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基层医生临床综合治疗实用全书
17929600000083

第83章 各科疾病中西医综合疗法(72)

不论何处,均可用生地、赤芍,板蓝根、制苍术、黄柏等煎服;并发橡皮腿,可试用防己、苍术、泽泻各65克,升麻35克,研末,水泛为丸,每日22克,分2次饭前温开水吞服,可以常服。

对于下肢屡发性丹毒可选用:

(1)砭镰法:患处消毒后,用三棱针轻浅砭皮肤放血,以泄热毒。

(2)熏洗法:①取大蒜一大把煮水半桶,放入木桶中,将患肢趁热先熏(外盖棉被)后温洗,每晚熏洗1次,每次20~30分钟。②乌桕叶、鲜樟树叶、松针各65克,生姜35克,切碎煎汤熏洗。③紫苏120克,葱白120克,鲜凤仙花带茎叶120克,煎汤熏洗。

(六)足底反射区按摩疗法

选取淋巴腺、脾、胆囊、肾上腺、扁桃体、膝反射区,每个反射区分别按摩3分钟,每日2次。

(七)熏洗疗法

鲜侧柏叶、鲜樟树叶、鲜松树叶各60克,生姜30克。上药切碎,水煎取汁,每晚趁热熏洗患处,每日1次,7~10天为1个疗程。本方适用于丹毒已成大脚风者。

(八)拔罐疗法

将丹毒红肿局部进行常规消毒后,在红肿局部及其周围用梅花针叩剌,至皮肤可见散在的出血点,然后在所点刺的部位拔火罐数个,留罐10分钟,拔净皮下恶血为度,取罐后擦净皮肤上的血迹,局部消毒。每日治疗1~2次,8次为1个疗程。头面部丹毒可加大椎、身柱剌血拔罐;下肢丹毒可加委中、血海刺血拔罐;上肢丹毒可加曲池、曲泽刺血拔罐。

(九)敷药疗法

(1)鲜蒲公英、野菊花、仙人掌、马齿苋、紫花地丁各适量。任选一二味捣烂外敷。本方适用于丹毒有感染者。

(2)三黄汤适量。待冷后,湿敷患处。本方适用于丹毒感染渗出者。

(3)紫草30克,黄连3克,冰片0.3克,茶油500克。上药共研细末,用茶油调成糊状,外敷患处,每日2~3次,5~7天为1个疗程。本方适用于颜面丹毒。

(4)煅石膏30克,广丹1.5克,冰片0.3克。上药共研细末,用麻油适量调成糊状,外敷患处,每日2~3次,5~7天为1个疗程。本方适用于下肢丹毒。

(十)饮食疗法

(1)板蓝根茶:板蓝根30克,绿茶适量。先将板蓝根水煎取汁,再用药汁泡茶频服。每日1剂,代茶频饮。本方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适用于丹毒早、中期。

(2)大青叶茶;大青叶、生甘草各10克,大黄3克。将三者分别洗净,研成粗末,泡茶频服。每日1剂,代茶频饮。本方具有清热解毒、通腑排便的作用,适用于丹毒早、中期或兼有便秘者。

(1)预防脚气。平素应养成勤洗脚的良好习惯,保持下肢清洁卫生,袜应勤洗,鞋应勤晒,尤其是脚好出汗的人,更应注意,有条件者可以经常更换鞋袜,以免造成趾间糜烂,继发感染而发本病。

(2)防止过劳。无论是脑力劳动者还是体力劳动者,也不论是体育运动还是娱乐运动,都不能时间过长,劳动量过大,过度劳累,能耗伤人体的气血,气血不足,机体抵抗能力下降,若偶遇皮肤破损即可继发感染,发生本病。因此。应劳逸结合,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3)防止再发。本病痊愈后,往往在原发部位有反复再发的倾向,应保护原发部位,防治意外撞伤、虫叮、蚊咬或用力搔抓,如有原发部位破损,应积极治疗,控制感染。

急性琳巴管炎

急性淋巴管炎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从皮肤、黏膜破损处或邻近病灶,经组织的淋巴间隙进入淋巴管内,引起淋巴管及其周围组织急性感染。属于中医“红丝疔”的范围。

病因病理

◆中医学认为本病乃因内有火毒凝聚,外有手足部生疔,足癣糜烂或皮肤破损,感染毒邪,以致毒流经脉,向上走窜而继发。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因致病菌从损伤破裂的皮肤或黏膜侵入,本病致病菌多为溶血性链球菌。致病菌也可从其他感染性病灶,如疖、足癣等处侵入,经组织的淋巴间隙进入淋巴管内,引起淋巴管及其周围的急性炎症。致病菌进入淋巴管后引起淋巴管壁水肿、增厚,管内淋巴液凝结而阻塞;淋巴管周围组织充血、水肿和白细胞浸润。

治疗

(一)普通康复疗法

适当休息,清淡饮食,忌食辛辣醇酒及肥甘厚腻之物。病发于下肢者宜抬高患肢;发于上肢者宜用三角巾悬吊。

(二)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

1.火毒入络

患肢红丝较细,全身症状较轻。

【治法】清热泻火,解毒通络。

【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减:野菊花12克,紫花地丁12克,蒲公英12克,忍冬藤16克,生地12克,赤芍12克,生甘草12克。发于上肢者加桑枝12克;发于下肢者加川牛膝12克,车前子12克。

2.火毒入营

患肢红丝棚中明显,迅速向近端蔓延,伴全身寒战高热,头痛不适,烦躁口渴。苔黄腻,脉洪数。

【治法】清热解毒,清营凉血。

【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黄连10克,黄芩12克,生地16克,生石膏35克,丹皮12克,赤芍12克,红藤16克,紫花地丁12克,忍冬藤16克,野菊花12克,淡竹叶12克,生甘草7克。发于上肢加桑枝;发于下肢加川牛膝、白茅根。

(三)现代西医西药治疗方法

青霉素是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红霉素、四环素等。在症状消失后应继续用药5~7天,以防止复发。

(四)外治疗法

(1)针对原发病灶,如疖、足癣等进行积极治疗。

(2)对红丝显露及有条索状肿胀,可用金黄膏外敷患处。

(3)局部可热敷,或用50%硫酸镁湿热敷,也可采用物理透热疗法,促进炎症吸收消退。

(五)饮食疗法

金银花、粳米各30克,先将金银花煎煮20分钟去渣,再放粳米,煮成稀薄粥,口服,每日2次。有清热解毒之功能。

预防与护理

积极防治原发病灶。凡患有疖时,应避免搔抓;积极治疗,若治疗不及时,可娃发感染发生本病。

急性淋巴结炎

急性淋巴结炎多继发于其他化脓性感染病灶,由致病菌沿淋巴管侵入淋巴结所引起,常见于颈、腋窝和腹股沟部。属中医“痰毒”范畴,包括中医的颈痈、腋痈和胯腹痈。

病因病理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感受风热湿毒等六淫之邪,或素有脏腑积热,复经金刃外伤或擦破皮肤感染毒邪,或恣食膏粱厚味,内有湿热火毒,致使气血被毒邪壅塞于皮肉之间,继而炼液成痰,痰毒互阻,结块而肿。若风毒痰火上攻,则发为“颈痈”;若肝胃积热凝聚,则发为“腋痈”;若肝胆湿热下注,则发为“胯腹痈”。

◆西医认为本病的主要病原体是化脓性细菌。致病菌主要为链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当人体受到意外伤害或继发于其他化脓性感染时,化脓性细菌沿淋巴管侵入局部淋巴结,可引起急性炎症性病变。主要病理变化为淋巴结充血、水肿渗出,有凝固的淋巴液和细菌。

由于淋巴液是分区汇集于特定区域的淋巴结,所以一定部位的原发感染仅能造成一定部位的淋巴结炎。所以本病多发生于颈部、腋下及腹股沟部。淋巴结感染后,可引起淋巴结周围炎,粘连成团,并可发展成为脓肿。

治疗

(一)普通康复疗法

注意休息,清淡饮食,积极处理原发病灶。

(二)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

1.风热痰毒

肿块发生在颌颈部,全身恶寒发热,头痛,咽痛,口干。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化痰消肿。

【方药】牛蒡解肌汤加减:牛蒡子16克,薄荷12克,金银花16克,连翘13克,夏枯草12克,荆芥12克,玄参12克,浙贝12克,僵蚕12克,生甘草12克。若热甚可加黄芩、山栀、板蓝根,便秘加大黄。

2.肝郁痰火

肿块发生在腋下,全身发热,头痛,胸胁牵痛,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解郁,化痰散结。

【方药】柴胡清肝汤加减:柴胡12克,川楝子12克,黄芩12克,生地16克,玄胡12克,牛蒡子12克,瓜蒌皮12克,浙贝12克,连翘12克,夏枯草12克,生甘草7克。若肝火甚,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者可加大黄、龙胆草、车前子。

3.湿热蕴结

肿块发生在腹股沟部,全身发热,患肢拘急,小便黄热。苔黄腻,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消肿。

【方药】五神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紫花地丁12克,蒲公英12克,忍冬藤16克,黄柏12克,萆薢12克,车前子12克,生苡仁16克,川牛膝12克,浙贝母12克,川楝子12克。

4.热胜酿脓

局部皮肤红肿发亮,发热疼痛,肿块变软,有波动应指感。全身发热,口干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排脓。

【方药】根据发生部位的不同,在以上三型方药中,加皂角刺12克,炙山甲12克,天花粉16克。

5.余毒凝滞

全身症状消退,局部红肿热痛减轻,肿块僵硬缩小。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清除余毒,化痰散瘀。

【方药】金铃子散加味:川楝子12克,玄胡12克,忍冬藤16克,丹参10克,桃仁12克,浙贝母12克,白芥子12克,皂角刺12克,生甘草7克。

(三)现代西医西药治疗方法

可先用青霉素和链霉素等广谱抗生素。对青霉素、链霉素过敏者,可用红霉素也可选用甲硝唑(灭滴灵)。

(四)局部治疗

(1)红肿期可用芙蓉膏或化毒散软膏外敷,脓肿形成后,应切开排脓或可用铁箍散软膏与化毒散软膏各半调匀外敷。

(2)破溃后可用甲字提毒药捻,朱红纱条换药。若脓毒已尽,可外用甘乳膏,促其收口。

(五)单方,验方

(1)鲜菊花叶适量,加红糖少许,捣烂,外敷患处。每日2换。

(2)藤黄50克研末,置瓶中,再加75%酒精300毫升,盖紧,摇荡之。用棉球蘸液涂患处,每日3~4次。用于未化脓时。

预防与护理

积极防治原发病灶。凡患有疖、足癣时,应避免搔抓;积极治疗,若治疗不及时,可继发感染发生本病。

急性蜂窝组织炎

急性蜂窝组织炎是皮下、筋膜下、肌间隙或深部蜂窝组织的一种急性弥漫性化脓性感染。炎症可由皮肤和软组织损伤后感染亦可由局部化脓性感染灶直接蔓延或经淋巴、血行播散引起。致病菌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相当于中医的“发”。

病因病理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感受风火湿毒,蕴于肌腠,阻隔经络,凝滞气血而成;或由局部疮疖等毒邪扩散而继发。

◆现代医学认为致病菌主要是溶血性链球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亦可为厌氧性细菌。炎症可由皮肤或软组织损伤后感染引起,亦可由局部化脓性感染病灶直接扩散或经淋巴、血流传播而发生。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者,病多扩展迅速,脓液稀薄、血性。由葡萄球菌引起者,炎症较易局限形成脓肿,脓液稠厚、色黄。由厌氧细菌引起者,患部可捡出捻发音,故又称为捻发音性蜂窝织炎,其脓液恶臭。

治疗

(一)普通康复疗法

适当加强营养,但忌辛辣肥甘饮食:喉头水肿时应流质饮食,甚或禁食。高热时应卧床休息,并多饮开水。气喘痰壅时宜半卧位。

(二)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

1.风火痰毒

患在口底、颁下、颈部。壮热口渴,头痛项强,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红绛,苔黄腻,脉弦滑数或洪数。

【治法】散风清热,化痰解毒。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牛蒡子12克,薄荷7克(后下),黄芩12克,黄连7克,生石膏35克(打煎),僵蚕12克,浙贝12克,连翘12克,板蓝根35克。毕甘草6克。口渴甚者,加天花粉12克,生地12克;便秘者,加生大黄12克(后下),枳实12克;尿短赤者,加淡竹叶12克,芦根16克;气喘痰壅者,加鲜竹沥12克(中服),天竺黄12克,莱菔子12克(炒打);痉厥者。加安宫牛黄丸1粒(化服),或紫雪散16克,每日2~3次。

2.风热毒蕴

患在上肢。恶寒发热,口渴。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祛风,和营解毒。

【方药1仙方活命饮加减:防风12克,忍冬藤16克,紫花地丁12克,蒲公英12克,天花粉12克,赤芍12克,丹参12克,桑枝12克,生甘草6克。初起恶寒较重者,去天花粉、赤芍,加荆芥12克,归尾12克;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12克(后下),帜壳12克;小便短赤者,加土地12克,淡竹叶12克。

3.肝郁湿火

患在躯干部。发热,头痛,口苦,咽干。舌红,苔黄或腻,脉弦滑数。

【治法】疏肝泻火,利湿解毒。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柴胡12克,龙胆草6~12克,栀子12克,黄芩12克,蒲公英16克,紫花地丁16克,生地12克,郁金12克,车前子12克,生甘草6克。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12克(后下),枳壳12克。

4.湿热火毒

患在腰以下。恶寒发热,骨节酸痛,纳呆。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清热泻火,利湿解毒。

【方药】黄连解毒汤合五神汤加减:栀子12克,黄柏12克,忍冬藤16克,紫花地丁12克,蒲公英12克,苍术5克,生苡仁16克,川牛膝12克,赤芍12克,生甘草4克。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12克(后下),枳壳12克;小便短赤者,加生地12克,淡竹叶12克;恶寒较明显者,加防风12克。

5.热胜酿脓

局部触之中软,有波动感;或穿刺得脓;或脓肿初溃,脓腐甚多。全身发热,口干。苔黄或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透脓托毒。

【方药】在以上各型方药中,相应加炙山甲12克。

(三)现代西医西药治疗方法

(1)抗生素:一般可用青霉素或用头孢唑、啉。对于捻发音性蜂窝织炎,则宜联用如下:氨苄青霉素加庆大霉素加甲硝羟乙唑(灭滴灵)或0.5%甲硝羟乙唑溶液。若依据脓液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选用抗生素则更好。

(2)对症处理:高热和不能进食的病人,应静脉输液,补充所需的液体和热量,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

(四)外治疗法

(1)初期:一般可用玉露膏或金黄膏外敷露凋敷患处。

(2)成脓:即作切开排脓。

(3)溃后:患在口底、颌下和颈部者,症状较轻者,则宜用主露散以金银花露或菊花先用八二丹或九一丹掺红油膏盖贴:脓腔深的加用药线引流;脓腐净。改用生肌散掺玉红膏或白玉膏盖贴;若疮口有空腔而不易愈合,可并用垫棉法加压固定。

(4)对症处理:①高热病人,宜用物理降温法(冷敷、冰袋、酒精擦浴)或针刺曲池;②患在口底与颌下部,经短期积极治疗不效时,即应及早切开减压,以防喉头水肿。若出现呼吸困难,应及时作气管切开;③对于捻发音性蜂窝织炎,也应及早广泛切开引流,切除坏死组织,创口用3%过氧化氢溶液冲洗和湿敷。

(五)单味药与经验方治法

(1)五倍子,焙黄,研细末,加小麻油适量调成糊状,敷贴患部。

(2)祛湿消邪方:薏苡仁65克,生甘草45克,金银花3克,蒲公英3克,当归3克。每日1剂,水煎服。适用患在腰以下者。

(六)艾灸疗法

阿是穴、大椎、合谷、曲池、手三里、养老。痈证加太冲、行间,急性蜂窝组织炎者加天枢、内关。

方法:①艾条悬灸每次选用3~4个穴位,每穴每次灸治10分钟,每日灸治1次,10次为1个疗程;②艾炷隔蒜灸每次选用3~4个穴位,每穴每次灸治5~7壮,每日灸治1次,7次为1个疗程。

(七)足底反射区按摩疗法

选取肾、输尿管、膀胱、淋巴腺、生殖腺反射区,每个反射区分别按摩3~5分钟,每日2次。

预防与护理

(1)注意个人卫生,积极治疗小的皮肤感染灶和其他部位感染病灶,开放性损伤应积极处理均对预防本病发生有意义。

(2)患者应卧床休息,多饮水,全身症状较重者应给结症治疗。抬高患肢以减轻局部肿胀和疼痛,患处可给湿热敷,以促进血液循环。忌食辛辣和刺激性食物。

颈淋巴结结核

颈淋巴结结核是发生于颈部淋巴结的慢性特异性感染。多有结核病史,多见于儿童和青年人。相当于中医的“瘰疬”。

病因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