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对我说谎试试---跟我学微反应读心术
17891800000026

第26章 从“头”开始认识微动作

除了手和脚,肢体其余部位的微反应也是不容忽视的。从头到肩、从肩到腰、从腰再到整个躯干,都各自有着不同的动作,也代表不同的含义。如果从人的整个身体姿态判断情绪,又会有新的发现。另外,日常行为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判断他人的内心起到辅助作用。

在纷繁复杂的微观世界中,微动作作为其中的一大重点被众多心理学爱好者追捧及探究。然而当人们将多数的注意力集中于五官、手脚的微小变化时,往往最容易忽略与其“一厘之隔”却也具有重要意义的头部动作。

喜怒哀惧从“头”道来

在本书的微反应分析中,我们将头部动作的解读简称为头语,通俗的解释就是通过人们点头、摇头、低头、昂头等各种不同的头部动作与反应判断其所表达出的某种内在的情绪、情感。各位读者在此不免会心生疑惑,头部动作的种类屈指可数,如何在那转头、侧头间揣测出内心世界?那些有限的动作形态又能让我们挖掘出多少有价值的“情绪资源”?其信度又有多大?相信通过接下来的介绍,这些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点头“Yes”摇头“No”

提及头部动作,最常见的即点头和摇头。正如初学英语时背诵的口诀:点头“Yes”摇头“No”。点头和摇头表示了肯定和否定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这点可谓人尽皆知,然而就是这个为大众所熟知的象征动作往往是识别谎言的一张有力“试纸”。

如果你的朋友在拆开你的礼物时非常激动地说着诸如“我实在太喜欢啦”“这正是我想要的”“这是我收过最棒的礼物了”此类的话时并没有点头的倾向,而是保持着头部僵硬甚至微微地摇头,那么我劝你就别自恋了,请从沾沾自喜中理智地走出来,你的朋友压根儿不满意你的礼物。

说了伤心的咱说点开心的。你上班了吗?没有也没关系,以后总是要上的,在此举一个工作上的例子。当你的上司在部门聚会中和你聊天,对你发出“表现不错,接着努力”“我很看好你”这样的赞美并伴随着微微的点头时,恭喜你,你的业绩已经得到上司认可并且完全不必担心这是笑里藏刀。

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不胜枚举,只要注意观察,你就会发现细微的点头摇头几乎无处不在。可是问题又接踵而至:难道点头摇头就不能假装么?如此笃定地信任这种可以人为控制的小动作会不会反将我们带入误区呢?

美国行为心理学家曾对天生的聋、哑、盲人做过观察,发现他们在没有得到任何指导和外界影响的前提下同样用“点头”来表示肯定,从而得出结论,虽然为什么点头表示肯定我们不得而知,但这可能是先天的。而摇头却与点头不同,摇头并不是先天行为。经过观察,科学家得出的结论是摇头源于婴儿期,是婴儿在吃饱母乳后习惯地将头转开拒绝继续哺乳所形成的动作。然而,无论是先天就具有的点头动作还是后天不断重复而习得的摇头动作,都在人类的潜意识中根深蒂固地代表了肯定和否定的态度。

那么,点头与摇头如此简单的行为中是否存在微反应呢?让我们将时间倒回到上司在部门聚会中和你聊天的时候,我们可以把这个上司想得足够阴险狡诈、坏事做尽、笑里藏刀,他其实对你的工作并不是特别满意,但是表面上依旧对你进行表扬,更可怕的是他还知道微反应这东西,所以他的轻微点头是假装的。是的,看上去跟发自内心的夸奖几乎一模一样。

微反应是存在的!一般情况下在为了假装认可而点头之前,绝大多数人都会轻微地摇头来暗示自己的否定;或者根据前文讲到的一致性原则来看,点头的动作比赞美的言语要明显来得迟,也就是说,点头动作与赞美语言的非一致性说明这是假装赞美……总之方法有很多。我们也发现,人做出来的总是比说出来的要可靠得多。

这种“刻”在骨子里的意识行为并非是想掩饰就可以掩饰得了的。哪怕刻意去控制,也会在最初的动作里呈现出最诚实的趋势。有时候别人极力想要掩饰自己真实的想法,但是百密之中必有一疏,微反应将为你一一破解。与此同时,这也提醒了我们,微反应往往仅仅存在于一瞬间,如何用我们的肉眼进行观察是一个应用的难题。微反应的观察必须由始至终、专心致志,因为任何一个短暂的“开小差”都可能让我们错过重要的判断“证据”。

“侧耳倾听”即欲知

当然,头语能表达的内容绝不仅仅只是肯定和否定。中国有句成语叫做侧耳倾听,用来表示仔细地听讲。如今,大部分现代人耳部的三块肌肉已经退化了,只有少部分人可以主动控制自己的耳朵,更多情况下我们侧耳倾听是需要通过倾斜头部来配合的。微微侧头的动作背后隐藏的信息是个体对某件事情很有兴趣,比如在上课的时候听到自己特别感兴趣的内容时,我们就会侧过头甚至是伸长脖子。

早在达尔文对动物的研究中就发现,人与动物的很多动作都表达着相似的情感。侧耳倾听就是其中的一大典型,在生活中不难发现很多小动物在面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时虽然目光不转移但往往会不自觉地把头微微倾斜。狗狗在渴望主人喂食的时候,会站立起来,并且伸长脖子让自己尽可能地靠近食物。掌握这一本能反应所表达的情感可以在生活中给予我们许多实质性的指导意义。

在生活中,无论我们是作为一名学生在阐述想法,还是作为一名推销员在介绍商品,或是作为一个生意人在协商交易,当发现对方露出“微微侧头”这一小动作时,即可趁热打铁,同时对当下局面成竹在胸,因为对方已经无意中表现出他对此具有较大的兴趣。如果对方非但没有侧耳倾听,反而呈现微微摇头的趋势,那么请赶紧对当下言论“悬崖勒马”,投其所好地发表几条给力的观点吧,直到确认对方的兴趣又回到你的掌握之中。

当我们参加会议或是与人交谈时,尽量表现出侧耳、点头的动作,可以让对方感到你的亲和力和专注。微微一动,在表示对对方尊重的同时也无形中为自己赢得了更多的好感,何乐而不为呢?

“举头”“低头”皆学问

作为一个影视作品爱好者,我总将观察剧中人物的行为以判断其身份、性格、处境等作为一项趣味游戏,顺便看看演员的演技如何,这个难度虽然远远低于生活中原汁原味的细节观察,却也别有一番趣味。

在艺术作品中,大多数演员往往会将生活中的一些微小的细节尽量夸大,直到宛如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在现实生活或影视作品中,几乎都少不了这样一种人——鼻孔看人、目空一切,这样的角色通常不是骄傲的千金小姐就是傲慢的贵族公主或者是大牌的歌手艺人。

所谓鼻孔看人说的就是举头动作,这一动作表达出的往往是高贵、自命不凡的心理状态。动作发出人将自己放在一个优越者的位置,做出蔑视一切的姿态,使人不由地感到冷漠和畏惧,很自然地在人与人之间产生距离感。面对这样的人,敬而远之是比较合适的解决方式,当事人既然以这样的姿态对你,已然表示你入不了他的“法眼”,而你若再把“热脸”凑过去贴“冷臀部”,除非万不得已,否则实属不理智的行为。

当然,仅仅靠一个举头的动作就给一个人贴上傲慢、不可亲近的标签是不公平的。生活中大有如郭小四那般喜欢以45度角仰望天空而默默忧伤的文艺青年,我们也不能一竿子打倒一船人,因而以多角度的观察代替片面的定义是既科学又保险的方式。低头的动作比举头的动作包含着更丰富的情绪资源,我们往往将低头判断为自卑、失落、忧伤等情绪,但这样也是不全面的。徐志摩同志已经举着“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这样优美的句子告诉我们低头也是可以表达害羞的。低头的动作属于逃离微反应,俗语有云“眼不见为净”,低头的动作自然地将原本在视野中的事物移出视野之外。当遇见不想遇见的人的时候,我们同样会以“低头”表示回避。低头的动作遵循重力原则,所以以低头作回避的时候包含着负面情绪,内疚或是遗憾。

之所以我们的微观世界集聚了微表情、微动作、微语义的介绍,是因为只有立体、全面地观察才能帮助我们最准确地洞察心理。不是每个心理学爱好者都能随随便便成为测谎专家的,长期的学习和经验积累才是真正的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