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瞿树滋纪念文集
17919300000004

第4章 追念瞿树滋同志

海笑

瞿树滋同志为革命事业风风雨雨奋斗了60多年,因病不幸于2007年9月15日与世长辞。我因病未能前往悼念,一直歉疚在心。虽然我曾在1997年第11期的《当代老同志》杂志上写过一篇“一生坎坷仍坚强的瞿老”的文章,可是总觉得写得太简单、太一般了,现在当然应该再写一篇纪念他的文章。

抗日战争中,我们一家因日寇轰炸南京而逃出虎口,乘坐一条木船回到老家南通。谁知1938年日寇又打到长江以北攻陷南通城,再不断扩张,占领不少城镇。国民党军队则不断溃退,转入农村,名曰游击,实在是游而不击,扰乱农村,鱼肉百姓,人民遭殃。

1940年10月,东进抗日的新四军渡江到达黄桥,竟遭到国民党省政府主席韩德勤集中兵力大举进攻,由新四军粟裕将军指挥的反摩擦战斗大获全胜,然后挺进通如海启,开辟抗日根据地。当年12月1日,南通县抗日民主政府正式成立。翌年初建立了南通县委和各区区委,瞿树滋同志担任金沙区区长。他和区委书记王余积常带领区游击连驻扎在我的老家黑鹿灶杨家园,因此我们很早就认识了。

他和蔼可亲,笑口常开,毫无官架官气,与人民群众完全打成一片。那时我还是一个14岁的少年,30多岁的瞿区长像是一位慈祥的长者,亲热地和我交谈,问长问短,教我好好学习,长大报效祖国。

见到新四军的官兵如此平等,热爱人民,抗日坚决,常深夜出击,白日伏击,打得日本鬼子心慌胆寒,再也不敢轻易出动,我深受感动。在1942年才15岁时便投笔从戎,先做小情报员,侦察敌情,后又去江海报社工作,采访新闻,发行报纸。都是学习瞿树滋等领导同志的精神作风,为国家、为人民而与日寇战斗到底。

1943年春,日伪筑起200余里的竹篱笆封锁线,对通如海启四分区进行残酷的“清乡”扫荡,烧光、杀光、抢光,情况十分紧张。可是在苏中区党委和四地委的领导下,这一年的6月17日和7月1日,数万群众和部队齐出动,进行大破袭,一场大火烧了竹篱笆,把反封锁反“清乡”斗争推向了高潮。我当然知道这一胜利有南通县委书记周一峰、县长梁灵光同志的功劳,也有区委书记王余积、区长瞿树滋同志的功劳。只是以后,我越跑越远,去了东台、宝应、兴化、台北(大丰)和泰州等地工作,和瞿树滋同志减少了接触,不过我从比我还早参加革命的洁姐、萍姑那里知道瞿树滋同志做了南通县长和地区领导人,南通地区在党和吉洛、钟民、洪泽、谢克东、梁灵光等人的领导下,不仅在抗日战争中取得了胜利,并且在后来的解放战争中也是捷报频传,我当然怀念这些我所熟悉的领导同志。

直到“文化大革命”的浩劫结束后,我从下放劳动的地方回到南京,先在省出版局,后在省文联、省作协工作,才知道瞿树滋同志也已到南京工作,据说就在省政协部门。我当即与内子寻找到他的住处,瞿树滋同志和夫人卫域同志闻讯立即开启大门,笑迎我俩。我见他年已老矣,却仍精神抖擞,和蔼可亲。他虽不大认识我了,但我介绍以后,他与夫人都喜出望外,立即和我们促膝长谈,谈笑风生。我则恢复了昔日“小鬼”的作风,无拘无束,感慨万千。叙谈后,我又把他们的住房里里外外观看了一番,觉得他们二室一厅的旧屋,似乎面积太小,光线不好,与现在地市级干部的住房相比,未免太小太少。可是瞿树滋同志夫妇俩却毫不计较,他们和过去战争时代的生活相比,已很满足,只想再为国家和人民作些贡献啊!他们夫妇俩一片为国为民的心情使我和妻感动不已。这种继承革命传统的精神和作风,使我们感动无限,我多么希望这种精神能在今天的祖国发扬广大啊!

2007年12月1日于南京

(作者离休前任江苏省文联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