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应该对美国说“不”
17874100000006

第6章 全球重心东移(1)

中国和印度作为世界人口最为稠密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成为世界增长最快的两大经济体。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保持了年均9%的增长率,印度自20世纪80年来以来GDP增长率也保持在6%左右。中印经济的快速发展、多样化及战略重要性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与期待。我们预判,到2030年,中国和印度势将成为世界经济的主要动力之源。

以往全球遭遇经济衰退时,都是美国引领欧洲和世界其它地区走出低迷;而2008年世界金融大危机后,中国和亚洲其它国家首次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带领西方国家从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中复苏。美国经济受到重创加速了世界经济的这一重心转移。花旗集团欧洲经济研究主管Michael Saunders表示,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经济低迷和2001-2002年的经济衰退,美国都是全球经济的火车头。那时候,中国和其它亚洲国家还没有足够的资金储备应对经济衰退。不过,近年来,受益于和西方国家的巨额贸易盈余,中国已拥有超过3万多亿的外汇储备,有力地巩固了其作为迅速崛起经济强国的地位。

经济学家们很早就曾预测日益强大的中国会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其经济影响力迟早超过美国。如今看来,世界经济领队之位易主可能来得比预想的还要早,尽管美国经济总量目前仍是中国的2倍还多。这种转变对于美国和西方国家来说,其影响力将超出单纯的经济复苏。

瑞银驻纽约首席经济师NealSoss表示,”经济重心的转移已持续一段时间了,但此次衰退是一个转折点(指的是2008年由美国发端的世界金融大危机-作者按),正在带动世界的是亚洲而不是美国,这是自20世纪以来从来没有过的现象。“

美欧非但不能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引擎,他们自身的复苏也要得益于亚洲经济,特别是中国的活跃。2009年上半年,中国取代美国成为日本主要贸易伙伴,欧洲制造商也正在把目光从西方转向东方,德国出口商协会国际部负责人JensNagel表示,”我们在对美贸易中失去的东西,可以在中国找到“。如果认为美国经济有望在未来几年里得以恢复增长,那也将得益于中国和亚洲经济活力提升的前提。

此外,中国有可能继续买进美国国债,后者正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经济刺激计划。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首席经济师、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SimonJohnson指出,”虽说亚洲的世界地位还相对较小,但它反映了世界的变化方向和趋势,经济实力正在转化为政治力量。“

我们计算了世界上700多个城市在全球的经济活动。30多年前,经济重心一直在大西洋两岸,美国和西欧这两大地区主宰了世界整个经济。但在过去的30年里,全球经济重心已往东移推进了2000公里,移到了地球的中心,应该说它已经是往东移了整个地球半径的三分之一,不再在大西洋中心了。如果把所有城市都标出来,北京、上海在这边的右边,而旧金山、华盛顿、纽约在图的左边,描述的就是世界经济重心的一个转移轨迹。这种改变随着时间还将发生什么?回答是重心转移还将继续下去,而且这一重心向东转移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上海、深圳、北京等一些太平洋西岸的重要城市,将在全球经济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成为全球的金融服务中心、商品交易和商品期货市场的中心。

更重要的是,这个趋势正伴随着中国向消费驱动型经济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亿万人口将脱贫成为中产阶级,他们在得到温饱之后需要更多的发展和越来越多的消费,他们想要有车,要买电脑,要上网,他们想要享受其它更多的东西,所有的需求将推动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从而推动全球经济的增长。世界重心向东转移也因为近些年来中国在低碳发展、绿色能源和绿色经济的强劲势头。中国在风机和太阳能发电的电板方面已是世界主要产销国,世界上很多其它国家开始到中国共同研究什么叫做清洁技术,什么是清洁能源。

尽管上述,笔者认为,全球中心向中国转移莫宁是一个过程。从历史上看,美国的经验值得我们重视。1893年,美国GDP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一时,才刚刚登上国际舞台。经过美西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才慢慢进入了世界强国的”核心圈“。直到1945年二战结束,美国才真正成为全球的重心。目前,中国的GDP仅约相当于美国的44%,要成为”世界重心“,仍然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虽然这个过程会加速度。

在主要国际经济组织中,中国话语权与其经济实力并不相称。例如,中国在IMF中的投票权份额仅为3.72%,屈居第六。而美国一国就拥有超过15%以上的份额,对IMF重大事项拥有”一票否决权“。世界重心转移说在许多方面,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合理的立场主张和利益诉求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和重视。

中国拥有世界最大规模外汇储备,其中大部分为美元资产,特别是持有近1.16万亿美元的美国国债。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却向美欧等发达国家提供庞大的低息贷款和补贴,这本身就是不平衡的国际货币体系和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的体现。可见,老牌的发达经济体美欧仍然牢牢占据了”全球重心“。同时,西方,无论是美国还是欧洲,都不愿意看到中国真正的崛起,并不愿意看到也不愿意让”重心“向中国转移。

中国:世界新坐标系

根据2011年世界银行发布的报告,以市场汇率计算,尽管2011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只是美国的44%,但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GDP增长的贡献度却高达16%,超过美国经济增长贡献度。若以购买力平价汇率计算,中国的贡献度甚至更高。

显然,中国增长正把她带回到历史曾经的荣耀。大约300年前,欧洲文艺复兴刚刚结束,远在东方的中国成为西方人梦想中的天堂,彼时的中国GDP在世界总份额中占到将近1/3。直到乾隆辞世的l8世纪末,中国在世界制造业总产量所占的份额仍超过整个欧洲5个百分点,大约相当英国的8倍,俄国的6倍,日本的9倍。当下,历史似乎正在重复。

过去10年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中国在全球经济增长中的份额越来越重要。10年来,中国在美日等主要贸易伙伴中获得永久最惠国待遇,货物贸易额增长4.8倍,由世界第六升至第二,增速是同期全球最快的,其中出口已跃居第一,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达20%,服务贸易也增长了4倍多;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7595亿美元,连续稳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全球500强有490多家来华落户,在华设立研发中心累计超过1400家,比2001年增加近1倍;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40%以上,2010年逾688亿美元,占全球当年流量的5.2%,居世界第五,超过日本、英国等传统对外投资大国。

开放型经济的大发展,为中国经济快车注入了强劲动力。就在这”黄金十年“,中国的全球经济排名由第六跃升第二,财政收入年均增幅近20%,外汇储备增长近13倍,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了4倍多,人均GDP迈过4000美元大关,跻身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全面小康“又跨出一大步。

十年前,对于入世,国内很多人的反应是:狼真的来了!农业怎么办?企业会不会垮?银行业会被外资挤占吗?我们的经济体系能否扛得住冲击?但十年的发展,逐渐化解了这些问号。

农业。中国充分利用入世获得的农业支持手段,夯实农业基础地位,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农业没有遭受严重冲击。十年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结构继续优化,粮食产量”八连增“,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6%以上,2010年全国农产品贸易额达1219.6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3.4倍,成为全球第三大农产品贸易国。中国还适度增加资源性农产品进口,弥补了供需缺口,缓解了国内农业资源紧张的压力。

制造业。以汽车业为例,入世后,进口汽车逐年增加,但并未造成冲击。国产轿车2001年产销量仅70万辆,2010年国内基本型乘用车销售达949万辆,其中自主品牌轿车占轿车市场的30.9%;轿车出口18万辆,同比增长76%。国内汽车业重组浪潮迭起,2010年上汽集团等4家年产销规模逾200万辆的企业占据汽车总销量的62.1%。所有的跨国汽车巨头都向国内企业伸出橄榄枝,中国汽车市场得到全面培育。吉利、奇瑞、比亚迪等一批自主品牌企业异军突起,吉利收购沃尔沃公司,成为国内汽车业迈出国门的重要标志。目前中国已是全球最大的汽车产销国。

汽车业从”最令人揪心“到”最令人振奋“,映射了中国制造业十年来直面挑战、固本强身的不凡路程。2010年全国工业实现增加值16万亿元,比2001年增长近2.7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十年间由18万家发展到30多万家。全球500强榜单里,中国内地企业已占61席,比2001年增加50家,有3家进入前十名。

服务业。入世之初,中国银行业曾被断言”技术上破产“,实际上,开放后国内金融业在做大的”蛋糕“中吃到了更多份额,至2010年底,银行业资产总量为95.3万亿元,资产利润率达到国际良好银行水平,抗风险能力显著提升,是全球十大银行榜的”常客“,工商银行荣膺”最赚钱的银行“;中国保险业现有总资产比2001年增加了10倍,中国人寿、中国平安等变身”大鳄“。而同期,外资银行和外资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仅各占2%和4.4%。外资的涌入也促进了国有银行改革和金融创新。这一积极效应同样出现在电信、零售、旅游、中介、证券等领域。

开放带来竞争,但竞争并不可怕,只要应对得当,竞争就不是压力而是动力。十年来,入世的”鲶鱼效应“倒逼着国内产业奋起搏击,在国际化的征程中大步挺进,凝聚成世人惊羡的”中国力量“。

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说:“入世之初,面对可能的外部冲击,国内担忧的是如何‘与狼共舞’;而今,面对中国产业的整体实力,国际上热议的是如何‘与龙共舞’了。”

十年来,中国全面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成为全球产业链不可或缺的一环,“中国制造”畅行天下,出口商品逐年优化。比如,机电产品出口从世界第六升至第一,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到三成以上,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成为出口的新增长点,促进了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工贸易十年增长了近5倍。不仅如此,很多企业牵手大跨国公司,在“与巨头同行”时,自己得到了提高和壮大。“通过跟可口可乐、三菱商社等一流跨国企业建立投资合作关系,中粮的国际视野和核心竞争力上了一个大台阶。”中粮集团负责人说。

入世催生了各种所有制经济蓬勃发展。在公平开放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国有、外资和民营企业百舸争流,各显身手。特别是民营经济活力迸发,至2010年底,中国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逾840万户,占全国实有企业总数的74%,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和对外贸易的一大主体。在海外并购潮中,也活跃着一大批优秀民企的身影。

没有因为让出一部分“蛋糕”就丢掉市场,发展的空间变得更大;没有在入世后的开放中不堪一击,产业竞争力变得更强。十年大考,中国经受住了;十年答卷,比预期还要好。

入世十年,也是中国与世界共赢的十年。美国前贸易代表巴舍夫斯基评价:“中国使世贸组织成为更完整的体系,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复苏和发展的重要引擎。”

入世以来,中国年均进口增速约20%,2001-2010年货物进口总额扩大了约5倍,占全球比重从3.8%增至9.1%。十年来,中国每年平均进口7500亿美元的商品,相当于为贸易伙伴创造约1400万个就业岗位。另一方面,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也使国外消费者普遍受益,据统计,由于进口中国商品,美国消费者过去10年共节省开支6000多亿美元,欧盟每个家庭每年可节省开支300欧元。在“最困难的”的2009年,全球贸易下降12.9%,而中国进口增长2.8%,是主要经济体中唯一进口呈现正增长的国家,成为世界第二大进口国。

中国按照入世承诺,完善外资产业政策,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十年间在华外商投资企业累计汇出利润2617亿美元,年均增长30%。在全国外贸总额中,外企占比55%。2007年以来联合国贸发会议每年进行的“最受欢迎的投资目的地”调查中,中国连年被跨国公司列为首选。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跨国公司仍对中国信心不减,继续增资扩厂,有的正是凭借在华投资的丰厚回报而渡过了难关。

在“走出去”过程中,中国也切实履行社会责任。截至2010年,中国对外投资企业聘用当地员工近80万人,每年在当地纳税超过100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