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神仙传奇故事
17873700000038

第38章 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31)

一天,崔子玉正与一老人下棋,忽有几个黄衣使者执符前来拜见道“奉上帝命”云云,接着又有五岳卫兵等百余人皆来叩拜,复有一神骑白马至,子玉曰:“汝辈少等。”遂呼二子道:“我就要离开人世,你们不必难过。”然后写了一篇百字铭送给两个儿子,便去世了。享年六十四岁。

其实,历史上并无崔珏其人,崔府君在元代之前有姓无名,崔珏(字子玉)元明时才出现,并被附会为阴间判官。在《西游记》中,崔判官私改生死簿,为唐太宗添了二十年阳寿,是个大拍人间皇帝马屁的人物。崔判官在《三宝太监西洋记》中,还是个私占他人美妇的好色之徒。

有个刘氏得病身亡,被勾死鬼解至阴曹,当时解到的鬼魂共有四十二名。灵曜殿上阁罗王还不曾坐殿。先由崔判官拿簿书来登名对姓。阎王上殿后,崔判官将他们一个个唱名而过,但只唱了四十一名。阎王道:“原批上是四十二名怎么今日过堂只四十一名?”

崔判官说:“内中有一人是错勾来的,小臣要带他出去,放他还魂。”

阎王说:“此举甚善,你快去放他还魂。”崔判官诺诺连声,带刘氏下堂。但他并未放她还魂,而把她带到自己家里。原来崔珏拿生死簿登名对姓时,见刘氏美貌无比,顿生淫念。便想将其据为己有。于是利用职权,编了瞎话,竟把阎王爷给骗了。阎王还夸他“心眼好”,这位阎王爷也昏庸得可以。刘氏被逼无奈只好做了崔珏的小老婆。

后来崔珏判案,有江老星、咬海干、圆眼铁木耳、盘龙三太子、百里雁等五个恶鬼说他“受私卖法,查理不清”,于是大闹公堂,这五个鬼人多口多,乱吆乱喝,嚷作一团,闹作一块。他们抢过崔判官的生死笔,说道:“你这笔全是私丝扎的,敢说不容私!”他们又夺过崔判官的生死簿,说道:“你这茧纸儿钉的簿,一肚子都是私丝!”崔判官被抢了笔,又被夺了簿,不禁怒从心中起,恶向胆边生,攥紧两个拳头,指望打倒这五个鬼。

岂料这五个鬼是一帮泼皮鬼,崔判官一个怎是他们的对手?被他们几个打掉了帽子、扯碎了袍子、蹬断了腰带、扒去了官靴,演出了一出“五鬼闹判”的闹剧。后来还是阎罗王解了崔判官的围,发落了五个泼皮鬼。

统治者无不标榜自己的法律公正无私,但大小当权者有几个不是徇私舞弊的?“五鬼闹判”其实是人们对封建时代大法官的一种蔑视和抗议。但崔判官比起京剧《铡判官》中的张洪,还不算太坏。

《铡判官》是一出传统戏剧,共有八本,取材于《三侠五义》第三十四回至第三十九回,但又增加了一些情节。

剧情讲的是:秀才颜查散原与表妹柳金蝉订婚,因家道中落,舅父柳自芳有意悔婚。正值元宵节,柳金蝉与父母去观灯,狂风大作,全家被吹散。屠户李保见柳金蝉坐于道边,身着锦绣,满头珠翠,遂见财起意,负柳回家。夜晚将其勒死,取下珠宝,弃尸于喜鹊桥。查散观灯后宿朋友家,次晨归家。经喜鹊桥见表妹尸体,急告舅父并去报案。

柳金蝉死后,冤魂人阴曹控告李保。五殿判官张洪乃李保舅父,知外甥图财害命,却私改生死簿,将李保换为颜查散,并押柳金蝉于阴山后,使其永不超生。

柳金蝉的冤魂到李保家寻闹,李保大惧,只好将首饰珠宝弃于喜鹊桥旁。恰巧颜查散捡到这个包袱,坐等失主。柳家仆人路过这里,问明原委,打开包袱,见是小姐遗物,大吃一惊,归报柳父。柳家控告颜查散图财害命。颜公子被问成死罪。颜母不服,至包拯处鸣冤。

包拯于夜间放告,招柳金蝉冤魂前来申诉,但冤魂未到。包拯遂亲下阴曹,查看生死簿。但生死簿已被判官张洪改过,未能查明。包拯怀疑判官鬼卒作弊,责问五殿阎罗,双方因之争吵。包拯复去各殿查询,最后寻至阴山。油流鬼向包拯揭发判官私改生死簿事,并引柳金蝉相见。

案情大白,包拯与阎罗共审判官张洪,张洪招认不讳。包拯在城隍庙设堂,当众铡死了判官张洪。杀人犯李保也被处决。

人间百姓深感阳世的不公和黑暗,遂将希望寄托于阴间,指望阴官主持公道。岂知阴间中徇私舞弊、草菅人命的狗官并不比人间逊色,而且他们官官相护,最终还得靠人间的清官来判决。这真是人间的悲剧!

当然,人们心目中也有好判官,如前面提到的来人杨纬生前正直好义,是位清官,死后做了“忠孝节义判官”,专管人间忠臣孝子义夫节妇之事,是位好判官。但最好的判官要属斩鬼的钟馗了。钟判官是人们塑造的一位正气凛然、铲除奸恶的判官。《钟馗斩鬼传》和《平鬼传》即演其事。

城隍

原始崇拜认为,凡与人们日常生活有关的事物皆有神在。而且“功施于民则祀之,能御灾捍患则祀之”。城池与百姓生活有密切关系,有大功于民,当然得有个城神——城隍来护佑百姓。

最早载于史册的城隍庙,是三国时吴国赤乌二年(239年)修建的芜湖城隍庙,迄今已一千七百余年。至南北朝时,城隍影响渐大。《北齐书·幕容俨传》载,一次北齐大将幕容俨奉命镇守郢城(今河南信阳县南),慕容俨刚入城,梁朝大将侯璃和任约就带领大军将郢城团团围住。

梁军久攻不下,见齐军常通过城外河道运送粮草,便在上游的鹦鹉洲上用获苇连成数里封锁线,以塞船路。于是郢城成了一座孤城,眼看粮草将绝,城中军民不由恐慌起来。慕容俨听说:“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号城隍神,公私每有祈祷。”于是有了主意,便“顺士卒之心,乃相率祈请,冀获冥佑”。说来也巧,不久刮起狂风,惊涛汹涌,阵阵巨浪将封锁的获苇全部冲走。粱军又以铁链封锁江面,不料暴雨频仍,江水猛涨,封锁又成泡影。

围在城中的北齐军民认为这是拜城隍的“灵验”,城隍爷在显灵,顿时士气大振。慕容俨借以鼓动,带领军队杀出城去。齐军勇不可挡,以一当十,大败梁军。自此,城隍爷威名远扬,从南方逐渐扩充到北方。到了唐代,城市经济空前发达,商业十分繁荣,城隍信仰更为普遍,各城镇纷纷建庙供奉。

佛教有阴间地狱之说。人们相信人死后要在阴间生活,阴间和人间一样,是由阴间的阎王及各级官吏管理着。道教也利用佛教的阴间地狱之说。城隍影响日显,道教即将其纳人道神系统,以其为剪恶除凶、护国保邦之神。称他能应人所请,旱时降雨,涝时放晴,以保谷丰民足。道教又以城隍为管领亡魂之神。道士们作道场建醮“超度亡魂”时,要发文书“知照”城隍(称“城隍牒”),才能“拘解”亡魂到坛。

因城隍是人们心目中的阴间长官,故各处城隍常以人鬼充之,即去世的英雄或名臣,把他们立为当地城隍,希冀他们的英灵能同生前一样,护佑百姓,打击邪恶。下面介绍几位著名城隍爷。

南宁、桂林城徨苏缄据《宋史·苏缄传》记载,苏缄乃宋仁宗时进士,曾协助狄青大败邕州《今广西南宁》的伪“大南国皇帝”依智高,立下战功。后苏缄任邕州知府。交趾入侵,苏缄身先士卒,英勇奋战,率全城官吏军民固守凡四旬。终因寡不敌众,城破后苏缄全家自焚殉国。宋神宗赐谥“忠勇”。后交趾人又进攻桂州(今广西桂林),忽见宋朝大军从北面来,大呼曰:“苏城隍督兵报怨!”交趾军惊恐万分,四散逃去。于是南宁和桂林百姓修庙建祠,将苏缄立为城隍神。

杭州城隍周新周新是广东人,为人“廉明刚直,锄强伸枉”,明朝永乐年间任浙江按察使。这是一位难得的清官、硬汉子。他不但使贵戚震惧,就是被诬陷后也敢在皇帝面前大声争辩,不愧为“生面冷铁周公”。

清乾隆时杭州人陈树基编集了《西湖拾遗》一书,其中收有《周按察折狱成神》。小说载有周新一些断案事及被诬而冤死经过,后成祖朱棣悟其冤枉,十分懊恼。一日,忽见一人红袍立于日中,成祖大声呵叱,红袍者遂答道:“臣浙江按察使周新也,奉上帝命,以臣忠直,救为浙江城隍之神,为陛下治奸臣贪吏。”于是周新成为杭州城隍神。

上海有座著名的城隍庙,今僻为豫园商场。一般庙中只有一位城隍神,但上海城隍庙却有三位。第一位是汉朝的大将军霍光。因此庙前身是金山神庙,庙中原供奉霍光。金山庙改为城隍庙后,不便把霍光神像请出去,便让他坐进了第一殿。

第二位是河北省大名府人秦裕伯。据《上海县志》载:

上海城隍乃秦裕伯,字景客,直隶大名府人。元末避地扬州,转徙上海。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应召起为代制。后知晓州,卒。顺治十年(1653年),海寇犯县治,王总兵诬民通贼,周巡抚惑其说,将俟鸡鸣纵戮。是夕,周见裕伯神降,摇首数四,遂释。

秦裕伯三百年后显圣,吓住了周巡抚,避免了一次大屠杀,上海市民感激这位客居本地的救命恩人,把他立为上海城隍也是理所当然了。

第三位是清末爱国将领陈化成。陈化成原为福建水师提督,多次重刨英国侵略军,被称为“陈老虎”。后调防上海,任江南提督。1842年6月16日凌晨,英国炮舰进攻吴凇口,陈化成亲临西炮台指挥应战,两小时内击沉敌舰八艘。后因两江总督牛鉴先和东炮台守将临阵逃脱,造成陈化成孤军奋战,随后这位年近七旬的老将领同八十余部属,全部壮烈牺牲。上海人民为纪念陈化成,将其塑像请进城隍庙内,受到人们的拜祭。

北京城隍杨椒山据明·冯应京《月令广义》说,燕都(北京)的城隍是文天祥,后为杨椒山。杨椒山亦同周新一样,是明朝难得的正直大臣。据《明史》本传云,杨椒山即杨继盛,椒山为其号。河北容城人,嘉靖年间进士,任兵部员外郎。因弹劾权奸严嵩十大罪状,被逮下狱。

明代诏狱由皇家特务机关锦衣卫掌管,是闻之色变的人间地狱,折磨残害了无数正直官员。杨继盛受刑之前,有友人偷偷送他蚺蛇胆,告他服之可以忍痛。杨继盛笑而推辞道:“椒山自有胆,何蚺蛇为!”屡受酷刑后,体无完肤。夜半疼醒后,打碎瓷碗,用碗碴将腐肉割去,“肉尽,筋挂膜,复手截去”。当时连那些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也看得胆战心惊,“执灯颤欲坠”,而杨继盛却“意气自如”!

三年后,杨继盛被昏君和奸臣所害,年仅四十。

城隍纪信,成纪(今甘肃天水)人,是楚汉相争时刘邦手下的一员大将。纪信以“荥阳误楚,身殉汉皇”而载于史册,《史记》、《汉书》都记有其事。当初,楚霸王项羽兵围荥阳,眼看汉王刘邦要做俘虏,纪信毅然请命扮作汉王,乘车直出东门,从而巧妙掩护刘邦由西门逃出。纪信被项羽识破后,让项羽活活烧死了,因而赢得了“汉代孤忠”的美名。

宋人赵与时《宾退录》说。“城隍神之姓名具者,镇江、庆元、宁国、太平、襄阳、兴元、复州、南安诸郡,华亭、芜湖两邑,皆谓纪信。”兰州城隍亦为纪信。

此外,苏州祀春申君,济南祀杨景文,福州、江阴为周苛,和州为范增,襄阳为萧何,临江、南康等地为灌婴,鄂州为焦明,台州为屈坦……不可尽述。

土地爷在明代的香火很旺,它们的“长官”城隍爷也大走宏运。

据《明史·礼志三》载:朱元璋建国伊始,即于洪武二年(1369年)正月封京都及天下城隍。朱元璋曾对中书及礼官曰:“城隍神历代所祀,宜新封爵。”于是封京都城隍为“承天鉴国司民升福明灵王”,开封城隍为“显圣王”,临濠城隍为“贞佑王”,太平城隍为“英烈王”,和州城隍为“灵护王”,滁州城隍为“灵佑王”。秩正一品。

就是说这六位城隍王是除了皇帝以外,在百官中级别最高,与太师、太傅、太何“三公”和左右丞相平起平坐!难怪朱元璋命令封在全国各藩国的亲王要亲自主祭城隍神,各府、州、县就更不用说了,要由当地最高长官知府、知州、知县来主祭。

明太祖朱元璋还封各府城隍为“监察司民城隍威灵公”,官级为正二品,与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尚书平级,各州城隍为“灵佑侯”,秩三品,与六部左、右侍郎平级。县城隍为“显佑伯”,秩四品,与都察院的佥都御史、大理寺的左右少卿平级。

接着,朱元璋下令建京城都城隍庙,神像为木雕像,涂以丹漆。

“字涂以金,旁饰龙文”。迎神像人庙时,“用王者仪仗,帝(太祖朱元璋)亲为文以告”。又昭天下府、州、县重建城隍庙,规格要与当地的官署正衙相同,甚至连“几案”皆同。这样,各地政府就有了“阴”、“阳”两个衙门。城隍王、城隍公、城隍侯及城隍伯,按照它们的级别,配制冕旒衮服。明太祖还命令词臣专门撰制文章来颂扬城隍。

朱元璋大封城隍爷,它们的级别甚至远远超过了当地最大的官僚,朱皇帝如此抬举城隍,自有他的道理。朱元璋曾对大学士宋濂透露过心里话:“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他还公开宣称:“朕设京师城隍,俾统各府州县之神,以鉴察民之善恶而祸福之,俾幽明举不得悻免。”说穿了,大肆鼓吹神鬼的威力,不过是震慑臣民,为我所用。说到底,神权还得听命于皇权。

如則所述,人们认为一些忠臣烈士死后充任城隍,故城隍一般都正直无私,嫉恶如仇,护佑良善,惩治奸恶。这类故事在民间流传很多,兹举二例。

明代郑仲夔《耳新》卷四载:

弋阳陈某,有耕牛为人盗去。陈家特窘甚,俯仰无措,因泣诉之城隍神。越三曰,盗牛者忽狂语曰:“城隍差人拘锁,可救我。”

其家多人护持之,都闻铁锁声。次日复然,随责杖数十,其人叫痛不已,又戚闻杖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