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基层医生临床综合治疗实用全书
17929600000005

第5章 中医传统治法精要(4)

四、灸疗法

(一)灸疗法的优点

艾灸治病保健法是传统中医的精华之一,它具有许多其他疗法所不具有的优点。首先,艾灸治病法简单易行,艾灸治病法就是用野生植物艾叶,制成艾绒,并作成一定的形状,如捻成上尖下圆的艾炷,放在人体肌体的一定部位或一定的穴位上,燃烧艾叶,借助艾火发出的特有气味与红外线的刺激,熏烤人体特定的经络腧穴,产生舒经通络,祛病疗疾的效果。其次,艾灸治病保健法是中医有效的治疗手段,效果显著,艾灸法有调理机体的生理功能,增强身体的抵抗力,治疗疾病与预防疾病的效果。古人认为“针所不为,灸之所宜。”“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均说明灸法在临床应用上的重要性。第三,灸法简单易学,易为基层医生所掌握,灸疗法安全有效,原料易得,不用花钱,是居家治病防病保健的好方法。第四,艾灸法治疗的病症广泛,疗效迅速,《神灸经纶》有云:艾之辛香作炷,可通十二经,入三阴,理气血,治百病,效如反掌。第五,艾灸保健法可以祛病延年,使人长命百岁,《扁鹊心书》中说:“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俗话说“若要安,三里常不干”,均说明艾灸法是有效而神奇的保健手段。

灸法的主要原料是艾,《黄帝内经》中即有记述。如《素问·汤液醪醴论》说:“镜石针艾治其外也。”可见古人很早就利用石针和艾,施行针刺和艾灸人体一定的部位、腧穴,以治疗内脏和体表的各种病症。《本草纲目》记载:“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辛太苦,生温热,纯阳也。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危元阳。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本草正义》云:“古人灸法,本无一症不可治,艾之大用,惟此最多,故《别录》以冠主治之前,其作煎以下,则汤液之治疗也。”《针灸学》云:“艾……内服能行气活血,治子宫寒冷不孕,经行腹痛,胸膈胀闷,肢怠食减、霍乱吐泻、发热盗汗、腰酸、带下、崩漏,外用能灸百病,壮元阳,通经脉、行气活血。尤其是以艾炷施灸时,其温热感直透肌肉深层,一经停止施灸,便无遗留感觉,若以其他物质代替,往往使皮肤灼痛异常,灸后也不易消失。灸时热力不能深透,也就无从发挥行气、散气、驱风、祛邪、疏筋、活络的作用。因此,施灸以艾为最好。”

(二)灸疗法的作用

现代医学实验和研究表明,灸法对机体免疫、血液循环、呼吸、消化,生殖、神经、内分泌等系统都有一定的促进和调整作用。同时,艾灸还具有镇痛和抗炎等作用。具体说来有以下几方面:

(1)灸法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据吉林医科大学用锥兰及32(32p左上标)P标记鸽红细胞在血流中的消失速度作为反映网状内皮系统机能的指标进行的研究,发现艾灸大椎等穴可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有人测定了艾灸和正常小白鼠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肝、脾和腹腔)的吞噬活性,实验结果表明,直接艾灸中脘穴后,可使小白鼠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机能明显增强,艾灸后小白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增高,其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均较相应对照组明显增高。

(2)艾灸有调整、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日本须藤实等实验研究证明,施灸部位组织提取物对小鼠移植性肿瘤有抗癌作用。先灸小鼠背部20处,每次各1壮(米粒大),灸后3小时再在小鼠一定部位接种100万个癌细胞,接种后每周记录肿瘤生长情况,在第5周求抑制率,结果癌接种组抑制率达50%,睾丸肿瘤接种组抑制率达60%,而对照组未见抑制,说明施灸动物皮下产生了对移植癌的抵抗性。瘢痕灸有促进细胞免疫功能之作用。在用瘢痕灸治疗支气管哮喘的过程中,在灸后2个月,测淋巴细胞转化率和玫瑰花环试验原来低于正常值者,则其提高均显著。在白细胞变化方面,大多数患者白细胞总数低于或高于正常值,灸治后的患者基本都能调节至正常范围。

(3)灸对血液循环系统可产生较大影响。日本医家研究表明,对家兔施灸后2分钟内,白细胞常见增多,最多时约为平时之2倍白细胞数目的增加并以中性为明显。《新中医》记载,在对小鼠“命门”穴进行艾炷直接灸的观察中发现,艾炷组小鼠的白细胞数灸后比灸前有明显提高。

(4)灸对血压有明显的调整作用。采用艾灸涌泉穴治疗高血压,灸后大多数患者血压有下降趋势,连续施灸1周后,则血压下降更为显著。温灸石门穴后,血压偏高者可使之下降,偏低者可使其上升,有调节血压使之趋向正常之作用。

(5)灸对呼吸、消化、生殖系统也有影响。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的临床实验表明,白芥子敷灸(冬病夏治消哮喘)治疗支气管哮喘,经敷灸肝俞、心俞、膈俞穴,1年后肺通气功能重度损害的病例有所减少,而正常或趋于正常者有所增加,说明敷灸有增强肺通气功能的作用。灸足三里穴可调节胃肠运动功能,临床艾灸实验中,胃肠活动可出现兴奋和抑制性改变。

(6)灸对神经内分泌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在采用艾灸急性失血性休克狗“百会”穴的动物实验中发现,在失血性狗血糖含量增高的情况下,施灸后更见上升,并提示施灸后血浆内游离肾上腺素含量有显著升高,灸有促进肾上腺活动的作用。艾灸至阴穴矫正胎位发现艾灸后,妊娠妇女尿中17一羟皮质类固醇及17-酮皮质类固醇数值进一步明显升高,测定施灸后血浆游离皮质醇的数值,结果类似,提示艾灸可使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兴奋,还发现施灸后可使耳穴内分泌、子宫、三焦双侧的电阻明显降低,提示艾灸能调整内分泌、子宫等脏腑机能。

(7)艾灸具有镇痛作用。艾灸大白鼠“身柱”穴及去掉肾上腺后进行艾灸对比,观察说明艾灸具有镇痛作用,可能是艾灸的作用同肾上腺功能有关。

(8)艾灸能抑制炎症病灶血管通透性的升高,可运用于临床治疗关节炎。吉林医科大学为了研究艾灸对炎症灶渗出过程的影响,曾以肉芽囊肿技术制备炎症动物模型,艾灸组于致炎后每天在“足三里”处施灸1次,每次3壮,连续6天;结果表明炎症灶渗出液量明显减少,从而可以得知,艾灸能抑制炎症灶血管通透性的升高。

(9)熏灸艾烟可以抑制细菌的生长,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

中医学理论认为,灸法的适应范围广泛,疗效迅速,安全有效,易学易用,特别适合于基层医生治疗和保健。灸法有温通经络,温阳起陷,行气活血,调和阴阳,补虚泻实,回阳固脱的作用。其临床疗效作用可表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温经通络,祛湿散寒。艾灸有温通经络,祛湿散寒的作用。灸之热力能渗透肌层,温经行气;《素问·调经论》说:“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因此可治疗风寒湿侵袭机体,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的病症,亦能治疗气血虚弱引起的头晕、乳少、经闭等。

(2)行气活血,消瘀散结。艾灸有行气活血,消瘀散结的作用。(灵枢·刺节真邪)篇说:“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指出灸能使气机温调,营卫和畅则瘀结自散。故临床常用于治疗瘰疬,痈肿(未化脓),乳痈等,有一定疗效。

(3)温补中气,回阳固脱。艾灸有温补中气,回阳固脱的作用。故可治疗久痢、久泄、遗尿、崩漏、脱肛、阴挺及寒厥等。阳气衰则阴气盛,阴盛则为寒、为厥,甚则欲脱。可用艾灸来温补虚脱的阳气。如系阳虚暴脱之危症,艾灸有回阳固脱的作用。

(4)预防疾病,保健强身。艾灸有预防疾病,保健强身的作用。常灸足三里、气海、关元、命门、身柱、大椎等穴,能激发人体的正气,增强抗病能力,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

(5)平衡阴阳,补虚泻实。阴阳失调,易发疾病,阴阳失调表现出经络系统的不同症状表现,如手足发热等。灸疗具有广泛的调整作用,如肝阳上亢引发头痛,则取足厥阴肝经穴位,用泻法灸疗,同时取足少阴肾经穴位,采用补法灸疗,以补虚泻实。

(三)灸用艾叶的功用与采集

施灸的材料,古今皆以艾为主,因为艾叶芳香易燃,故用作灸料,艾灸对机体有温经通络等多种作用。由于病症不同,施灸的方法和要求也不同,因此也可以采用其他材料施灸。

灸用材料主要为艾叶,艾叶是一种野生植物,别名炙革、家艾、香艾、狼尾蒿子、纳洞纳各、卜如各老(蒙名)。艾叶属菊科植物艾蒿。多年生草本,高0.4~1米。茎直立,坚实,密被短毡毛,灰白色。单叶互生,羽状分裂,裂片具大牙齿或羽状缺刻,茎下部叶较大,花期枯萎:中上部茎叶较小;茎顶部叶披针形。头状花序多数,于茎上部排列成大圆锥花序;花为管状,紫红色、无冠毛。瘦果长圆形。花期8~9月,果期9月。

艾蒿生于撂荒地、荒地、路边及山野稍肥沃处。全国各地均有出产。但以湖北蕲州者为佳,叶厚而绒多,称为蕲艾。一般在6~7月采叶,晒干,生用或炒炭用,制作艾绒做炙料。

艾叶是一种中药,功能温经止血,散寒止痛。治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用量一般5~15克。《名医别录》云:“艾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本草从新》又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温,暖子宫,止诸血,温中开郁,调经安胎,……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说明艾叶作为灸料,对人体有多种作用。此外,艾叶还有芳香易燃,热力温和,能穿透皮肤,直达组织深部,所以几千年来一直为临床所采用。

将艾叶碾成绒絮状即为艾绒。艾绒的制法,要于每年3~5月间采集新鲜肥厚的艾叶,晒干后放入石臼内,用杵捣碎去渣,反复多次,即成干净细软的艾绒。或者用机械反复压榨,使艾叶细碎,筛去杂质即成为施灸的艾绒。艾绒以陈久易燃者为佳,故制成后应经过一定时期的储藏,才能用于临床。可置于干燥通风的容器内,防止受潮霉烂,当天气晴朗时要重复曝晒几次,以防止艾绒变质,影响灸治效果。艾绒之所以以陈久的为佳,是因陈久其油质已挥发,用以施灸则热力易透、且易燃尽。倘是新制艾绒,则火力强烈而耐燃,皮肤的灼痛感也就剧烈。《孟子·离娄》云:“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既是为此。

(四)灸用艾炷和艾条的制作

古代的艾灸以艾炷灸最为盛行。艾炷灸是用艾绒捏成的圆锥体,点燃施灸的方法。艾炷又称“艾团”、“艾丸”、“艾圆”等名称。艾炷越结实越好,如果松散则燃烧不均匀。

1.艾炷的制作

一般艾炷可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大者如蚕豆大小,中者为黄豆大小,小者为麦粒大小,皆为上尖下大的圆锥体,便于平放和点燃。常用者为中号艾炷,亦称标准艾炷,现代中医学为了便于科研,和临床能准确掌握艾炷剂量的大小,规定了标准艾炷,能够准确掌握艾炷剂量的大小。标准艾炷,其艾炷底的直径为0.8厘米,艾炷高为1.0厘米,艾炷的重量约为0.1克,可燃烧3~5分钟。大小艾炷的应用,可因施灸对象和施灸部位而异,对老弱者及小孩施灸可用麦粒大的小艾炷,外科施灸应用大艾炷。

每燃一个艾炷,称为灸一壮。艾炷以壮为计数,是以壮年人为标准的意思。每燃烧一个艾炷即为1壮。施灸的壮数,可根据疾病的性质、病情的轻重、体质的强弱、年龄的大小以及治疗部位的不同而定。一般少则1~3壮,多则数十壮乃至数百壮。凡是初病、体质强壮者艾炷宜大,壮数宜多;久病、体质虚弱者艾炷宜小,壮数宜少。在头面、颈项、胸部施灸不宜大艾炷多灸,在腰背腹部施灸宜大艾炷多灸;四肢末端皮薄而多筋骨处,不可多灸,肩背和两股皮厚而肉多,艾炷可较大,施灸壮数可较多;老幼宜少灸。而古文献中灸数十壮,以至数百壮者,是属于分次灸治的累积总数。

艾炷的制作方法:

(1)把适量的纯净陈久的艾绒放在桌面上,用拇、食、中三指一边捏一边旋转,把艾绒捏成上尖下平如圆锥形的大、中、小不同的艾炷。

(2)将一小撮艾绒放在左手掌内,右手拇指在左手掌内反复搓捻几次,最后拇指向前搓捻使艾绒成椭圆形小体,左手托起右手将其顶端捏尖,底部按平,使之成为圆锥状艾炷。

(3)有条件的可用艾炷器制成艾炷,艾炷器中铸有圆锥形空洞,洞下留一小孔,将艾绒放入艾炷器的空洞之中,另用金属制成下端适用于压人洞孔的圆棒,直插孔内紧压,即成圆锥小体,然后用金属针从艾炷器背面之小孔中将制成的艾炷顶出备用。

2.艾条的制作

艾条是一个外型如一只香烟形状的卷条。根据艾条中是否掺进了中药粉末,将其分为艾条和药艾条两种,一般中药店有成品出售。制法如下:

(1)普通艾条:取艾绒24克,平铺在26厘米长、20厘米宽,质地柔软、疏松、坚韧的桑皮纸上,将其卷成直径1.5厘米圆柱形艾条,越紧越好,用胶水或浆糊封口。

(2)药艾条:如在艾绒中掺人其他药物粉末制成的艾条,称“药条”。药条中药成分是肉桂、干姜、丁香、木香、细辛、独活、白芷、雄黄、苍术、没药、乳香川椒各等份,研为细末,每支药条在艾绒中掺药6克。

用艾条施灸,其灸量的计算方法,一般以燃烧2厘米长艾条段为一壮,或以每穴每次施灸5~20分钟为一次施灸单位。

(五)灸疗法的操作方法

灸法治疗疾病,已有悠久的历史。先是单纯的艾灸,后来衍化为多种灸法,大体上可分为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温灸器灸以及其他灸法。其中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最为常用。现代中医多主张采用“无瘢痕灸”,或“隔物灸、间隔灸”,其优点是简单、无损伤,患者易于接受。

1.艾炷灸

艾炷灸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类,直接灸是将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间接灸是艾炷用其他药物隔开灸治,其名称由间隔的药物不同而异。

艾炷是将纯净的艾绒放在平板上,用手指搓捏成圆锥体,分大、中、小3种。小者如麦粒大,中等者如半截枣核大,大者如半截橄榄大。

每燃烧1枚艾炷即为1壮。施灸的壮数是因人、因病而异,概括地说,凡是初病、体质强壮者艾灸壮数宜多;久病、体质虚弱者艾灸壮数宜少。在头面、胸部施灸壮数宜少,在腰背腹部施灸壮数宜多。四肢末端皮薄而多筋骨处不可多灸,肩、股、臀部皮厚而肉多处可以多灸。少则灸1壮,多则灸数百壮,一般灸3~7壮。

(1)直接灸:即将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因施灸的方法不同,对体表刺激的轻重也各异,其灸治的作用也有区别,故可分为化脓灸和非化脓灸。

①化脓灸:又称“瘢痕灸”。

操作方法:在施灸前,用大蒜捣汁,涂敷施灸部位,以增加粘附和刺激作用,然后放置艾炷施灸。每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方可继续加炷施灸,一般灸3~10壮。因施灸时疼痛较剧,可在施灸部位周围用手轻轻拍打,以缓解灼疼。在正常情况下灸后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称为灸疮),5~6周后,灸疮自行痊愈,结痂脱落,留下瘢痕。

适应证:一般用于慢性、顽固性病症,如发育障碍、慢性胃肠病、哮喘、体质虚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