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对我说谎试试---跟我学微反应读心术
17891800000027

第27章 身心微语言

在本节标题中,“身心”指的是我们的躯干与心灵。躯干部位大多要与人的面部、手部、四肢等联动从而形成复杂多样的动作,而躯干作为微反应的主体部位却往往被人们忽视。

躯干是人体面积最大的一部分,虽然没有手部灵活自如、面部千变万化,但同手脚、面部一样是呈现微反应的重要且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据此,本节将从肩部、腰部以及躯干整体带你一同解读我们身体的“微语言”。

意在“肩”中教君识

提到肩膀,最先浮现在我脑海中的是两个人,其一是红楼梦中的晴雯,其二是拿破仑。

肩是人体上极能体现性别特色的一个部位,为什么这么说呢?一个是娇媚婀娜的佳人,一个是威武霸气的枭雄,这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人却都有着极具性别特色的肩部。

《红楼梦》中是这样描述晴雯的:“削肩膀,水蛇腰,眉眼有些像林妹妹”,“削肩膀”将女子柔情、娇小的身段跃于纸上。

拿破仑呢?拿破仑在许多人眼中可能是一个矮子或是一个英雄,但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他宽厚的肩膀。拿破仑肩膀很突出,后人瞻仰时依旧被他的凛凛威风所折服。

如果生活中一位肩膀宽阔且微微上扬的女性出现在你面前,你往往会感受到她身上的那种女王驾到的贵族气势,20世纪欧洲女权主义风行时的“垫肩装”无疑是为塑造女性“强势”的火里添了一把柴;相反,如果迎面走来一个肩膀狭窄且下塌的男性,势必给人以瘦弱无力之感,用当下的红词说便是有些“娘”了。

虽说先天长成的肩部外观不是那么容易改变,但肩部的微反应却在无形中通过其姿态向人们透露着不一样的心理状态,而这些动作中蕴含着一条隐晦的线索——性别。

近百年来,不光科学技术在不断进步,男女关系也在不断进步。女性在原先社会地位较低的情况通过不断的行动证明了自己的社会价值并不在男性之下,女权也渐渐得到尊重。虽说男女各有所长,但就正常情况而言,在身体的强壮程度方面无疑大部分男性是超过女性的。在千百年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历史中,男性代表着强势,女性代表着弱势。肩膀的横向动作有舒张和收缩两种,舒张的肩膀显得更加宽厚,偏向男性化,其所蕴含的心理语言往往是骄傲、自信、从容等强势的部分;而收缩的肩膀显得越发狭窄,偏向女性化,其所蕴含的心理语言通常是怯懦、自卑、沮丧、犹豫等弱势部分。

肩部是一个简单的测谎部位,用“简单”来形容的原因是肩部动作明显,并且容易观察。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许多常见的肩部动作。当人们回答问题时会经常性地伴随着耸肩的动作出现。

如果要为耸肩动作加一句台词的话,那这句台词通常是“就是这样”或者“我也不知道啊”之类的。

肩部也是一个较为灵活的部位,因而刻意地耸肩和自然地耸肩有着一目了然的区别。耸肩属于战斗反应的一种表现,并且是战斗反应中一种较弱的防御状态,是建立屏障的行为。耸肩映射的心理状态是需要保护,同时也有示弱的暗示。

之前提到耸肩的动作是一种建立屏障的行为,那么屏障是如何通过耸肩建立的呢?当人受到外界的攻击时,就会耸起肩膀,耸起肩膀的同时人脆弱的颈部受到了保护,保护的肩膀就形成了一道颈部与外界的屏障。这样的动作持续时间较长,是标准的耸肩动作。

由此我们还可以做一个拓展试验: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寒冷?

当然我们也可以直接问别人是否觉得冷,这样的方法固然可以但是也不排除别人说谎的可能。在这里提前提及一些微语义的内容,微语义中有这样的一种表述:生硬的重复的典型的说谎反应,比如说“我不冷,我一点也不冷”,并且句子以“我”开头,目的是向他人暗示不冷的主语是“我自己”。但是这在现实生活中应用较困难,因为人的语言受到了个人习惯的影响。此时,可以观察肩部的微动作。

在人觉得寒冷的时候,双肩就会耸起从而建立屏障来保持颈部的温暖,如果一个人回答是否觉得冷的问题时回答生硬、重复,并且肩膀耸起或者微耸,则说明他真的很冷。

耸肩在现实生活中还有更为广泛的应用。当你的同事告诉你,“老板就是这么说的”,然后做出了耸肩的动作,那么你该犹豫一下是否要相信他诚恳的语气了,因为他的肩膀似乎不太同意他的观点。在说实话时耸肩的动作应该和声音同时产生,反之,亦无须多言了。另一种情况下,当你的朋友告诉你“这件事我不太清楚”的同时耸了耸他一边的肩膀,如果不是他某一边肩部存在一些问题,那么你有理由怀疑他对你有所隐瞒。

这样的推断完全是有根据的。基于耸肩的标准动作,国外一些微反应学者的研究表明,单肩快速耸动代表说话者对自己的话不自信;而双肩耸起表达着坦白的心理语言;但长久耸着,或者一直缩着的肩部,则与坦白完全挂不上钩了,如同词语“缩头乌龟”所指代的,这样的动作几乎在大声地向大家宣告着个体的不自在、不自信甚至挫败感。

体会多元“腰”智慧

肩部是衣服的“支架”,裸露的肩部更不用说,因而无论是细微的还是强烈的肩部动作都“难逃法眼”。而腰部却与之截然不同,稍微厚实或宽松一些的衣服就可以将其“动态”完全隐藏。其实,腰部也并没有太多微反应,大多数腰部动作都是刻意做出的。例如,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表示尊敬或感谢的弯腰鞠躬,满含诱惑和性感的扭腰摆胯,其幅度之大、主观控制性之明显都已经将腰与微反应拉开了距离。然而,腰与手的结合却在无形中透露了一些心理小“秘密”。

首先要提到的是双手叉腰动作。

叉腰是人们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手腰动作了。提到叉腰,涌现在脑海中的形象多是“仗势欺人的打手”“刁蛮任性的大小姐”“撒泼骂街的妇人”等。

诚然,叉腰动作是一种双向的对外扩张,表现的通常是愤怒、不满、高傲的情绪。双手叉腰是表示抗议或进攻的常见动作,我们脑海中有凶悍的打手和骂街的妇人的那些形象也是人之常情,因为这是双手叉腰代表的一种主要含义。

当然,万事皆有例外,叉腰也被部分人用做一个放松身体的休息动作。叉腰动作所蕴含的真实情绪需要通过手臂的松弛度和手指的力度来判别。情绪的强烈程度往往和肌肉力度呈正比。显然,当愤怒已经上升到叉腰这个台阶时,身体的其他部分也很难表现出闲适;而当身心放松时,叉腰也只是手在腰间随意地一搭,并没有愤怒时“掐”的力度感。当然,如果可以结合多方面的微反应,判断将更加简单和明确。

同样是叉腰的动作,男性与女性就有较大的差异,女性叉腰感觉刁蛮任性,而男性做出的叉腰动作给人的印象往往是好斗或者高大。在和平年代好斗并不是什么好事,但显得自己比较高大还是许多男性都愿意接受的。

不光人有双手叉腰的动作,在动物界中也有“双手叉腰”。动物中存在着许多有趣的行为,其目的与人类的某些行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鸟类在战斗或者求偶的过程中,总会舒展、蓬松羽毛,这样会让自己更加强壮同时也对异性更有吸引力。人类可以通过复杂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但是动物们更多地依赖身体的行为进行意思的表达,身体行为在动物中有更广泛的应用。狼的战斗反应表现为竖起自己的毛发从而达到威慑敌人的目的,一只成年雄狼全身毛发竖起的时候会将自己的体型扩大到原来的大约120%。没错,本来是一头狼的块头,毛发竖起来就有一头狮子那么大了。这让我想起了人类的头发,在街上我们时常看到一些小年轻的头发有一种炸弹爆炸的感觉,头发爆炸式地竖起同样带有一种攻击性,这是借助发型的一种隐晦的挑衅式防御。把竖起的毛发说成是动物界的“双手叉腰”是因为这两者的目的是类似的,双手叉腰可以伴随愤怒的情绪,而竖起的毛发也可以。双手叉腰既需要双手也需要腰,两者缺一不可,动物们既没有腰也没有双手,自然就只能借助其他的行为代替了。

另一种腰部的动作是弯腰。

弯腰又叫鞠躬,鞠躬的动作可以代表感谢、尊重或者顺从。当我们在路上遇到长辈进行问候的时候,如果伴随着鞠躬的动作就会让对方感觉到受到了尊重,也会感受到我们的教养与礼貌,只有言语上的问候而缺乏身体上的行为反应会让问候显得形式化而且不那么真诚。鞠躬鞠得越深,代表着情感越强烈。日本人的鞠躬给我的印象很深,因为他们的鞠躬都能将身体上半身鞠到与下半身垂直,中国人的鞠躬往往没有那么深。但我并不认为日本人比中国人真诚,因为鞠躬的深浅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而不尽相同。

弯腰除了可以叫做鞠躬以外也能叫做哈腰,这时候它的含义就代表着顺从。有人认为鞠躬是低头的一种延伸动作,鞠躬时必然伴随着低头。以前身高代表强大,而低头会让自己的身高降低,从而表达对对方的顺从与屈服。

透过身躯读“爱憎”

上文介绍了肩部与腰部蕴含的“心理语言”,而承载着它们的躯干部分既没有肩的灵活又没有腰的灵动,如何成为我们判断“心理”的一项依据呢?如同古语所言“大巧若拙”,这看似僵硬的躯干在微反应观察中可以为我们对一个人的爱憎倾向的判断起到重要作用。

正所谓“心厌恶,身远离”,在地铁或公交车上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一幕:一排座位上如果有一个衣衫褴褛、看起来有些邋遢的乘客,那他旁边的乘客可能会以手掩鼻,或者把头偏向一边,无论他们是否做出这些动作,有一个动作确实是共同的,他们都将身体偏向了“被厌恶者”的反方向,即由于内心的“讨厌”表现出来身体的疏远和偏移。

当然,读者可能会产生质疑,也许这样的躲让只是为了让自己远离恶臭,那么下一个例子想必具有足够的说服力。

当我们走在街道上或是在集体活动中,突然邂逅了自己不想见或怕见的人,那总会在第一时间将身体偏转试图背对着对方,甚至目光已经有了一瞬间的交集,确信对方已经看到了自己,但身体还是不由自主地采取回避的姿势。虽然部分情况下会及时地扭转过来以示礼貌,但第一时间的转体却是不由自主的。因此,当我们看见他人对自己呈现出这样的转体时,识趣地走开不失为一剂利人利己的良方。

其实,我们的躯干所显示出的正是边缘大脑对距离和避让的要求,在人类的腹侧聚集着眼、嘴、胸、生殖器官等脆弱且重要的器官,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遇到危险或感到无助时会将四肢尽可能贴向腹侧把自己“包裹”起来,呈现出本能的自卫动作。而当两个人表示信任和亲密时则会将腹侧相对,甚至衍生出腹侧相靠的拥抱动作。

腹侧对我们爱憎的事物都十分敏感,当遇到喜爱的事物时,腹侧会不由自主地面向它,而当腹侧呈现出转移、远离某物或自我包裹的趋向时,所表现出的即是个体不愿看见、不愿听见、不愿接近某物,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憎恶感。同时,躯干的偏离也可能是因为个别特殊情绪,如害羞,假怒等,关于此类特殊情绪可以结合后文介绍的其他部位的微反应作进一步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