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应该对美国说“不”
17874100000005

第5章 中国崛起:一个“幽灵”在全球徘徊(4)

据美国媒体调查机构“全球语言监测”报告,“中国崛起”是过去10年全球网络阅读最多的重大新闻,超过了伊拉克战争、“9·11”恐怖袭击、金融海啸和北京奥运会。对此,法国总理顾问、经济学家艾利·科恩明确表示,“过去的10年世界上发生的大事,毫无疑问是中国的崛起。在人类历史上,还没有一个国家能够这样大规模、这样快速、这样决定性地赶上发达国家。仅以过去的四年为例,中国先后超过了法、英、德。这简直令人难以置信!2000年时,中国还仅仅占据着世界贸易份额的1%,今天已经达到10%!”

“世界这十年,中国是最成功的故事”,美国《华尔街日报》对中国这样大加赞赏,称其飞速的经济增长让数亿人富裕起来。美国《新闻周刊》也发出同样的声音,称“中国从第三世界国家崛起是十年来最重大的事件”。

多项在国外展开的民意调查用实实在在的数据表明了中国的崛起:

美国皮尤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有44%的美国人认为中国是世界第一经济强国,只有27%的人认为美国是第一经济强国。

日本《朝日新闻》针对外交专家进行的调查显示,65.5%的受访者认为,10年后中国将成为世界上国力最强的国家。

《纽约时报》在一篇长文中指出,中国模式话题的热度在与中国经济保持同步增长,而世界金融危机使这个话题更受关注。

“中国的牛年”,英国《卫报》一篇文章一语双关地道出全世界对中国在金融危机中的抢眼表现的惊叹。

2011年7月19日出版的美国《新闻周刊》,封面上象征着中国的五角星占据了全部页面,并配有醒目的标题“为什么中国正常运作?”文章这样写道:“中国是今年唯一一个可能取得亮丽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因为它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惯常打破经济教科书上每一个原则的国家。”

事实上,自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不负众望,展现出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除了及时出台扩内需、调结构的一揽子计划外,中国还积极参与应对金融危机的国际合作,比如通过与周边经济体开展货币互换等双边和多边货币合作,促进区域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等。正如高盛首席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所说,“中国的表现助推世界经济走出谷底。”

2009年,面对“新世纪以来最为困难的一年”,中国果断出台一系列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政策措施。6.1%、7.9%、8.9%……中国经济逐渐回升,春天如期而至。中国经济以一条清晰的“V”形反转曲线,向世界交出了一份亮丽的答卷。

“2009年将会作为非常特殊的一年载入世界经济史册。中国经济在2009年成功抵御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并对世界经济逐步复苏作出了重要贡献。”联合国全球经济监测部主任洪平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发表文章说,中国已成为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后最大的赢家。任何到访亚洲的人都会认识到,西方在金融和经济能力方面的声望严重受损,而中国名声大振。

巴西《圣保罗页报》特邀专栏记者艾伯蒂·菲斯洛教授撰文指出,中国的经济发展及其对全球经济稳定与恢复所做出的贡献,使古老的“未来之国”越来越成为现实。中国无愧为危机中的全球风云国家。

法国《费加罗报》刊登一篇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秘书长安赫尔·古里亚亲自撰写的,题为“中国让经合组织走出衰退”的文章称,“感谢中国,经济复苏已得到确认并扩散至所有发达国家,这要部分归功于中国经济的。”

德国《商报》的文章认为,中国很好地抵御了全球经济严重下滑的冲击,这对其他亚洲经济体是一个好消息,对全球经济也是一个有力的提振。

对未来以及在世界上的位置,外媒仍然看好中国。在2010年新年号期刊中,日本《钻石》周刊在展望即将到来的2010年时,十分看好中国经济增长前景。该周刊认为,中国政府将继续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进一步恢复。由于内需看好,加上外需也会有所恢复,2010年中国经济将保持较为强劲的增长态势。

德国《金融时报》以“中国的成功秘诀:世界开始转向东方”为题报道说,过去的10年证明,统治了过去500年的西方诸强正在渐渐远去。接下来的世纪焦点是谁,排在最前的是中国。

美国《福布斯》杂志称,2010年将最能体现中国实力地位的趋势。文章指出,中国从很多方面来说已经是一个超级大国了。尽管它还穷困,但无论你身处哪个行业,无论你在世界哪个角落,都无法忽略中国的经济实力。这就是其威力所在。

日本《宝岛》月刊在“日本VS中国”的特别报道中,开篇即写道“2010年,中国直指世界霸权”,并断言“早晚,中国将凌驾于美国之上”

《西日本新闻》发表社论称,虽然很多人常把“中美主宰世界”挂在嘴边,“但中国古代哲人孔子说过‘天无二日’,从政治层面看,中国具有更加明显的优势。在朝鲜核问题、全球变暖等重大问题上,中国的举动比美国更重要。”

在韩国媒体上,中国崛起的说法更是铺天盖地,对于哥本哈根气候峰会,甚至有报道以“中美定调,全球签字”这样火爆的标题来形容中国的地位。

“中国‘向前向前向前’”,英国《金融时报》借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起首句作为其2009年10月2日的社评标题。社评这样写道:人们很难不对一个伟大文明跃跃欲试的壮观场面感到敬畏。“过去的60年说明,小看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是愚蠢的。”

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东亚问题学者马丁·雅格斯说,中国目前选择的是一个比较合适的经济战略,跟西方确实不同,“中国模式”是这个世纪最值得研究的话题之一。

美国《华盛顿邮报》也刊文说,当西方世界遭遇困难和打击的时候,中国却取得了惊人的成功,这是因为自冷战结束以来,世界上首次出现了不同于美国自由市场和西式民主政治的发展模式,而这个模式不仅让中国增添光彩,更让美国模式失色。

同样源于“中国崛起”,国际媒体还有另类声音,他们中有高估中国发展水平的,有要求中国承担更大责任的,有有意散布“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等论调的,还有不少西方媒体刻意把中国发展当成问题来写,从中让我们感受到了西方对中国发展的嫉妒和焦虑不安的情绪的弥漫。

英国《金融时报》称,在世纪交替的时候,人们谈论的是美国霸权无限延续的单极世界。中国惊人的崛起速度打破了所有预言。在历史眨眼的瞬间,权力从西方移向东方就成为地缘政治生活的核心和“令人不安的事实”。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称,欧洲人对中国的发展忧心忡忡,他们刚刚摆脱了布什的单边政治,还不希望看见它被“太平洋双寡头”(中国和美国位于太平洋的两侧)所取代。

洛伊国际政策研究所的马尔科姆·库克说,世界首次经历了发展中国家的全球性大国--中国和印度的崛起。其结果,尤其对诸如澳大利亚这样的中等国家来说,将是难以预测和令人沮丧的。

而加拿大《温哥华太阳报》则用了一个30年前曾在好莱坞惊悚电影中出现过的词汇形容西方患上了“中国综合症”,“在过去10年里,中国无所不在,与其它让人又爱又恨、处处可见的新鲜事儿一样,占据我们所有人的头脑。”

美国《纽约时报》在题为“中国经济实力让邻国不安”的报道中说,即便在北京周边的亚洲发展中国家,人们对中国快速、貌似无穷经济增长带来的影响也感到不安。文章说,在亚洲许多人看来,中国是新出现的庞然大物。

韩国《东亚日报》刊文称中国为“真正的老虎”,而英国广播公司(BBC)更是危言耸听,称中国为中国特色的“日不落帝国”!

美国《费城号角》不无担忧地说:“美国正在喂养龙(中国),美国是时候醒醒了,看看它在东南亚创造了什么,一个可怕的巨人。中国(如今)真的成长为一个巨人了,而且胃口极佳。”

但面对金融危机,国际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认识中国发展对世界的贡献,同时反思自我。在2009年11月30日出版的《时代》周刊上,经济学家卡拉贝尔说:“联合技术公司下属的奥的斯电梯公司生产一流的电梯,但盖起数以千计摩天大楼的是中国。”

美国《华盛顿邮报》2009年10月6日一篇文章的题目则是“不要指责中国”,其主旨是批驳“国际金融危机是勤劳的中国工人过度储蓄造成的”言论,文章指出,把危机归咎于他人,只不过是在回避我们自己真正的问题。

“中国的崛起是否值得期待?这个问题的答案不言而喻。”美国《外交政策》杂志如是说。对于超级大国美国如何面对中国崛起,该杂志提出了“超级融合”理念,指出目前的世界经济体系与以前相比有了很大不同。中美经济一体化符合未来的需求,它比过去一个世纪来引导政府、学术和企业界领导人的大多数经济政治理论都要重要。

国际问题专家波尼法斯认为,现在“中国人的问题不是崛起与否,而是”我们应该学会怎样与一个强大起来的中国共处,中国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发展而变得强硬起来。“

2024、通往世界强国之路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中国经济未来走向的预测不绝如缕。2011年在22个国家进行的最近一次的调查研究表明,16个国家的多数受访者认为,中国已经超过或很快就将超过美国,成为新兴的世界超级大国,其中72%的法国人、67%的西班牙人、65%的英国人、61%的德国人、63%的中国人和45%的俄罗斯人持这种观点。现在,中国的工业产值、投资、能源需求、商品出口、货币储备都已跃居世界第一,在国内生产总值、科研和国防支出方面位居世界第二。专家预测称,如果现在的发展趋势得以保持,那么到21世纪30年代初中国在这些关键指标上也将超过美国,无论是GDP总量,还是人均购买力、汇率和资本市场。国际舆论相信,届时,中国将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杰出的作用,这种作用是基于这样一种信念:19世纪是中华民族受屈辱的世纪,20世纪是复兴的世纪,21世纪将是辉煌的世纪。

紧接着第一章探讨”中国崛起“,本章继续深入探讨”中国崛起“,特别是对中国赶超美国成为世界经济第一作了情景性预测。在本章里展示的预测表清楚不过地揭示中美经济总量在未来一二十年内外将有重要的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