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对我说谎试试---跟我学微反应读心术
17891800000022

第22章 身体语言如何传递信息

在上一节中,我们介绍了微反应的定义以及文化因素对身体行为的影响。那么微反应究竟为何真实?身体语言又是如何传递信息的?在人体这个巨大而又复杂的信息“屠宰场”,我们又依靠什么来分辨信息的真伪?下面就来了解微反应的工作原理。

图书馆假怒事件的动机分析

我想把问题重新回到上一节提到的假怒事件上,因为它的实际情况比之前讨论的要复杂得多。

我们可以先来整理一下关于假怒的知识内容。从假怒的讨论中可以获得如下信息:

判断情绪真实性的一条重要标准是动作与语言的一致性。

假动作需要有造假的动机。

动作与语言一致性高同样也可能是在说谎。

可能许多读者就抱有这样的疑问:这样的假动作和微反应又有什么联系呢?让我们把焦点再次回到A君身上。

案例:第二次以图书馆事件为例

原理:一般人认为拍桌子是愤怒的表现,其实不是。

分析:

我们如果要对假怒的理解继续深入的话,首先可以把A君的反应分为两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拍”桌子,第二个部分则是“骂”。按照微反应的理论来说,人的第一反应往往是真实的,那么最先出现的“拍”桌子的动作是真实的反应,而拍桌子的动作正是表达了A君的愤怒,所以A君的确是愤怒的。但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的推理就出现问题了。

之所以认为A君是愤怒的,是因为我们认为最先出现的拍桌子是真实反应,而拍桌子代表着愤怒。但实际上,A君的拍桌子是为了宣泄内心的愤怒吗?在上一节的内容中我们就提到了同一动作具有不同的含义,那么A君拍桌子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我们先把这个问题放一放。

我们可以先假设A君的确是愤怒的,拍桌子是为了宣泄愤怒,骂同样也是,但是骂除了宣泄愤怒之外,还起着另一个重要作用,那就是攻击对方。拍与骂最大的区别就是拍桌子只能威慑对手而不能进行直接的攻击,因为拍桌子的对象是桌子,而不是人。因此,拍桌子我们可以理解成是一种虚张声势的反应,也是一种示威。

接下来我们假设A君是假怒实则是内心恐惧,那么这又是怎样的情况呢?

骂依旧是为了攻击对手,拍的动作也依旧是为了宣泄情绪,只是这时候宣泄的情绪不是愤怒,而是恐惧。攻击行为也能宣泄恐惧?连我自己也感到不靠谱了。实际上这里的宣泄应该加一个引号,恐惧的“宣泄”指的是恐惧状态的不安全感得到满足。

综上所述,在假怒中的拍桌子的确是真实的反应,但是拍桌子不是为了宣泄愤怒,而是为了满足安全感,为了达到安全感的满足就是安慰反应。安慰反应是八种微反应中的一种,指的是人们在收到负面信息的时候可能产生的反应。在后文对此会进行更为详细的介绍。

分析了这么多,可我们依旧不知道为什么真怒的拍和骂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而在假怒中一致性较差?我们又为什么可以用动作与语言的一致性来判断情绪的真假呢?这和我们身体信息的传递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假怒的微动作分析

我们的身体所发出的信息是如何传递的?这是一个很深奥的问题,也是接下来要讨论的第一个问题。

在此我想引入“符号分析”这个术语。实际上,符号分析的含义并不是很明确,也并非心理学的专业术语。这个名词其实是我从其他领域引申来的,但是与原定义截然不同。在本书中,符号分析被定义为“对方对我们行为的分析过程”。

我们也可以理解成是人们通过符号分析获得信息。不同的符号有相对应的意义,在别人将一个反应反馈给我们的时候,这个反应就形成了一个符号,符号信息通过神经传入我们的大脑,这时候我们的大脑要对这个符号进行分析来推断这个符号背后的含义,与此同时大脑会将这个符号与脑内已经存储的信息进行匹配,匹配完成时,符号分析也就完成了。我们会根据符号分析的结果来选择自己接下来的行为。

让我们把焦点第三次放回到A君身上。

案例:第三次以图书馆事件为例

原理:第一反应才是最真实的反应。

分析:

当A君拍桌子的时候,对方根据上述的程序对拍桌子这个符号进行分析,大约过了40毫秒左右,分析结果出来了:A君很愤怒,甚至想要和对方发生身体上的冲突,这时候对方就要考虑是否要将矛盾激化了,这样A君假装愤怒的目的也就达成了;相反,如果A君表现出恐惧的话,对方可能就要得寸进尺了,也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等门槛效应”。

而实际情况是分析出错了,原因是因为错误的匹配分析过程。在人们的印象中,拍桌子就是用来形容一个人愤怒至极的,所以当我们看到别人拍桌子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以为那个拍桌子的人是愤怒的,俗语“拍桌子、打板凳”也就是这么来的。

接下来我们需要解决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可以用动作与言语的一致性来判断情绪的真假?

拍桌子并不代表愤怒,而骂才是代表愤怒。骂的原因是宣泄愤怒从而攻击他人,所以真正决定一个人是否愤怒的不是拍桌子而是骂。在A君的连续反应中,拍是第一反应,骂紧随其后,如果骂的行为需要思考,“拍”与“骂”之间就会有明显间隔,从而形成了拍的“假动作”;而如果拍与骂一致性较高而几乎在同时发生的话,则说明骂与第一反应相同,也是真实的。

我们可以再来看看“拍案叫绝”这个例子,验证上面的理论是否符合逻辑。拍案在前,叫绝在后,拍案是真实的反应,目的是为了“宣泄”自己的情绪,“叫绝”的对象直接指向于对方。如果“叫绝”和“拍案”一致性较高,则说明“叫绝”也是真实的反应,可以推测是真心的赞美;而如果一致性很差,则说明叫绝是假动作,其目的是为了奉承或讽刺。推理符合逻辑。

日常生活中人们大可利用符号分析的漏洞,轻易地让别人对信息产生错误的理解。但是在伪装的过程当中,人的身体依旧会遵从各种微反应原理与规律。如果利用高科技的仪器进行测量,生活中表现愤怒时拍和骂间隔较久的一般都是假怒。如果刻意控制就会让“骂”的反应过快,要把愤怒模仿得神乎其神实则有很大难度。我总是相信真相只有一个,微反应中有很多假动作,但是如果我们留心观察,必然可以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头发与头形——你不知道的心理名片

在我们的身体上除了微反应是真实的以外,其他某些部位还具有很强的特征意义。这虽然不属于微反应的内容,但却是读心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这些部位就比如是我们的头发或头形。这部分内容实际上属于身心学的内容,就当是正式进入八种微反应与身体各个部位反应解析前的开胃菜吧。

头发素有“三千烦恼丝”之称,这“三千烦恼丝”中我们往往能直观地解开关于人性的“心理千千结”。同样的道理,头形作为头发的载体本身也蕴含着许多关于性格的小秘密。但此类外观的判断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只是一种根据长期经验的归纳,根本不可能做到“百发百中”。我在这里写下一首《观“头”三字经》,仅供作为判断个体性格趋向的参考指标。

发粗直,硬度高,豪爽者,患难交。

发浓密,黑又亮,足智谋,事业好。

发稀少,心思密,不宽容,算计人。

发自卷,个性强,爱表现,惊喜多。

发稍秃,人勤奋,事认真,重责任。

发型整,光亮齐,多虚荣,爱挑剔。

发自然,未修整,重内在,工作狂。

发留短,喜直接,易骄傲,重自我。

发前卫,多小资,活力足,善沟通。

头形圆,乐安然,好享乐,善理财。

头三角,多智谋,富理想,体力缺。

头方长,能交际,性谦和,少魄力。

头四方,精力足,实践家,厌读书。

头平直,性中和,常犹豫,多纠结。

头凹入,言行慢,重感情,不妄举。

头凸出,言行快,怒火重,性直爽。

头形、发质能帮助我们在第一时间初步分析他人的个性品质,在择友、选才的过程中可以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筛除部分“面霸”的干扰。但正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外在因素并非我们主观可以决定,也非努力可以更改,因而将外观作为判断一个人的唯一标准无疑是不科学的,片面观察最终得到的也至多是“盲人摸象”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