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家庭医疗保健推拿按摩实用手册
17987900000024

第24章 腧穴取穴定位及所治疗的病症(17)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白是光明,头额为阳,穴居额部有明目作用,所以称此穴为阳白。

本穴是足少阳胆经、阳维之交会穴。

【生理功能】疏经祛风,泻热明目,清头安神。

【主治病征】头痛,眼红肿疼痛,面瘫,眼皮肌肉痉挛跳动,角膜痒痛,近视,夜盲。

【配伍穴位】配太阳、牵正、颊车治疗面瘫;配肝俞、肾俞、风池、晴明治疗眼病;配地仓、颊车治疗面瘫。

【操作手法】发散类手法(主要包括点法、压法、拿法)。

(十五)头临泣

【穴位位置】在头部,阳白穴直上,入发际0.5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额肌中;有额静、动脉;布有额神经内,外侧支会合支。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临指从上而下,泣指流泪,穴位于头部目上方治眼病,所以称此穴为头临泣。

本穴是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阳维之交会穴。

【生理功能】疏经祛风,明目止痛,清头安神。

【主治病征】目外眦疼痛,头痛,视物模糊,迎风流泪,鼻塞,小儿惊风、抽搐。

【配伍穴位】配头维、承泣治目外毗疼痛;配承泣治疗迎风流泪;配足临泣治疗视物模糊;配迎香治疗鼻塞。

【操作手法】发散类手法(主要包括点法、压法、拿法)。

(十六)目窗

【穴位位置】在头部,在头临泣后1寸,当头临泣与风池之连线上取之。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帽状腱膜中;有颞浅静、动脉额支;布有额神经内,外侧支会合支。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目指眼,窗指天窗,此穴能明目开窍,故称天窗。

本穴是足少阳胆经、阳维之交会穴。

【生理功能】疏经祛风,泻热明目,洛络消肿。

【主治病征】白内障,头痛,目眩,目生云翳,视物模糊,双眼红肿,青光眼,近视,鼻塞,头面浮肿,神经疾病。

【配伍穴位】配天冲、风池治疗头痛;配瞳子髎、攒竹、阳白治疗眼病;配迎香治疗鼻塞。

【操作手法】发散类手法(主要包括点法、压法、拿法)。

(十七)正营

【穴位位置】在头部,目窗穴后1寸,当头临泣与风池之连线上取之。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帽状腱膜中;有颞浅静、动脉顶支和枕静、动脉吻合网;布有额神经和枕大神经会合支。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正指遇,营指集结,此穴属足少阳胆经,而阳维脉在此相集结,所以称此穴为正营。

本穴是足少阳胆经、阳维之交会穴。

【生理功能】疏经祛风,益脑止痛,清头利齿。

【主治病征】偏头痛,眩晕,牙疼上火,耳痛耳鸣。

【配伍穴位】配内关、风池治疗眩晕;配百会、风府、上星治疗耳痛耳鸣;配率谷治疗偏头痛。

【操作手法】发散类手法(主要包括点法、压法、拿法)。

(十八)承灵

【穴位位置】在头顶部,正营穴后1.5寸,头临泣与风池穴连线上。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帽状腱膜中;有枕静、动脉分支;布有枕大神经分支。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承指承受,灵是脑之元神,此穴主治头部病症,所以称此穴为承灵。

本穴是足少阳胆经、阳维之交会穴。

【生理功能】疏经祛风,健脑止痛,清头明目。

【主治病征】伤风头痛,鼻出血,鼻塞,眼痛眼花。

【配伍穴位】配迎香、合谷治疗鼻塞、鼻出血;配正营、脑空、风池治疗头痛;配瞳子髎治疗眼花眼痛。

【操作手法】发散类手法(主要包括点法、压法、拿法)。

(十九)脑空

【穴位位置】在头后部,风池穴直上1.5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枕肌中;有枕静、动脉分支;布有枕大神经分支。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空有凹陷之意,穴在脑户旁,枕骨外下凹陷中,所以称此穴为脑空。

本穴是足少阳胆经、阳维之交会穴。

【生理功能】疏经祛风,利窍止痛,行气活血。

【主治病征】头痛不可忍,项强,目眩,神经疾患。

【配伍穴位】配目窗、正营、承灵治疗瘫狂痫;配天柱、肩井、风池治疗剧烈头痛。

【操作手法】解痉类手法(主要包括—指禅推法、揉法、滚法)。

(二十)风池

【穴位位置】在项部,项后枕骨下两侧凹现处。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胸乳肌和斜方肌停止部的凹陷中,深层为头夹肌;有枕动、静脉分支;布有枕小神经分支。

本穴是足少阳胆经、阳维之交会穴。

【生理功能】疏经祛风,明目止痛,解表清热。

【主治病征】头项强痛,目生云翳,视物模糊,双眼红肿,鼻出血,耳痛耳鸣,癫痫,甲状腺肿大,疟疾,发烧,中风不语、颜面神经炎,口斜眼歪。

【配伍穴位】配太阳、太冲、合谷、大椎治疗头项强痛;配睛明治疗眼病;配风府治疗中风不语、颜面神经炎,口斜眼歪。

【操作手法】发散类手法(主要包括点法、压法、拿法),解痉类手法(主要包括—指禅推法、揉法、滚法)。

(二十一)肩井

【穴位位置】在肩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中点。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有斜方肌,深层为肩胛提肌与冈上肌;有颈横静、动脉;布有腋神经分支,深层上方为桡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穴位于肩凹陷处似井,所以称此穴为肩井。

本穴是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阳维之交会穴。

【生理功能】疏经祛风,理血通乳,散结止痛。

【主治病征】中风气塞,痰唾上涌,颈项疼痛,肩背痛,颈、腋淋巴结结核、肿痛,难产,急、慢性乳腺炎,乳汁分泌不足证,小儿麻痹后遗症。

【配伍穴位】配曲池、肩髃治疗肩周炎;配膻中、乳根治疗急、慢性乳腺炎;配合谷、足三里、三阴交治疗难产;配少泽治疗乳汁分泌不足症。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

(二十二)渊腋

【穴位位置】在侧胸部,举臂,腋中线上,第四肋间隙。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有前锯肌和肋间内、外肌;有胸腹壁静脉,胸外侧静、动脉;布有第四肋间神经外侧皮支,胸长神经分支。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渊指深的意思,腋是腋窝下,此穴深藏在腋窝下,所以称此穴为渊腋。

【生理功能】疏经理气,行血止痛,清热化痰。

【主治病征】胸满无力,颈、腋淋巴结结核、肿痛,胁肋疼痛,臂痛不举。

【配伍穴位】配内关治胁肋疼痛;配辄筋、期门治疗颈、腋淋巴结结核、肿痛;配肝俞、肺俞治疗胸满。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

(二十三)辄筋

【穴位位置】在侧胸部,渊腋穴前1寸,第四肋间隙。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胸大肌外缘,有前锯肌,肋间内、外肌;有胸外侧静、动脉及第四肋间静、动脉;布有第四肋间神经外侧皮支。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车之两倚日辄,其形弯曲如肋骨,穴居肋间,所以称此穴为辄筋。

【生理功能】疏经理气,平喘降逆,宽胸止痛。

【主治病征】胸满,憋气、哮喘,颈、腋淋巴结结核、肿痛,胁肋疼痛,呕吐宿汁,吞酸。

【配伍穴位】配交沟、阳陵泉治疗胸满、胁肋疼痛;配风门、肺俞治疗憋气、哮喘。

【操作手法】发散类手法(主要包括点法、压法、拿法),解痉类手法(主要包括—指禅推法、揉法、滚法)。

(二十四)日月

【穴位位置】在上腹部,乳头下方,第七肋间隙取穴。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腹外斜肌腱膜中,有腹内斜肌、腹横肌;有第七肌间静、动脉;布有第七肋间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胆主决断,决断务求其明,日月为明,所以称此穴为日月。

本穴是足少阳胆经、太阴之交会穴。

【生理功能】疏经理气,降逆利胆,和胃疏肝。

【主治病征】呕吐,吞酸,呃逆,胁肋疼痛,肝病,黄疸,胃溃疡。

【配伍穴位】配期门、章门治疗呃逆、黄疸;配胆俞治疗胁肋疼痛。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

(二十五)京门

【穴位位置】在侧腰部,第十二肋端。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有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及腹横肌;有第十一肋间静、动脉;布有第十一肋间神经。

【穴意阐释】京指京都,意指重要,门指门户,该穴为肾之募,主治水道不利,为水道之门户,所以称此穴为京门。

【生理功能】疏经益肾,调经止带,清利湿热。

【主治病征】腰痛,髋关节疼痛,肾炎,腹胀,尿黄,泻泄,胁肋痛,小肠疝气。

【配伍穴位】配关元、大敦治疗疝气;配天枢、阳陵泉治疗腹胀、泄泻;配日月、胆俞治疗胁肋疼痛。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

(二十六)带脉

【穴位位置】在侧腹部,章门穴直下平脐处。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有腹内、外斜肌,腹横肌;有第十二肋间静、动脉;布有第十二肋间神经(骨部右为升结肠,左为降结肠)。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穴居季胁部,为带脉之气所过处,所以称此穴为带脉。

本穴是足少阳胆经、带脉之交会穴。

【生理功能】疏经理血,通利下焦,固脱止带。

【主治病征】经闭腹痛,月经不调,赤白带下,小肠疝气,子宫脱垂,附件炎,盆腔炎,胁肋痛,腰部寒凉。

【配伍穴位】配血海、三阴交治疗小腹痛、赤白带下;配血海、肾俞、关元治疗月经不调,配关元、大敦治疗小肠疝气。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

(二十七)五枢

【穴位位置】在侧腹部,髂前上棘前0.5寸,平关元穴。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髂前上棘前内侧,有腹内、外斜肌,腹横肌;有旋髂浅、深动脉和静脉;布有髂腹下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五是五方,有纵横交错之意,枢是枢纽,穴居髋关节转枢部,是经脉纵横交错之处,所以称此穴为五枢。

本穴是足少阳胆经、带脉之交会穴。

【生理功能】疏经理血,通利下焦,补虚益旰。

【主治病征】阴缩入腹,小腹痛,小肠疝气,赤白带下,便秘,月经不调,子宫内膜炎,睾丸炎。

【配伍穴位】配太冲、曲泉治疗睾丸炎;配大敦、太中治疗小肠疝气;配水道、丰隆治疗便秘。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

(二十八)维道

【穴位位置】在侧腹部,五枢穴前下0.5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有腹内、外斜肌,腹横肌;有旋髂浅、深动脉和静脉;布有髂腹股沟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维有联系之意,道是道路,穴为胆经与带脉交会处,所以称此穴为维道。

本穴是足少阳胆经、带脉之交会穴。

【生理功能】疏经理气,通利下焦,调理冲任。

【主治病征】小腹痛,小肠疝气,赤白带下,中气下陷,冲任不能固摄,阴部坠胀疼痛,肾炎,盆腔炎,子宫脱垂,附件炎。

【配伍穴位】配关元、中极、大敦治疗疝气;配归来治疗中气下陷,冲任不能固摄,阴部坠胀疼痛。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

(二十九)居髎

【穴位位置】在髋部,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连线的中点。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浅层为阔筋膜张肌,深部为股外侧肌;有旋髂浅静、动脉分支及旋股外静、动脉分支;布有股外侧皮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居即是所在处,髎指骨隙,该穴在髋关节的凹陷处,所以称此穴为居髎。

本穴是足少阳胆经、阳跷之交会穴。

【生理功能】疏经祛风,理气止痛,清热利湿。

【主治病征】腰痛,小肠疝气,下肢麻木疼痛,月经不调,膀胱炎。

【配伍穴位】配环跳、风市、阳陵泉治疗下肢麻木、浮肿;配复溜、大敦治疗疝气。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

(三十)环跳

【穴位位置】在臀外侧下部,股骨大转子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折点处。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臀大肌、梨状肌下缘;内侧为臀下静、动脉;布有臀下皮神经,深部正当坐骨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跳跃时屈膝屈髋成环曲,此穴治疗下肢病痛,则疾动痛止,可跳跃如常,所以称此穴为环跳。

本穴是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之交会穴。

【生理功能】疏经祛风,利节止痛,消肿散结。

【主治病征】下肢麻木、瘫痪,腰痛,胯部痛,坐骨神经痛,慢性盆腔炎,风疹,荨麻疹,风湿麻痹。

【配伍穴位】配阳陵泉、风市、绝骨治疗坐骨神经痛;配气海俞、大肠俞治疗腰痛,配足三里、悬钟治疗偏痪。

【操作手法】解痉类手法(主要包括—指禅推法、揉法、滚法)。

(三十一)风市

【穴位位置】在大腿外侧正中,横纹水平线上7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阔筋膜张肌下,股外侧肌中;有旋股外侧静、动脉肌支;分布有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肌支。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市有集结之意。该穴为风邪侵入集结之处,主治风邪引起的病症,所以称此穴为风市。

【生理功能】疏经祛风,散寒止痛,活血化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