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临床疑难病例分析
18009800000036

第36章 口眼干10年、进行性喘憋半年

(干燥综合征并B淋巴细胞型恶性淋巴瘤)

病历摘要

患者女,32岁。自1991年始自觉口干、眼干,其后出现双侧腮腺反复肿大及间断发热。1993年行腮腺摘除术,病理示良性淋巴细胞增生。1994年确诊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即行中药治疗,病情平稳。1995年因乏力在当地医院就诊时发现肝肋下1.5cm,脾肋下10cm。查血常规示Hb30g/L,诊断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予泼尼松及铁剂治疗后,Hb恢复正常。1996年9月患者出现持续高热,T39℃~40℃,Hb34g/L,予泼尼松30mg/(次·d)、甲氨蝶呤15mg/(次·周)等药物治疗7个月后(1997年4月),患者出现颜面及双上肢水肿。行胸部CT检查示纵隔肿物及双肺多发囊性变,遂停用甲氨蝶呤等药,保留泼尼松继续减量治疗。1997年4月~12月间多次CT检查示肿物逐渐缩小,多发囊性变增多融合,未予治疗。1999年7月~11月患者反复出现发热、咳嗽、咳黄浓痰、胸痛,并逐渐出现胸闷、气促及活动后喘憋,予抗感染治疗后咳嗽、咳痰缓解,但喘憋进行性加重至夜间不能平卧。CT示肺部肿块,双肺多发囊性变。2000年1月28日在北京协和医院行CT检查,见双肺多发肿块影,纵隔淋巴结肿大。为进一步诊治收入我院。病程中患者有牙齿片状脱落及下肢皮肤淤斑。1999年9月因腰腿痛摄腰椎片示L1爆裂性骨折。无光过敏、口腔溃疡、雷诺现象,无泡沫尿及夜尿增多,无咯血、反复哮喘发作史。

体格检查Cushing氏面容,口唇紫绀,肝掌,未见蜘蛛痣。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见多枚龋齿。右肺呼吸音清,左下肺呼吸音低,可闻及少许湿啰音,未闻及哮鸣音。肝肋下2cm,质中,无触痛。脾肋下2cm。手、腕、足、踝关节无红肿。髋关节叩痛。未见杵状指(趾)。双下肢未见水肿。

辅助检查多次查血常规:Hb119~125g/L,WBC6.2×109/L,中性0.764~0.877,血小板(246~292)×109/L。血沉170mm/h。血清乳酸脱氢酶487~561u/L。蛋白电泳:白蛋白0.46,γ球蛋白0.258~0.292。IgG19.7g/L。斑点型抗核抗体阳性1:320。DsDNA:Farr法4.0%,TEIF(-),抗SSA(+)1∶4,抗SSB(+)1∶4。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阳性1∶640。血轻链定量:κ17100mg/L,(正常值5980~13290mg/L),λ9440mg/L(正常值2800~6650mg/L)。尿轻链定量:κ96mg/L(正常值<51mg/L),λ<50mg/L(正常)。血免疫电泳:IgG、IgA、κ、λ轻度增高。骨髓涂片大致正常。骨髓活检(小片皮肤、骨及骨髓组织):骨髓中造血组织与脂肪组织比例较多,血组织中粒、红比例大致正常,巨核细胞少见。骨核素显像示颅骨、左12后肋、左侧坐骨可见放射性异常增高区,第二腰椎压缩变形,双侧股骨头放射性增高,考虑股骨头坏死。血气分析示I型呼吸衰竭。入院后1周,患者在CT引导下行经皮肺部肿块穿刺活检。

讨论

甲医师结合患者的口干燥征、干燥性角结膜炎及血清学指标,干燥综合征(SS)诊断明确。肺内及纵隔的病变可从肺内病变角度考虑:(1)肉芽肿性疾病:①Wegener"s肉芽肿。以进行性坏死性肉芽肿和广泛的小血管炎为基本特征,活动期可有ANCA、抗SSA及抗SSB抗体,缓解期ANCA可消失。少数病例最后发展为恶性淋巴瘤。X线表现为肺内单发或多发实性肿块,常出现厚壁空洞,肺门及纵隔淋巴结增大者少见。②淋巴瘤样肉芽肿病:为系统性、血管浸润性、血管中心性坏死性肉芽肿病。病变主要累及肺、皮肤、神经及肾间质。虽有肉芽肿血管炎表现,但肉芽肿损害不明显,血管炎也非典型,可为白细胞破碎型或纤维蛋白坏死型。X线表现颇似转移性癌肿。(2)肺内原发性肿瘤:①肺肉瘤。为除肺癌外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常见症状为咳嗽、痰中带血、胸痛。X线以周围型肿块为主,可有空洞,肺门及纵隔淋巴结不大。②原发性肺淋巴瘤。指起源于肺或仅侵犯肺及其区域性淋巴结的淋巴瘤,确诊后至少3个月内无肿瘤播散的证据。X线以外周型肿块为多见,常见巨块型。后期有肺门及纵隔淋巴结增大,确诊需病理。如从纵隔病变角度考虑:(1)胸腺瘤:多位于前上纵隔和前中纵隔,可有胸骨后痛和气急,晚期可出现血管神经压迫症状,如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X线可见纵隔内块状影,恶性者轮廓不清,伴胸膜反应。(2)淋巴瘤:本病基本特征为淋巴结肿大,常累及肺门及纵隔淋巴结。纵隔淋巴结肿大多见于霍奇金病,尤以年轻患者居多,可有呼吸道、肝、脾、骨骼受累。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少有肺实质侵犯,但肺内可见实性密度病灶和浆膜腔积液,CT影像表现为纵隔淋巴结增大,可融合成块,增大的淋巴结可位于血管前或气管旁,增强CT值多增进30HU以上。本例诊断上存在的问题是:(1)1997年4月患者肺内及纵隔病变的性质是否与目前的病变一致?(2)两肺多发的边缘清楚的囊性气腔如何解释?

乙医师患者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诊断明确,肺内病变考虑如下诊断:(1)假性淋巴瘤:此病可伴发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病程缓慢,可达10年以上,为B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形成慢性炎性病灶,经支气管肺活组织检查可有助于诊断。病理为成熟淋巴细胞的积聚,可见浆细胞性生发中心。免疫组化为多克隆表现,有κ、λ轻链。约5%可发展为恶性淋巴瘤。假性淋巴瘤一般无明显纵隔淋巴结肿大,而本例患者病初即有肿大的纵隔淋巴结。(2)原发于肺的淋巴瘤:此病非常罕见,在肺肿瘤中仅占0.5%,多数为低度恶性。B淋巴细胞的来源是由支气管黏膜相关性淋巴组织发展而来,浸润细胞形态单一,免疫组化呈单克隆κ轻链,bcl2阳性CD43表达,进展慢,治疗以局部切除及放疗为主,化疗疗效差。(3)淋巴瘤:常可累及肺、胸膜及纵隔淋巴结。肺部浸润途径有两个:一是由淋巴结蔓延至肺,可累及多个肺叶。二是通过淋巴管蔓延形成粟粒样肺淋巴瘤,也可形成孤立结节及空洞。综合此患者的临床资料,不排除由假性淋巴瘤进展为恶性淋巴瘤的可能。

丙医师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基础病变的X线表现为肺内间质纹理增粗、胸膜增厚、胸腔积液,也有心包病变。临床上表现为多脏器受累,这些均符合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表现。但尚有以下疑点:(1)患者X线胸片有肺动脉段突出等肺动脉高压的表现,提示可能有二尖瓣病变,SS是否可累及心瓣膜?(2)肺内见多发囊泡样透亮区,并逐渐增多,是气腔,而不是癌性空洞,与SS难以联系,应考虑先天性支气管囊肿和淋巴管肌瘤病的可能。但前者一般不会逐渐增大增多,与本例不符;后者为一种很少见的疾病,可表现为肺部多发的囊泡样透亮区并进行性增多,而囊泡间肺组织正常。(3)纵隔病变:1997年4月患者的CT表现为前纵隔相当于胸腺部位的增大,但后来有所缩小,故考虑此纵隔病变与目前发现的肺内病变不是同一性质。(4)肺部肿块:近期CT提示的病变为近胸壁、胸膜的病变,而非按支气管肺段分布的肺叶、肺段的实变,这些病变的性质像恶性肿瘤,应考虑胸膜间皮瘤。但后者多表现为大量胸腔积液,与本例不符。而1997年CT表现的纵隔肿块可能SS相关的良性病变。

丁医师SS在呼吸系统的表现可包括:(1)鼻黏膜干燥;(2)气道病变:支气管、气管干燥致气道高反应性、阻塞性肺疾病、滤泡性淋巴细胞气管炎和支气管炎;(3)间质性肺疾病;(4)肺泡疾病;(5)肺淋巴瘤,SS病程超过10年的发生率较高;(6)假性淋巴瘤:可继发于SS,并可进展为恶性淋巴瘤;(7)胸膜累及;(8)其他少见的表现有:肺动脉高压、大疱性肺疾病、淀粉样变病、结节病及肺不张。本例影像学显示双肺多发囊性透亮区,仍可以SS的肺部表现来解释。

戊医师(1)SS为淋巴细胞功能亢进致网状内皮系统增生的疾病,可表现为肝、脾、淋巴结肿大,并可能形成假性淋巴瘤和淋巴瘤。另外,使用免疫抑制剂也可导致淋巴瘤的产生。此患者肺部病变的诊断同意乙医师的意见,即SS并发假性淋巴瘤并进一步发展为恶性淋巴瘤。(2)关于肺内囊性病变,曾有合并肺大疱,病理表现为肺部淀粉样变的报道,其机制可能为肺淀粉样变导致肺梗阻,进而肺内压升高,肺大疱形成,故本例也应考虑肺内淀粉样变的可能。

己医师(1)SS合并淋巴瘤几率比正常人高数十倍,且此患者除肝、脾、肺及肺门淋巴结受累外,有纵隔侵犯,故首先考虑淋巴瘤。(2)患者的纵隔肿物曾一度缩小,如为低度恶性NHL,病程可较长,激素治疗可暂时控制病情。(3)肺内表现:X线胸片示网状、结节状浸润,病理示淋巴样增生,称为淋巴增殖性间质性肺炎。成人以SS最多见,还可见于多种淋巴增殖性疾病,包括淋巴瘤。(4)复习欧洲33例SS合并淋巴瘤的文献,SS合并NHL多自结外起病,如唾液腺、胃肠道、肺等,78%的患者可长时间的以结外表现为主,淋巴结不大或轻度肿大。有文献提出,当出现以下危险因素时应考虑SS合并了淋巴瘤:反复腮腺肿大、浅表淋巴结肿大、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增高、自身抗体转阴、下肢出现紫癜等。(5)患者多次出现贫血,SS和NHL均可合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SS尚可因铁利用障碍致慢性缺铁性贫血。

庚医师此标本为CT引导下经皮肺部肿块穿刺活检所得。低倍镜下可见纤维结缔组织及瘤组织浸润,未见支气管及肺组织。中倍镜下可见梭形纤维细胞及体积较大的瘤细胞。高倍镜下瘤细胞胞浆多,核染色深,瘤细胞异形性大。HE染色难以鉴别是上皮来源还是间质来源的肿瘤。免疫组化示AE1/AE3染色阴性,CD20(+),CD43(-)。以B淋巴细胞的单抗染色可见细胞膜、细胞浆内大量的抗体表达,而T淋巴细胞单抗染色未见着色。故此患者为B淋巴细胞来源的NHL,是大细胞淋巴瘤,异行性大,恶性度高,预后差。

辛医师患者X线胸片示肺内多发囊性变,不像肺泡细胞癌、间质纤维化等网格状改变,而淋巴管肌瘤病可有此征象,故再次见到此征象应考虑这一少见病。

壬医师本例为大细胞恶性淋巴瘤,属中高危,治愈较困难,但可减轻瘤负荷,延长生存期。治疗可用CHOP方案。

癸医师SS可解释此患者的全貌,如合并淋巴瘤则按淋巴瘤治疗。

最后诊断为SS合并B淋巴细胞型NHL,治疗采用CHOP方案。

(北京协和医院李小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