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天才老爸教子经
17956700000026

第26章 不要做一个愚蠢的老爸(1)

随着时代的进步,竞争的激烈化,父亲对孩子有着更高的期望,而孩子对父亲也会时时提出某种新的要求。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一些爸爸从早到晚忙于自己的事业,几乎无暇过问孩子的事。不少人也承认自己不是一个好爸爸。

那么,怎样才能做一个天才老爸呢?

概括地说,就是要懂得一些教育学、心理学及社会学知识,了解孩子在各个成长阶段的个性特征、心理特征以及其兴趣爱好等,并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使孩子健康成长。

要想做一个天才老爸,除了具有正确的教子观念,各方面良好的素质,以及尽量满足孩子对爸爸的希望和要求外,还应该掌握更多的教育技巧。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所以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启蒙教育,它对人的一生起着奠基作用。要教育好子女,每个做父亲的不仅要有正确的教子观念,而且要多懂得一些教养子女的知识和正确的方法。爸爸要以自己高尚的情操激起孩子理想的火花:以自己良好的思想品德启迪孩子幼小的心灵;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教育技巧哺育孩子健康成长。

教育的失败莫过于当孩子长到十四五岁的时候,爸爸伤心地看到孩子的发展与自己的愿望背道而驰,他们最不能忍受的是自己对爱子的一片诚心非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子女与自己的关系反而越来越冷淡疏远,甚至产生对立的情绪。这种失败造成的损失往往很难挽回。

反思这些爸爸们的教育过程,我们从中能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各国教育家潜心研究家庭教育中这样一些令人头痛的难题,为爸爸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和指导。我国现阶段家庭教育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是爸爸对子女的相互关系问题,改进教育方法、更新教育观念是大多数爸爸的当务之急。千万不要做一个愚蠢的老爸,采取落伍的教育方法。一些传统的教育方法非但不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有时还会害了孩子。

英国教育家洛克曾警告人们:“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视,教育上的错误正如错配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弄错第二次,更不能第三次去补救,它的影响是终身洗刷不掉的。”父亲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育者,尤其不能犯错误。但事实上,许多爸爸却常常犯错误。

一、心灵施暴

心灵施暴是家庭教育中看不见的灾难。这是因为其恶果要在较长时期才反映出来,不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它主要有四种表现形式:

1.支配

爸爸悖逆孩子的天性,严格控制孩子的一举一动,使他们绝对服从大人的意志和愿望,以严厉的态度强迫孩子干他们不愿干的事,甚至在孩子上学前未“犯错”也预先“警告”一番,如有偏离,就会受到严厉斥责和惩罚。

2.冷漠

不管孩子的个性特点,因孩子“不听话”或不合父亲的心意而给以“冷脸”和“白眼”,带理不理孩子,歧视孩子,使孩子在家中感觉不到家庭的温暖。

3.贬低

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用成人或“神童”的标准要求孩子,如果达不到就以侮辱性语言肆意贬斥,如斥为“笨猪”、“赖狗”等。据国外的相关调查显示,经受贬斥的孩子在智力和心理发展上甚至比经常受惩罚的孩子还要低下,这是因为,它“可能将一个孩子的自尊心完全毁灭”。

4.抹杀

无视孩子的努力,仅仅因为孩子没有达到爸爸要求的最高标准,就会全盘抹杀其成绩,甚至将功为过——这是进取意识过强、对孩子期望值过高的家庭通病,近年来发生的父亲打死儿子的悲剧就是其典型代表。今天,爸爸中要求上小学的孩子考分必须达到90分以上甚至满分,上中学的子女必须进前十名甚至前三名的,仍不乏其人,这类爸爸不妨听听儿童专家的分析:“他们的要求很可能是荒谬和完全不合实际的,以致本来正常的表现也被他们看成孩子努力不够、自己督责不力。”

心灵施暴起源于爸爸本身的“心理发展障碍”,一些爸爸情绪失调,把自己的事业和生活上的烦恼倾注在孩子身上,使孩子得不到正常家庭所应该有的温暖,抹杀了他们的好奇心和上进心。心灵施暴,严重损害孩f心理健康,导致他们成年后社会适应不良,个别受害者甚至会产生心理变态而致道德沦丧,因此,每个爸爸必须力戒这种恶习。

二、利诱许诺孩子

我们常听一些爸爸对孩子说:“如果你考了100分,爸爸就奖励你10块钱”,“如果你当上三好生,就给你买一身好衣裳。”等等,采取利诱许诺的办法来刺激孩子为某件事情作出努力,这种现象在许多家庭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奖励与惩罚被许多爸爸看做是对子女教育的有效手段。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只有合理使用奖励,特别是肯定与赞扬的评价,才有真正的教育价值。使用不当的奖励与惩罚,不但没有教育价值,反而毒害孩子的心灵,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各年龄段的孩子,只要经过意志努力,付出劳动,做出有益的成果来,都应当受到爸爸的及时肯定和赞扬,这种来自爸爸的肯定评价,能有效强化孩子继续做出努力的心理倾向,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进取的愿望。赞扬与奖励有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有利于激发孩子的上进心和自信心,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然而,有的爸爸为了激励孩子好好学习,争取好成绩和好名次,在家庭中对孩子规定了各科奖励办法。有些办法是从企业单位对职工的奖励办法中学来的,其中一些办法对孩子的品德成长产生了不良影响。例如,有的规定不同名次的奖金额,孩子为得奖金考试前拼命突击,为得高分不择手段,考场上作弊,一旦有一科未考好,情绪就一落千丈,自知得不到奖金了,也就不再努力复习功课了。奖金把孩子引向邪路,孩子不再重视平时学习,不再把学习当作自己的职责和义务,不再把学习当作自己取得未来成功的本领准备。

至于惩罚,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只同意使用暂时“取消娱乐的权利”的做法,而另一个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是取消任何惩罚。

我国的教育传统,也不赞成以惩罚作为教育手段。“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的教育民谚,就是一个鲜明的例证。从本质上来说,这不仅不利于良好思想品德形成,也不利于培养孩子奋发向上,好好学习的内驱力,是一种十分错误的做法。

至于许诺,一方面是爸爸向孩子许诺,另一方面是让孩子向爸爸作出某种许诺。有的爸爸用许诺表明自己说话算数,但结果可能会导致孩子产生这样的看法:爸爸没许诺的话是不值得相信的。尤其是许诺以后做不到,更容易给孩子留下爸爸言而无信的印象。至于爸爸迫使孩子为某件事许诺的做法,更是毫无可取之处。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孩子为了避免责打而向爸爸作出某种许诺,如果这个许诺并非出自内心,就等于开了一张“空头支票”。长此以往,就会不自觉地培养出口是心非的恶劣品行。爸爸和孩子的关系应建立在彼此依赖的基础上,不要弄得如同市场作交易一样,处处戒备,时时留心。

三、冗长的说教

冗长的说教不仅无效而且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一些父亲在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时,为了让孩子听明白,讲了一大堆道理,其结果事与愿违。儿童阶段,特别是年龄小的孩子,他们的知识贫乏,阅历不深,对一些道理是弄不懂的,只有针对具体问题,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才能使他们听懂,父亲要富有童心,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从他们的实际出发,回答所提的问题。

四、体罚

“恨铁不成钢”可能是做爸爸的普遍心理。有些素质不太高的爸爸在拿孩子没有办法的时候,往往本能地就会举起封建落后色彩浓厚的大棒,动辄拳脚相加,体罚责骂孩子,轻的把孩子打伤,重的致残致死,给孩子的身心造成极大的损害,甚至留下终生遗憾,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例很多。其实给孩子一定的压力,促使孩子积极上进无疑是正确的,但如果不分青红皂白,整天让孩子生活在棍棒的威胁下,效果会适得其反。爸爸应当学会掌握孩子的心理特点,进行耐心细致的劝说诱导;即使在对孩子十分令人失望的情况下,也要克制自己,不要张口骂人,动手打人。孩子的心灵是纯洁的,也是脆弱的,需要加倍的抚爱和呵护,绝不能让幼小的树苗遭受风雨的摧残。在这方面爸爸尤需提高自身素养和教子艺术。

五、强制孩子盲目服从

父亲往往命令孩子去干什么而不理睬他们是否愿意,如:“喂,放下你手里的活儿,给我倒杯茶来,快点!”或者说:“先不要干×事儿,赶快干×事儿”时,孩子们有时会想不通,为什么中途中止他做这件事,而让他去做另一件他不想做或者一点兴趣也没有的事情,久而久之孩子会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即使他会做这件事情,也会拒绝去做。因此父亲在向孩子吩咐做什么事情时要留有余地,使他们有个思考的过程,不能一锤定音,没有丝毫余地。这是一种严重权力外显型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很不利,父亲要培养孩子独立的自主能力,千万不要事事强制孩子盲目服从。

六、吓唬孩子

时常看到孩子们在不听话或者哭闹时,爸爸就会脱口而出:“大灰狼来了,会把你拖走的。”结果孩子一下子变得哑然无声了,一张小脸露出惊骇的表情,两只眼睛变得惊吓无助而且茫然。看到孩子如此的害怕神情,不禁为这样的爸爸感到可怜。其实这种吓唬只能更使孩子变得自我软弱。爸爸动不动就说些吓唬孩子的话,如:“你再这样,我就打你!”“再不努力学习,爸妈就不要你了。”这样的语言,会引起孩子的不安,甚至会害怕父亲和憎恨父亲。

心理学家认为,恐吓对孩子产生的完全是负面影响效果,在教育子女时,只能耐心地说服教育,而不能吓唬孩子。一说到“不能吓唬”,有的人便认为是对孩子绝不能说“不行”,这是不对的。不能把“吓唬”与“禁止”搞混淆了,对于孩子不能超越的界限和必须禁止的行为,父亲必须对他们说“不行!”必要时也可以进行体罚。而吓唬是指事前就想纠正未来的行动,可孩子的意识总是在当时才有效,所以吓唬也没有用,只能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爸爸,一定不要使用这种有碍于孩子成长的方法。

七、轻蔑孩子

当孩子做了不该做的事或做错事后,爸爸往往会说:“你以为干那种事好吗?丢死人啦”“你真笨!”这种话是有意或无意说的。但对孩子来说却是心灵上的伤害,会把孩子的自信糟蹋得一塌糊涂。

虽然说抚养孩子是对爸爸耐性的锻炼和考验,但更重要的是爸爸要认识到不耐烦的斥责,不得体的话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爸爸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感情,尤其要控制自己的烦恼和不快,冷静耐心地教育子女。

爸爸的责任是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指责孩子笨,只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爸爸要坚持正面教育积极引导,要抽出时间手把手地教孩子做事。当意识到自己说了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话时,要想办法及时弥补,要诚恳地对孩子说:“爸爸有时说话太过分,别把我们气头上的话记在心里,我们觉得很对不起你。”这样不仅可以缓和爸爸与子女之间的紧张关系,同时也给孩子作出了榜样,说了不好的话后要及时向对方道歉,天真无邪的孩子不会和爸爸记仇,很快就会从不快中恢复过来。

爸爸往往并不理解自己的孩子。他们关心的是孩子的衣、食、住、行,以及学业和未来的前途,至于孩子的精神生活、精神需要,他们既不了解也不关心。同样的,子女也并不理解爸爸的一片好心。在这种情况下,爸爸与子女之间经常发生意见分歧。有时争论很激烈。弄得双方都不愉快。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做爸爸的摆出爸爸的架势,压服孩子,往往会激化矛盾,造成严重后果。教育的机智就在于择机而施,做爸爸的应当有必要的忍耐、让步和妥协,教育学家认为没有妥协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问题在于应当研究在哪些问题上可以妥协,在怎样的条件下实现这种妥协。

八、让孩子保证“做好孩子"

保证是一种思维的写照,孩子在做错事情后,父亲给予正确方法的纠正是必要的。但尽量不要粗暴地命令孩子去“保证”下次不犯同样的错误。

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孩子干了坏事,爸爸觉得面子无光,强迫孩子保证下次不再犯,孩子扭不过,只得按父亲说的做了保证,谁知过不多长时间,孩子又做了同样的坏事,这时父亲会暴跳如雷地训斥道,“你刚才不是下了保证吗?”然而对孩子来说,所谓的保证实在是没有意义的,未来的事情要他作出保证,对一个只考虑“现在”事情的孩子实在太勉强了。因为一个聪明的孩子作了保证,反而会被自己破坏了保证的罪恶感所折磨;倘若是一个不太聪明的孩子,甚至会增加他的粗暴行为。

九、越俎代庖

孩子刚入学,正是培养独立生活能力和劳动习惯的最佳时期,但是许多父亲却忽视了这一点,他们过分溺爱孩子,舍不得让孩子做一点事情,总认为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做不好反而会增添麻烦,因而总是习惯于亲自上阵。这样很容易养成孩子的依赖心理和好逸恶劳的思想:

使孩子失去了锻炼的机会,错过了培养生活能力和劳动习惯的最佳时期。当孩子成年之后,社会适应能力就比较差。

“多动症”本是指儿童患有的“脑功能轻微失调症”,其表现为注意力分散,情绪不稳定,活动超常,坐立不安等,这样生理疾病只在少数儿童身上表现出来。然而在家庭教育中,不少爸爸却也染上了一种类似的心理疾病——爸爸“多动症”,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