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管理心智
18009100000010

第10章 先秦兵家的管理心理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乱迭起;人才辈出,百家争鸣;在这期间发端的兵家思想,更是借助于各家思想文化的土壤和现实的战争实践之需要,在奠基时期就显示出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深厚的理论底蕴,并以其对战争实践的指导价值之高和对后代管理文化的影响之大,表现出持久的魅力,焕发着璀璨的智慧光华。

先秦兵家思想主要集中在《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吴子兵法》、《尉缭子》四部著作中,思想丰富,理论深刻,对后代的兵家思想和管理心理思想有很大的影响,是我国古代思想宝库中的精髓。这一时期兵家管理心理思想的共同特征如下:

第一,崇尚唯物,反对唯心。在残酷的战争现实面前,任何迷信鬼神、相信命运、占卜祈祷等错误观念一开始就在先秦兵家的论著中被摒弃。而注重根据客观现实的情况来判断和指挥,以决定战争之胜负。

第二,认识到人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兵家吸收儒家“仁政”和“爱人”思想的积极内涵,在军事上提出了重视人的因素,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用人所长。

第三,吸收了阴阳八卦思想和五行相生相克之说,使自己的理论系统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光芒。

第四,对战争的危害有深刻的认识,认为战争是不得已而采用的手段,反对穷兵黩武。

一、目标管理心理思想

目标是人类社会主体活动的特征,目标管理便是目标的制定、实施和评价等一系列的工作。充分发挥目标的心理功能,明确目标管理的心理要求,是目标管理达到预期效果的心理基础。

“全胜而非战”的管理心理目标,是以孙武为代表的先秦兵家提出来的。在先秦的兵家著作中对此基本达成了共识,因而这一时期有比较丰富而成熟的目标管理心理思想。

被称为兵家“圣典”的《孙子兵法》中写道:“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里提出的“全国为上”即是在能够保全双方利益的基础上获得完全的胜利,而“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全胜”思想的最好的诠释,《孙子兵法》强调:“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真正善于用兵的人,使敌人屈服,占领敌人的城池,毁灭敌人的国家,不会让军队长期作战而付出惨重的代价。但是一定是向全胜的目标努力,所以这样的人一定能够做到军队不受挫折,目标利益却能够保全。孙武的“全胜而非战”的目标心理思想是兵家目标管理的最高境界,中外兵家思想论著中无出其右者。

《孙子兵法》中提出的目标分为五个不同层次,“全国”、“全军”、“全旅”、“全卒”、“全伍”,可以看成是远大的战略目标和较近的战略目标。在这五个层次上,又有“全”与“破”两个水平,孙子认为“破”即通过直接的交战获取胜利,这不管取得多大的利益,总是其次的,直接作战必然有伤亡和损失,不能称为“善之善者也”;“全”,就是不通过直接的交战而使敌人屈服的“全胜”,这样既实现目标,保全利益,而不会造成损失,这才是“善之善者也”,后者是孙武希望达到的最理想的境界。能够达到这种理想状态的将领取得胜利,既没有智谋的名声,又没有威风的武功,因为他们取得胜利都是很有把握,而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这才显示出他们优秀的指挥才能。“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因而可以认为,《孙子兵法》中的“全胜”主张,与它的“胜于易胜”和“胜已败者”的观点是一致的。这是孙子重视谋略和人的因素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但又不是仅仅依靠某一方面,而是把军事力量和人的计谋恰当地结合起来,以获取完全彻底的胜利。

《孙子兵法》中的全胜而非战的目标思想在先秦的其他兵学著作中也有类似的论述。《尉缭子·谈兵第二》提出:“兵胜于朝廷。不暴甲而胜者,主胜也;陈而胜者,将胜也。”这里的“兵胜于朝廷”就是指在国内进行富国强兵,建立法度,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伐谋伐交,等待机会来临便可取得胜利。它把管理目标分成“主胜”和“将胜”两种,“主胜”——不用调动军队作战而取得的胜利;“将胜”——在战场上经过立阵交锋、流血拼搏而取胜。前者是最高的理想境界,也是要求以最小的代价获取完全的胜利。

《司马法·仁本第一》中提出:“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之谓正……是故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这里“安人”、“爱民”、“止战”既是目的,也是手段,都是为了获取最大的胜利——“治”天下。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必须“以仁为本、以义治之”。可以通过“爱”和“威”来达到“守”和“战”,即“内得爱焉,所以守也;外得威焉,所以战也”。而“爱”和“威”的确立必须以五德——“仁”、“义”、“智”、“勇”、“信”作为具体的行为规范。“仁见亲,义见说,智见恃,勇见方,信见信”。这是五德所具备的心理功能,应该能够产生应有的心理功效,是“爱”和“威”能够建立的心理基础。这样用兵,才能够胜券在握。《吴子兵法》中说:“天下战国,五胜者祸,四胜者弊,三胜者霸,二胜者王,一胜者帝。是以数胜得天下者稀,以亡者众。”意思是经过多次连续的作战而取得胜利,夺取天下,将会招致灾祸,只有一举取得胜利才能成就帝业。这与孙武子的“非战”、“非攻”、“非久”而取得彻底胜利的思想不谋而合。

这一时期的目标管理心理思想具有如下共同特征:一是认识到战争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战,是为了和平,反对穷兵黩武。而要实现这一最终目标,不能仅仅依靠人的智谋,也不能仅仅依靠战争,而是要使两者恰当地配合,巧妙地运作,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二是重视人谋,认识到只有首先在战略和外交上获取优势,才最为明智,而出兵攻城总是下策。正如《孙子兵法》中写到“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这种主张得到了先秦以及后来兵家的发扬光大。三是实现战略目标,必须通过修仁政,建法度,富国强兵来实现。《孙子兵法》中写到“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四是重视以最小的代价来获取最大的利益,而且要在解决冲突的前提下,努力保全敌我双方的利益。《孙子兵法》中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思想或《尉缭子》中的“胜于朝廷”的思想都显示出我国古代目标管理心理思想的高屋建瓴和先秦兵家的远见卓识。

二、信息管理与决策的心理思想

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信息对管理都具有重要的影响,能够决定其成败。因为信息是决策的基础,是预测和判断的依据。只有充分准确地掌握信息,才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判断;只有敏锐迅速的信息反馈,才能够及时纠偏,保证事业的顺利运行,防止或减少因意外变故而造成损失或失败。先秦兵家的军事论著中对此有比较成熟的思想理论,他们特别重视信息管理在用兵作战中的决定性价值。

(一)“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全面信息管理的心理思想

《孙子兵法》中认为,信息管理对决策和战争的成败起决定性的影响,它的著名论断是“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它写道:“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意思是说,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有什么危险;不了解敌人而了解自己,胜败的可能各半;不了解敌人也不了解自己,那就每战都有危险了。这里揭示了一条规律:只有全面了解作战双方的有关信息,才可能对时局战况的发展变化有全盘的了解,才能正确地指挥战争,取得胜利;否则将危机四伏,胜负难料。孙武重视的是掌握全面信息,做统筹的考虑研究,才能对用兵取胜进行有效的管理,应该说他提出的是全面的信息管理心理思想,这在《孙子兵法》十三篇中都有所体现。

(二)“校之以计,而索其情”——全方位收集分析信息

《孙子兵法·计篇》中提出要全面收集和分析信息,这是进行分析决策的基本条件。它写道:“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这里的五事是指政治、天时、地利、将帅、法制等,这五方面的信息,将军必须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否则就不能取胜。再从七个方面比较敌我双方的条件,认真地进行分析比较,探索敌我双方的优劣长短,来判断战争胜负的情形,这样,就可以研究作战的大计,预知战争的结局。但是要真正掌握这些方面的信息,还必须采用多种收集信息的手段。

在这段历史时期的兵家著作中提出了以下几种收集信息的方法和手段:

1.分析推断

在信息收集和整理过程中,准确地分析推断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可以提高果断决策和作战取胜的信心。这不仅需要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而且需要信息处理者具有丰富的经验和较强的观察能力。《吴子兵法》中对此有精辟的论述,认为“击之忽疑”的情形可以根据“疾风大寒”;“盛夏炎热”;“百姓怨怒”;“军资既竭”;“水地不利”;“士众劳惧”;“将薄吏轻”;“陈而未定,舍而未毕”八种情况决定。而“避之忽疑”情形可以根据以下六方面的信息进行判断:“一曰土地广大,人民富众;二曰上爱其下,惠施流布;三曰赏信刑察,发必得时;四曰陈功居列,任贤使能;五曰师徒之众,兵甲之精;六曰四邻之助,大国之援。”如果获得了这六个方面信息,就可以判定出敌方强大,难于取胜,则不可与之交战,“所谓见可而进,知难而退也”。

根据地方风土人情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或许更有高明之处。《吴子兵法》中写道:“夫齐性刚,其国富,君臣骄奢而简于细民,其政宽而禄不均,一陈两心,前重后轻,故重而不坚。”对此,应该兵分三路,从侧翼攻击,就可以攻破敌阵。“秦性强,其地险,其政严,其赏罚信,其人不让,皆有斗心,故散而自战。”对此,应该诱之以利,使军队离散,然后袭击其将领。“楚性弱,其地广,其政骚,其民疲,故整而不久。”对此,首先扰乱其军营,削弱其士气,使其劳累困顿,而不直接与之交战。“燕性悫,其民慎,好勇义,寡诈谋,故守而不走。”与燕军接触后就胁迫它,袭扰一下就迅速远离,奔袭其后方使将领疑惑,士兵恐惧,这样燕军就能够被打败。“三晋者,中国也,其性和,其政平,其民疲于战、习于兵、轻其将、薄其禄,士无死志,故治而不用。击此之道,阻陈而压之,众来则拒之,去则追之,以倦其师。”对此,必须摆开阵势压住它,坚决抗击,敌人退却就追击,使其疲乏而败。

2.观察法

《孙子兵法》中的“处军相敌”,《吴子兵法》中的“两军相望,不知其将,我欲相之,其术如何?”其中的“相敌”和“我欲相之”都是观察敌情的意思,要求通过观看敌军的行动表象,来推知其内部真实情况,这往往是获取第一手信息资料的重要途径。

《孙子兵法》中列举了许多这方面的例子,“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前者从心理观察入手,做出敌情判断;后者从外部活动着眼,进行心理分析。“辞卑而益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奔走而陈兵车者,期也;半进半退者,诱也”。这里的五例中,前二者是把敌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实际活动结合起来,据此而做出敌情判断;后三者是根据敌人的反常活动,对他们做出相应的心理分析,掌握敌人行动的真实动机。

“杖而立者,饥也;汲而先饮者,渴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夜呼者,恐也”。这是根据敌人行为动作的表面现象,窥察出他们当时所处的生理和心理状态(饥、渴、疲劳、恐慌),从而判断出部队的战斗力。“军扰者,将不重也……吏怒者,倦也,徐与人言者,失众也;数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来委谢者,欲休息也”。这七例都是根据敌人将士的情绪表现和军中日常事务等一般情况,对敌将的心理状态,以及敌人将领与士兵之间的关系,做出合理的推测判断,从而了解军队的稳定性和战斗力。

“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根据对敌人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特征等方面的异常表现,就必须慎重地考察分析他们的企图,弄清敌人的真正目的,谨防其中有诈。

3.用间法

“用间”是收集敌方内部情报最有效的手段,对敌方的内部情况只有做到“先知”,才能有备无患,因此,“用间”是“伐谋”、“伐交”以及其他一切军事活动中稳操胜券的保证。《吴子兵法》认为:“善行间谍,轻兵往来,分散其众,使其君臣相怨,上下相咎,是谓事机。”善于用兵打仗的将领都重视“行间”。《孙子兵法》中说:“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知敌之情者”就是各种类型的间谍,只有善于运用“间谍”的名君贤将,才可能取得杰出的功勋。并且强调指出信息情报获得只能取之于人,而绝不可用信鬼神、观天象和占卜等方式获得,这是孙武的唯物论思想在兵法中的体现。《孙子兵法》中所归纳出的用间方式有五种,即“因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这五种间谍同时使用,就会神秘莫测,是名君贤将的至宝。

一曰因间。“因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就是利用敌方的普通人做间谍,这是一种简单的用间法。在两国发生冲突的时候,“因间”往往比较活跃,能够及时提供有效的信息,但容易被敌方识破,而将计就计地使用反间计,因而管理决策者应当慎重。二曰内间。“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就是指收买敌方的官员做间谍。由于物质利益的冲突或部分官员立场不稳、品性不佳等原因,某些官员常常能为我所用,成为我方的情报员。三曰反间。“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是指收买或利用敌方派来的间谍为我方效力。反间计最易以假乱真,一种是捕获敌方的间谍后不予公开,在暗中重金收买使之成为双重间谍。另一种是发现了敌方的间谍,并弄清了他的意图后,将计就计,向他提供假情报,使敌人以假当真而出错,以达到我方的目的。四曰死间。“死间者,为诳事于外,令吾间知之,而传于敌间也。”是指故意向敌方传递虚假情报,让敌人上当受骗的人,敌方上当后往往将其处死。也有针对敌人内部了解我弱点的人给其主子提供情报和出谋划策,而及时改变或制造假象,使敌方主将怀疑提供情报的人乃至将其杀死,也是一个借刀杀人的计谋。五曰生间。“生间者,反报也。”是指派往敌方侦察后能够活着回来报告情况的人。

“用间”是一件十分机密的工作,因此,对谍报人员的待遇和要求也很高。因而孙武认为“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就是说只有那种睿智聪颖的人才能成为理想的间谍人员,他们能够取得较大的成就。又说“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对待从事间谍工作的人员应该是最亲近的,给予的奖赏应该是最优厚的,任何事情没有比间谍工作更机密,它成于秘败于泄。

4.侦察法

侦察法,在《孙子兵法》中主要讲的是战斗侦察,一般是在采用其他手段无法进一步获取信息时采用。《孙子兵法》中写道:“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这里的“策之”、“作之”、“形之”、“角之”都是侦察敌人实力的具体方法。意思是要认真分析判断,以求明了敌人作战计划的优劣;挑动敌人,以求了解其行动的规律;通过佯动引诱敌人,以求摸清其所处地形的利弊;进行战斗,以求探明敌人兵力部署的虚实强弱。在这一方法中不仅要求主将能够进行精确敏捷的思维活动,分析敌情,更要善于了解敌人的心理和弱点从而调动它,而且要善于伪装和欺骗来暴露敌人实力,这样就可以充分地掌握主动权,取得最后的胜利。

《孙子兵法·势篇第五》中写道:“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这里的“形之”、“予之”、“以利动之”是根据敌人的心理特点和行动规律,采用欺骗的方法,迫使敌人上当,然后“以卒待之”,进行伏击歼灭。

(三)“多算胜,少算不胜”的决策心理思想

《孙子兵法》关于决策心理有一著名的论断:“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古代的庙算本意是指兴兵作战前在庙堂举行会议,谋划作战的战略战术,预测战局变化及其结局,然后授权将帅,率兵出征。这就是进行战略决策。在出战前进行周密的计算而能够取得胜利,是因为得胜的条件充分;未出战经过周密的计算谋划而不能取胜,是因为得胜的条件不充分。进行充分的计算谋划、得胜的条件充分就能够取胜,简单的计算谋划、得胜条件不够充分就不能取胜,更何况没有充分的计算谋划、缺乏得胜的条件呢?战争中扑朔迷离、变化莫测的情况,有许多未知的和不确定的因素,身系成败存亡重任的决策指挥者,只能根据已知来判断未知,要求具备高超的指挥决策能力。孙子的决策心理思想是以“全胜而非战”为目标,以全面的信息管理为前提,并且包含有三条原则:“善之善者”的优选原则;“践墨随敌”的调控原则;“奇正相生”的变化原则。

一是“善之善者”的优选原则。科学的决策必须来自多项方案的选择,没有选择就没有决策。《孙子兵法》中的优选原则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即要以能否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最高理想为标准。其二是能够超出众人所知,超出力战取胜的境界。“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预见胜利不超过一般人的见识,不是高明中最高明的;经过力战而取胜,而被天下人说好,也不是好中最好的。孙子坚决反对那种人云亦云的决策方案,也不同意那种全票一致通过的决策项目,他用三个比喻说明真正英明的决策和由此而获得的胜利应该超过普通人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二是“践墨随敌”的调控原则。决策确定以后,由于情况不断发生变化,在事实过程中要建立反馈,及时调整纠偏。《孙子兵法》提出了“践墨随敌,以决战事”的决策原则,意思是实施既定计划时,要随着敌情的变化不断改变策略,以确保最后的胜利。虽然孙子没有能从信息反馈系统的角度来阐述这一思想,但足以从一侧面窥见孙子十分重视信息反馈对决策的重要意义。《吴子兵法》提出的“因形用权,则不劳而功举”,也是重视行军作战应根据情况的变化而采用不同的战略战术,才能够轻而易举地获得胜利。

三是“奇正相生”的变化原则。决策中的“奇正相生”的原则含义特别丰富,奇正是指军队作战时的变法和常法,在战法上明攻为正,暗袭为奇;按一般原则作战为正,采用特殊战法为奇。《孙子兵法》中说“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意思是统帅全国军队在遭受到进攻时保持不败的原因,是因为奇正等方法用得恰到好处。应该说,奇兵、正兵、奇法、正法等都是决策中的备选方案,这种备选方案越多就越能够应付各种不同的局面,所以即使突然遭到攻击也不会失败。“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环循之无端,孰能穷之?”作战的情形不过奇正两种情况,然而奇正的变化却是无穷无尽的,奇正相互转化就像圆环一样永远没有尽头。不过在作战中善于出奇者容易取得胜利。“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这种情况是完全符合决策的优选原则的。《孙膑兵法》中说“积疏相为变,盈虚相为变,径行相为变,疾徐相为变,众寡相为变,佚劳相为变”,就指出了战争中的任何情况都会发生变化,要使形势向有利于我方的方面转化,善于利用这种变化就可以取得胜利。

三、人力资源管理心理思想

(一)人员甄选、培训和任用

这一时期人力资源的管理思想,由于对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认识的历史局限,在人员的甄选、培训和任用方面只有零散的思想,还没有比较成熟的理论。

1.关于甄选

《孙膑兵法》中说“兵之胜在于篡卒”,认为作战取胜的关键在于精选士卒。《尉缭子》中说“武士不选,则众不强”,也是要选拔优秀人员充实军队,但如何选拔在这一时期没有进一步的论述。

2.关于培训

《吴子兵法》强调“用兵之法,教戒为先”,即首先加强对部队的教育和训练,它认为一个部队常常由于缺乏训练,没有掌握作战技能、熟悉作战方法,结果不是战死,就是败退。所以它要求人人学习战术、精通武艺,并且相互传授战术,提高整体力量,以至于逐步形成这样的局面:“一人学战,教成十人。十人学战,教成百人。百人学战,教成千人。千人学战,教成万人。万人学战,教成三军。”《尉缭子·勒卒令第十八》中也有同样的观点。

这段时期的人员培训理论已开始重视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培训,从意志、情感和习惯等方面训练士卒服从命令,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首先,要训练士卒服从命令,这是治理好军队的前提。《吴子兵法》认为,如果士卒不养成服从命令的军事素养和行为习惯,就不可能成为攻无不克的战斗部队。因而它提出:“三军服威,士卒用命,则战无强敌,攻无坚陈(阵)。”其次,要训练士卒有不避刀刃、舍生忘死的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勇敢精神。《尉缭子》说:“为将忘家,逾垠忘亲,指敌忘身,必死则生,急胜为下。”意思是作为将领应该能够出阵忘家,行动迅速以至于忘记亲人,遇到敌人能够奋不顾身。

3.关于任用

甄选、培训总是和任用联系在一起的,《吴子兵法》中提出了人员任用的思想。它写道:“教战之令,短者持矛戟,长者持弓箭,强者持旌旗,勇者持金鼓,弱者给厮养,智者为谋主。”它认为高矮、强弱、智勇等不同特性的人应该给予不同的任用,使他们充分发挥各自的长处,在相应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作用。

(二)人员的激励

人员的激励可以分为正激励和负激励,即赏与罚。这对于调动军队的将士的积极性和增强军队战斗力是至关重要的。这一时期的兵家著作对此有很多精辟的论述。《尉缭子》提出:“明赏赉,严诛责,止奸之术也。”明确的奖赏和严酷的刑法是禁止邪恶的一种有效办法。在治军中,要“赏如山,罚如溪”,即赏功要像山那样重,罚过要像溪水湍流那样急;要“太上无过,其次补过,使人无得私语”,即在赏罚方面最好没有过失;其次是有了过失能及时纠正,使人无可非议。只有这样才能使军队的秩序保持稳定。《吴子兵法》虽然认为不能单靠“严刑明赏”来打胜仗,但如果结合其他一些有效措施,如对有功之臣设宴款待、无功的进行勉励、为国战死者的家属给予抚恤慰问,等等,那么,就能做到“发号施令而人乐闻,兴师动众而人乐战,交兵接刃而人乐死”。《孙子兵法》中“较之七计”的其中一条是“赏罚孰明”,依次来衡量国家和军队的强弱,可见孙子也很强调赏罚严明在治军中的作用的。《孙膑兵法》也明确提出:“不信于赏,百姓弗德。不敢去不善,百姓弗畏。”并认为,“赏者,所以喜众,令士忘死也。罚者,所以正乱,令民畏上也”。只有激励士气,才能赢得战争的胜利。这一时期的兵家总结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手段,对于现代人力管理还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一是榜样激励。即用管理者自身的良好行为激励下属。《尉缭子》说:“故战者,必本乎率身以励众士,如心之使四肢也。志不励,则士不死节;士不死节,则众不战。”只有将帅身先士卒,才能使士卒听从指挥(这种观点与儒家的思想很相似)。因此,激励的根本要旨就是用管理者自身的榜样去影响人们。

二是关怀激励。即通过管理者的关怀和厚爱去激励下属。《孙子兵法》说:“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意思是看待士兵像对待自己的婴儿一样,他们就可以与你共同涉艰履险;看待士兵像对待自己的爱子一样,他们就可以与你共同拼死疆场。《尉缭子》指出:“夫勤劳之师,将必先已。暑不张盖,寒不重衣,险必下步,军井成而后饮,军食熟而后饭,军垒成而后舍,劳佚必以身同之。如此,师虽久而不老不弊。”如果指挥者不能与下属同甘共苦,不能吃苦在先享乐在后,他们之间就不可能有深厚的感情,不可能心心相印。下属也不可能保持昂奋的士气。相反,如果对下属怀有深厚情感,像父母那样无微不至地关心他们,就能激励人心,使下属的士气久盛不衰。

三是赏罚激励。即通过奖励和惩罚等强化手段来激励人。《吴子兵法》说:“进有重赏,退有重刑。行之以信。审能达此,胜之主也。”《孙膑兵法》也说:“夫赏者,所以喜众,令士忘死也,罚者,所以正乱,令民畏上也;可以益胜,非其急者也。”这说明古代兵家都把奖赏和惩罚作为激励士气的有效手段。通过奖赏,可以进一步肯定英勇奋战的积极行为;通过惩罚,可以否定和制止贪生怕死的消极行为。赏罚激励的关键是要公平合理,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

四是士气激励。士气激励是我国古代兵法中特有的一种激励模式。士气就是军队将士的斗志,士气激励就是提高军队将士的斗志和保持旺盛的精力投入战斗,这是作战取胜的重要的心理条件。《孙膑兵法·延气篇》中把激励士气、鼓舞斗志的内涵和方式分为五个方面,写道:“孙子曰:合军聚众,(务在激气)复徙合军,务在治兵利气。临境近敌,务在厉气。战日有期,务在断气。今日将战,务在延气。”孙膑认为指挥军队,出征作战重在激发士气、鼓舞斗志。在一次作战的全过程中激励士气的方法可以分为五种:激气、利气、厉气、断气、延气。“激气”就是在组建军队开赴战场的时候,激发士兵们投入战斗的决心和信心;“利气”就是在部队拔营进发之后,还要不断地整治部队,使士卒保持锐气;“厉气”就是当部队临近敌人、马上就要进入战斗,而采取必要的措施,以鼓励士卒的斗志;“断气”就是每次战斗都有一定期限,不可拖延误事,在战斗过程中要继续鼓励士卒,使其坚决果断而迅速地结束战斗,取得胜利。“延气”就是在一个战斗结束又要投入新的战斗的情况下,使士卒有持续作战的精神准备,以便保持旺盛的战斗激情。《孙膑兵法》关于激励士气的这些论述相当精辟,合乎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

《尉缭子》也同样认为,“夫将之所以战者,民也。民之所以战者,气也。气实则斗,气夺则走”。就是说将领之所以能够指挥作战,是因为能够依靠人民;人民之所以能够战斗拼搏,是因为士气旺盛。士气旺盛就可以作战取胜,士气丧失就会遭致失败。可见《尉缭子》重视人心士气对战争胜负的重要影响。并且指出,“志不励则士不死节,士不死节则众不战”。意谓如果不激励部队的斗志,士卒就不会效命战场;士卒不能尽忠尽职、视死如归,部队就没有战斗力。《孙子兵法》中提出,“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并且据此而提出了“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的原则,即“朝气锐,昼气愤,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这种激励方法是很富有心理学价值的。

五是投险激励。即把下属投置于危险的境地,使他们决一死战,以求生存。《孙子兵法·九地篇》写道:“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焚舟破釜……聚三军之众,投之以险,此谓将军之事也。”意思是说,将帅赋予军队任务,就像登高而抽掉梯子一样,使他们有进无退。率领军队深入敌国,就要像击发弩机射出箭一样,使他们一往直前。烧掉船只,砸烂饭锅,断其退路,表示进则生,退则死,战必胜,不战则亡,刺激军队殊死奋战,这就是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投之亡地而后存”。这种投险激励与现代管理学中的“救灾式管理”相似,即利用灾难式的情况,来激发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的危机感和责任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内在的潜力,产生特殊的效果。

四、将领的管理心理思想

将领的心理品质在任何战争中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战争中敌我双方都占有一定的军力、财力等物质基础,互争优势和主动,争斗的结果必然有胜有败,这除了客观物质条件的优劣外,起决定作用的,胜者必由于主观指挥的正确,败者必由于主观指挥的失败。《孙子兵法》中特别重视将领的地位和作用:“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夫将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国家的强弱兴衰,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于领导者的心理素质和决策指挥才能。

这一时期的兵家在将领的个人心理品质上也基本达成共识,以《孙子兵法》“智、信、仁、勇、严”为代表,主要强调了以下几方面:

第一,“仁”、“信”——将领的基本的心理品质。《孙子兵法》中的“仁”和“信”是指仁慈和诚信,孙武很重视将军对士兵的爱的情感,他写道:“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这种爱的情感深若父子之爱,为之可以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但这种爱又不是一味的溺爱,而是理性的,能够令行禁止的爱。《孙膑兵法》中把将领应当具备义、仁、德的品质,把这三者比喻为人的首、腹、手,是将领必备的基本素质。只有建立在仁义基础上的诚信才能够真正地取信于人,使士卒信服而服从命令。

第二,“智”、“勇”,即富有智慧和勇敢,是文武双全,刚柔并济的品质。《吴子兵法》认为,能够文武双全的,才配作将领;能够刚柔结合的,才能指挥作战。即所谓“夫总文武者,军之将也。兼刚柔者,兵之事也”。它并且告诫将领,要慎重做到“理、备、果、戒、约”五个字;而“勇”只不过是“数分之一尔”。它写道:“凡人论将,常观于勇。勇之于将:乃数分之一尔。夫勇者必轻合,轻合而不知利,未可也。故将之所慎者五:一曰理,二曰备,三曰果,四曰戒,五曰约。理者,治众如治寡。备者,出门如见敌。果者,临敌不怀生。戒者,虽克如始战。约者,法令省而不烦。受命而不辞,敌破而后言返,将之礼也。故师出之日,有死之荣,无生之辱。”从这段话看,《吴子兵法》要求将领必须做到:治军要有条理(“理”),要保持常备不懈(“备”),面临敌人要不怕死(“果”),打了胜仗之后仍要保持初战时的应战姿态(“戒”),颁布的法令要简明不烦琐(“约”),接受作战命令绝不推辞,要以勇于献身为光荣、贪生怕死为耻辱,等等。《孙膑兵法》也要求将领具备智,要求他们“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内得其民之心,外知敌之情,阵则知八字之经,见胜而战,弗胜而诤(借为”静。否则将领就会给国家带来灾难。

第三,“严”,威严,要求将领能够廉洁守法、谦虚谨慎、纪律严明。《尉缭子》认为:“将者,上不制于天,下不制于地,中不制于人;宽不可激而怒,清不可事以财。夫心狂耳聋目盲,以三悖率人者,难矣。”将领要善于因势利导,争取主动,不受时间、气候、地理等条件限制,同时也不受人事的纠缠;要胸怀宽广,廉洁奉公,不要被敌人的激将而惹怒,也不要被敌人物质利益所诱惑;应该广泛地收集信息掌握情况,做到知己知彼,不要闭目塞听,不要狂妄自大。首先对自己要求“严”,才能对下属要求“严”,这里是要将领做到先严于律己,再严于律人。

第四,品质低劣,注定败将。《孙膑兵法》对将领也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和条件,这主要反映在它的《八阵》、《将义》、《将德》和《将败》诸篇中。《将败》篇写道:“将败:一曰不能而自能。二曰骄。三曰贪于位。四曰贪于财。五曰……六曰轻。七曰迟。八曰寡勇。九曰勇弱。十曰寡信。十一(曰)……十四曰寡决。十五曰缓。十六曰怠。十七曰……十八曰贼。十九曰自私。廿曰自乱。多败者多失。”这里列举了将领失败的心理原因有二十项,其中有五项缺失,尚存十五项。从这十五项可以看出孙膑对品质低劣的将领必然会造成军队失败,有深刻的认识,也从反面强调将领的优良品质对事关军队和国家的生死存亡。

五、时间和环境管理心理思想

(一)时间管理心理思想

时间是人类生存的空间之一,人类的时间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这一时期的兵家认识到时间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对于作战取胜关系重大,所以他们特别强调迅速、及时,把握节奏,反对旷日持久。《孙子兵法》说“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就是要迅速快捷,乘敌人毫无防备措手不及之时,选择敌人料想不到的途径,突然袭击敌人毫无戒备之处。这样才能够取得胜利。《孙子兵法》中多处强调把握时间的重要,调兵遣将必须有张有弛,节奏合理。“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霆。”行军作战快慢动静,神秘莫测,气势恢弘,其关键在于“静若处女,动如脱兔”。所以孙子强调“故兵贵胜,不贵久”。如果在时间管理上不能遵守时间管理心理原则就会导致失败。《孙子兵法·作战篇》中指出时间管理失误会造成严重损失。“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故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过利者未之有也。”旷日持久地用兵打仗,将士被锐气消磨,军队士气消沉,战斗力下降。并且使国力匮乏,财源枯竭,给其他诸侯国以可乘之机,给国家带来灾难。

(二)环境管理心理思想

环境是指围绕在人们周围的空间境况,人们无时不在接受环境的影响,尤其是社会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自身的心理发展方向和人们的个性差异。但在这一时期的兵家著作中主要论述了自然环境(地理、气候)对军队作战成败的影响。《孙子兵法》中写道:“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认为地形(环境)是兵家之助,是“上将之道”。懂得环境的利弊才能够指挥作战获取胜利,否则必败无疑。

这一时期的兵家论述了环境管理心理的具体原则,以《孙子兵法》和《吴子兵法》为代表。大致有以下几点:

第一,要善于观察研究地形地势,使自己处于有利的地位。

《孙子兵法》中说:“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绝斥泽,惟亟去无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平陆处易,而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

这里列举了对环境进行有效管理的四种情况:一是处山之军;二是处水之军;三是处泽之军;四是处平陆之军。这四军充分利用地形地势上的优势,使自己处于有利地位——攻可进、退可守,不会因环境因素而受制于人,所以战必胜攻必取,是黄帝成就帝业的法宝。

第二,根据不同环境特点,进行不同的利用。《孙子兵法》中把各种类型地理环境分为六种,即:通、挂、支、隘、险、远。它认为“通形”的环境是指我方可以去、敌人也可以来的地方,我方应该“先居高阳,利粮道”,占领有利的地形,以便于建立补给线。“挂形”的环境是我方可以进但难于返回,敌人如果没有准备,我方就能取胜;如果敌人有所准备,我方由此进攻不能取胜就无退路,极为不利。“支形”的环境是敌我双方都不利的环境,“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引诱敌人进入,在半进半出的时候攻击它,容易取胜。“隘形”的环境是先居则有利,后居则不利的环境。我方应该首先占领,充分利用,等待敌人的来临。如果敌人先于我占领并充分地利用,我方则回避,敌人如果没有充分地利用我们仍可以攻击。“险形”的环境是我方先占领后而等待敌人来临;如果敌人先占领后,我方只能回避。“远形”的环境是偏僻之地,“难以挑战,战而不利”,不可以进行作战。孙子认为以上这些是军事中的环境管理的原则,作为决策管理者是不可以不精通的。

第三,不同兵种在不同环境应根据各自的利弊发挥作用。在丘林、深山、大泽中与敌人遭遇,应该“疾行亟去,勿得从容”;在左右高山的峡谷之中与敌人突然相遇,可以招募我军中的强壮士兵阻击敌人,轻便迅捷的士兵向前穿插,袭击敌人,将车辆辎重隐蔽在峡谷道路的四周,与敌人相距数里。这样敌人必然不敢轻易地冒进,而布阵固守。然后“出旌列旆,行出山外营之,敌人必惧。车骑挑之,勿令得休”。在大水沼泽之中与敌人相遇,必须“登高四望,必得水情。知其广狭,尽其浅深”。首先了解战场的情况,再采取相应的措施就可以取胜。在阴雨连绵、道路泥泞的情况与敌人遭遇,就必须注意兵种的特征,车兵应该“阴湿则停,阳燥则起”,在不利的气候条件下,要能够扬长避短;选择高地避开洼地;“敌人若起,必逐其迹”,跟踪敌人的车辙追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