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金科玉律:管理中不可不知的101条黄金定律
17893800000016

第16章 乔布斯法则——拥有一流人才,才能成就一流企业

法则释义

苹果计算机公司的CEO乔布斯,在一次著名演讲中提出:我过去常常认为一位出色的人才能顶两名平庸的员工,现在我认为能顶50名!他的这一观点,就是被管理界称为乔布斯法则的黄金定律,其旨在揭示人才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归根结底,市场竞争其实就是人才的竞争。

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当今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人才更显得尤为珍贵。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设备需要人才去操作,产品需要人才去开发,市场需要人才去开拓,企业的一系列成果,几乎都离不开人才。由此不难看出,人才就意味着高效率、高效益,他们就是企业兴旺发达的原动力。

一直以来,人才都是企业的根本,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能否拥有真正的人才,往往成为企业能否走向成功的关键所在,而对于管理者而言,企业的成功,就在于是否能网罗一批最优秀的人才。

通用汽车的总经理斯隆,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把我的财产拿走,但只要把我的人才留下,五年以后,我将使被拿走的东西失而复得。”这句话充分表明了他对人才的信任,更表明了他的用人智慧。聪明的管理者都明白:唯有拥有最出色的人才,企业才有获得更大发展的可能!

经典案例

作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公司之一,微软公司总是在寻找最优秀的人才。作为微软公司的创始人,比尔·盖茨始终都将人才放在第一位。他在一次公开的演讲中,曾自豪地表示微软的成功就是人才济济,而他一再提起的唯一成就,就是帮助他的管理人员雇用了一大堆“聪明人”。

微软公司之所以能够从最初的两个人,发展到现在的3万多人,是因为该公司一直都将人员招聘制度作为最为重要的管理环节。公司每年可以接到12万人的求职申请,这些申请者来自世界各地,他们大多都拥有足够的自信与能力,否则也不敢向微软公司毛遂自荐。但盖茨却仍然认为,还有许多令人满意的人才没有注意到微软,为了不漏掉任何一位优秀的人才,他往往煞费苦心去寻找。

众所周知,在有关盖茨的诸多传说中,寻找人才的故事,远比他的财产增长更加激动人心。据说,这个世界上不论任何角落,只要有哪个人才被他发现,他便不惜任何代价,必得之而后快。直到现在,盖茨依然会亲自打电话给微软看中的大学毕业生,并亲自问对方有没有兴趣来公司工作。

然而,微软公司网罗一流人才的重要秘诀,是高层主管必须参与招聘流程。在微软公司成立初期,比尔·盖茨、保罗·艾伦以及其他的高级技术人员,要对每位候选人进行阶梯式的面试。现在,微软公司仍然使用同样的面试方式,来招聘程序经理、软件开发与测试工程师、产品经理、客户支持工程师与客户培训人员,公司每年为招聘人才大约要走访50所美国大学。

年轻人进入微软公司工作之前,在校园内就要经受反复的考核,甚至有的应聘者要花费一整天时间,接受至少4位来自微软不同部门的主试人面试。而且,在下一轮面试开始之前,前面一位主试人会将应聘者的详细情况与建议,通过电子邮件传给下一位主试人,有希望的应聘者还要到微软总部参加复试。

不仅如此,在对每位应聘者做出严格要求的同时,微软公司还要求每位主试人准备一份应聘者的书面评估报告。由于许多人会阅读这些报告,所以主试人常常会感到来自同事之间的强大压力,因而他们必须对每位应聘者做一次彻底的面试,并写出一份详细高质量的书面报告,如此一来,能通过最后筛选的人员也就相对较少了。

例如,微软公司在大学招收开发员时,通常仅选参加面试人员中的10%~15%进行复试,而最后仅雇用复试人员的5%~10%。正是这样一套严格的筛选程序,使微软集中了比世界任何地方都要多的高级计算机人才。他们的才智、技能与商业头脑等能力,便是微软公司获得长足发展的原动力!

智慧启迪

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尽管人才没有在企业资产上直接显示出来,但他们却是与公司的其他资产,如技术、资金、原材料等同样重要的财富。在其他资源相同的情况下,正是因为拥有独具创造性与奋斗精神的人才们,企业才能够获得期望的成功。因此,作为一名管理者,唯有善于引进人才,知人善任,并将人才当做最重要、最稀缺、最宝贵的资源去对待,才能使企业得以良性发展!

充分重视人才

管理者不能将重视人才只挂在嘴上,而要拿出自己的实际行动,最好是参与到实际的人才招聘工作之中。管理者的出现势必能吸引更多应聘者,进而增大企业的选择范围,有利于找到更优秀的人才。不仅如此,管理者还必须事先做好搜罗人才的工作,然后才能为他们安排最合适的岗位。

不拘一格选择人才

很多时候,人才都有自己的个性与原则,管理者若想找到最优秀的人才,并且适合企业自身的发展,就需要摒弃一些表面的东西,应关注此人是否拥有上升的空间与潜力,是否能够跟企业有效融合,而不是其现在的诸多缺点与毛病。最优秀的人才,往往都是在企业中锻炼出来的。

不能浪费人才

对于管理者而言,并不一定要招聘最好的人才,而应该招聘最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毕竟人才不是请回去当摆设的,而是为企业解决实际需要的;人才也不在多少,而应与企业所需与岗位适合为标准。此外,即使是本行业公认的优秀人才,如果企业并不需要,就应该让其到用得着的地方,去发挥自己的才干,以免造成人才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