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亚洲怎么了?亚洲金融风暴全景透视
17887100000037

第37章 展望篇(2)

福特汽车财务总监迪瓦恩表示,亚洲市场出现了大量吸纳资产的意欲,尤其是来自希望扩充亚洲业务的企业。他指出,目前投资银行家及顾问正虎视耽耽。由吉隆坡以至汉城等地的机场及酒店都挤满希望买平货的欧美投资者。虽然未清楚时机是否成熟,但机会显然正逐渐增加。

苏黎世集团全球首席经济分析员黑尔表示,对把目标放在5年后的投资者而言,目前是趁低收购的好时机,因为资产价格已跌见四分一世纪以来的最低位。此时不买,以后机会恐怕难再。然而,目前亚洲市场并非适合所有投资者,希望进行收购合并活动的企业可能被亚洲所吸引,但这不代表投资组合经理及散户应在现阶段入市,因为区内股市可能进一步下跌。

美国史蒂文.拉德勒特和杰弗里.萨克斯两作者从宏观角度,回顾了亚洲经济30年来取得巨大进步的过程,描绘了这期间亚洲经济“奇迹”的历史图景及其基本原因,以及亚洲经济将继续崛起,重新成为全世界经济活动中心的前景。两人断言,1997年东南亚货币危机不是亚洲经济增长的结束,而是随同经济迅速增长而一再出现的金融局面不稳定模式。正如印尼、马来西亚和韩国在70年代和80年代迅速从金融危机中复苏,这些亚洲经济体也将在二三年内恢复迅速增长。从长远看,增长会继续下去,因为亚洲大部分地区已经采纳了资本主义作为经济生活的组织基础,也在很大程度上跟全球经济一体化了。对日本来说,这种情形已经有一个多世纪之久,自1868年明治维新时期以来便是如此。

他们更预言,西方目前在世界收入里所占的百分比超过了人口比例,但随着资本主义渗透亚洲,这个百分比会逐渐减少。到2025年,亚洲可能重新恢复它在世界经济中心的地位。在2025年,亚洲在世界收入里所占的比重可能多达55%到60%,西方的比重则从现有的大约45%降到20%到30%。西方生活水平仍然会高得多,但亚洲人均收入多半会上升到等于美国水平的三分一。目前只有区区的13%。

两位美国作者认为,面临正在冲击亚洲经济震荡,对亚洲经济长期的预测看来也许是乐观到不顾现实。不久前还是国际投资界宠儿的东南亚的经济体,在国内外被资金经理挫败了。在泰国,证券市场在1997年1月到1998年9月下跌了大约50%(以美元计算),亚洲其他证券市场下跌了大约40%。亚洲经济增长是否完了?多年的迅速经济增长是否已成过去?他们的看法是,货币风暴反映的多半是短期金融界顾虑,而不是区域增长的长期危机。就银行制度是否健全和建筑业来说,货币危机的影响大概会持续两三年,使1997年和1998年的增长比过去几年来得慢。但危机也同时强调说明,经济增长今后更加稳定,一个条件是更严格地管理和监督金融市场。这些都是严重的挑战。尽管如此,展望两年过后的前景,货币危机(适当处理的话)不致使人对这个地区通过出口取得增长的基本策略或中期增长前景产生怀疑。

国际货币基金理事长康迪秀斯同意上述看法,他在新加坡记者会上表示,亚洲发生金融危机是塞翁失马,经过一个短暂但剧烈的调整期后,地区经济将再度恢复高增长,亚洲经济将再度崛起。康迪秀斯是在巡回访问遭逢金融危机的东南亚国家期间说上述这一番话的。他强调,这次金融动荡让区域各国发现其经济中的弱点。这些国家想更进一步发展经济,还有好长的路要走,但只要政策适当,将能维持20年以上的高增长率。

不看好亚洲经济的观点

世界银行发展预测部主任达杜斯1998年3月12日在马尼拉举行的国际金融研讨会上发言时说,泰国1998年的经济增长率估计为负3%,印尼是负1%,而韩国的经济增长率可能是零。马来西亚和菲律宾是东南亚两个没有受到金融危机太严重打击的国家,马来西亚1998年的经济增长率可望达到3.5%,菲律宾大约增长3%。达杜斯说,这是世界银行在4个星期前刚刚作出的分析预测。达杜斯说:“最大的问题是:印尼形势的发展会对本地区产生重大影响。他认为,现在很难想象可以到印尼投资,一切要等到整个局势明朗之后。达杜斯认为,1998年亚洲地区将继续受到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公司盈余减少,失业率上升、破产增加,“今年(指1998年─作者)还将传出许多更坏的消息。”他估计,这次受经济危机打击最重的亚洲5国因货币贬值、出口剧增可望在1999年出现经济复苏。

总部设在香港的政治与经济风险咨询机构在最新一期的《亚洲情报》(AsianIntelligence)双周刊的报告书中说,在这场亚洲金融危机结束后,那些设下许多障碍不肯进行重组和改革的经济体,将会发现它们的竞争力被大大削弱,而那些在压力下被迫服下苦药的经济体反而将会更强健。报告指出,不是所有亚洲经济体都会在这场危机后“重生”。在这方面,它认为,香港和新加坡预料将会利用这个时机作进一步的改革,并找到新的立足点,而台湾和菲律宾也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韩国和泰国将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进行改革,因此他们也很可能取得最显著的成绩。”至于印尼,报告说,它虽然也希望能跟泰国和韩国一样,但成功的可能性却不大,除非它的政治危机获得解决。“这或许意味着需要改换政府。不然,尽管改革照计划进行,由于人们对整个体制缺乏信心,其金融业也难以复苏。”

对于日本和马来西亚,政治与经济风险咨询机构认为,由于他们所面对的改革压力没有泰韩等国那么大,因此在一些重要金融改革方面他们可能会设法拖延。不过报告说:“对这两个国家来说,这将付出极大的经济代价,假以时日,这将严重损害他们在亚洲的竞争力。”

美国联邦储备局主席格林斯潘于1998年2月27日对目前席卷亚洲的金融危机也作出不乐观的评估,他促请国际社会为下一次的严重金融危机作好准备。格林斯潘在美国迈阿密滩举行的亚特兰大联邦储备银行会议上说:“在金融体系脆弱、监督制度不够严格、存户或债权人无法获得具体保障的环境下,好几个国家都发生银行挤提现象,印尼的情况甚至已经到达危机的地步。”

纽约高频经济(HighFrequencyEconomics)首席经济员温伯格认为,亚洲市场目前仍未见底,从拉丁美洲经验得知,当某国开始整顿经济时,股市及货币汇价仍会在未来一年下跌。

亚洲工商界领袖预料区域金融危机还会恶化。1998年3月初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亚洲大约80%的工商界领袖预料,区域的金融危机还会恶化,但他们也预测金融危机将在未来二三年逐渐化解。同时,60%的亚洲工商界领袖认为,亚洲的金融危机是区域政府及其政策造成的。

这项调查是在1998年3月20-22日在印尼厘岛由《商业周刊》主办的“总裁论坛”会议期间,对140名工商界领袖进行调查。接受调查的84%工商界领袖预料,金融危机还会恶化,而将近80%的工商界领袖预料,金融危机将在未来两三年平息。报告说,这批工商界领袖的大约81%人将把他们的业务范围缩减到只限于核心业务。只有17%的公司总裁对他们的公司在1998年的收入感到乐观,认为他们的公司不会受金融危机影响;大约46%受访的总裁预料他们的公司收入将减少高达25%。

美基金经理人对亚洲热情减退。根据美林证券最近一项调查显示,美国基金经理人在1998年年初对亚洲股市的乐观心态已有下降趋势。美林证券与盖洛普公司于2月27日至3月4日间联合对264家基金公司作出调查。资料显示,对亚洲股市持多头超过空头的比率由1月的40%大幅降至2月的19%,表明对亚洲股市的多头心态已告下降。特别是日本股市,欧美基金经理人买进日本股票的兴趣大减,原因是对日本政府的振兴方案感到失望。2月份英国基金经理人对日本股市呈现1997年11月以来的首度卖超。日本基金经理人中也只有14%预期,日本经济在未来一年将有所改善。3月底是日本会计年度的结束,此等经理人对日本股市仍呈卖超。

韩国、印尼等外债危机并未完全解除,不少企业可能会因无法清偿债务而被迫关闭。假如倒闭之风迭起,尚处在恶梦边缘的东南亚金融市场再次晕头转向也说不定。被誉为国际“金融杀手”的索罗斯,在瑞士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断言,“东南亚经济危机还未结束!”。他的话虽然不是金科玉律,但也绝不会是信口胡说。

经济复原需假以时日的观点

首先,“受灾”国外债能否减少。目前亚洲国家的外债负担仍然很沉重,有些国家的外债仍有增无减。据报导,韩国外债总额目前为1544亿美元,预计1998年底将增至1700亿美元。印尼、泰国、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等国家的外债也分别在300亿至1300亿美元之间。如果这些国家的币值继续下跌,外债还会增加。为了偿还外债,亚洲市场上将会继续出现抢购美元的现象,美元短缺的局面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因此当地币值继续下跌的危险性依然存在。

第二,“受灾”国外汇储备是否上升。外汇储备短缺是亚洲国家没能抵挡金融风暴冲击的重要原因之一。现在这些国家的外汇储备仍然有限,有的还在减少。印尼的外汇储备在最近从190亿美元下降到170亿美元。泰国的外汇储备从273亿美元降至267亿美元。韩国、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的外汇储备也保持在低水平上。

第三,亚洲银行界的呆帐能否减少。据预测,1998年亚洲银行业的呆帐将出现新的高峰。泰国、印尼、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的呆帐总额将达750亿美元,占这些国家银行贷款总额的15%以上。为避免呆帐造成银行倒闭,各国中央银行纷纷要求银行增加贷款损失准备金,但这一措施将大幅度减少银行利润,给银行的经营和发展带来新的困难,这一现象有可能造成金融危机的恶性循环。

第四,国际上能提供多少援助。亚洲金融危机需要多方携手方能化解。危机伊始,国基会同意给韩国、印尼和泰国总共1000亿美元的援助,但单靠这笔钱去救灾显然不够。据报导,克林顿政府最近建议向国基会重新缴纳180亿美元,作为该组织今后应付危机的款项,但遭到国会反对,这笔款项能否落实还是未知数。这将对国基会能否在援助亚洲国家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产生一定影响。经济强国美国、欧盟国家和日本所能发挥的作用也有限。

最后,对亚洲的投资“信心”能否恢复。金融危机造成大量资金外流。国际金融协会指出,1997年流入世界29个主要新兴市场的私人资本仅为1996年1996亿美元,比1996年创记录的2952亿美元有大幅下降。预计1998年将进一步降至1715亿美元。泰国、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和韩国1997年的私人资本比一年前减少了1000多亿美元。如果1998年资金流入放慢或逆转,亚洲国家经济危机将雪上加霜。种种迹象表明,亚洲金融危机的化解仍需时日。

美资公司高盛认为,1995年墨西哥金融风暴时,包括墨西哥与巴西政府在币值开始下挫,立即以开放的政策采取挽救措施。亚洲金融风暴发生之初,各国政府都试图否认问题的存在,并隐藏内部金融黑洞,使最佳挽救时机遭到拖延,未来亚洲将付出代价。除非东南亚各国政府能以铁腕手段采取较严格的金融规范,确实注意借贷的情况以及监察信用风险,否则想恢复其经济原有增长率,时间将可能长达7年之久。根据国际大型机构所做的预估,亚洲金融风暴国家要恢复过去高度的经济增长,短则预估2至3年,长则预估将可能达到7年才足以休养生息。

中国台湾中华投信研究员蔡宝美表示,亚洲经济遭受重创,原本可以在一年半以内就可“康复”。但由于亚洲国家的经济策略都受到政府极大干预,使这次亚洲金融风暴成为1980年拉丁美洲债务危机的翻版。1980年拉丁美洲的债务危机,使拉丁美洲的经济倒退了整整10年。亚洲新兴国家如果不进行确实的财政紧缩,预估拖延的时间将更久。但其中,香港、台湾与新加坡所受的波及最小,预估1998年经济仍可维持相当的增长率;而东南亚国家中,菲律宾情况较佳,可望率先复苏,印尼、泰国的经济最严重,复苏的时间将拖得最长。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1998年3月3日说,亚洲经济体发生金融危机后是否会恢复高增长已令人产生疑问。它在《世界农业前景1998至2003年》报告中说:“有越来越多迹象清楚表明亚洲地区(可能包括中国)1998年和1999年的经济增长率将大幅度下降。”报告说:“2年之后的问题不再是高增长是否可恢复,而是较高增长能否恢复。”有分析家还指出,这场金融危机的化解仍需时日。

索罗门兄弟公司认为,东南亚国家如果能配合国基会的政策,透过金融产业的重整、增加资讯的透明化、市场自由化以及金融紧缩政策,亚洲诸国应该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恢复昔日增长,乐观地预估,至1999年,亚洲金融风暴国家的经济增长可恢复到6.5%至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