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家庭医疗保健推拿按摩实用手册
17987900000016

第16章 腧穴取穴定位及所治疗的病症(9)

足太阳膀胱经(67穴)

穴位名称及循行顺序:睛明—攒竹—眉冲—曲差—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天拄—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交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阳—承扶—殷门—浮郄—委阳—委中—附分—魄户—膏盲俞—神堂—噫嘻—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膏门—志室—胞膏—秩边—合阳—承筋—承山—飞扬—跗阳—昆仑—仆参—申脉—金门—京骨—束骨—至阴。

本经脉联系的肌体组织和器官:脑,眼,五脏六腑,背腰部及下肢后侧部。

本经穴位推拿按摩主治病症:与本经脉有联系的肌体组织、五脏六腑中的器官、本经脉循行的四肢、五官出现的各种病症。

本经发病出现的症状:发热恶寒,头痛,鼻出血,鼻塞流涕,目痛流泪,项、背、腰、臀和膝后面至足等膀胱经循行线之肿痛、麻木、知觉下降、肢体发冷等症。

身体组织器官出现的病症:尿频尿急尿痛,遗尿,尿赤,尿血,蓄血发狂。膀胱气绝则遗尿狂言、目反直视等。

(一)睛明

【穴位位置】在面部,目内眦角上方0.1寸处。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眶内缘睑内侧韧带中,深部为眼内直肌;有内眦静、动脉和滑车上下静、动脉,深层上方有眼静、动脉本干;布有滑车上、下神经,深层为眼神经,上方为鼻睫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此穴主治眼睛视物不清,而恢复光明,故称睛明。

本穴是手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阴跷、阳跷之交会穴。

【生理功能】疏经祛风,明目止痛,清热退翳。

【主治病征】一切眼病,如目赤肿痛,内眦痒痛,流泪,目眩,雀目,色盲,青少年假性近视,青光眼,白内障等。

【配伍穴位】配行间治疗夜盲;配臂□、足三里治疗高度近视;配合谷、光明、风池治疗眼病。

【操作手法】解痉类手法(主要包括—指禅推法、揉法、滚法)。

(二)攒竹

【穴位位置】在面部,眉毛内侧端,凹隐处。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有额肌及皱眉肌;当额动、静脉处分有额神经内侧支。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攒指聚集,形容眉毛似竹,所以称此穴为攒竹。

【生理功能】疏经祛风,泻热明目,消肿止痛。

【主治病征】一切眼病,头痛,眉棱骨痛,流泪,目赤肿痛。

【配伍穴位】配合谷、太阳治疗结膜炎;配四白治疗眼皮肌肉痉挛跳动;配丝竹空治疗眉棱骨痛、目赤肿痛;配上星、风池治疗头痛。

【操作手法】解痉类手法(主要包括—指禅推法、揉法、滚法)。

(三)眉冲

【穴位位置】在头部,攒竹直上,入前发际0.5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有额肌;当额静、动脉处;布有额神经内侧支。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因此穴在眉内端直上,膀胱经所冲上头部,所以称此穴为眉冲。

【生理功能】疏经祛风,泻热通窍,消肿止痛。

【主治病征】头痛,眩晕,癫痫,鼻塞,目赤肿痛。

【配伍穴位】配大椎治疗癫痫;配上星、百会、合谷治疗头痛;配通天、迎香治疗鼻塞。

【操作手法】开窍类手法(主要包括击法、弹法、掐法、拍法等)。

(四)曲差

【穴位位置】在头部,神庭穴旁开1.5寸,入发0.5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有额肌;当额静、动脉处;布有额神经内侧支。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曲指弯曲,横出为差,本穴从眉冲穴横出形成经脉弯曲,所以称此穴为曲差。

【生理功能】清热祛风,通窍明目,疏经止痛。

【主治病征】头痛,鼻塞,鼻出血,心中烦闷,视物模糊不清。

【配伍穴位】配合谷、迎香治疗头痛;配合谷、迎香治疗鼻塞、鼻出血;配阳白、睛明治疗眼病。

【操作手法】发散类手法(主要包括点法、压法、拿法)。

(五)五处

【穴位位置】在头部,上星穴旁开1.5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有额肌;当额静、动脉处;布有额神经内侧支。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五指五分,处指停止。该穴距曲差五分,所以称此穴为五处。

【生理功能】疏经祛风,泻热利窍。清眩明目。

【主治病征】头痛,目眩,目不识人,神经疾病,脊柱强挺。

【配伍穴位】配合谷治头痛;配太冲、风池治疗神经疾病;配承光、通天、络却、百会、上星治疗脊柱强挺;配百会治疗目不识人。

【操作手法】开窍类手法(主要包括击法、弹法、掐法、拍法等)。

(六)承光

【穴位位置】在头部,五处穴后1.5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有帽状腱膜;有额动、静脉,颞浅静、动脉及枕静、动脉的吻合网;当额神经外侧支和枕大神经会合支处。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承指受,光指光明,此穴主治眼病而承受光明,所以称此穴为承光。

【主治病征】鼻塞不闻气味,视物模糊不清,鼻多清涕,颜面神经炎,口斜眼歪,发烧。

【配伍穴位】配风池、合谷、百会治疗视物模糊不清;配百会、上星、风府治疗发烧。

【操作手法】发散类手法(主要包括点法、压法、拿法)。

(七)通天

【穴位位置】在头顶部,承光穴后1.5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有帽状腱膜;有颞浅静、动脉和枕静、动脉的吻合网;布有枕大神经分支。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头顶为天,通是通往之意,此穴感传通巅顶,故然通天。

【生理功能】疏经祛风,利窍止痛,舒筋消肿。

【主治病征】头痛,头重头旋,半身不遂,鼻塞,鼻出血,眩晕,目赤肿痛,颜面神经炎,口斜眼歪,项强不能回顾。

【配伍穴位】配四白治疗面神经炎;配合谷、太冲、百会治疗眩晕;配迎香、上迎香治疗鼻塞、鼻出血;配丝竹空、攒竹治疗目赤肿痛。

【操作手法】开窍类手法(主要包括击法、弹法、掐法、拍法等)。

(八)络却

【穴位位置】在头顶部,通天穴后1.5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枕肌停止处;有枕静、动脉分支;布有枕大神经分支。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络指联络,却指去而又还。其脉从巅入络脑,还出,所以称此穴为络却。

【生理功能】疏经祛风,利窍止痛,定志安神。

【主治病征】头痛,眩晕,眼病,神经疾病,半身不遂。

【配伍穴位】配听会治疗眩晕耳鸣;配百会、四神聪、上星治疗神经疾病;配风池治疗眼病。

【操作手法】开窍类手法(主要包括击法、弹法、掐法、拍法等)。

(九)玉枕

【穴位位置】在后头部,脑户穴旁开1.3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有枕肌;有枕静、动脉;布有忱大神经分支。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枕骨名为玉枕,穴在其旁,所以称此穴为玉枕。

【生理功能】疏经祛风,明目止痛,醒脑宁神。

【主治病征】头颈项疼痛,目痛,鼻塞,远视不明。

【配伍穴位】配风池、光明、百会治疗眼病;配天柱治疗头颈项疼痛。

【操作手法】发散类手法(主要包括点法、压法、拿法)。

(十)天柱

【穴位位置】在项部,哑门穴旁开1.3寸,当斜方肌外缘凹陷中。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斜方肌起部,深层为头半棘肌;有枕静、动脉干;布有枕大神经干。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天指头部或上部,穴在后项部,穴处筋肉隆起似柱,所以称此穴为天柱。

【生理功能】疏经祛风,泻热利窍,宁神止痛。

【主治病征】头痛,颈项疼痛,落枕,咽喉肿痛,鼻塞,发烧,肩背痛,神经疾病。

【配伍穴位】配后溪治疗头痛;配昆仑治疗眩晕;配风池治疗颈项疼痛;配少商、隐白、水沟治疗神经疾病。

【操作手法】开窍类手法(主要包括击法、弹法、掐法、拍法等)。

(十一)大杼

【穴位位置】在背上部,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有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最深层为最长肌;有第一肋间静脉后支;布有第一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一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杼原指织布的工具,称机杼。杼骨即第一椎骨,又称大骨,此穴在第一椎骨旁,所以称此穴为大杼。

本穴是八会穴之一。

【生理功能】疏经祛风,健筋利骨,解表清热。

【主治病征】伤寒发烧,头痛,项背痛,骨节疼痛,膝痛不可曲伸,咳嗽,发烧。支气管哮喘,胸闷不舒。

【配伍穴位】配膻中、丰隆治疗哮喘;配心俞治疗胸闷不舒。

【操作手法】发散类手法(主要包括点法、压法、拿法)。

(十二)风门

【穴位位置】在背上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有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深层为最长肌;第二肋间静、动脉后支;布有第二、第三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三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该穴为风邪侵入机体的门户,所以称此穴为风门。

本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督脉之交会穴。

【生理功能】疏经祛风,泻热止咳,解表宣肺。

【主治病征】伤寒,咳嗽,感冒,发烧,头项强痛,背痛,上呼吸道感染。

【配伍穴位】配风池、迎香、通谷治疗感冒;配肺俞、厥阴俞、大杼治疗头项强痛、背痛;配天突治疗咳嗽。

【操作手法】发散类手法(主要包括点法、压法、拿法)。

(十三)肺俞

【穴位位置】在背上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层为最长肌;有第三肋间静、动脉后支;布有第三或第四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三胸神经后支侧支。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肺气在背部输转输注之处,所以称此穴为肺俞。

【生理功能】疏经祛风,理气止咳,宣肺清热。

【主治病征】咳嗽,憋气、哮喘,咳痰带血,肺结核,潮热,盗汗,胸痛,糖尿病,皮肤搔痒,荨麻疹。

【配伍穴位】配尺泽治疗肺炎;配太渊治疗哮喘;配太溪、照海、风门、膏肓俞治疗潮热、盗汗;配膻中治疗胸痛。

【操作手法】发散类手法(主要包括点法、压法、拿法)。

(十四)厥阴俞

【穴位位置】在背上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层为最长肌;有第四肋间静、动脉后支;正当第四或第五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四胸椎神经后支外侧支。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厥阴指心包。手厥阴之气在背部输转输注之处,所以称此穴为厥阴俞。

【生理功能】疏经祛风,止痛安神,宽胸宁心。

【主治病征】心脏疾患,胸中烦闷,咳嗽,心悸,失眠,胃脘疼痛,肋间神经痛。

【操作手法】解痉类手法(主要包括—指禅推法、揉法、滚法)。

(十五)心俞

【穴位位置】在背部,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层为最长肌;有第五肋间静、动脉后支;布有第五或第六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五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与心相应,心脏之气在背部输转输注的部位,所以称此穴为心俞。

【生理功能】疏经理血,宁心安神。

【主治病征】心脏疾患,冠心病,心绞痛,失眠,健忘,心悸,癫痫,小儿心气不足,语迟,神经衰弱。

【配伍穴位】配郄门治疗心动过速。配间使、大陵、百会治疗癫痫;配厥阴俞治疗心脏疾患、心悸。

【操作手法】解痉类手法(主要包括—指禅推法、揉法、滚法)。

(十六)督俞

【穴位位置】在背部,第六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有斜方肌、背阔肌肌腱、最长肌;有第六肋间静、动脉后支,颈横动脉降支;布有肩胛背神经,第六或七胸神经在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六胸神经后支外侧外。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督是督脉,督脉之气在膀胱经脉上输注之处,所以称此穴为督俞。

【生理功能】疏经降逆,利气宽阔,散热止呕。

【主治病征】发热恶寒,气逆打嗝,腹胀肠鸣,心脏疾患,胸中烦闷。

【配伍穴位】配郄门治疗心律不齐;配膈俞、膻中治疗气逆、胸中烦闷;配大肠俞治疗腹胀肠鸣。

【操作手法】解痉类手法(主要包括—指禅推法、揉法、滚法)。

(十七)膈俞

【穴位位置】在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斜方肌下缘,有背阔肌、最长肌;有第七肋间静、动脉后支;布有第七或第八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七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与膈相应,胸膈之气在背部输转输注之处,所以称此穴为膈俞。

本穴是是八会穴之一,血会膈俞。

【生理功能】疏经利膈,理血降逆,宽胸理气。

【主治病征】贫血心痛,肩背痛,胃脘痛,胸满两肋痛,呃逆,呕吐,饮食不下,吐血,风疹。

【配伍穴位】配足三里治疗贫血。配曲池、血海治疗风疹;配膻中、胃俞治疗呃逆、呕吐。

【操作手法】解痉类手法(主要包括—指禅推法、揉法、滚法)。

(十八)肝俞

【穴位位置】在背下部,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