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家庭医疗保健推拿按摩实用手册
17987900000020

第20章 腧穴取穴定位及所治疗的病症(13)

【配伍穴位】配肾俞、肺俞治疗咳喘;配太溪、水泉治疗足跟疼痛;配照海治疗视物模糊不清。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

(五)水泉

【穴位位置】在足跟内侧,太溪穴直下1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足跟腱附着部的内前缘;有胫后动脉的根内侧支;分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当胫神经的跟骨内侧神经经过处。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溪水过然谷注太溪,从上而转注于此穴,比喻为肾水所生之泉,所以称此穴为水泉。

本穴是足少阴肾经之郄穴。

【生理功能】疏经利水,调理下焦,益肾调经。

【主治病征】尿频尿急尿痛,月经不调,痛经,中气下陷,冲任不能固摄,阴部坠胀疼痛,阴部搔痒,视物模糊不清。

【配伍穴位】配中极治疗尿频尿急尿痛;配归来治疗中气下陷,冲任不能固摄,阴部坠胀疼痛;配三阴交治疗月经不调。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

(六)照海

【穴位位置】在足内侧,内踝下缘凹陷中。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内踝下方,趾外展肌止点,后下方为胫后静、动脉;布有小腿内侧神经本干。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照者光明所及,海者百川所归,此穴主治眼病之广似海,所以称此穴为照海。

本穴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跷脉。

【生理功能】疏经益阴,明目安神,通调水道。

【主治病征】眼病,肾病,月经不调,尿闭,神经疾病,精神疾患。

【配伍穴位】配列缺、大溪、肾俞治疗肾炎。配光明治疗眼病;配中极治疗尿闭。

【操作手法】发散类手法(主要包括点法、压法、拿法)。

(七)复溜

【穴位位置】在小腿前内侧面的下部,太溪穴上2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胫骨后方,比目鱼肌下方移行于跟腱外之内侧;深层前方有胫后动、静脉;布有腓肠内侧皮神经和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前方为胫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反回为复,水流很急为溜,肾经至太溪非直上而复从内踝后2寸处溜至此穴,所以称此穴为复溜。

本穴是足少阴肾经之经穴。

【主治病征】腹胀如鼓,四肢肿胀,肾炎水肿,泄泻肠鸣,糖尿病,遗精,泌尿系感染,足部发凉、感觉下降,盗汗,发烧,高烧不退。

【配伍穴位】配肾俞、三阴交、内关治疗肾炎水肿;配合谷治疗高烧不退、不发汗;配足三里治疗腿肿,足部发凉、感觉下降。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

(八)交信

【穴位位置】在小腿前内侧面的下部,复溜穴前0.5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胫骨内缘后方,趾长屈肌中,深层为胫后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部为胫神经本干。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古代以仁、义、礼、智、信五德配五行,信对应土,脾经属土,本经从此交会于三阴交穴,所以称此穴为交信。

【生理功能】疏经止痛,调理下焦,益肾调经。

【主治病征】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带下,中气下陷,冲任不能固摄,阴部坠胀疼痛,泄泻,便秘,睾丸肿痛,子宫脱垂。

【配伍穴位】配三阴交、太溪治疗月经不调;配归来治疗中气下陷,冲任不能固摄,阴部坠胀疼痛;配支沟治疗便秘。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

(九)筑宾

【穴位位置】在小腿前内侧面的中部,太溪穴直上5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腓肠肌内侧肌腹下方移行于跟腱外,下方为比目鱼肌;深部有胫后动、静脉;布有腓肠内侧皮神经和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胫神经本干。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筑愿意指筑墙,形容坚实,宾音同髌,穴当腓肠肌坚实之肌腹下端,有支持膝部之意,所以称此穴为筑宾。

本穴是阴维脉之郄穴。

【生理功能】疏经止痛,镇静安神,益肾强筋。

【主治病征】腿软无力,下肢肿痛,神经疾病,呕吐涎沫,肾炎,膀胱炎,小肠疝气。

【配伍穴位】配鸠尾、中脘治疗神经疾病;配隐白、阴陵泉治疗呕吐涎沫;配阴交、归来治疗疝气。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

(十)阴谷

【穴位位置】在膝部内侧,屈膝,窝内侧,当半腿肌与半膜肌之间。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胫骨内踝后方,半腱肌腱和半膜肌腱之间;有膝上内侧动、静脉;布有股内侧皮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内侧称阴,凹陷处比喻为谷,穴居窝内凹陷,所以称此穴为阴谷。

本穴是足少阴肾经之合穴。

【生理功能】疏经止痛,调理下焦。益肾兴阳。

【主治病征】阳痿,小肠疝气,尿频尿急尿痛,功能性子宫出血带下,膝痛。

【配伍穴位】配膝眼治疗膝关节炎;配陷白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配肾俞关元、三阴交治疗阳痿。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

(十一)横骨

【穴位位置】在下腹部,脐下5寸,曲骨穴旁开0.5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有腹内外斜肌腱膜、腹横肌腱膜及腹直肌,当锥状肌外缘;有腹壁下动、静脉;布有髂腹下神经分支。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耻骨古代称横骨,穴在其上方,所以称此穴为横骨

本穴是足少阴肾经、冲脉之交会穴

【生理功能】疏经益肾,调理下焦,利水止痛。

【主治病征】小腹胀痛,遗精,阳痿,遗尿,外生殖器肿痛,尿频尿急尿痛,盆腔炎,附件炎,目赤肿痛。

【配伍穴位】配会阴次廖、关元治疗遗精,阳痿;配关元、中极治疗小腹胀痛、尿频尿急尿痛。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

(十二)大赫

【穴位位置】在下腹部,脐下4寸,中极穴旁开0.5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腹内、外斜肌腱膜,腹横肌腱膜及腹直肌中;有腹壁下动、静脉的肌支;布有第十二肋间神经及髂腹下神经的分支。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赫是显赫之意,穴居处内临子宫,妇女妊娠后此处突起显而易见,所以称此穴为大赫。

本穴是足少阴肾经、冲脉之交会穴。

【生理功能】疏经益肾,调理下焦。固精止带。

【主治病征】小腹急胀疼痛,遗精,阳痿,阴器短缩,中气下陷,冲任不能固摄,阴部坠胀疼痛,阴茎涩痛,赤白带下,不孕症

【配伍穴位】配三阴交、关元治疗不孕症;配曲骨、横骨治疗阴茎涩痛;配复溜治疗遗精、阳痿。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

(十三)气穴

【穴位位置】在下腹部,脐下3寸,关元穴旁开0.5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腹内、外斜肌腱膜,腹横肌腱膜及腹直肌中;有腹壁下动、静脉的肌支;布有第十三肋间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气出丹田,穴在关元穴之旁,是元气聚集之处,所以称此穴为气穴。

本穴是足少阴肾经、冲脉之交会穴。

【生理功能】疏经益气,调理下焦,补肾填精。

【主治病征】小腹逆气引两肋疼痛,经闭,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赤白带下,宫冷不孕,尿频尿急尿痛,泄泻,目赤肿痛。

【配伍穴位】配肾俞、三阴交、关元治月经不调、不孕症;配肾俞、次髎、隐白治疗经闭;配带脉治疗带下症。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

(十四)四满

【穴位位置】在下腹部,脐下2寸,石门穴旁开0.5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腹内、外斜肌腱膜,腹横肌腱膜及腹直肌中;有腹壁下动、静脉的肌支;布有十一肋间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此穴主治脐下积聚等满实症四种,所以称此穴为四满。

本穴是足少阴肾经、冲脉之交会穴。

【生理功能】疏经利水,消胀散结,清热止遗。

【主治病征】脐下积聚肿块,腹痛,不孕,经闭,遗精,脐下切痛,月经不调,小便不禁,目内眦赤痛。

【配伍穴位】配关元、次髎治疗遗精,不孕;配关元、天枢、气穴治疗腹中肿块;配脾俞、三焦俞治疗腹中积聚、脐下切痛。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

(十五)中注

【穴位位置】在下腹部,脐下1寸;阴交穴旁开0.5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腹内、外斜肌腱膜,腹横肌腱膜及腹直肌中;有腹壁下动、静脉的肌支;布有第十肋间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肾脉并冲脉而行,于腹中阴交穴处交注于胞中,所以称此穴为中注。

本穴是足少阴肾经、中脉之交会穴。

【生理功能】疏经止痛,益肾理肠,补益肝肾。

【主治病征】小腹热,月经不调,小便淋涩,腹痛,便秘,目内眦赤痛。

【配伍穴位】配三阴交治疗附件炎;配气海治疗腹痛;配肓俞、太白、支沟治疗便秘。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

(十六)肓俞

【穴位位置】在中腹部,脐旁0.5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腹内、外斜肌腱膜,腹横肌腱膜及腹直肌中;有腹壁下动、静脉的肌支;布有第十肋间神经(内部为小肠)。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肓指腹膜,意指肓膜之俞,所以称此穴为肓俞。

本穴是足少阴肾经、冲脉之交会穴。

【生理功能】疏经理气,调理胃肠,益肾健脾。

【主治病征】腹痛,腹胀,呕吐,便秘,小肠疝气,目内眦赤痛。

【配伍穴位】配中注、浮郄治疗便秘;配中脘治腹胀;配足三里治疗呕吐。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

(十七)商曲

【穴位位置】在上腹部,脐上2寸,下脘穴旁开0.5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腹直肌内缘;有腹壁上、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九肋间神经(左右各当胃幽门部)。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大肠属金,其音应商,曲是弯曲之意,此穴内应大肠横风处,所以称此穴为商曲,

本穴是足少阴肾经、冲脉之交会穴。

【生理功能】疏经散结,调理胃肠,健脾化湿。

【主治病征】腹痛,腹中积聚切痛,泄泻,便秘,目内眦赤痛。

【配伍穴位】胃痉挛配灵台;配气穴、气海、血海治疗腹中积聚;配中脘、天枢治疗便秘、泄泻。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

(十八)石关

【穴位位置】在上腹部,脐上3寸,建里穴旁开0.5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腹直肌内缘;有腹壁上、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九肋间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坚实为石,不通为关。该穴主治便秘、不孕等症,所以称此穴为石关。

本穴是足少阴肾经、冲脉之交会穴。

【生理功能】疏经理气,通腑散结,滋阴补肾。

【主治病征】脾胃虚寒,消化不良,呕逆噫气,便秘,腹痛,月经不调,不孕,目内眦赤痛。

【配伍穴位】配胃俞、建里治疗脾胃虚寒;配中脘、阴都、天枢治疗腹痛、便秘;配石门治疗不孕症。

【操作手法】解痉类手法(主要包括—指禅推法、揉法、滚法)。

(十九)阴都

【穴位位置】在上腹部,脐上4寸,中脘穴旁开0.5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腹直肌内缘;有腹壁上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八肋间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穴属肾经称阴,汇聚居处为都,故为阴都。

本穴是足少阴肾经、冲脉之交会穴。

【生理功能】疏经理气,通腑理肠,和胃疏肝。

【主治病征】肋下热痛,腹胀,心烦,哮喘,不孕,目内眦赤痛。

【配伍穴位】配定喘、内关治疗哮喘;配中脘治疗腹胀;配石门治疗不孕症。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

(二十)通谷

【穴位位置】在上腹部,脐上5寸,上脘穴旁开0.5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腹直肌内缘;有腹壁上、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七肋间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穴在胃脘部,为食物所通行之处乐为通,肉之大会比喻为谷,所以称此穴为通谷。

本穴是足少阴肾经、冲脉之交会穴。

【生理功能】降逆止呕疏经止痛,调理胃肠。

【主治病征】面神经炎、口斜眼歪,胸满肋痛,腹痛,腹胀,呕吐,脾胃虚弱,消化不良,急、慢性胃炎。

【配伍穴位】配足三里、天枢治疗消化不良;配脾俞、胃俞、足三里治疗呕吐;配中脘、天枢治疗腹胀。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

(二十一)幽门

【穴位位置】在上腹部,脐上6寸,巨阙穴旁开0.5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腹直肌内缘;有腹壁上、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七肋间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胃之下口称幽门,此穴位于胃脘部与之相关,所以称此穴为幽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