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亚洲怎么了?亚洲金融风暴全景透视
17887100000019

第19章 成因篇(9)

世界之谜:一个风暴中不倒的特例

自1997年7月以来,这些被视为可能成为明日经济强国的亚洲小龙、小虎们,在这场空前的金融风暴横扫过后,纷纷应声倒地。在东南亚国家还未获得喘息,东北亚的日、韩等国又相续遭受拖累,整个东亚地区都无法幸免。唯一尚未遭到明显波及的,就只剩下中国。中国在金融风暴中成功不倒的事实,成为“世界之谜”,引人关注和兴趣,更成为重要的探索课题。

《中国经济时报》分析说,中国之所以能够经受得住亚洲金融风暴的考验,是因为中国早已高度重视金融风险问题,并采取系列措施防范。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出版的《中国经济时报》,以一份两年前该中心两位金融问题专家向少数中央领导人提呈的内部研究报告为证,说明当时的研究人员已经对国际金融风险提出预警。

该报在专题版以《中国何以抵御金融风潮:一份两年前的报告》为标题,刊登了该份报告。在报告前的“编者按”说:“近一个时期以来,国内外各界人士对于我国为何能够在此次亚洲金融风潮中经受住考验的问题深感兴趣。我们认为,其实这一问题的答案并不十分复杂。”

“中国之所以能够经受住考验,其原因之一在于:近年来我国政府一直在关注国际金融风潮的动向,高度重视金融风险问题,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来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为了证实这一点,现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两位金融问题专家两年多以前撰写的、当时上送范围很小的一篇有关这一问题的内部研究报告予以公开发表。”

该份由魏加宁、张承惠撰写的报告,以1994年以来的墨西哥金融风暴、英国霸菱银行倒闭事件、以及台湾、日本、俄罗斯接连发生的银行信用危机和破产事件、“泡沫经济”的破灭、美国银行兼并风潮等为前言,说明“金融危机风潮来势异常凶猛”,其特点之一是具有“突发性”。

报告指出,如果这股风潮继续加强,势必给开放度已经较高、但相应的保护性措施尚未跟上的中国金融乃至整个经济造成巨大冲击。报告指出,中国本身金融市场当时已存在不少隐患,有些已经开始显露。

除了1995年初已指出的深度负利率与高储蓄增长率的矛盾、人民币币值稳中有升与国家换汇成本提高的矛盾、狭义货币控制较好与广义货币供应增长过快的矛盾、高通货膨胀与企业资金紧张的矛盾、银行存款猛增与贷款规模控制的矛盾这“五大矛盾”外,还表现在:一、企业间商业信用出现危机;二、金融主力部门经营困难;三、巨额游资不断冲击金融市场,四、通货膨胀率仍然偏高。

报告警告说,潜在的金融隐患已经不容忽视,这种隐患加上外来冲击很可能会演发某种程度的金融危机。现在(1995年)必须行动起来,采取有效措施。报告提出的措施包括:一、加强金融政策决策体系,尽快落实《中国人民银行法》,建立健全货币金融政策的决策机制;二、成立危机评估机构,制订危机管理预案;三、以银行、信用社为重点,全面审核金融机构;四、加快信用社改革;五、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增大银行保险系数;六、采取有力措施,疏导利用游资;七、坚持对外开放政策,建立安全保障体系。

报告说:“我们一方面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政策,这不仅由于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还由于倘若我们在政策上表现丝毫的犹豫,就有可能使在国际金融危机风潮中已成惊弓之鸟的外商失去信心,引起外资大量流出。”

本书的作者也在香港《大公报》撰文认为,在1997年下半年亚洲金融危机中,亚洲国家一个接一个地受金融风暴冲击倒下。然而,中国是唯一没有受到严重冲击的国家。中国目前外债虽然高达1000多亿美元,但借的都是中长期债,这就把还债的风险降到了最低的限度。金融体系仍未完全开放是另一重保护中国免于陷入经济危机的安全网罩,在这方面,中国政府一直采取了“适度从紧”的策略。从金融体制总体上来看,中国如在目前情况下完全进入世界金融系统运作,势将面临如同日韩一样的金融危机。对此,中国现任总理朱熔基是有着先见之明的认识的。

早在1994年朱熔基访问日本时就告诉日本金融界人士:“中国金融市场要走开放的路,人民币也会自由兑换,外国银行也可以在中国从事人民币业务,但是要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等中国人能够完全掌握了世界金融体系运作之后才可实施。”他的这个思路,被经济学家形容为“适度论”。这一“适度论”不仅表现在金融方面,而且贯穿在他整个发展经济的思路上。1993年至1997年,中国对过热经济顺利地实施了“软着陆”,正是这一“适度从紧”策略的结果。

中国证券监督委员会主席、国务院副秘书长周正庆指出,亚洲金融风暴未影响中国股市的原因,除了尚未开放市场外让外国游资进入外,主要是前年底、去年年初中央制定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提前挤掉了“泡沫经济”发展的结果。1996年底、1997年初,中国股市曾迸发一股热潮,上海股市达1500、1600点,深圳甚至超过6000点。为制止可能泡沫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现象,中央颁布了两条禁令,一是禁止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支持股票,二是明确所有国企的钱不准炒股,禁止当日冲销。这样就使股市泡沫很快在短期内消散。

在北京出席1998年3月全国人大和政协会议的中国经济界权威人士指出,中国过去几年成功实现宏观调控目标与适时合理的金融政策,使中国构筑起了抵御金融危机的“有效屏障”。中国的经济学家把政府坚决实施有效宏观调控并形成目前的“高速度、低通胀”态势视为抗险“屏障”的基石。他们认为,5年前,中国经济也一度出现某些领域过热、物价涨幅过高的问题。经过有效整治,社会商品零售价格上涨率回落到1996年的6.1%,继而落至去年的0.8%。5年来经济发展速度年均11%。

中国财政部副部长刘积斌最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一直采取审慎的外债政策,特别是在亚洲金融风暴发生后,将会持更加审慎态度。在市场条件不好的情况下,绝不急于进入国际资本市场。如果市场条件允许,经国务院授权,会选择较好的市场时机,以确保外债发行取得成功。

中国外债政策审慎将主要表现在:首先,中国在利用有利时机大力吸引外资的前提下,由外汇管理部门具体负责对外发债的时机、市场、金融条件等审批及协调工作,随时注意监测外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偿债率以及长短期外债结构的变化。这些年来,中国的外债结构趋向合理,短期外债通常只占一成左右,而且国际收支保持平衡有余的态势,历年来外债偿还情况良好,已累计对外还本付息近1698亿美元。中国目前拥有1400亿美元的庞大外汇储备,进一步增强了中国对外债的承受和支付能力。国家有关部门的经济专家预计,1998年中国的外汇储备将继续上升,在1997年的基础上再增加261至281亿美元。

其次,中国确定对外发债主体的资格,对境内机构借用中长期国外贷款实行全口径计划管理,根据不同的筹资方式和偿还责任分别实行指令性计划管理和指导性计划管理,从而使外债管理得到切实加强。

第三,中国正在调整和完善境外发债政策,将从促进发债主体多元化、债券结构多元化和确定境外发行主体资格等三个方面进行,以减少市场变化带来的汇率、利率风险,降低融资的相对成本,增强对外债的偿还能力。

第四,尽管中国外债规模一直控制在国际公认的安全线以内,但“隐性外债”,即那些实际对外负债、又脱离政府监管的外债已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国家计委已建议要通过清理“隐性外债”并重新登记,查处不按国家规定报批的外债。同时,从今年1月1日起已正式实施《境内机构备用国际商业贷款管理办法》及《境内机构发行外币债券管理办法》,藉此规范对国际商业贷款及外债的管理,并将“隐性外债”纳入外债监管范围之内,提高外债规模管理的有效性。

第五,根据经济建设发展需要、国家产业政策和偿债能力,中国今后除逐步把具备条件的企业直接推向国际资本市场、完善外债宏观调控外,还将按照国际惯例对筹资管理体制进行进一步的改革,如对金融机构逐步实行资产负债比例下的中长期外债余额管理和逐步实行对外筹资信用评级制度,以便从控制外债规模指标管理转变为加强对债务主体的风险管理。

北京大学教授萧灼基教授在分析“中国不会受东南亚金融动荡影响”时指出,由于中国国情不同,中国金融市场以及宏观经济形势不会受到东南亚金融动荡的影响。理由如下:

第一,中国是一个大国,经济实力雄厚,抵御国外经济影响的能力较强。东南亚一些国家,虽然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经济总量较少,而且各国的经济联系十分密切,经济体制和政策具有不少共同特点,因而一国发生金融动荡,必然对其他国家发生很大影响。中国虽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较低,但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巨大,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达67000多亿元人民币,折合8000多亿美元。同年进出口贸易2900亿美元,外汇储备(年末)1050亿美元。强大的经济实力,是抵御外来经济影响的根本条件。

第二,中国经济结构和进出口结构相对合理,比较均衡。东南亚金融动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经济存在结构失衡。有些国家房地产业过度发展,吸纳大量银行贷款。泰国银行发放的贷款中,贷给房地产开发部门达50%。由于楼房过剩,无力归还贷款,使银行处境困难。东南亚一些国家出口产品单一,国内市场狭小,这种过份依赖国外市场的情况,也是导致金融动荡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经济结构虽然存在不少问题,但总的来说,结构相对均衡。出口产品多样化,出口市场多元化。中国虽然十分重要开拓国外市场,但由于有着广阔的国内市场,因而不会过份依赖国外市场。

第三,中国国际收支情况良好,外汇储备大幅上升,人民币和外币汇率稳中有升。东南亚不少国家,国际收支存在巨额赤字。泰国国际收支赤字占该国国内生产总值10.2%,马来西亚占6.3%,印尼占5%,菲律宾占3.1%。国际收支逆差降低了国家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削弱了抵御外国资本操纵金融市场的能力,这也是造成金融动荡的原因。中国的情况不同。从1994年实行外汇体制改革以来,中国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国际收支情况十分良好,出现大量顺差。中国外汇储备逐年大幅攀升。到1997年8月已超过1300亿美元。巨额的外汇储备,使中国外汇市场平稳发展。在东南亚国家本币对外汇汇率大幅下降的同时,中国外汇市场“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在8.28-8.29之间小幅波动,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与东南亚外汇市场形成强烈反差。

第四,中国外汇市场实行逐步开放,分步到位。第一步,于1994年年初进行外汇体制改革,把双轨汇率改为单一汇率,实行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定。第二步,在汇率改革取得重大成就和重要经验的基础上,于1995年实行有条件的可兑换制度。第三步,于1996年12月实行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提前4年实痕7b中国对国际社会的承诺。上述情况表明,中国外汇体制的开放是逐步进行的,它与中国国际收支情况、国内金融市场发展情况、经济实力增长情况和企业制度等改革情况相适应,因而效果良好。

第五,中国利用外资规模适当,投资方向合理,外资对金融市场不会造成重大影响。泰国等佰一些东南亚国家,过份依赖外资发展经济。尤其是大量举借外债。泰国的外债规模已达到900亿美元,约为其外汇储备的300%。其中中短期外债达500亿美元。目前泰国已经难以支付到期贷款利息。近年来,中国利用外资规模大幅上升。到1996年底,举借外债1100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1710亿美元。中国举措外债主要是中长期贷款,期限较长。规模适当,投资方向合理,还本付息能力强,不存在无力还贷的问题。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投资于实业。既增强中国出口创汇能力,又能保持外商投资的稳定性,不会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和金融市场造成冲击。

第六,中国政府宏观调控能力较强,宏观调控措施得当,因而能够有效遏制国外金融动荡对中国的影响。中国政府掌握着国民经济命脉,掌握着主要的金融机构,是调控经济的强大经济实力。这是东南亚国家的政府难以比拟的。

综上所述,由于中国经济金融实力雄厚,监管严格,东南亚金融动荡对中国不会发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