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成功就是和自己的较量
17895000000031

第31章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长(1)

企业家的命运不是孤立的,而是与时代相联系的,只有顺应时代和潮流,甘愿站在时代的大背景下,吸取他人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和教训,企业家才能避免犯错,其个人能力和品质才有发挥的空间。

王石接近完美

由于他不当老板,结果他跟我们走的路子和遇到的问题是完全不一样的,这恐怕也是万科为什么能超级成功的秘密之一。——摘自冯仑文章《王石接近完美》

自1993年冯仑结识王石以后,他们就成了好朋友。王石比冯仑大八岁,或许在冯仑看来,王石就是一个“老大哥”,是他的良师益友和学习榜样。的确如此,冯仑曾在多个场合表示,王石是个接近完美的人,他说的那句“学习万科好榜样”至今还被媒体广泛引用。而王石对冯仑这位“小兄弟”的评价也很高。在王石眼中,冯仑是中国地产界的“三剑客”之一,另外两位则是他自己和河南建业的老总胡葆森。通常来说,但凡是房地产行业内的重要聚会,王石和冯仑总是相伴出现的,而且两人还经常一道外出考察和参加活动。

王石是中国房地产界公认的领军人物,在行业内的名声和业绩都很好,曾经得到朱镕基同志的接见。王石的万科创办于1984年,前身是深圳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创办四年之后,通过发行中国大陆第一份《招股通函》,王石募集到2800万元的资金,并以此为资本进军房地产领域。二十多年里,王石领导万科稳步发展,目前万科已经成为中国房地产业最大的住宅企业,被称为“中国房地产业的领跑者”。

冯仑堪称是王石的铁杆儿粉丝。冯仑认为,在王石的带领和影响下,万科很好地扮演了中国企业走专业化道路的典型角色,他对万科的最大贡献在于三个方面:一是带出优秀的经理人团队;二是创造了极好的企业制度文化;三是形成了一套专业的价值观。冯仑还是王石的最坚定拥护者。即使在王石处于危机之中,饱受质疑的时候,冯仑也毫不隐藏他的这种拥护,比如2008年王石在汶川地震中的“捐款事件”。

在冯仑眼里,王石俨然就像一个神一样,是最接近完美的人。为此,他曾写过一篇赞美王石的文章,题目就叫《王石接近完美》。在这篇文章中,冯仑总结说,王石非常勤奋。作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王石固然是勤奋的,但冯仑所举的事例却令人愕然:因为他看到王石每天都更新博客,所以是勤奋的。其实,除了更新博客,王石应该是“勤奋在别处”的。在原文里,冯仑是这么说的:

我觉得王石非常勤奋,勤奋到什么地步?去看看他的博客就知道。每天不管多累,他都要上博客弄两句话贴上。有一次我们去滑雪,累得腰酸腿疼,摔得都没形了,倒下就睡着了,可他还在那儿上网(更新博客)。

其实,他的另一段话倒是能很好地证明王石的勤奋。这段话是谈王石勤奋写作的。据冯仑说,刚开始的时候,王石并不善于写作,但由于他的勤奋,坚持每天都写一点,结果到后来就很能写作了,“写作已经成了他的一个强项,他渐渐能写文章,现在写书也不在话下。”

在同一篇文章里,冯仑还总结说,王石是迎着风走在最前面的人,每天都在不停地追逐时代的脚步。他写道:

大家都认为他(王石)不做事,实际上我觉得他做的事情是最多的。一个董事长能够驾驭几百亿资产的企业,董事长一定要站在最前头,他只有看到非常大的广阔世界,才能把这个企业的方向找准,所以他是在前面迎风走路的,他要应对这个社会最复杂的课题,所以他每天都在追逐时代的脚步。

冯仑回忆了曾经与王石一起到美国硅谷考察、学习互联网的往事,借此说明王石决心学习、善于学习的一面。他说:

(从美国硅谷考察)回来之后,他(王石)发狠说弄不懂互联网就辞职,还让我找王功权来一起切磋。几年后,他果然把万科搬到了网上,他自己也成了超级网虫。……他看的书很多,走到哪儿都不停地阅读。他到北京,我们经常会找一些不同专业的人来聊天,用这种方法吸收大量的知识。

关于“冯仑视王石为神”的论断并不是没有根据的。就在《王石接近完美》一文里,冯仑表达了这样的意思,而且他还提到,人一旦伟大到没有缺点了,就会被“贴墙上”,王石就快到这种程度了。他先是说,作为一代成功企业家的王石,已经成功地完成了由创业者到经理人、由经理人到企业家、再由企业家到社会企业家的一个完整的转变,紧接着他又写道:

我跟他(王石)开玩笑说:“再往下发展,基本上只有一个前途,那就是贴墙上了。”所谓贴墙上,就是说成神了,没有缺点了。……人一伟大就贴墙上,基本上没有缺点了。所以王石是企业领袖中接近完美的一个典型。

那么,在冯仑看来,王石能不能更进一步,成为没有缺点的、能够被“贴墙上”的伟大的完美人物呢?当然有可能,因为冯仑认为王石的成功并没有到尽头,还有很多发展空间。因此,冯仑接着说:

他(王石)的企业会做成全球最大的住宅公司;其次,他一定会成为中国最有社会影响力的企业家,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虽然他在去年《中国企业家》“最具影响力的25位企业领袖”排行里面已经排到了第一,但是考虑到社会对他的期待以及他自己的经历,我想他应该付出更多,还能做得更好。

冯仑不仅在《王石接近完美》一文里赞美王石,而且在他出版的书里也屡屡提到和赞美王石。有人指出,在冯仑的《野蛮生长》一书里,不仅所有的正面典型里都要提到王石及其万科,甚至在几乎每个章节里都要肯定王石和万科。

此外,冯仑还认为王石是一个“公而顾私”的人,性格很真实,而且在对待金钱方面有过人的自律能力。按照传统的说法,所谓“公而顾私”,是指在“兼济天下”的同时,又能“独善其身”。在冯仑看来,王石就是这样一个人,在担负起企业责任和社会责任的同时,也不忘记自己的个人利益。冯仑曾在《野蛮生长》一书里举了一些这样的例子。他说:

他(王石)很明确地说:我非常乐意承担社会责任,行善要尽早,但是我个人该要得要,如工资、奖金,正常该消费的就得消费。我记得有一次碰到一个记者,他问王石:你总是去爬山,为什么不把那些钱省下来办个希望小学?他说这就不对了,我有我的正常消费需要,做公益有做公益的需要,(此外)我还有很多需要,我的需要在我有能力时我都会去做,我不能说我的收入全部都只做这一件事情。所以他不避讳个人的需要。

2006年,王石的工资、奖金和股票期权收入共3000多万,这好像是私,但这只是小私,它的前提是大公。当年万科营业额200亿,利润超过20亿,市场七八百亿。公事办定了,该私的也得私,他性格很真实。但王石的很多钱财由秘书管理,公私分明,每年审计。不少人一当老板,公司里的账就不清不楚。王石参加户外登山活动,自己出钱,或寻求赞助。他把几乎所有拍广告挣的钱都捐了,在他捐第一笔摩托罗拉给的广告费时,他的年工资才30万。王石在金钱上的自律是超越常人的。

不过,在冯仑看来,王石似乎也并不是时时处处都正确的,因为冯仑认为王石“做得最正确的一个决定就是不当老板”,其中暗含的语意,也许是说王石不适合当老板。不过,冯仑并不认为这是王石的缺点,相反,他说了,不当老板是王石做得最正确的一个决定,这个决定也是万科取得成功的一个秘密。冯仑对王石的这一段评论也出现在《王石接近完美》一文里。他写道:

我对照其他类似的企业家,发现王石身上有一些特别之处:第一是很多人不重视、或者没注意到的地方,那就是我最近跟王石说的:“你当时做的最正确的一个决定就是不当老板。”由于他不当老板,结果他跟我们走的路子和遇到的问题是完全不一样的,这恐怕也是万科为什么能超级成功的秘密之一。第二就是他本身一直在想,名和利只能得其一。在中国,得利很危险,若是不甘寂寞,那就得取名舍利。第三个差别,就叫做价值观不同。万科坚持阳光下的价值观,王石把它叫做“阳光下创造财富”。所以万科一直讲不行贿。王石的确不行贿,为什么?原因之一应该是他不是老板。

潘石屹是“万通系”的“小兄弟”

小潘,你有现在的成功,得感谢三个人。哪三个人?一个是邓小平,一个是我,一个是张欣(潘石屹的夫人)。——冯仑对潘石屹说的话

冯仑所说的“小潘”就是如今在中国房地产界大名鼎鼎的潘石屹,SOHO中国的老板。冯仑之所以称潘石屹为“小潘”,是因为潘石屹是当年跟着冯仑一起创业,是开创万通的“万通六君子”之一,是根正苗红的“万通系小弟”。

潘石屹出生在甘肃天水的一个农村,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位于河北廊坊的石油部管道局经济改革研究室工作。在国家机关工作期间,潘石屹很受领导重视,但他本人对已有的生活并不满意,总想做出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三年后,年仅24岁的潘石屹进入深圳和海南的房地产行业,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潘石屹闯出了一番成绩,也陆续认识了冯仑、易小迪等其他的“万通君子”,和他们共同创立了海南农业高技术投资联合开发总公司,这家公司是万通的前身。

1993年,潘石屹拿着海南万通的一笔不多的资金来到北京,创立了北京万通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此后,在邓智仁的帮助下,潘石屹在北京陆续开发出一系列房地产项目,其中包括万通新世纪广场、万通理想世界(即新城国际)和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大楼等。

如今,潘石屹已经是中国房地产界一位声名显赫的人物,先后被评为中国地产十大风云人物、中国最具影响力人士,多次担任博鳌亚洲论坛、世界经济论坛的主讲人等。SOHO中国有限公司自2007年10月8日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成功上市后表现抢眼,上市以来的第一次年报显示,营业额较前一年翻了三倍,纯利润上升477%。

现在的潘石屹堪称中国房地产业的“大鳄”,很多人都好奇他是如何由一个“生自穷山恶水的农家娃”转变成中国最知名的房地产商人的。这个过程相当艰难,岂能是几句话就说清楚的。但冯仑却认为,是三个人造就了潘石屹的成功。这三个人是邓小平、张欣和冯仑本人。那么,冯仑何以如此理解潘石屹,他们二人是什么关系呢?

在冯仑和潘石屹功成名就之后,有人对他们一起创业时的关系做了这样的评价:在万通的创业过程中,冯仑和潘石屹的合作堪称天作之合,他们二人缺一不可。冯仑代表了中国传统政治经验和智慧的精粹,而在潘石屹身上则体现了商业文化的创造力、过人的精明和富有效率的执行能力。没有冯仑,潘石屹无法在创业初期获得在中国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必需的稀缺的政治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支持;没有潘石屹,冯仑无法在海南万通赚得第一桶金而后迅速把北京房地产市场“搅得”风生水起。

的确如此,冯仑和潘石屹不仅是事业上能紧密配合的合作伙伴,在日常生活中也像江湖兄弟一样,有苦同吃。在创立北京万通的头三年里,冯仑和潘石屹一起在北京保利大厦吃住,直到1995年彻底分家。

在谈到离开万通的原因时,潘石屹基本上是直言不讳,他说:“最后导致分手(即离开万通)的原因(也是我跟冯仑的最大分歧)是,是否收购武汉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我认为绝对不能收购,而冯仑非常喜欢搞金融。”

而冯仑在提到这些事情时,说的就很含蓄,他的意思是,为了取得更大的发展,两个兄弟只好选择两线作战。他说:

因为大家对下一步怎么走都没有底。他(潘石屹)执意要往东走,(认为那样)就可以活下来。我说往西走,可以突围。谁也说服不了谁,只好兵分两路。

这个“兵分两路”说得很好,体现出了“老大哥”与“小弟”之间的深厚感情。实情也是如此,当年“万通六君子”的兄弟之情还是很重的。

潘石屹离开万通后,随即与妻子张欣一起创立了北京红石实业有限公司。在此前后,冯仑与潘石屹见了一次面。根据冯仑的描述,在那次见面时,他对潘石屹说,为了体现他的正确性,要骂潘石屹三个月。这件事虽然不好听,但也无可厚非,因为潘石屹的离开的确给万通的运转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冯仑的原话是这样的:

我要骂你三个月,骂完之后就说你的好话。你是总经理,你走了,带上几个人走,我要是不骂你,我的正确性在哪儿?这里(万通)就没法管了。我继续管理万通总得有一个合法的正确依据吧?所以我要骂你三个月。

如果把冯仑宣称的“骂潘石屹三个月”理解为冯仑对潘石屹的报复那就错了。事实上,冯仑对于潘石屹离开万通以后的处境还是很关心的,而且是给予了很大的支持。首先,对于万通取得的成功,冯仑明确表示可以统统记到潘石屹的头上,这对于潘石屹再次创业是很有帮助的。其次,冯仑认为“万通是一个品牌,还值点钱”,因此允许潘石屹继续以“万通”的名义做生意。潘石屹有没有把万通的成绩记在自己头上不得而知,但他在当时谢绝了继续使用“万通”招牌的提议,因为他已经注册了“红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