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亚洲怎么了?亚洲金融风暴全景透视
17887100000044

第44章 展望篇(9)

美国贸易代表巴尔舍夫斯基巴尔舍夫斯基强调:盛赞中国在协助亚洲振兴经济上所扮演的角色,并且欢迎中国官员最近发表的声明。有关声明保证北京会维持兑换率的稳定和推行经济改革。巴尔舍夫斯基说:“中国在最近的危机中,扮演了最具建设性的角色。”她告诉记者,北京表示不会由于区域金融风暴而让人民币贬值。“我们认为,中国这么做是非常积极和具有建设性的。”

美国国务院主管经济事务的国务次卿艾森斯塔在国会就亚洲金融危机作证时指出,财政部次长桑默斯最近访问中国“最重要的成就就是中方十分明确的承诺,至少整个1998年间不会出现人民币贬值的。”艾氏强调,这是十分重要的事,“因为如果中国的人民币贬值,那将会连带引起其他邻邦进一步的贬值;而如果人民币不贬值的话,它就有较大潜力从这些国家多进口一些。”

德国副外长赫耶对记者说,到亚洲的货币及股市动荡平息下来时,“中国在本地区的关键作用到时便将变得十分明显可见。”

纽约经济学家认为,如果中国人民币在1998年贬值,那将导致整个亚洲地区、甚至全世界发生一场经济危机。

美林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斯坦因贝格在该公司每周一次的记者会上说:“金融市场都在暗暗估计,中国今年(指1998年─作者)不会使其货币贬值。这将是一个接近正确的预测。”其他分析家也发表了与斯坦因贝格相同的观点。有些人甚至指出,人民币贬值将使亚洲经济出现“噩梦般的局面”。

经济学家斯蒂尔斯说,人民币贬值将是“鲁宾(指美国财长─作者)和格林斯潘(指美国联邦储备局主席─作者)最可怕的噩梦”。

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指出,如果中国能够在接下来的12到18个月坚持不让人民币贬值,亚洲国家将会感激不已。到那时,如果本区域国家的币值已经稳定下来,即使人民币币值下调10到12%,它也不会导致另一轮的货币危机。他相信中国会遵守诺言,不让人民币贬值,何况它也有足够的资源,以在接着下来的一年支持下去。但是,他说如果人民币在目前市场波动很大的情况下贬值,将导致本区域货币另一轮的贬值。李资政是于3月4日在总统府办事处接受美国《时代》周刊(Time)访问时说上述这番话的。

总之,人民币要不要贬值,已不是见仁见智的学理问题,而是关乎中国和香港的未来经济发展,关乎扞卫“一国两制”,关乎亚洲和世界经济的走向,关乎中国与世界几个主要大国的政治、经贸关系。亚洲金融风暴可能使中国经济陷入危机,但也是中国成遂战略雄心的最佳时刻。亚洲金融风暴给中国重塑经济稳定形象的机会,同时,中国政府决定扞卫人民币币值,并支持国际援助东南亚国家的计划,使得中国因台海演习及因为南沙群岛和东南亚诸国的睦邻关系将获得进一步的修补和加强。最为重要的是,人民币不贬值,无疑将是稳定亚洲金融形势的一个重要的“棋”。

总结与对策:亚洲的复兴与繁荣

自1997年7月的亚洲金融风暴,始于泰国,继而席卷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再蔓延到新加坡、韩国、台湾和香港。至今余波未尽,其来势之凶猛、威力之大,可谓是史无前例,全球为之震惊。

1997年7月2日,当泰国宣布放弃坚守多年的泰铢固定汇率时,谁也没有想到,因房地产业开发过速而引爆的泰国金融危机会迅速蔓延到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台湾、香港,乃至东北亚的韩国、日本,中亚的印度、巴基斯坦和越南。

资金的快速撤出所导致的社会破坏力与战争一样残酷。泰国、印尼、菲律宾及马来西亚、南韩等国数以百万计的劳工突然失去工作。大量处于贫穷水准的人们正面临生存危机,许多中产阶级的财富也在一夕间遭到掠夺。据统计,这次持续数月的金融风暴致使东南亚国家的货币贬值5成到8成不等,损失以千亿美元计。其中备受摧残的韩国、印尼等国至今还在风雨飘摇中苦度日月。除了本国股市震荡不已,出口业受到波及以外,更重要的是一些国家的债务无法如期清偿,部分资本化为死水。仅韩国、印尼和泰国的外债就超过4000亿美元,其中短期债务占多数。

这次亚洲危机可能发展成为一个新兴市场危机,这将对世界经济造成深远影响。事实上,西方工业国家在这次亚洲金融危机中已不可能置之度外,独善其身。作为债权国的西方工业国,在金融危机中的煎熬并不比当事国少,因为一旦那些国家因经济危机导致破产或引发动乱,偿还债务就会变得遥遥无期。诚如法国外交部亚洲和大洋洲司长多普费尔所说的,“我们身在同一条船上,而如果我们要结束这次危机,最好是互相协调和作出努力。”

西方,尤其是西方记者、民主与人权分子试图把这次亚洲区域金融风暴归咎于亚洲价值观。我们的分析表明,亚洲金融风暴与亚洲价值观无涉,它的起因是一些亚洲国家缺乏健全的体制,尤其是法制造成。有关这次金融风暴的产生的原因,本书已从各个角度和层面深入加以分析,主线是围绕东南亚国家本身经济结构的非理性因素,包括金融监管结构不健全导致银行不良资产的恶性膨胀,外债结构不合理,经常账目连年出现赤字和自身货币估值过高。同时,一些大型国际基金在这个地区的投机活动,无疑是这次风暴的直接诱发者。但问题的实质是,在金融风暴中,小型开放型经济存在着一个致命弱点,即亚洲各国的股票市场和汇市由于规模小,不成熟,很容易为国际金融大鳄操纵。这与在股市上,小盘股很容易被庄家摆布是一样的道理。从这个角度来看,东南亚各国有必要重新检讨其经济自由化,特别是金融市场自由化的政策。形成亚洲金融风暴的两大因素,一个是亚洲国家对国外短期资金运用的不当,另一个是那些国家国内的房地产市场产生泡沫经济。亚洲国家把短期资金拿去做一些没有竞争力的产业,例如资本密集型的、大型的产业,而这些产业在国际上并没有竞争力,所以连带企业的偿债力变差。亚洲国家在发生这次经济危机之前,国际金融研究机构曾经就泰国短期债务过多问题向泰国政府提出警告,可惜没有引起政府的注意。当经济过热时,人们根本没有考虑它将面临的风险。

在过去30年中,亚洲国家的经济虽然得到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它们的金融制度有很多弱点,不够透明,所以使政府没有及时发现、并认真对待私营金融机构和企业负债累累等问题。随着亚洲经济增长而来的自由化和国际化,本地区的金融体系风险大大增加了。而地区缺少监督检查、不搞收支平衡、也没有实施开放的规章制度,使亚洲各国应付种种风险能力大大减弱了。

任人唯亲是导致亚洲国家备受煎熬的另一个原因。国基会也已把亚洲经济体中的“朋党问题”提了出来。这个国际信贷组织说,由一国领袖跟他的亲朋好友操纵国家经济造成了朋党僭权这一个并发症。比如在韩国,跟总统的儿子关系密切将可使大银行大开方便之门,由此而通向了赢得利润丰厚的合约。跟裙带关系以及朋党紧密相连的是贪污。中国政府曾一再宣示要力尽所能铲除贪污,可它还是继续蔓延,难以根治。

受重创的亚洲经济,第一次清楚地揭示了这个世界是相互依存的。环球化的进程在所有领域里绵延不绝地推进,网际、网络正把世界变得愈来愈小,天高地远再也不是传达音讯的一大障碍。发生在亚洲区内的一些事正好给予人们一个痛定思痛的大刺激,也给那些在游戏规则中越规而又想纠正自身错误的人提供了宝贵的教训和大好借鉴。

美国联邦准备理事会主席格林斯潘警告说,目前亚洲金融风暴将不是最后一个经济难题,其他国家要有心理准备下一个重大危机的来临。由于金融市场藉著和每天处理全球超过1兆美元交易流量的电脑相连接,投资人虽然能很快下决定,但也可能导致一连串使投资人丧失信心的事件。亚洲汇市与股市下跌的问题,主要导因于投资人信心不足,而不是基于理性的判断。

环球金融体系在经历过1995年的墨西哥货币危机和亚洲问题后,有必要进行改革。在亚洲危机平息后可能会爆发另一场严重的危机。但当我们逐渐清楚地了解这个新的高科技国际金融体系的运作方式,在一旦碰到第3次危机之前,我们所拥有的防范措施便足以避贻d危机,足以减低其严重性。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地希望不要外国的进入。不要外国人才和资金,你将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复苏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创伤。虽然目前亚洲的局势看来很黯淡,但是历史显示所有的金融危机最终都会平息,经济也会复苏。问题是这个过程需要多长的时间,以及政府是否有能力采取有效和正确的政策来加速这个过程。政府对市场的反应很难直接控制。可是,我们可以通过处理市场对外债、金融业和企业的健全以及货币供应和利率的关注,以恢复信心。通过纠正这些失控的问题,我们可以恢复信心,并为复苏铺路。

亚洲因应危机应作出调整。金融危机即将结束,因此应密切关注市场动态。亚洲将因这场危机而进入一段比较长的调整时期。亚洲应从金融危机中汲取深刻教训:第一,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远没有达到成熟的程度,尤其是在建立健全的金融体制和市场运作方面。第二,亚洲国家特别是东南亚国家只靠自身的力量是不能有效抵制外汇风险的,因而建立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区域性合作机制势在必行,只有以集团的形式才能与其他集团进行有效的竞争。

亚洲金融风暴给我们带来的岂止是全球资本一体化的启示,它还向我们展示了:一,在控制房地产的发展规模的同时,要加强对金融机构的严格管理,限制向回报率较差或容易造成呆账的行业提供贷款,并建立相应的风险防范机制。

第二,应当不断调整汇率政策,使之适应市场供求的变化。80年代,出于经济发展的需要,东南亚各国都将本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并将其固定在一定水平上,而不是根据市场供求变化来进行调整。1995年,美日签定加强美元协议后,各国也未能及时调整汇率政策,结果逐步造成本国货币严重升值,最后成为投机商的攻击目标。

第三,亚洲各国更需认识到,出口导向的增长阶段已经结束。如果世界上像以前只有少数几个国家,如亚洲“四小龙”一样是以出口带动增长时,这个策略可以成功。但当今如中国、印尼这些人口大国都一齐加入贸易战时,游戏当然就结束了。未来亚洲国家必须逐步转变至内部增长策略,才能继续带动快速增长。而在资金短缺情况下,仍要勉力进行内部投资与基础建设,增加整体需求,并维持不歧视外资的国内经营环境,才有成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