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基层医生临床综合治疗实用全书
17929600000074

第74章 各科疾病中西医综合疗法(63)

加强护理,保证休息、营养、新鲜空气及液体入量。高热给以流质食物如人乳、牛乳、米汤、菜水、果汁等,并可酌情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B、维生素A、维生素D,退热后可加半流饮食,但不宜增加过快,以免引致腹泻。

(二)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

1.风寒袭肺

恶寒发热,无汗不渴,咳嗽气急,痰稀色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辛温开肺。

【方药】三拗汤加减或用华盖散:麻黄7克,杏仁7克,甘草7克,苏子7克,陈皮7克。舌苔白腻,痰多者加莱菔子、半夏化痰止咳;如寒邪外柬,里有伏热,表现呛咳痰白,发热,口渴,面赤心烦,苔白,脉数者则宜大青龙汤表里双解。

2.风热犯肺

发热恶风,微有汗出,口渴欲饮,咳嗽,痰稠色黄,呼吸急促,咽红,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轻证用辛凉轻剂宣肺化痰。重症用辛凉重剂,化痰定喘。

【方药】轻证用银翘散:金银花12克,连翘12克,薄荷5克(后下),荆芥穗7克,淡豆豉7克,桔梗7克,牛蒡子7克,竹叶7克,芦根12克,甘草6克。重症用麻杏石甘汤:麻黄7克,生石膏16克,杏仁7克,甘草7克。咳剧痰多者加瓜蒌皮、川贝、莱菔子、天竺黄;热重者加黄芩、山桅、鱼腥草、山豆根、黛蛤散(包煎);热重便秘者加桑白皮,制大黄;熟甚伤阴者,加鲜沙参、鲜石斛、鲜生地、荸荠汁等。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沙参12克,麦冬12克,玉竹12克,天花粉7克,桑白皮7克,扁豆12克,甘草7克。临证时可加地骨皮、青蒿滋阴退热,百部、枇杷叶清肺止咳,热高者加黄芩,咳甚者川贝母,食欲不振者加山楂、生谷芽、生麦芽。

5.肺脾气虚

病程延长,低热起伏,气短多汗,咳嗽无力,食欲不振,便溏,面色淡白,神疲乏力,四肢欠温,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不甚明显,精神疲倦不振,消瘦纳呆,大便溏薄,舌苔白滑、质偏淡,脉细无力。

【治法】益气健脾。

【方药】人参五味子汤:太子参6~12克,茯苓7克,炒白术7克,炙甘草6克,五味子7克。虚汗特多者加黄芪,痰多者加陈皮、半夏,咳嗽甚者加紫苑、款冬花。上述5证中,前2证多出现于疾病早期,后2证多见于疾病的后期。

6.变证

(1)心阳虚衰:突然面色苍白而青,口唇发紫,呼吸浅促,额汗不温,四肢厥冷,虚躁不安,右肋下并可出现瘀块,舌苔薄白、质略紫,脉象微弱疾数。

【治法】温补心阳,救逆固脱。

【方药】参附龙牡救逆汤:人参6~12克,附子5克,龙骨、牡蛎各10~16克,白芍12克,炙甘草12克。若气阴两竭,宜育阴潜阳救逆,可加生脉散;伴面色、唇色青紫郁血之症状,以及右肋下痰块明显者,可酌加当归、红花、紫丹参。

(2)内陷厥阴:壮热神昏,烦躁谵语,四肢抽搐,口噤项强,两目上视,舌质红绛,指纹青紫可达命关或透关射甲。

【治法】平肝息风,清心开窍。

【方药】羚角钩藤汤、牛黄清心丸:羚羊角5克(先煎),钩藤12克(后下),茯神12克,白芍12克,甘草7克,生地7克。若痰多深度昏迷者加菖蒲、郁金开窍解郁,天竺黄、竹沥、猴枣散豁痰。

紫雪丹,安宫牛黄丸亦可随证选用。

(三)现代西医西药治疗方法

1.对症治疗

(1)退热:高热者可用物理降温或口服退热药,如阿司匹林、扑热息痛等,或用25%安乃近滴鼻。

(2)镇静:烦躁不安者可用10%水合氯醛口服或灌肠,每次0.5毫升/千克体重,或安定静注每次0.25~0.5毫克/千克体重。

(3)祛痰止喘;可应用雾化吸入。止喘用氨茶碱每日3~5毫克/千克体重溶于10%葡萄糖20~40毫升中静脉滴注。可应用酚妥拉明每次0.3~0.5毫克/千克体重静脉滴注,最大量不超过10毫克。

2.抗生素治疗

一般多采用青霉素G,常用量每日20y/~40万单位/千克体重,分2次静脉注射。过敏者可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或口服磺胺类药物。痰培养者,应结合药敏试验结果选药。

3.抗病毒药物

(1)三氮唑核苷:抗病毒范围较广,每天剂量为15~20毫克/千克体重,分2次加入10%葡萄糖液30毫升中静脉滴入,疗程5~7天。

(2)干扰素:其干扰病毒的范围较广,对DNA与RNA类病毒都有效。剂量每日20万单位/千克体重肌注,疗程1~2周。

4.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

可减少炎症渗出,解除支气管痉挛,减轻中毒症状。对严重暴喘,用其他方法治疗无效者,或有严重中毒症状以及中毒性脑病可短期应用。常用地塞米松每次2~5毫克,每日2次,疗程3~5天。

5.心力衰竭的治疗

休息,吸氧,镇静,限制液体入量。洋地黄制剂:常用地高辛。血管扩张剂;酚妥拉明每次0.3~0.5毫克/千克体重静注,最大量不超过10毫克。巯甲丙脯酸每次0.5毫克/千克体重,每8小时1次口服。

(四)单味药与经验方治法

(1)细菌性肺炎合剂:银杏45克,青黛45克,地骨皮45克,车前子45克,甘草7克,陈皮7克。上药共粉,每日1剂,每剂15~30克。

(2)病毒性肺炎合剂:大青叶40克,板蓝根40克,草河车40克,柴胡25克,僵蚕25克。上药共粉,每日1剂,每剂15~30克。

(3)平喘合剂:适用于痰喘肺闭型。射干25克,炙麻黄25克,五味子25克,细辛12克,桂枝20克,半夏25克,生石膏40克。上药共粉,每日1剂,每剂15~30克。

(五)敷贴疗法

(1)生大黄、黄柏各100克,黄芩30克,天花粉、赤芍药、甘草、姜黄、白芥子各100克,樟脑、冰片各30克,薄荷水、乳香、没药各15克。共研极细末,贮于不泄气之瓷瓶内。用时以清水调成膏状,薄贴于肺部病灶的体表部位,每天更换1次。用于肺炎高热不退伴喘急者。

(2)肉桂12克,丁香18克,川乌、草乌、乳香、没药各15克,当归、红花、赤芍、川芎、透骨草各30克。制成10%油膏敷背部。1日2次,5~7天为1疗程。用于肺部湿性啰音久不消失者。

(六)拔罐疗法

取穴肩胛骨双侧下部,用拔罐法,每次5~10分钟,每日1次,5天为1疗程。用于肺炎后期哕音长期不消失者。

预防与护理

(1)多进行户外活动,增加小儿抗病能力。衣着要寒暖适宜,注意气候变化。

(2)冬春季节,少带小儿去公共场所,避免受凉以及交叉感染而引发本病。居室可使用复方贯众气雾剂,每100毫升含白毛夏枯草、鱼腥草、贯众各12克,生麻黄6克,食醋10克,雾化消毒,每日1次。

(3)保持卧室清洁,空气流通,避免直接吹风。

(4)发热时以流质、半流质饮食为宜,给予富有营养的清淡食品,禁食油腻及刺激食品,以防助热生痰。

(5)重症肺炎,加强巡视观察,密切注意体温、呼吸、神情、气色等变化。

小儿厌食

厌食是小儿常见脾胃病症,以不欲进食,厌恶进食为特点。属于中医“恶食”、“伤食”、”食滞”等范畴。

病因病理

◆中医认为厌食的主要病因是喂养不当,多病久病,以及先天不足,病机为脾胃运化失健。

(1)乳食不节:使脾胃受伤,受纳运化功能减弱,产生食欲不振或厌恶乳食。

(2)痰湿滋生:小儿嗜啖瓜果生冷,使脾阳受伤,痰湿内生,壅阻中州,气机不运,影响受纳运化机能,以致不思饮食。

(3)脾胃虚弱:小儿时期“脾常不足”,脾胃虚弱,若片面强调给以高营养的滋补食物,超越了脾胃正常的运化能力,以及过于溺爱,乱投杂食或偏食,进食不定时,生活无规律,皆可导致脾失健运,胃不思纳,脾胃不和的厌食症。

(4)精神因素:亦可影响脾胃受纳运化功能;如小儿挨打受气,或受委屈,或进食时情绪低弱,皆能使肝气郁滞,横逆犯胃,则胃失和降,纳食不进。

◆现代医学认为引起本病的原因是:

(1)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没有掌握合理的喂养方法,如片面追求高蛋白,或高级营养滋补品,甚至盲目给零、杂食物,使小儿食欲不振,偏食或进食不定时,生活无规律,加之小儿时期胃肠道发育不完善,酶系统不健全,造成消化系统功能紊乱、消化液分泌减少,发生厌食。

(2)精神因素:对小儿过分限制室内外活动或过早实行学前教育,采取诱逼方式喂食,强烈的惊吓,过度兴奋,变换生活环境等,都可引起小儿情绪改变使食物中枢的兴奋性降低甚至由兴奋转为抑制引起食欲减退或拒食。

(3)微量元素的缺乏:体内锌缺乏使味觉素作用减退,并引起舌黏膜增生和角化不全,阻塞了味蕾小孔,使味觉敏感度下降,从而引起厌食的发生。

(4)病后体虚:胃肠功能未完全恢复,大量营养食物,致使胃肠负担过重,发生机能紊乱而出现本病。

治疗

(一)普通康复疗法

科学喂养,不吃零食。吃饭时要集中思想,不能在吃饭时打骂小儿,小儿不吃时不要诱劝或跟随喂食,病后要清淡饮食,切忌立即给晕腥油腻。

(二)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

1.脾胃不和

食欲不振,厌食或拒食,面色少华,精神尚可,大便偏干,苔、脉无特殊改变a

【治法】调脾和胃。

【方药】香砂养胃丸合保和丸加减:木香7克,砂仁5克(后下),党参7克,白术5克,茯苓7克,陈皮7克,山楂5克,神曲5克,莱菔子5克,北沙参7克。

2.脾胃气虚

食欲不振,厌食或拒食,面色萎黄,精神稍差,肌肉松软或形体消瘦,大便多不成形,或夹不消化食物。舌质淡,苔薄白,脉无力。

【治法】益气和胃。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太子参12克,山药、莲子肉、白术、茯苓、薏苡仁、扁豆各7克,炙甘草4克,砂仁3克(后下),桔梗5克。

3.脾胃阴虚

厌食或拒食,面色萎黄、形瘦,口干食少饮多,甚则每食必饮,烦热不安,便干溲赤。舌质红,苔净或花剥,脉细无力。

【治法】柔润清降。

【方药】养胃增液汤:石斛、乌梅、北沙参、玉竹、白芍各6~12克,生甘草4克。如兼脾气不足,加淮山药,酌加神曲、谷芽、麦芽。

4.肝旺脾虚

厌食或拒食,性躁易怒,好动多啼,咬齿磨牙,便溏溲少。舌光苔净,脉细弦。

【治法】抑肝扶脾。

【方药】四逆散加味:枳壳5克,白芍5克,生甘草4克,柴胡6克,山桅5克,灯芯草2克,麦冬7克,山药12克,茯苓10克。

(三)现代西医西药治疗方法

(1)多酶片:可促进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的消化,每次2~3片,每日3次,饭后服。

(2)锌制剂:葡萄糖酸锌口服,4周为1疗程。

(四)单味药与经验方治法

1.中成药疗法

(1)曲麦枳术丸,每次3~6克,每日2次,饭前服。用于脾胃不和证。

(2)小儿健脾丸,每次1丸,每日2次。用于脾胃气虚证。

2.经验方治法

苍术、山楂各10克,陈皮、鸡内金各6克。水煎服,每E1分3~4次服。用于脾胃不和证。

(五)足底反射区按摩疗法

选取肾、输尿管、膀胱、胃、胰、小肠、脾、腹腔神经丛、淋巴腺、甲状旁腺、肾上腺反射区,每个反射区分别按摩3分钟,每日2次。

(六)拔罐疗法

(1)足三里、神阙、中脘。选择小号负压罐,对准穴位将罐内空气挤出或抽出,罐内形成负压(不宜过大),留罐10分钟左右,至皮肤出现红色瘀斑或潮红现象为止。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

(2)脾俞、胃俞、肝俞。将以上穴位进行常规消毒,每穴用三棱针点刺1~3下,选择小号拔火罐,用闪火法将罐拔于所点刺的穴位上,留罐5~10分钟,至皮肤出现红色瘀斑或拔出少量瘀血为止,取罐后擦净皮肤上的血迹。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七)药茶疗法

(1)小儿七星茶:钩藤、山楂、淡竹叶各10克,薏苡仁、麦芽各15克,蝉衣、甘草各4克。上药共制粗末,煎水代茶。每开1剂,代茶频饮。本方具有疏风清热、消食导滞、镇惊安神的作用。主治小儿疳积,面黄肌瘦,多食易饥,大便时干时稀,睡眠不安,夜啼等症。

(2)胡萝卜茶:胡萝卜250克,红糖少许。将胡萝卜切成小块,水煎取汁,加入红糖拌匀,代茶。每日1剂,代茶频饮。本方具有行气消食的作用。主治婴幼儿积食,腹胀,消化不良,吐泻不止,哭闹不安。

(八)脐部敷药疗法

(1)元明粉3克,胡椒粉0.5克,为1次量。上药共研细末,置脐中,外盖消毒塑料纸及纱布,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敷1~5次。

(2)栀子12克,桃仁8克,杏仁8克,芒硝6克,大黄6克,面粉适量,鸡蛋1枚。上药共研细末,加适量面粉,鸡蛋清调如糊状,敷贴脐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

(3)朴硝100克。将朴硝炒热,用纸包后装入布袋,敷于脐上。每次1小时,每天1次。

(4)五倍子9克为1次量,米醋适量。将五倍子焙黄,放醋适量共捣烂如膏,敷贴肚脐,盖以纱布,胶布固定。每日1次。本方对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小儿疳证、夜惊、小心厌食等均有显著疗效。不愈者,间隔1周再行第二疗程。

(九)按摩疗法

(1)患儿俯卧,用捏脊法,从长强至大椎捏5~9次。手法依次由轻渐重,捏至倒数第2次时,在大肠俞、胃俞、脾俞附近捏提2次,同时可听到响声,最后一次用轻手法。

(2)按揉脾俞、胃俞各1分钟。

(3)患儿仰卧,用手掌揉推腹部2分钟。注意操作中手掌不离开皮肤,应像吸附在皮肤上。腹泻用逆时针,便秘用顺时针。

(4)按揉天枢、水分、足三里各1分钟。

以上手法每日早晚各1次。

(十)点穴疗法

(1)用大鱼际或手掌推双侧跟腱300~500次,至有灼热感。

(2)再用拇指腹推双侧腰眼80~100次。

(3)拇指揉腹安穴80~100次。

(4)用拇指或食、中、无名指,推第九、十肋间80~100次。

(十一)饮食疗法

(1)山药糊:山楂120克,鸡内金30克,锅巴1500克,莲子120克,陈皮30克,白糖、淮山药粉各适量。锅巴,即锅底的焦黄米饭。将锅巴、山楂、内金、莲子、陈皮共炒焙待干,人研子内研为细末,加入绵白糖拌和均匀,存于干净陶器内。将淮山药切片晒干,入研子研为末。取山药末适量,药末10克,入锅内加水适量,煮为糊即成。食糊糊,每天3次,连服5~6天为1个疗程。本方具有清热利湿、健脾开胃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小儿厌食脾失健运证。

(2)西瓜西红柿汁:西瓜、西红柿各适量。先将西瓜去皮及籽留瓤,西红柿用开水烫一下,剥皮,再将两者同入榨汁机内榨汁,收集于干净器皿中。无榨汁机亦可分别用2~3层纱布包裹,压榨取汁,混合而成。随意饮用。本方具有清热消积健胃的作用,适用于小儿厌食胃阴不足证。

(3)山楂粥:山楂30~40克,大米50~100克,砂糖10克。先将山楂洗净,剖开去其核,入容量适宜之砂锅内,加水适量,煮约半小时,用纱布滤去渣,复将汁入砂锅内,将预先淘洗干净的大米及砂糖加入,复置火上煮之,令大米烂熟为粥即成。与点心同食,7~10天为1个疗程。不宜空腹食,以免伤胃。本方具有调理脾胃、化食开胃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脾失健运之小儿厌食症。

(4)鲫鱼羊肉汤:鲫鱼100克,苡米15克,羊肉50~100克,精盐、味精各适量。鲫鱼去鳞,剖腹去内脏,洗净。羊肉洗净,切为小片。苡米淘洗干净。将上3味同入砂锅内,加水适量,在火上炖至肉烂,加入少许精盐、味精调味即得。吃鱼、肉、苡米,喝汤,每天1剂或隔天1剂,连服数剂。本方具有健脾胃、祛湿浊的作用,可用于脾胃气虚所致的小儿食欲不振。

预防与护理

(1)掌握正确的喂养方法,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少食甘肥黏腻之品。按儿童年龄,给予品种、多样,容易消化的食品。

(2)找出厌食原因,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

(3)注意精神护理,让小儿保持良好的情绪,以增强食欲。

婴幼儿腹泻

婴幼儿腹泻又称小儿肠炎,是由细菌、病毒或不明病因引起的水样便,便次增多,属于中医“泄泻”范畴。

病因病理

◆中医学认为发病原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