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基层医生临床综合治疗实用全书
17929600000082

第82章 各科疾病中西医综合疗法(71)

疖肿常此愈彼起,不断发生,缠绵不愈;或串通皮肤,脓水溢流,表面结脓痂,可伴食少纳呆,口干不欲饮,苔腻,脉滑。常见于体质虚弱或有某些慢性病患者,并有相应的全身证候。

【治法】健脾扶正,利湿解毒。

【方药】一般可选用二妙散加味:土茯苓35克,黄柏12克,黄芩12克,归尾12克,白术12克,白茅根35克,六一散13克,蜂房12克。阴虚内热者可加生地、玄参、天门冬等。如有消渴病或其他慢性病,应视原发疾病情况进行辨证施治。

(三)现代西医西药治疗方法

一般只需局部治疗,有全身症状时可用下列西药:

1.抗生素

危险三角区的疖和有全身症状的疖及疖病应使用抗生素。一般常用青霉素80万单位,肌内注射,每日2次;或先锋霉素5号,成人1~1.5克,加入20毫升生理盐水中静脉注射,每8小时1次,儿童每日50~100毫克/千克体重,分3次静脉注射。

2.注射丙种球蛋白

危险三角区的疖,严禁挤压,卧床休息,少言语,进高营养饮食,全身使用有效抗菌药物,力争消散吸收。疖病患者应加强全身支持疗法,提高免疫力,肌注丙种球蛋白,全身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糖尿病。

3.维生素

一般可补充维生素。复合维生素B片,每次2片,口服,每日3次;维生素C片,每次0.2克,口服,每日3次。

(四)局部治疗

(1)早期病灶涂擦络合碘、外敷鱼石脂软膏、红药膏或金黄膏。患处以50%硫酸镁湿热敷或物理疗法(透热、红外线或超短波)。

(2)已有脓头时,可点涂石炭酸。有波动时,应及早切开引流。禁忌挤压,以免引起感染扩散。

(3)溃后可用九一丹掺红油膏盖贴,每日换药2次。

(五)中成药疗法

可选用防风通圣丸、连翘败毒丸、梅花点舌丹、醒消丸、蟾酥丸等内服或外敷。

(六)挑刺疗法

在委中穴处先行按摩十数次,用2寸针直刺该穴1~2寸深,重手法捻转,留针10~30分针,拔针后挤压针眼,使出血形成瘀斑,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七)药酒疗法

(1)甘草升麻酒:炙甘草20克,升麻2克,沉香20克,麝香0.6克,淡豆豉35克。上5味,除麝香外,共捣碎过筛,与麝香拌匀置瓶中密封。每次用15克,酒1杯同煎至八成,去渣。早晚食前各服1次。渣热敷肿处。本方具有消肿止痛的作用。适用于头上肿毒,刺痛难忍。

(2)瓜蒌甘草酒:瓜萎1枚,甘草2克。上2味,粗碎,用酒1小杯,水1小杯,煎3~5沸去渣。临睡时温服。本方具有消肿、化瘀的作用。适用于痈疔多日不消者。

(3)忍冬藤煎酒:忍冬藤150克,生甘草10克。先取一把忍冬叶入砂盆研烂,入酒少许和匀成膏。再将忍冬藤、生甘草入砂锅内,加清水2碗,武火煎至1碗,入好米酒1大碗,再煎十数沸,去渣,分为3份。将药膏调涂患处四周,留头。早、午、晚各服一份药酒,病重者1天可服2剂。本方具有消肿解毒、清热祛湿的作用。适用于痈疮初发,关节红肿热痛。

(4)神效酒:人参30克,没药30克,当归尾30克,甘草15克,瓜蒌1枚。将没药另研,瓜蒌选用全者半生半炒。上5味用黄酒3碗,煎取2碗,分为4份。每日服1份,细细饮之。本方具有托毒、散毒的作用。适用于疮疡日久者。

(八)敷药疗法

(1)干蒲公英适量,甘油与75%酒精(比例为1:3)适量。于蒲公英研为细末,与甘油、75%酒精凋成糊状,装瓶密封备用。用糊剂敷于患处,然后用消毒敷料包扎,每日换药1次。

对已破溃的疮面只敷四周,留下中间,以利引流。本方制法简单方便,见效快而满意,用于疖痛疔疮等急性炎症。

(2)芒硝粉适量。取芒硝粉适量放入冷水中配成饱和溶液,装瓶备用。将药液涂于红肿之部位上,不时洒水勿令干,每日1次。用于痈肿疔疮,可以清热软坚消肿。如有伤口,涂药时应避开伤口,涂于四周。

(3)生葱、蜜糖适量(因病灶大小而定)。将上药捣烂如泥状,外敷患处,用敷料或者绷带固定,每日换药1次,病愈而止。治疗痈疽疮疖等感染化脓性疾病,疗效显著。

(4)赤小豆。将赤小豆研粉用蜜糖或冷水调成膏状,外敷局部。用于痈肿、扭伤、血肿,可以治热毒散恶血。

(5)绿豆、枯矾(按2:1比例),冰片1克。将绿豆洗净晒干,与枯矾混研极细末,过120目筛,用猪(牛)胆汁拌揉成团,阴干(晒、烘干效果较差),再按每15克加冰片1克,混研细末贮瓶备用。先用生理盐水清洗疮面(如有腐肉应先清除),擦干,将药末撤布于伤面,厚0.2~0.5毫米,上盖消毒纱布。每日换药1次。腐脓净,肉芽新生时则隔日换药1次,直至痊愈。用于痈肿溃疡,可以解毒祛腐,生肌敛疮。

(九)拔罐疗法

(1)大椎、委中、太阳、病变局部。先将所选穴位进行常规消毒,每穴用三棱针点刺3~5下,选择大小适宜的火罐,用闪火法拔于所点刺的穴位和病变局部,留罐5~10分钟,拔出血量3~5毫升,取罐后擦净皮肤上的血迹,再次将病变局部消毒,用消毒敷料覆盖,以防感染。每日治疗1次,6次为1个疗程。本法适用于治疗疔、疮、痈、疖初起未化脓者。如出现红丝,可沿着红丝的走行,从起点至止点,用梅花针

(2)病变局部及其周围组织、委中、大椎、身柱、灵台。先将4个穴位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然后再拔火罐,拔出血量1~3毫升。如为多发性疖肿初期尚未化脓者或仅有小脓头者,可在疖肿病变局部和周围拔火罐,至皮肤出现高度充血或瘀血时取罐。

(十)饮食疗法

(1)鲜蒲公英100克(干品50克),粳米50克。取蒲公英全草洗净切碎,煎取浓汁,去渣,以药汁煮米为粥,分顿随量食用。

(2)鲜金银花50克(干品30克),甘草20克,粳米50克。将金银花和甘草加水煎煮1小时,过滤取汁,以药汁煮米为粥,分顿随量食用。

预防与护理

(1)注意改善工作环境。常在高温环境条件下工作的人,应做好防暑降温措施,如常饮冷饮,头戴冰帽或用凉毛巾冷敷。有条件者还可安装风扇或空调,以改善高温工作环境。

(2)已患疖者,要避免挤压和碰伤。尤其是发生于眼、口、鼻危险三角区的疖,更不能挤压,以防发生严重并发症。

痈是多个相邻的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汗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或由多个疖融合而成。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要致病菌。多发于颈项、背等皮肤厚韧处。属于中医“外痈”(有头疽)范畴。

病因病理

◆中医学认为外感六淫及过食膏粱厚味,内郁湿热火毒或外来伤害感染毒气等均可引起营卫不和,邪热壅聚,经络壅遏不通,气血凝滞而成痈。《灵枢、痈疽篇》中说:“营气不从,逆于肉里,乃成痈肿”“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故热,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说明痈是由于营气流行失宜,不从其道,阻逆于皮肉之间,以致血郁热聚而生,并指出“热胜肉腐”是化脓的病机。

◆现代医学认为,痈的致病菌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常从一个毛囊底部开始,沿阻力比较小的皮下脂肪组织柱蔓延至皮下组织,而后沿深筋膜向四周扩散,侵及邻近的许多脂肪柱,再向上穿入毛囊群形成多个脓头而为“痈”。婴儿、营养不良等抵抗力差者及患糖尿病、尿毒症的患者易患本病。

治疗

(一)普通康复疗法

适当休息和加强营养,清淡、高热量、多维生素饮食,忌食辛辣发物及甜腻食物。颈后部痈可用四头带包扎;上肢痈宜用三角巾悬吊;下肢痈宜抬高下肢,并减少行走。

(二)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

1.火毒凝结

局部红肿高突,灼热疼痛,根脚收柬,脓液稠黄,能迅速化脓脱腐。伴全身发热,口渴,尿赤。苔黄,脉数有力。

【治法】泻火解毒,和营托毒。

【方药】仙方活命饮加减:金银花35克,连翘16克,防风12克,象贝母12克,白芷12克,当归12克,赤芍12克,大黄7克,生甘草7克。发于上部,加荆芥、牛蒡、桑叶、菊花;发于中部,加龙胆草、黄芩、生山栀;发于下部,加苍术、黄柏、萆薢、川牛膝。

2.湿热壅滞

局部症状与火毒凝结型相同。伴全身壮热,朝轻暮重,胸闷呕恶。苔白腻或黄腻,脉数。

【治法】清热祛湿,和营托毒。

【方药】五神汤合二陈汤加减:金银花16克,蒲公英16克,芦根16克,姜半夏12克,茯苓12克,黄芩12克,陈皮6克,丹参12克,炙山甲12克,皂角刺12克。

3.阴虚火炽

肿势干塌,根脚散漫,皮色紫滞,疼痛剧烈,脓腐难化,脓水稀少或带血水。伴全身发热烦躁,口渴多饮,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脉细弦数。

【治法】养阴生津,清热托毒。

【方药】竹叶黄芪汤加减:生地16克,淡竹叶12克,生黄芪25克,太子参25克,麦冬12克,天花粉12克,石膏35克,黄芩12克,金银花12克,紫花地丁12克,丹参12克,皂角剌12克,生甘草6克。

4.气虚毒滞

肿热平塌,根脚散漫,皮色灰暗不泽,胀重于痛,腐肉不化,脓液稀少,易成空腔。伴全身畏寒高热,或身熟不扬,小便频数,口渴喜热饮,精神萎靡,面色少华。舌质淡红,苔白或微黄,脉数无力。

【治法】扶正托毒。

【方药】托里消毒散加减:生黄芪25克,白术12克,党参12克,陈皮7克,当归12克,川芎7克,白芍13克,皂角刺7克,金银花16克,甘草7克。

(三)现代西医西药治疗方法

(1)青霉素:每次80万单位,肌内注射,每日2次;或氨苄青霉素7克,静脉点滴,每日1次。

(2)红霉素:每次0.5克,每日4次;或1克静脉滴注,每日1次。

(3)头孢唑啉:每次1~1.5克溶于15~20毫升生理盐水中,静脉注射,每日2次。

(四)外治疗法

(1)成形:用金黄膏或玉露膏外敷,或用50%硫酸镁溶液湿敷。

(2)化脓:可做手术切开引流。清除坏死组织,为防出血可用凡士林纱布或碘仿纱布填塞止血。换药可用3%过氧化氢或攸锁溶液纱条,注意将其填入创口内每个角落,掀起边缘的皮瓣,以利引流。

(3)腐脱:用红油膏掺九一丹外敷。

(4)生新:用白玉膏掺生肌散外敷。若疮口有空腔,皮肤与新肉一时不能粘合,可用垫棉法加压包扎;如无效则宜手术扩创。

(五)针刺穴位疗法

取神道、合谷、外关、足三里、肩井等穴位。

(六)敷药疗法

(1)生葱、蜜糖各适量。上药捣烂如泥状,外敷患处,用敷料或绷带固定,每日换药1次,10次为1个疗程。本方适用于痈证初期。

(2)野地黄叶适量。将采集的新鲜野地黄叶用。清水洗净泥土,放入锅内,小火煮烂,取出地黄叶,用纱布将药汁挤出,再将药汁放入锅内煎熬成糊状即可。将药膏涂在纱布上,敷于患处,胶布固定,每日1次,5天为1个疗程。本方适用于痈证各期。

(七)熏洗疗法

鲜丝瓜1个。将丝瓜洗净切碎,捣烂绞汁,频频冲洗患处,每日3次,6日为1个疗程。本方适用于痈疽不敛,疮口太深者。

(八)艾灸疗法

局部阿是穴。取陈艾绒捏成底径0.6~0.8厘米、高1~1.2厘米的圆锥形艾炷。另将鲜生姜切成如硬币厚的薄片,先用75%酒精棉球消毒患处四周,然后将姜片放在患处正中,上置艾炷,点燃灸之。每次灸3~7壮(每灸3壮,更换姜片1次),以患者灸至不知痛,不痛者灸至知痛为度。灸后用毫针挑去上面粟粒样大小的白头或灸起的水泡,再敷以药膏。起病1~3天者,一般灸1~3次即愈。颜面部及已成脓者不宜灸治。

(九)饮食疗法

(1)鲜蒲公英100克(干品50克),粳米50克。取蒲公英全草洗净切碎,煎取浓汁,去渣,以药汁煮米为粥,分顿随量食用。

(2)鲜金银花50克(干品30克),甘草20克,粳米50克。将金银花和甘草加水煎煮1小时,过滤取汁,以药汁煮米为粥,分顿随量食用。

预防与护理

(1)调整饮食。平时应少食辛辣刺激之品,忌饮烈性酒,以防辛辣之品损伤脾胃,致使肠胃积湿生热而诱发本病或加重病情。应多食新鲜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2)防止潮湿。尤其是暑天,天气炎热,常因工作环境差,或工作繁忙而汗湿衣襟,加之更换内衣不勤,容易发生本病。因此,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经常更换内衣,淋浴,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卫生。

(3)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如毛囊炎、疖肿、湿疹等。

(4)防止骚抓。无论是颈部、腋部、脐部或是身体其他部位皮肤有破损或有湿疹,都应积极对症治疗,避免用力搔抓,因搔抓后可继发感染而形成脓肿。

丹毒

丹毒是由β-溶血性链球菌(丹毒链球菌)侵入皮肤或黏膜内的网状淋巴管所引起的急性感染。好发于下肢及面部蔓延迅速,好发生组织坏死或化脓。中医也称之为丹毒,因其病位不同,命名也不同,生于头面部,轻者称“抱头火丹”,重者称“大头瘟”;生于下肢的称“流火”;新生儿丹毒发无定处,称“赤游丹霉”。

病因病理

◆中医学认为本病因素体血分有热,外受火毒搏结而成。《圣济总录》“热毒之气,暴发于皮肤间,不得外泄,则蓄热为丹毒”。或由于皮肤黏膜有破损,毒邪乘隙而入。凡发于头面者为天行邪热疫毒之气或风热之邪化为火毒。发于小儿者,则由胎火胎毒所致。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致病菌是具有溶血性能的丹毒链球菌,通过皮肤的破口(或毛囊孔)侵入皮肤或黏膜内病变蔓延迅速,引起网状淋巴管发炎。由于淋巴管炎使淋巴血液回流受阻,故局部可出现水疱,当细菌毒素侵入血液时,即可引起全身反应。

治疗

(一)普通康复疗法

注意休息,抬高患处。及时处理皮肤小伤口,彻底治疗足癣。注意改正不良习惯。

(二)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

1.风热毒蕴

发于头面部,恶寒发热,皮肤鲜红灼热,肿胀疼痛,甚则发生水疱,眼胞肿胀难睁。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散风,清热,解毒。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金银花16克,连翘13克,野菊花35克,黄芩12克,黄连7克,牛蒡子12克,紫花地丁35克,赤芍12克,大青叶16克,丹皮12克。若大便干结者加生大黄、元明粉;咽痛加玄参、生地。

2.湿热毒蕴

发于下肢,除发热等症状外,局部以红赤肿胀,灼热疼痛为主,亦可发生水疱、紫斑,甚至结毒化脓或皮肤坏死。苔黄腻,脉洪数。反复发作,可形成大脚疯(橡皮腿)。

【治法】利湿解毒。

【方药】五神汤合萆薜渗湿汤加减:紫花地丁35克,金银花16克,连翘13克,赤芍12克,丹皮12克,川牛膝12克,茯苓16克,车前子12克,粉革薢12克,生薏苡仁16克,黄柏12克。此型若反复发作治疗宜以活血通络为主,利湿解毒为辅。上方去革薢、车前子,加鸡血藤、丝瓜络、忍冬藤、红花等。

3.胎火胎毒

发于新生儿。多见于臀部,局部红肿灼热,可呈游走性,并有壮热烦躁,若发生坏疽,甚至毒邪内攻,则可因败血症或腹膜炎而致死亡。

【治法】清热,凉血,解毒。

【方药】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紫花地丁12克,鲜生地12克,丹皮12克,赤芍7克,黄连4克,黄芩12克,黄柏7克,生山栀5克,金银花10克,连翘7克,生甘草4克。若神志昏迷者加安宫牛黄丸或紫雪散。

(三)现代西医西药治疗方法

急性丹毒或复发性丹毒伴有高热时,可配合应用磺胺类药物或青霉素等。

(四)局部治疗

(1)急性丹毒,局部红肿区域可用50%硫酸镁湿热敷或用如意金黄散或化毒散,凉茶水调敷,或选用新鲜白菜帮、马齿苋、绿豆芽洗净捣烂调药外敷。

(2)局部渗黄水并出现水疱者,皮肤消毒后可抽切开引流,引出积液。

(3)慢性丹毒局部皮肤肿硬,色暗粗糙者,可用骨科腾洗药腾洗,外敷紫色消肿膏。

(五)单味药与经验方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