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家庭医疗保健推拿按摩实用手册
17987900000017

第17章 腧穴取穴定位及所治疗的病症(10)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背阔肌、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第九肋间静、动脉分支;布有第九或第十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九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与肝相应,肝脏之气在背部输转输注之处,所以称此穴为肝俞。

【生理功能】疏经理气,调肝利胆,养血明目。

【主治病征】肝病,黄疸,胁肋疼痛,眩晕,夜盲,神经疾病,目赤肿痛,急慢性肝炎,胆囊炎。

【配伍穴位】配大椎、足三里治疗慢性肝炎;配胆俞、膈俞、脾俞治疗黄疸;配太冲、期门治疗胁肋疼痛。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

(十九)胆俞

【穴位位置】在背下部,在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背阔肌,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第十肋间静、动脉后支;布有第十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十胸神经后支的外侧支。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与胆相应,胆腑之气在背部输转输注之处,所以称此穴为胆俞。

【生理功能】疏经利胆,理气宽胸,降逆止呕。

【主治病征】黄疸,口苦,胸胁痛,背痛,急慢性肝炎,胆囊炎。

【配伍穴位】配章门治疗胆囊炎;配肝俞,心俞治疗胸胁痛,配脾俞治疗黄疸。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

(二十)脾俞

【穴位位置】在背下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背阔肌、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第十一肋间静、动脉后支;布有第十一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十一胸神经后支肌支。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与脾相应,脾脏之气在背部输转输注之处,所以称此穴为脾俞。

【生理功能】疏经健脾,利湿止泻,调理脾胃。

【主治病征】脾胃不和,消化不良,腹胀肠鸣,泄泻,水肿,痢疾,胃下垂,糖尿病。

【配伍穴位】配胃俞治疗消化不良;配三阴交、肾俞治疗糖尿病;配三阴交、中极治疗水肿;配上巨虚、下巨虚治疗泄泻。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

(二十一)胃俞

【穴位位置】在背下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腰背筋膜、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肋下静、动脉后支;布有第十二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十一胸神经后支的肌支。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与胃相应,胃腑之气在背部输转输注之处,所以称此穴为胃俞。

【生理功能】疏经健胃,理气消积。

【主治病征】胃脘痛,呕吐,腹胀,消化不良,小儿瘦弱,多食或不进饮食,痢疾。

【配伍穴位】配肾俞治疗不进饮食;配阴陵泉治疗痢疾;配中脘、足三里治疗胃脘痛、呕吐;配脾俞、三焦俞治疗消化不良。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

(二十二)三焦俞

【穴位位置】在腰部,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腰背筋膜、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第一腰静、动脉后支;布有第十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一腰神经后支的外侧支。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与三焦相应,三焦腑气在背部输转输注之处,所以称此穴为三焦俞。

【生理功能】疏经理气,调理三焦,行气化瘀。

【主治病征】腹痛,泄泻,肾炎,水肿,腹胀肠鸣,水谷不化,食欲不振,腰背痛不能仰俯。

【配伍穴位】配三阴交、肾俞治疗肾炎;配中极、水分治疗水肿;配足三里治疗肠炎、痢疾。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

(二十三)肾俞

【穴位位置】在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腰背筋膜、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第二腰静、动脉后支;布有第一腰神经后支的外侧支,深层为第一腰丛。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与肾相应,是肾脏之气在腰部输转输注之处,所以称此穴为肾俞。

【生理功能】疏经益气,调理下焦,补肾益精。

【主治病征】肾虚,遗精,阳痿,遗尿,水肿,耳鸣,耳聋,月经不调,白带,腰痛腰寒。

【配伍穴位】腰肌劳损配委中;糖尿病配三阴交;配气海、气海俞、关元治疗阳痿;配关元俞、三焦俞治疗腰痛。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

(二十四)气海俞

【穴位位置】在腰部,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腰背筋膜、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第二腰静、动脉后支;布有第二腰神经后支的外侧支,深层为第一腰丛。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与任脉气海穴相应,是元气在腰部输转之处,所以称此穴为气海俞。

【生理功能】疏经止痛,壮腰益肾,调经活络。

【主治病征】腰背痛,痛经,痔漏,功能性子宫出血。

【配伍穴位】配关元、三阴交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配腰俞治疗痔疮;配肾俞治疗腰痛。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

(二十五)大肠俞

【穴位位置】在腰部,在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腰背筋膜、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第四腰静、动脉后支;布有第三腰神经皮支,深层为腰丛。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与大肠相应,是大肠之气在腰部输转之处,所以称此穴为大肠俞。

【生理功能】疏经止痛,调理肠道,行气利腿。

【主治病征】腰痛,腹胀肠鸣,泄泻,便秘,脱肛,小儿消化不良,阑尾炎。

【配伍穴位】配天枢治疗肠鸣腹胀;配次髎、腰俞治疗泄泻、便秘;配肾俞治疗腰痛。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

(二十六)关元俞

【穴位位置】在腰下部,第五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有骶棘肌;有腰最下静、动脉后支的内侧支;布有第五腰神经后支。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与关元穴相应,是元气在腰部输转之处,所以称此穴为关元俞。

【生理功能】疏经益气,调理下焦,益肾健腰。

【主治病征】腰肌劳损,腰痛,腹胀,泄泻,遗尿,糖尿病,肾虚,慢性肠炎,慢性盆腔炎,糖尿病。

【配伍穴位】配殷门治疗腰肌劳损;配脾俞、胃俞、肾俞治疗糖尿病;配膀胱俞治疗遗尿;配三阴交治疗盆腔炎。

【操作手法】解痉类手法(主要包括—指禅推法、揉法、滚法)。

(二十七)小肠俞

【穴位位置】在骶部,第一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骶棘肌起始部和臀大肌起始部之间;有骶外侧静、动脉后支;布有第五腰神经后支。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与小肠相应,小肠之气在骶部输转之处,所以称此穴为小肠俞。

【生理功能】疏经利水,调理下焦,清利湿热。

【主治病征】小便赤涩、不通,遗尿,尿痛,泄泻,便秘,腰脊强痛,赤白带下,盆腔炎。

【配伍穴位】配阴陵泉、中极治疗小便赤涩;配膀胱俞治疗遗尿、尿频尿急尿痛;配肾俞、脾俞治疗泄泻;配关元、三阴交治疗盆腔炎。

【操作手法】解痉类手法(主要包括—指禅推法、揉法、滚法)。

(二十八)膀胱俞

【穴位位置】在骶部,第二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骶棘肌起始部和臀大肌起始部之间;有骶外侧静、动脉后支;布有臀中皮神经分支。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与膀胱相应,膀胱之气在骶部输转之处,所以称此穴为膀胱俞。

【生理功能】疏经利水,调理下焦;舒筋活络。

【主治病征】小便不通,遗尿,小腹胀痛,遗精,腰骶痛,腰肌劳损,盆腔炎。

【配伍穴位】配承山治疗腰骶痛;配关元俞治疗遗精、小腹胀痛;配中极治疗遗尿。

【操作手法】解痉类手法(主要包括—指禅推法、揉法、滚法)。

(二十九)中膂俞

【穴位位置】在骶部,第三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有臀大肌,深层为骶结节韧带起始部;当臀下静、动脉的分支处;布有臀下皮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膂指挟脊肌肉,穴在其中,所以称此穴为中膂俞。

【生理功能】疏经祛风,理气止痛,益肾健腰。

【主治病征】腰骶强痛不能仰俯,小肠疝气,肾虚,痢疾,糖尿病,坐骨神经痛。

【配伍穴位】配委中治疗腰骶强痛不能抑俯;配次髎治疗疝气;配脾俞治疗糖尿病。

【操作手法】解痉类手法(主要包括—指禅推法、揉法、滚法)。

(三十)白环俞

【穴位位置】在骶部,第四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臀大肌,骶结节韧带下内缘;有臀下静、动脉,深层为阴部内静、动脉;布有臀下皮神经,深层为阴部神绎。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结丹处(丹田)称为玉环,此穴为丹田之气输转之处,所以称此穴为白环俞。

【生理功能】疏经益气,调理下焦,益肾调经。

【主治病征】腰脊痛,小肠疝气,遗精,遗尿,月经不调,腰骶痛,小儿麻痹后遗症,下肢瘫痪。

【配伍穴位】配三阴交治疗痛经;配关元穴治疗腰骶部冷痛、遗精;配次髎治疗月经不调。

【操作手法】解痉类手法(主要包括—指禅推法、揉法、滚法)。

(三十一)上髎

【穴位位置】在骶部,第一骶后孔中。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骶棘肌起始部;当骶外侧静、动脉后支处;布有第一骶神经后支。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髎指骨之孔,穴在第一骶后孔,所以称此穴为上髎。

【生理功能】疏经止痛,调理下焦,益肾调经。

【主治病征】腰骶痛,尿频尿急尿痛,月经不调,赤白带下,中气下陷,冲任不能固摄,阴部坠胀疼痛,阳痿,遗精,慢性盆腔炎,不孕症,脚膝行动不利。

【配伍穴位】配血海治疗行动不利;配次髎治疗阳痿;配天枢治疗中气下陷,冲任不能固摄;阴部坠胀疼痛。

【操作手法】解痉类手法(主要包括—指禅推法、揉法、滚法)。

(三十二)次髎

【穴位位置】在骶部,第二骶后孔中。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有臀大肌起始部;当骶外侧静、动脉后支处,为第二骶神经后支通过处。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穴在第二骶后孔,所以称此穴为次髎。

【生理功能】疏经止痛,调理下焦,强腰健肾。

【主治病征】腰骶部痛,小肠疝气,月经不调,痛经,白带,阴部疼痛,小便短赤,盆腔炎,肠鸣腹泻,下肢麻木、浮肿。

【配伍穴位】配殷门治疗腰骶部痛;有配关元治疗带下腹泄;配归来治疗痛经。

【操作手法】解痉类手法(主要包括—指禅推法、揉法、滚法)。

(三十三)中髎

【穴位位置】在骶部,第三骶后孔中。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臀大肌起始部,当骶外侧静、动脉后支处;为第三骶神经后支通过处。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穴在第三骶后孔,所以称此穴为中髎。

【生理功能】疏经止痛,调理下焦,强壮腰膝。

【主治病征】腰骶部疼痛,尿频尿急尿痛,泄泻,便秘,月经不调,白带,不孕症,盆腔炎。

【配伍穴位】配中极、曲泉治疗尿急尿频尿痛;配血海、三阴交治疗月经不调;配肾俞治疗腰痛。

【操作手法】解痉类手法(主要包括—指禅推法、揉法、滚法)。

(三十四)下髎

【穴位位置】在骶部,第四骶后孔中。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臀大肌起始部;有臀大静、动脉分支;当第四骶神经后支通过处。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穴在第四骶后孔而居下,所以称此穴为下髎。

【生理功能】疏经止痛,调理下焦,强壮腰膝。

【主治病征】腰痛不得转侧,小腹痛,尿频尿急尿痛,便秘,肠鸣泄泻,白带过多,盆腔炎。

【配伍穴位】配足三里、天枢治疗肠口鸟泻三世;配气海治疗小腹痛;配肾俞治疗腰痛。

【操作手法】解痉类手法(主要包括—指禅推法、揉法、滚法)。

(三十五)会阳

【穴位位置】在骶部,尾骨尖旁开0.5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有臀大肌;有臀下静、动脉分支;布有尾骨神经,深部有阴部神经干。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穴属膀胱经,又是督脉之气所发,二者皆属阳,所以称此穴为会阳。

【生理功能】疏经止血,调理下焦,益肾止带。

【主治病征】阴部湿汗搔痒,便血,痔疾,阳痿,赤白带下,泄泻。

【配伍穴位】配承山治疗脱肛;配腰俞治疗痔疾;配命门治疗阳痿。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

(三十六)承扶

【穴位位置】在大腿后面的上部,臀横纹正中央。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臀大肌缘,有坐骨神经伴行的静、动脉;布有股后皮神经,深层为坐骨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承指承受,扶指支持。该穴位于大腿根部,承受支持人体重力,所以称此穴为承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