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神仙传奇故事
17873700000006

第6章 勾陈南极大帝

勾陈上官南极天皇大帝,是四御中的第三位,亦是由星宿演变而来,也有人称此星为南极老人星,亦为寿星(人们口中的俗语)。

古人星宿崇拜,名口繁多,能流传至今而不衰,且备受民众欢迎者,非寿星莫属。只是今天的寿星,神味儿已极淡薄,人味儿却很浓,他或挂在墙上,或靠于沙发背,或立在案头,或画在寿品盒上。模样也逗人发笑:身量不高,弯背弓腰,一手拄着龙拐杖,一手托着仙桃,慧眉悦目,笑逐颜开,白须飘逸,长过腰际,最突出者是那硕大的脑袋,特号的大脑门儿更是醒目。在人们眼中,他根本不是什么“星”,而是一位慈祥和善的长者,是一种吉祥的象征。

寿星又叫南极老人、南极仙翁。

勾陈共有六颗星,在紫微垣中,其中有一颗星名为天皇大帝,其神称为耀瑰宝,主御群灵,执万神图。协助玉皇大帝执掌南北极和天地人三才,统御众星并主持人间兵革之事。发生战乱或治安不良时,这颗星便隐没不见,唯天下太平之际才可见到。因此每当它出现时,人们便争先恐后向它祈求幸福和长生。在民间祭祀活动中,一些拜告天地、祈雨、祷福、禳灾的疏文里,都把勾陈南极大帝与玉皇大帝、紫微北极大帝同列榜上。

中国古代祭日、祭月,也祭星辰。远古的且不说,就从秦始皇时代说起,当时的人认为,南极老人星是掌握国运之长短兴衰的,所以被特别重视而加以祭祀。但到了东汉时,人们把南极老人星视为主人间命长命短之神。《史记索隐》说:“寿星,盖南极老人星也。见则天下理安,故祠之以祈福寿。”《史记正义》说:“角、亢在辰为寿星,三月之时,万物始生建,于春气布养,各尽其性,不罹灾夭,故寿。”

虽然都解释寿星,但细看就不同。一个说,寿星是南极老人星;一个说,二十八宿中的角、亢二宿在辰的方位就叫寿星。

上面对寿星有两种不同的说法,周秦时祭祀之寿星,实即南极老人星。到了唐代,朝廷便令“近司特置寿星坛,宜祭老人星及角亢七宿”,已将二者合祀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东汉时,国家还将老人星与敬老活动结合起来。在中秋之月(即农历八月),“祀老人星于国都老人庙”。同时在这月,对全国进入古稀之年(七十岁)的老人,“授之以王杖,哺之以糜粥。八十、九十,礼有加赐”。所谓“王杖”,长9尺,上端以鸠鸟为饰。鸠鸟,古人认为是“不噎之鸟”,其用意是“欲老人不噎”。尊老敬老是我国传统美德,东汉时期把二者结合起来,是值得称道的。后世老人寿诞时,常送上老寿星一类的礼品,可以说是这种习俗的流传。

据说南极星曾于北宋仁宗年间化身下降凡间:嘉祐八年(1063年),一位不知来自何处、长相奇异的老人突然出现在京城,他身材不高,头却有身长的一半,看似上了年纪,但腰腿十分硬朗,给人的印象不同凡响。老人喜欢喝酒,见有酒铺,便要进去喝个痛快,喝的再多也不会醉。

有人将这老者的怪异行径向仁宗皇帝作了禀奏,皇帝便传旨带老人进宫。老人进宫觐圣时,周围警卫森严,威风凛凛,老人却毫无惧色,落落大方。仁宗皇帝有意要试一下老人的酒量,命人抬上好几坛酒,让老人愿喝多少就喝多少。老人高兴得手舞足蹈,就像小孩子一样。他喝酒时那种迫不及待的样子,令在场的人都看得目瞪口呆。老人一口气连喝了七斗酒后,便悠然自得、从容不迫地向仁宗皇帝告辞,顷刻间不见踪影,众人十分惊讶。第二天,管天象的官员匆忙忙地进宫上奏皇帝说:“臣夜观天象,见寿星到了御前时,突然不知去向,福咎莫测?”仁宗听后暗自思忖:“原来那老人是寿星的化身,难怪那么会喝酒。”

老人星在古代星宿崇拜中占有重要地位。历代上朝都将其列入国家祀典,除其具有长寿永生的象征外,最初主要是与政治功利直接相关。“老人(星)见,治安;不见,兵起”,“(老人星)见,国长命,故谓之寿昌,天下安宁;不见:人主忧也”,是说老人星司掌国运之长短,其出现与否,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安定与否,关系到皇帝的地位、利益。所以历代帝王对老人星恭奉有加,祈望其能降福于己,确保国祚永宁。

从一定意义上讲,老人星成了国家祸福的象征和保护神了。但是随着时代的推移,老人星的政治色彩日渐淡薄,直至消失,而民间色彩则越来越浓,终于成为民间最有影响的长寿神明。

寿星自周秦以降,历代皇朝皆列为国家祀典,至明代始罢其祀。国家祀典虽废,南极仙翁的故事广为流传。如明代的《白蛇传》弹词,以后改为《雷峰塔》、仪妖传》,及后来的仙宝传》宝卷中,南极仙翁(即寿星)是作为一个好心肠的老神仙出现的。《白蛇传》又被改编为戏曲,其中彼仙草》(又叫彼灵芝》),演白蛇饮雄黄酒现出原形,许仙惊死。白蛇乃潜入昆仑山,盗取灵芝仙草。与鹤、鹿二童格斗,不胜,南极仙翁对其遭遇十分同情,怜而赠以灵芝,救活许仙。有许多地方剧种,都演此戏。剧《盗仙草》还曾在1955年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出中,获大奖。这也使不少外国友人,一睹中国寿星之风采。在明代著名短篇小说集《警世通言》第三十九卷《福禄寿三星度世》中,也专门讲了南极寿星的故事。

在元明杂剧中,有一本《南极登仙》,一本《群仙祝寿》,还有一本《长生会》,都有南极仙翁出现。在这戏中,寿星的打扮是“如意莲花冠、鹤氅、牌子、玎珰、白发、白髯、执圭”,同后来流行的寿星模样有所不同,不是光脑袋,也没有拄杖。长头大脑门的寿星像大概是明朝定型的,一直沿用至今。

民间常把寿星与福、禄二星凑成一伙,合称福禄寿。他们代表着福运、官禄、长寿,成为最受人们欢迎的三位神仙。《西游记》第二十六回写孙悟空为救镇元大仙的人参果树,特地到东海蓬莱找来这三位神仙。猪八戒见到寿星时,叫他“肉头老儿”,还把自己的僧帽扣在了他的头上,拍着手大笑:“好!好!好!真是‘加冠进禄’也!”又骂他们三人是奴才,八戒说得还很有根据:“既不是人家奴才,好道叫做‘添寿’、‘添福’、‘添禄’?”八戒的调皮与寿星的厚道,跃然纸上。

民间长者做寿时,常在屋内正中墙上挂有画着福禄寿的中堂,两侧则是一副寿联: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或:名高北斗;寿比南山。

那些高寿者又常被称做“寿星”、“老寿星”、“寿星老儿”,亲切而含有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