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临床疑难病例分析
18009800000002

第2章 下肢活动突然失灵、意识障碍(感染性心内膜炎)

病历摘要

患者男,27岁,农民。因突然肢体活动失灵继而意识障碍1d余,于1983年3月28日入急诊观察室。患者于入院前1d在劳动时,突然感到左上肢发麻,继而下肢活动失灵,随即跌倒在地,由他人搀扶到屋内休息。当时神志清,诉心脏难受,休息片刻欲行下地时又坠倒在地。此时,患者口齿欠清,口角流出少量白沫,烦躁不安,并用右手捶胸部,诉胸闷、头痛,但无恶心、呕吐及大小便失禁。当即被送往县医院,予以补液、抗感染及对症治疗。晚9时许,高热达39℃以上,神志恍惚,进而不省人事。翌日下午来我院诊治。病前无感冒、发热及外伤史。亦无腹痛、腹泻及脓血便史。1年前,因劳累后受凉自觉小腿疼痛,其皮肤湿冷,颜色略紫。并曾一度活动受限而行走困难,约持续1周而渐渐恢复。此后于劳动时常感体力不支伴心悸气短,曾就诊某医院诊断为“心脏病”。此后只能干些轻工作。否认肝炎、结核史,无咳血、水肿及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史,无偏瘫、昏迷及抽搐史。

体格检查T37.5℃,P118次/min,R32次/min,BP17.3/21.3kPa(130/160mmHg)。急性重病容,消瘦,额部有冷汗,呈浅昏迷。皮肤巩膜无黄染,无二尖瓣面容,胸腹部皮肤可见多处抓痕。压眶尚有反应,睫毛反射迟钝,瞳孔等大,直径为3mm,对光反射存在。未见明显面瘫及颈静脉怒张。二肺满布干性啰音。腹壁略紧张,腹水征可疑。肝脾触诊不满意。下肢无水肿,但自腹股沟下10cm处以下皮肤明显紫绀,除右上肢肌张力略增强外,余三肢均瘫痪。左侧桡动脉搏动微弱,而右桡动脉、双侧股动脉以及足背动脉搏动均消失。腹壁反射、提睾反射消失,巴彬斯基征未引出。

辅助检查血红蛋白165g/L,白细胞15×109/L,中性92%,淋巴8%。尿蛋白(+++),镜检(-),比重1.026;大便潜血(++);血气分析:pH值7.269,PCO22.97kPa(22.3mmHg),BE-15.7mEq/L,TCO210.2mEq/L,PO25.33kPa(40mmHg),SaO275%。提示失代偿性酸中毒伴低氧血症。Tc8.8万/mm3,PT20.5s,TT17s,3P(+++),Fib925mg/dl,FDP40μg/ml。提示有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凝血(DIC)。脑CT扫描:多发性脑梗塞。入院第2d心电图示:窦性心律,QRS>0.14s,V1为rS,V2为qrS,V3~V5为qRs,V1~V4之ST段呈弓背型抬高,T波倒置。

诊断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室内传导阻滞。

入院后予吸氧、补液、抗感染及抗凝治疗。次日昏迷加深,颈有抵抗,呼吸极度困难,48次/min。全身高度紫绀,皮肤满布大小不等出血点及淤斑,大者达8cm×10cm。四肢厥冷。右上肺呼吸音略低,两肺布满痰鸣音。心率146次/min,律齐,心音、杂音均听不清,血压12.0/?kPa(90/?mmHg)。导尿:肉眼血尿600ml。给予高流量吸氧、吸痰、呼吸兴奋剂、强心、激素、补液及抗DIC治疗,抢救无效,于来院第2d下午死亡。

临床讨论

病例特点(1)青年男性,平素尚健康;(2)1年前曾有小腿疼痛,皮色变紫,并一度活动受限;(3)约1年前在某医院曾诊断为“心脏病”,但此次入院以来一直未闻及杂音;(4)有多发性动脉栓塞性疾病的表现;(5)心电图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6)有DIC;(7)发病急骤,病势凶险,从肢体活动失灵到昏迷、死亡仅2d多时间。

根据以上特点,考虑如下诊断:①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其特点是发病突然,病势发展迅速而死亡率高。若系主动脉根部撕裂可累及各分支,向远处延伸可至髂动脉及股动脉。颈动脉闭塞也可引起脑缺血所致之意识障碍、昏迷、偏瘫等;累及冠状动脉时可引起心肌缺血或急性心肌梗死,这些均与本病例相符。但夹层动脉瘤多见于40岁以上,有高血压史,起病突然,伴撕裂样剧烈痛疼,起于心前区并可放散到背部、肩部、头部、腹部及下肢,而本病例年轻又无明显胸疼,难以用夹层动脉瘤解释。②多发性大动脉炎:此病是主动脉及大分支为主的慢性、进行性、闭塞性炎症,病程一般缓慢。本病例与大动脉炎有相似之处,如1年前曾有小腿疼痛,发冷变紫,活动受限等动脉不全闭塞的表现。此次发病有肢体麻木无力,三肢失灵,桡动脉、双股动脉及足背动脉搏动消失,皮肤紫绀等动脉闭塞表现;有头痛,口齿不清,肢体瘫痪继而昏迷脑缺血表现;有多发性脏器缺血损伤表现。但大动脉炎毕竟是血管慢性、闭塞性疾病,其病程较长或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此与本病例不同。③细菌感染性心内膜炎:该病常发生在原有心脏病基础上,且80%以上发生在风心病中,但亦有侵犯正常心脏者,常呈亚急性过程。其赘生物质脆、易破碎,导致多发性动脉栓塞。本病例1年前有可疑心脏病史,此次发病有发热、白细胞增高等感染征象,并有多发性栓塞,似与感染性心内膜炎相一致。此外,心电图示前壁心肌梗死亦可用心内膜炎之栓子累及冠状动脉来解释。因此,本病例感染性心内膜炎诊断可能性大些。其不支持点系未闻及杂音,可能因肺部大量干啰音、痰鸣音所掩盖。患者也无贫血、脾大,诊断仍有困难。④DIC:本病例血小板降低,凝血酶原时间延长,FDP增加,3P试验(+++),皮肤大块淤斑及内脏出血,均提示DIC诊断,并是患者迅速致死的重要原因。临床诊断:(1)夹层动脉瘤?(2)多发性大动脉炎?(3)感染性心内膜炎?(4)DIC。(5)肺部感染。

病理检查及讨论

主要脏器所见:心脏较死者右拳稍大,心外膜下见多个出血点,以前壁为著。二尖瓣呈纤维性增厚,灰白色,前叶瓣厚达0.2cm,略蜷缩,瓣叶间呈纤维素性粘连,瓣口面积为3.7cm2,腱索显示增粗短缩。其后叶瓣见小指甲大息肉状赘生物,红白相间,质脆,部分瓣膜被破坏。镜下见:赘生物由纤维素、血小板、白细胞及少量坏死物质组成,其涂片见有革兰氏阳性菌落。赘生物附着之瓣膜有肉芽组织新生,此外尚见陈旧性风湿病变。左房内膜粗糙,后壁见2.5cm×2cm×2cm不规则附壁血栓,质脆、易脱落。三尖瓣腱索间可见多个高粱粒至小豆大灰白色赘生物。肺动脉瓣及主动脉瓣未见病变,冠状动脉及主要分支光滑。左室壁厚1.1cm,其前壁可见高粱米大数个灰黄色坏死灶,其周围可见不甚明显充血、出血带。心肌间质血管内见纤维素性血栓。

主动脉及其左右髂动脉:升主动脉内膜除可见浅黄色条纹外余处光滑。自肾动脉开口向下可见巨大圆柱状血栓,头部灰白色较小,体部为红白相间,尾部为红色。血栓由左右髂总动脉一直延伸到左右髂内、外动脉,全长18cm。

其他脏器:右肺上叶尖段见肺泡呈萎缩不张状态,该段支气管腔内见灰白色黏稠痰液阻塞。肠管失去正常光泽,呈广泛性粘连。回肠末端及升结肠肠管变性坏死。脾轻度充血肿大,包膜纤维素性粘连。肝淤血。肾:右肾皮质可见1.0cm×1.2cm坏死灶,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偶见纤维素性血栓。遵家属意见,颅脑及双上肢动脉未行剖检。

病理诊断: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左房室孔狭窄及二尖瓣关闭不全;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二尖瓣及三尖瓣溃疡性心瓣膜炎;左心多发性心肌梗死;右肾梗塞;回肠末端及升结肠出血性梗塞;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肾小球、心肌间质及肠壁小血管内微血栓形成;左心房附壁性血栓;腹主动脉、左右髂总动脉及其分支内巨型血栓形成;心外膜多处出血点,下肢多处淤斑;左肺上叶尖段痰液滞留并致肺萎陷。

死亡原因:感染性心内膜炎致休克。

讨论:从病理解剖材料可见,本例风湿性心脏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是较为典型的。二尖瓣狭窄并非很严重,从瓣膜增厚程度并结合病史考虑风心病发作是1~2年前。由于感染性心内膜炎赘生物脱落造成广泛多发性栓塞,包括心、肾、肠道等部位。CT扫描证实右壳核区及左顶叶有多发性梗塞,这可解释除右上肢外肢体突然失灵等临床表现。本例另一个主要所见是腹主动脉内巨大血栓形成。本例临床经过并无明显肢体急性缺血性表现,故主动脉内血栓形成继发于栓塞的可能性较小。结合临床,双侧股动脉、右桡动脉搏动消失几乎同时发生,而左桡动脉亦减弱,说明上述大动脉几乎同时或相继血栓形成。这可用血液处于高凝状态继发血栓形成来解释。剖检见心肌、肾小球及肠壁微血管内有纤维素性血栓,证实了的确存在DIC。事实上DIC高凝状态是短暂的,但确为血栓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

经验及教训

1.由于患者生前病史不清加之查体肺部被大量啰音掩盖,致使心脏杂音始终未闻及,给诊治带来困难。可见,认真获得确切病史和确凿的体征是至关重要的。

2.本例1年前有小腿皮色、温度及功能障碍,推测为心脏附壁血栓或赘生物脱落引起下肢动脉栓塞,这就说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业已发生。一般亚急性型多发生在心脏病基础上,多为毒力较低的草绿色链球菌所致;而急性型多发生在正常心脏由毒力较强的金葡菌所致。本例瓣膜组织学检查有革兰氏阳性球菌,虽未获得血培养资料,但患者病势凶险,并迅速致死,符合急性重症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生在原有二尖瓣病变基础上,无主动脉瓣受损较为少见。

3.本例有多发性动脉栓塞,包括弥漫性微血栓及腹主动脉、髂内外动脉巨型血栓形成等,增加了诊治上的困难,且为病情急剧恶化的重要原因。

4.据文献报道,尸检发现40%~60%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有心肌灶性坏死存在而生前并未查出。因其多灶性,病变范围小,故不易为临床所发现。本例尸检冠状动脉光滑,而心电图示有前壁心肌梗死,这与多发性小灶性梗塞灶集中在前壁一致,为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肌梗死。

(大连医学院禹述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