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临床疑难病例分析
18009800000046

第46章 高热、贫血、黄疸、氮质血症

(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

病历摘要

孕妇,24岁,第一胎因妊娠34周临产于1989年6月21日入院。末次月经1988年10月28日,孕期正常。于1989年6月18日无诱因畏寒,发热40℃,咽痛,二便正常,精神好,食欲正常,即于当地医院肌注柴胡、青霉素,高热持续2d不降,伴腹坠痛而急诊入院。既往体健,否认肝炎、肾炎病史及肝炎接触史,否认出血性疾病、贫血等,孕前曾有肝脏肿大史。

体格检查血压14.7/9.3kPa,脉搏116次/min,体温38.5℃。痛苦病容,颜面潮红,神志清醒,全身表浅淋巴结不肿大,皮肤无新鲜出血点、淤斑或黄染。巩膜无黄染,咽充血,扁桃体肿大Ⅱ度。心、肺(-),肝肋缘下2cm,无压痛,无叩击痛。脾未触及,下肢无浮肿,宫高28cm,腹围84cm,子宫有规律宫缩,先露头已入盆,胎心152次/min,阴道血露。

辅助检查血红蛋白100g/L,血小板100×109/L,尿蛋白微量。

入院1h20min自娩一女婴1880g。Apgar评分:1min评5分,5min评8分,10min评6分。胎盘自娩,产后1h总出血量130ml,子宫收缩好。产后孕妇面部出现黄染,并逐渐加重,迅速波及全身。半小时后巩膜出现明显黄染,神志清醒,精神好,无任何不适感。检查未见异常体征。次日患者精神萎靡,表情淡漠,颜面苍黄,重度贫血貌,四肢冷感,血压12.0/8.0kPa(90/60mmHg),脉搏120次/min,体温36℃,皮肤散在出血点,相继出现腹部移动性浊音,肺部湿性啰音,不能平卧,呼吸增快,尿少400ml/24h,大便潜血(++++)。新生儿重度窒息,皮肤无黄染,肝肿大肋缘下0.5cm,剑突下6cm,肝功GPT492u,治疗无效第3d死亡。

辅助检查产后血红蛋白34g/L,血小板37×109/L,尿蛋白(+);白细胞22×109/L,中性89%;大便潜血(++++);尿素氮35mmol/L,肌酐265μmol/L;血清黄疸指数27u;GPT500u;总胆红素87.2μmol/L,直胆红素54.7μmol/L,3P试验(-);凝血酶原正常,纤维蛋白定量3.2g/L;红细胞压积25%;细菌培养(-),院外已用抗生素。末梢血涂片,网织红细胞19.3%;红细胞大小不等,有破碎。

讨论

于1989年6月24日组织了病例讨论:

甲医师本例临床特点:(1)孕妇妊娠34周高热,畏寒,咽痛致早产,新生儿重度窒息,肝脏肿大,GPT增高492u,3d后死亡。(2)产后迅速全身黄染,黄疸指数增高达27u,肝功单项GPT达500u,无胃肠道症状,肝区无压痛及叩击痛。(3)血红蛋白由100g/L进行性下降至34g/L,血球压积25%,曾一度休克,但无明显外出血表现。(4)最后多脏器功能受损,而以少尿400ml/24h、尿素氮增高35mmol/L表现最突出。(5)其他化验检查:血小板下降至37×109/L;胆红素上升至87.2μmol/L;网织红细胞高达19.3%,红细胞大小不等,有破碎;3P试验(-),纤维蛋白原正常,凝血酶原正常。

乙医师该患者无肝炎直接接触史,单项GPT增高,伴黄疸;无胃肠道症状,局部无压痛及叩击痛,甲型肝炎可除外,而黄疸不重,病程短,精神好,食欲好,也不考虑病毒性肝炎。高热,咽痛,因上呼吸道感染,引起DIC致黄疸。进行性血小板下降、贫血。可能DIC继发贫血。需肝素治疗。

丙医师虽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但无败血症体征存在,可能由此致溶血。肝炎可除外,脂肪肝根据不足,肝萎缩不存在,黄疸原因不清,可能感染,也可能DIC引起,严密观察尿量及尿素氮变化,如尿素氮继续上升,可考虑透析疗法。

丁医师产后全身迅速黄染,黄疸指数增高,肝肾功能异常伴严重贫血,考虑与感染肝细胞损害有关。病情十分复杂。但不同意是由于DIC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因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及3P试验均在正常范围内。

戊医师临床出现产后血小板减少,应考虑DIC,但三项筛选试验不支持DIC诊断,而临床网织细胞增升至19.3%,红细胞大小不等,有破碎,胆红素上升,血球压积下降,进行性贫血,有溶血表现。根据临床和化验检查,认为溶血性尿毒症可解释所有病情:(1)由于高热、上呼吸道感染致早产。新生儿重度窒息,肝大,GPT492u,3d治疗无效死亡。推测致病菌毒力强,是严重感染,由于急性感染毒素刺激,使血管痉挛。又因急产,产程短,内源性催产素大量分泌,进一步加速血管痉挛,血管内皮受损,血小板黏附、凝聚、消耗、临床出现血小板减少。(2)因感染毒素影响红细胞膜,使脆性增加,通过痉挛的小血管,促使变形破碎,被网状巨噬细胞吞噬发生血管外溶血。(3)红细胞破碎形成新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加速红细胞溶解、破碎,最后导致多脏器功能损伤,尤其以肾脏表现更突出,尿少,尿素氮上升至35mmol/L。

己医师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的特征是急性肾衰,血小板减少和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及黄疸,严重可并发血色素尿。溶血性尿毒症首次报告于1955年,多发生于儿童期,病情严重,多致死亡。近年来,妊娠分娩并发溶血性尿毒症,亦见有报道。当前发病原理的概念,公认是细胞系统受损导致微血管病、肾病和溶血性贫血。发病原因可因严重感染,细菌产生细胞内毒素,使细胞受损,以及重度妊高症,血管痉挛性收缩致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并发溶血性尿毒症,亦即Weinstein1982年所叙述的HELLP综合征均属微血管病性溶血。本例因急性感染,咽痛3d来我院急诊,临床表现局部感染,惜培养未能成功,故致病菌株不明,按母婴临床表现及细菌对宿主损害的方式为细菌感染作用于咽部,但所产生的毒素作用于全身。细胞系统受损、红细胞破碎,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与DIC凝血因子被激活、凝血因子消耗、微血栓形成不同。治疗:输注新鲜冷冻血浆是治疗微血管症溶血的基础,根据病情可输注血浆一次或多次置换。

根据以上情况诊断上呼吸道感染,诱发早产及产后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对患者使用输新鲜血、冰冻血浆、洗涤后红细胞、血小板等支持疗法,大量氨基苄青霉素控制感染。经7d治疗症状减轻,血红蛋白、血小板开始回升,尿素氮逐渐下降,于22d各项化验基本恢复正常,痊愈出院。由于成人发病少,早期发现预后优于儿童期,故提出本例讨论以加深对成人期溶血性尿毒症的认识。

(北京妇产科医院王陶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