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国少年百科知识1:社会生活卷
17888000000013

第13章 民俗风情篇(13)

对于从陕西华阴走出来的老陕们来说,华山是他们最体面的名片。毕竟,知道华山的人太多太多,而知道华阴的人太少太少。随着北京人艺话剧《白鹿原》在首都剧场的热演,剧中奔放激越、气吞山河的老腔艺术以其原始质朴的艺术张力震撼了北京观众。“没有老腔就做不出史诗感”,这是导演林兆华的肺腑之言,也是每一个观众的切身感受。作为一个古老的艺术品种,老腔和华山一样,正在成为华阴人的身份象征,成为这个城市的新名片。

然而,有多少人知道老腔这个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正面临传承乏人的困难局面,它的生死命运几乎全部和舞台上这十几个浑身散发着泥土气息的农民艺人捆绑在一起。

◆皮影简介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土影戏”,有的地区叫皮猴戏、纸影戏等。它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它是我国历史悠久,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并远播海外,成为世界性的艺术。

皮影戏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布幕,观看一种平面偶人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而皮影戏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场面道具景物,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之为皮影。

从元明起皮影戏开始按地方分为不同流派,有陕西皮影、唐山皮影、北京皮影、湖北皮影、四川皮影、云南皮影、东北皮影、广东皮影等。各流派皮影人物造型都有不同,也都有各自的拿手曲目。

1796至1800年(清嘉庆元年至五年)间,“白莲教”起事。民间谣传:白莲教徒善用纸人组马,涂以人血即活,指挥驱使,兵源不竭。有御史妄奏影戏班的影人与纸人纸兵同,诬陷操影戏者是“悬打匪”。于是朝廷严缉影戏艺人,迫使北京城内的影戏班子全部解散。嘉庆帝在位时曾五次颁诏禁戏,令烧毁戏箱,驱杀艺人,直至25年后道光即位,影戏在全国才渐渐恢复起来。

演出皮影戏的主要道具是皮影,皮影多为兽皮或纸板制作而成。制作皮影需要有高超的手工技艺。关于皮影的传统雕刻技法和过程,艺人们归纳为顺口溜说:先刻头帽后刻脸,再刻眉眼鼻子尖,服装发须一身全,最后整装把身安,刻成以后再上色,整个制作就算完。如今,国外不少工艺美术爱好者把皮影作为橱窗的装饰。皮影戏的内容,多为传统的历史戏、神话剧等。虽然各地制作皮影的风格不同,但造型概括洗练、装饰纹样夸张,却是共同的。

陕西是皮影戏的发源地之一。华县皮影为陕西东路皮影之代表,在全国颇负盛名。华县皮影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千百年来盛行不衰,在中国的傀儡戏剧中独树一帜。它起源于汉,兴盛于唐、宋、清。清末民初时演唱班社有二、三十家,本世纪30年代曾发展到48家之多。七十年代后仍有17家,皮影艺人数百余人,著名皮影艺人有潘京乐、郝炳黎、魏振业、李俊民、汪天喜(雕刻)魏治全(雕刻)等十余人。

华县皮影的制作,以上等牛皮为原料,经刮、磨、刻、染、熨、缀等20余道工序精工细作而成,影人的造型小巧玲珑,高约35厘米,以正侧面为主,雕刻刀法以镂空为主,结合传统的绘画线描形式、万字、鱼鳞、星眼、梅花、松针等。其作色采用工笔重彩,以镂线分色,用固有色平涂分填,多次烘染,用大红大绿作强烈对比,镂线计白,自然调和,绚丽谐调,简洁明快,精致高雅,不仅用于演戏,也用于收藏,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专门的皮影研究院、皮影博物馆。德国吕贝克木偶皮影博物馆,里面有大量珍贵的中国皮影收藏是他们的馆藏重点。泰国、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至今都有皮影演出。

◆和平的象征--白鸽和橄榄枝

1945年10月,联合国正式成立,它的徽章图案是两根橄榄枝衬托着整个地球,意味着争取世界和平。5年后,为纪念社会主义国家在华沙召开的世界和平大会,西班牙大师毕加索特意挥毫,画了一只昂首展翅的鸽子,智利著名诗人聂鲁达把它称为“和平鸽”。

上古时期,人们把鸽子看作爱情使者,而非和平使者。比如在古代巴比伦,鸽子是法力无边的爱与育之女神伊斯塔身边的神鸟。当时,民间则把少女称为“爱情之鸽”。

一直到纪元初,鸽子才被当作和平的象征。《圣经》记载:诺亚从方舟上放出一只鸽子,让它去探明洪水是否已经退尽。上帝让鸽子衔着一条橄榄枝回来,表示人间尚存希望。

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给鸽子赋予了新的使命,使它成了圣灵的化身。新教徒鲁卡斯在一本书中写到:“耶稣在做祷告时,忽然天门洞开,圣灵化为一只鸽子朝他飞了下来……。”在文艺复兴时期法国画家丢勒的一幅版画里,圣母玛丽亚的头顶上有一只圣灵化身的白鸽。而在宗教改革时期的绘画作品中,宗教改革之父马丁·路德的头上更是经常出现象征天命的鸽子。

直到17世纪,三十年战争宣告结束时,鸽子才“官复原职”,再次充任和平使者。当时,德意志帝国各个自由城市发行了一套纪念币,图案是一只口衔橄榄枝的鸽子,底下有“圣鸽保佑和平”的铭文。

德国狂飙突进运动时期,杰出的代表席勒很早就把鸽子从宗教意义上的和平象征引入到政治。在其名作《奥兰西的姑娘》的序幕中,他让法国抗英女英雄贞德庄严宣告:“奇迹将会出现--白鸽将要起飞,她将以鹰的勇气,去击败那蹂躏我们祖国的秃鹫!”在此,鸽子已不再是毫无抵抗力的希望之象征了,它成了斗士!

把鸽子作为世界和平的象征,恐怕是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的一大发明。1940年8月的一天,德国法西斯军队攻占了巴黎,毕加索正忧郁地坐在自己的画室里,默默地祷告着战争早日结束,祈求着和平的早日到来。突然,邻居的米什老头捧着一只血淋淋的鸽子闯进屋来,向画家哭诉道:“毕加索先生,我求求您,给我画一只鸽子吧!”原来,米什老头的孙子在屋外逗着他饲养的鸽子玩,被一群法西斯匪徒活活地打死了,连鸽子也未能幸免。老头要求毕加索为他画一只鸽子,以纪念自己惨遭杀害的小孙子。毕加索一面劝慰痛哭流涕的老人,一面怀着极其悲愤沉痛的心情,倾注全部的爱憎,奋笔挥毫,为米什老人画了一幅《鸽子》。几年以后,法西斯德国战败了,法国人民向往的自由与和平又回到了身边,这幅画也得以在战乱中保存下来。

1949年“世界和平大会”在巴黎召开。会议期间,毕加索把这幅饱含着人民对战争的血泪控诉和寄托着对人民的无限同情的《鸽子》,献给了和平大会。这幅画,深深地震撼了人们的心灵。从此,鸽子便成为和平的象征。

◆中国人用筷子用餐

中国人使用筷子用餐是从远古流传下来的,古时又称其为“箸”,日常生活当中对筷子的运用是非常有讲究的。而筷子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却与许多传说有关系。

商纣王宠妃妲己用玉发簪挟菜喂纣王是流传于江苏一带的筷子传说。商纣王喜怒无常,吃饭时不是说鱼肉不鲜,就是说鸡汤太烫,有时又说菜肴冰凉不能入口,为吃饭这件事很多厨师成了他的刀下之鬼。宠妃妲己知道他难以侍奉,所以每次摆的酒宴,她都事先尝一尝,免得纣王又要发怒。有次,妲己尝到有碗佳肴太烫,可是撤换已来不及了,因纣王已来到餐席前。妲己为讨得纣王的欢心,急中生智,忙取下头上长长的玉簪将菜挟起来吹了吹再送到纣王口中。纣王是荒淫无耻之徒,他认为由妲己挟菜喂饭是件享乐之事,於是天天要妲己如此。后来妲己让工匠为她特制了两根玉箸挟菜,这就是玉筷雏型,以後这种挟菜方式传到了民间,於是中国产生了筷箸。

事实上,筷箸早已有之。上古时代,因为熟食烫手,生活在茂密的森林洞穴的先民就随手采摘细竹和树枝来捞取熟食。这形成了筷子的雏形。今天的筷子还带有原始棍棒的特征。

筷子正确的使用方法是用右手执筷,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的上端,另外三个手指自然弯曲扶住筷子,并且筷子的两端一定要对齐。用餐前筷子一定要整齐地放在饭碗的右侧,用餐后则一定要整齐的竖向放在饭碗的正中。有12种使用筷子的方法不合礼仪。

三长两短

就是说在用餐前或用餐过程当中,将筷子长短不齐地放在桌子上。

仙人指路

这种拿筷子的方法是用大拇指和中指、无名指、小指捏住筷子,而食指伸出。

三品箸留声

这种做法是把筷子的一端含在嘴里,用嘴来回去嘬,并不时地发出咝咝声响。

三击盏敲盅

这种行为被视为乞丐要饭,其做法是在用餐时用筷子敲击盘碗。

三执箸巡城

这种做法是手里拿着筷子,做旁若无人状,用筷子来回在桌子上的菜盘里寻找,不知从哪里下筷为好。此种行为是典型的缺乏修养的表现。

迷箸刨坟

是指手里拿着筷子在菜盘里不住地扒拉,以求寻找猎物,如同盗墓刨坟一般。

泪箸遗珠

就是用筷子往自己盘子里夹菜时,手不利落,将菜汤流落到其它菜里或桌子上。这种做法被视为严重失礼。

颠倒乾坤

是说用餐时将筷子颠倒使用,这种做法是非常被人看不起的,正所谓饥不择食,都不顾脸面了,将筷子使倒,是尤不可取的。

定海神针

用餐时用一只筷子去插盘子里的菜品,这被视为对同桌用餐人的一种羞辱。

当众上香

是指出于好心帮别人盛饭时,为了方便省事把一副筷子插在饭中递给对方。这会被人视为大不敬,因为只有为死人上香时才这样做。

十字交叉

这一点往往不被人们所注意,在用餐时将筷子随便交叉放在桌上,这是对同桌的全部否定,如同学生写错作业,被老师在本上打叉子的性质一样,不能被他人接受。

落地惊神

所谓“落地惊神”是指失手将筷子掉在地上,这是严重失礼的一种表现。

以上所说的十二种筷子的禁忌,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所应当注意的作为一个礼仪之邦,通过对一双小小筷子的用法,就能够让人们看到他那深厚的文化积淀。

◆各国饮食习俗

各国的饮食习惯大不一样,了解这些习惯将对国外旅行或生活带来方便。

用大吃大喝表示感谢是阿富汗一些地区的习俗。这表示主人招待客人十分诚恳。如果你吃得差不多了,对主人说“够了,我不想再吃了”,主人会不理睬你,你必须继续吃下去,吃得越多,对方越高兴,那才是礼貌。如果随便吃几口就停嘴,对方会不高兴。到这些地方去做客,需事先带点助消化药。

吃多吃少,随你便

这是文莱人的待客习俗。在文莱,家里来了客人,不管认识不认识,只要向自己问好,主人就会笑脸相迎、热情接待,把家中吃的东西都拿出来供客人享用。但是主人从不劝食,对方吃不吃、吃多吃少、好吃不好吃,从不过问。主人认为这样问客人是不礼貌的。

我吃饭,你付钱

印度的一些地区,如果同商业谈判对象和朋友共进晚餐,他们会自自然然地说,“你的资本比我的多,所以这笔餐费应该由你付。”不熟悉情况或初来乍到的客人,常常会被这种场面闹得啼笑皆非。钱多的人或是受欢迎的人应该付钱---他们认为这是对你的尊重,与抠门或挨宰不能相提并论。

吃定量,多吃自费

瑞士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但瑞士人精打细算,节约成风。这个国家承办的世界性高层活动,一日三餐固定供应每人一份,或是把这份餐费发给个人,让你自己找地方去吃。除此之外,每人免费供应一杯茶。谁要是多吃多喝,得自己另外付钱,国内外客人一视同仁,概不例外。

先订“协议”后吃饭

与澳大利亚人共进午餐要特别注意记住哪一顿饭该由谁付钱,如果你付钱过于积极或忘记付钱都不礼貌。一般情况下,谁提议喝酒通常就由谁付钱,除非事先说好。

吃多少要多少,严格“三光”

德国人讨厌浪费,所以一般人都没有奢侈的习惯。与德国人相处,务必遵守这个习惯,才能跟他们打成一片。如与他们共进餐馆,不能要根本吃不了的东西,已要的饭菜必须吃光,即使是汤也要吃光,用舌头舔光盘子的场面司空见惯。德国人宴请,陪客要自掏腰包。如大学宴请来宾,只有校长不付钱,其他应邀的作陪者都要自己付钱。假如有人吃完后一走了之,账单就会送至财务处,从工资里扣除,一点也不含糊。

主随客便

在美国,主人往往会在电话里先征求客人意见,以便有针对性地准备。一般晚宴,宴前是糕点、奶酪、点心;宴中是烧牛排或烤乳猪之类的一两道主菜,传着让大家各取所需;再就是面包薄片,自抹黄油奶酪辅助;最后是甜点、水果之类的。至于饮酒更是随意,不劝酒、不猜拳,“干杯”只是意思意思。

香蕉饭

乌干达的香蕉大如长瓜,个个都有500克以上。国宴定有香蕉饭。客人光临,先敬一杯香蕉酒,再品尝流着糖胶的烤蕉点心。正餐家宴主食就是香蕉饭。这种饭做法十分考究:把香蕉去皮稍蒸,捣成蕉泥,拌以红豆汁、花生酱、红烧鸡块或咖哩牛肉等配料。吃完这顿营养丰富、风味独特的香蕉饭,主人又将客人请到一个装有香蕉啤酒的大酒坛旁边,递上一根近一米长的草管,围坛坐而对饮,侃侃叙怀,别有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