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亲情满屋
17999200000018

第18章 宽容父母

当我们长大成人以后,我们该考虑如何回报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了。只是在不经意的思考间以及在一件件小事的影响下,我们慢慢地长大了。

长大成人

小的时候,父母抚养我们。长大了,我们赡养父母。这个“养”字,从古至今,恐怕都不仅仅是指供给衣食的意思。然而,每当我想要表达一下对父母的情感时,却常常只会想到“这次该买个什么礼物”,“送这个给妈妈,她一定会喜欢吧”。这几乎成为我的思维定式。到底是我拙于表达感情?还是我已经把“孝顺”两字简单化了呢?

这个问题,一到节日和父母生日的时候,便会跳出来“骚扰”我,让我即便买了礼物,仍旧觉得不安和愧疚。就在我思考何为孝顺而迟迟得不到答案,感到无比烦恼时,一件极小的事情,替我点破了迷津。

大学毕业后,我又回到了和父母一起住的状态。当然,不可能再像小时候一样那么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了。除了打理自己的个人卫生外,双休日也会帮忙打扫公共空间,顺便煮饭给爸妈吃。这成为我周一到周五在家蹭吃蹭喝的报答,一度以为这就是自己尽到的家庭责任。

然而,妈妈的唠叨却从未间断过。做饭时,我常常丢掉放陈了的食物,她会嫌我大手大脚;拖地时,她又会嫌我涮拖把时浪费了太多的水;清理衣柜时,她责怪我买了太多的衣服,有的根本就很少穿;又笃定地说我做事情慢吞吞,工作上也很难有长进。我这么说,你可别觉得我妈妈是个太挑剔的人,实际上,她对我的这些不满意,还全都说的有理。可惜的是……我也有我的道理。

为什么有新鲜的食物不吃,非要吃陈的?拖把不完全涮干净怎么可以把地拖干净?衣服这种东西要配合时间与场合,有些当然不能日常穿着。况且我在公司工作十分出色,同事领导有目共睹,你凭什么说我不长进。就这样,我的顶嘴和妈妈的责怪,就成了我家庭生活里的不和谐音。

一次,我仍旧按照自己的习惯洗完衣服,晾在我家卧室的小阳台上。以往,我担心晾在外面会被风吹掉或下雨时被雨淋着,总会这么做的。—会儿工夫之后,没拧干的水开始滴在阳台的木质地板上。

因为之前已经无数次地和妈妈就这个问题起过争执,所以我自觉地在衣服下面摆了几个盆子用来接滴落下来的水。尽管我也担心那些没被接住的水滴最终毁了我家脆弱的木地板,可是仍旧一意孤行。

当老妈发现我那些哩哩啦啦的湿衣服又出现在阳台上时,立刻就提出了抗议。要是平常,我当然会搬出一大堆理由来反击老妈的指责。但那天,我不知道是因为晴朗的天气实在令我缺少了惯常辩驳的论据,还是周末的好时光让人心情实在太好,随口答道:“好好,对对,您说得对,我马上改正!”

老妈立刻不说话了,我也就自顾自地往外挂衣服。几分钟后,老妈突然带着笑说:“呦,你今天怎么了?怎么这么乖?”老妈这么说着,让我也觉得好笑起来。

乖?真的,这么说一直以来,我真的非常的不乖。常常坚持自己的主见,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情就和爸妈争论个不停,非要让他们觉得我也是有道理的,我的观点才是正确的,简直就和我在公司里的样子一模一样。可是,这里是家,不是公司……

不能完全按照父母的意愿生活,这在时下的年轻人中间恐怕早已经成了共识。而且,我们急于证明,我们不安定的工作、不稳定的感情,自己完全可以搞定。我都当了经理,你们怎么还能说我做事不细心,慌里慌张?我可以把男朋友照顾得无微不至,你们怎么还能说我任性、自私?

如果偶尔我不顶嘴,妈妈便会开心地笑起来。那要讨好他们,岂不是变得非常容易?不,绝对不比去商场里挑个昂贵的礼物来得容易。对我来说恐怕还要难上许多倍。就在妈妈和我同时笑起来的那一刻,我发觉其实我应该可以为父母做得更多。那就是理解他们,宽容他们,甚至让他们任性一下也无妨。

小时候,很讨厌妈妈唠叨的性格,曾经发誓坚决不要长成像她那种性格的人。长大了,发觉自己的性格简直和妈妈如出一辙,开始还觉得无限懊恼,后来也认可了自己。原来继承了父母的性格。也继承了他们的许多优点,让我开始有点点感激,有点点自豪。人家说,性格太像的人,恐怕更容易发生争执。显然,我和妈妈就是这样的类型。不过,小的时候,她一定无数次地宽容了我的任性和偏执,为什么到了今天,我就不能宽容她了呢?

孝顺,其实是很难的事情,因为我们要跟自己作斗争。如果我们真正长大,我们就应该可以理解和包容许多东西,包括和我们自己很像的父母。但在父母面前,我们又不自觉地由大人变回小孩子,想要任性,想要不负责任。在这样的角色变化中,我们和父母之间的关系也在变化着。何时,我们才能够像父母爱护幼小的我们那样,温柔和宽容地爱护他们呢?到了那个时候,我们才算真正地长大成人了!

——东宝

爱心提示:

也许在父母面前,我们永远都是小孩子,至少他们自始至终是这样认为的。只要他们在世的每一天。当他们年老时,我们却不要成为一个拙于感情表达的笨小孩。

(1)理解父母的唠叨

父母的唠叨,往往是儿女们最烦心的事情。其实,父母的唠叨是对内心压力的宣泄。儿行千里母担忧,父母哪有不担心孩子的,所以,虽然孩子不爱听,父母也不自觉地要通过唠叨来宣泄紧张。有的父母,当儿女做得出色时,唠叨会减少;有的父母则会一直唠叨,那是因为他们的担忧更细、更多。因此,我们要理解父母的唠叨。

(2)秉承父母的优点

父母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位老师,他们将我们带到这个世界来的同时,他们的一言一行其实也为我们的人生观植入了原始的底色。我们为此也应该秉承父母带给我们的优点,以此行走于人世间,才能有更多的成绩。

(3)年龄的差距不是问题

年龄的差距不是构成子女与父母沟通的主要障碍,子女应该多接纳父母的观点,更主动去了解和关心他们。建议子女尝试听父母讲他们过去的事情,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或与父母彼此指出你们之间存在的相同和不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