏”(“珏”为合在一起的两块玉),字“子玉”。

崔珏幼而从学,凡事过人,唐太宗贞观年间被朝廷召用,任潞州长子县(今属山西省)令、磁州洼阳县(今河北磁县)令。崔理为官正直无私,洞察秋毫,郡人皆言其“昼理阳间,夜断阴府”。有一年五月,崔知县下令十五、十六两日,不得杀生及猎物,如犯者,官中决断,阴府理问。

有个叫朱蹇哥的人偷偷在郊外射死了一只兔子,进城时被搜出,门吏把他押进县衙。崔珏问他道:“你明知故犯,不能饶你,你是想在县衙受刑呢,还是到阴间受罚?”朱蹇哥认为去阴间十分遥远,是下辈子的事,就说:“愿去阴府受罚。”于是被放回家。夜晚他方就枕,即有一黄衣吏把他带到一座厅堂上,正中坐的却是崔知县,穿着王服,戴着王冠,正在审理案件。有的减其年寿,有的堕其子孙,有的减其俸禄,朱蹇哥也受到了处罚。他从梦中警觉醒来,惊异不已。

又一日,门吏报告:“岭上有虎拦路伤人。”崔珏即派人持符牒至山庙拘虎,那只虎老老实实跟着县吏来到衙门。崔珏斥责它道:“汝乃异类,食啖人命,该当何罪?”其虎闻之,触阶而死,自此,邑人立生祠祀之。

崔珏任卫州卫县(今河南淇县东北)县令时,夏天洪水泛滥淹没农田。崔子玉于河上设坛,以词奏于上帝,少顷,有一蛇浮于水面而死,洪水随即退去。郡人亦立生祠祀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