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临床疑难病例分析
18009800000050

第50章 发热、咽痛、腹痛

(恶性组织细胞病)

病历摘要

患者男,30岁。于1977年7月17日因腹痛,腹泻10d入院。入院前10d因饮食不当出现上腹部灼痛,纳差,恶心未吐,腹泻,一日4~5次,稀水样便,未见脓血。发病以来,病人乏力,盗汗,服黄连素无效入院。既往无发热、胃痛和口腔溃疡疾病。家族史亦无特殊。

体格检查体温37℃,脉搏80次/min,血压20.7/11.7kPa(155/88mmHg)。未见皮疹。浅表淋巴结不肿大。巩膜无黄染。心肺正常。腹平软,肝脾未触及。

辅助检查血红蛋白12g/L,白细胞8.9×109/L,中性80%,淋巴15%,单核3%,嗜酸2%,血沉69mm/h。尿便常规及肝功均正常。

初诊急性胃肠炎。

住院经过:给予痢特灵,腹泻10d治愈,但患者体温37.3℃~37.6℃,饭后胃部乃灼痛,多次复查血沉40~60mm/h,胃肠钡透无异常。疑风湿病,但抗风湿治疗1月无效。于9月5日出现咽痛,检查咽部充血,悬雍垂及软腭亦充血水肿,且可见粟粒大至0.5cm×1.0cm之溃疡数个。经多种抗生素治疗无效。诊断“溃疡性咽峡炎”,于1977年11月5日转五官科。入五官科按“溃疡性咽峡炎”治疗2月余无效,且食酸甜食后食道及上腹部仍感疼痛,血沉增至69mm/h。食道镜检查正常,二次胸片亦正常。又疑咽部结核,抗痨治疗20余天无效。12月17日因右下腹痛,体温38.3℃,白细胞正常。诊断急性阑尾炎转外科手术治疗,术中发现大网膜包裹暗紫色阑尾,内有一蚕豆大小淋巴结,共同形成3cm×3cm大小肿物,行阑尾切除术。病理检查:可见黏膜广泛坏死,炎性肉芽组织形成,疑诊亚急性阑尾炎,阑尾周围炎。术后10d体温降至37℃多,因软腭溃疡仍存,于1978年1月16日再次转入五官科。入五官科后用氢化可的松100mg,每日1次静滴,5d体温恢复正常,自觉症状迅速改善,口腔溃疡愈合,血沉降至正常。4周后改为强的松每日20mg口服,3d后体温又升至37.6℃,腹痛再现,口腔溃疡复发,血沉升至40mm/h。3月初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黄豆至花生米大小、质硬、无粘连及压痛,肝右肋弓下1.5cm,剑突下3.5cm,质中,有压痛和叩击痛,脾刚可触及。血红蛋白10.3g/L,白细胞及血小板正常。肝功:锌浊16u,余项无变化。球蛋白3.33g%,白蛋白4.1g%。血沉61mm/h。疑诊:白塞氏病、何杰金氏病、红斑性狼疮,于1978年3月10日再次转回内科。入内科为了确诊停服强的松,3d后体温上升至38.2℃~38.7℃,多次血涂片查狼疮细胞均阴性。骨髓象提示符合感染及嗜酸细胞增多。再加服强的松每日45mg,20余天后口腔溃疡又愈合,肝脾肿大消退。血沉正常,血红蛋白升至12g/L。5月25日激素减至每日25mg,仅时有轻度腹痛去门诊治疗。于1978年6月6日患者因疾病全面复发再次入院。白细胞10800/mm3,中性91%,中毒性颗粒30%,淋巴5%,单核4%,尿便常规正常,便潜血阳性,血沉35mm/h。肝功:黄疸指数15u,转氨酶295u。诊断:白塞氏病,败血症。经消炎治疗,体温呈持续高热39℃~40℃,纳差,食道、上腹及右季肋部灼痛,肝增大至右肋弓下3cm。白细胞降至3300/mm3,中性96%,淋巴4%。6月16日凌晨排柏油便3次(500ml),呕吐新鲜血50ml、血红蛋白降至87g/L,血压持续下降至(8.0~10.7)/(0~8.0)kPa〔(60~80)/(0~60mmHg)〕,脉搏120~140次/min,冷汗不止,并发出血性休克,积极抗休克无效,继之双手背出现淤斑,血小板降至9万/L,3P试验阳性,纤维蛋白70mg%,并发DIC,加用肝素治疗仍无效。病情急剧恶化,次日凌晨因循环、呼吸衰竭而死亡。

讨论

综上所述,本例有以下临床特点:(1)长期不规则微热;(2)有复发性痛性口腔溃疡;(3)消化道症状突出,长期食道及上腹部烧灼样疼痛、纳差,中期并发阑尾炎和肠系膜淋巴腺炎,最终消化道出血而死亡;(4)病程后期出现肝脾及淋巴肿大,轻度贫血及血清球蛋白增高;(5)长期持续血沉增快;(6)各种抗生素治疗无效而早期激素治疗疗效明显。

根据上述特征,曾先后考虑以下诊断:(1)风湿病:患者为青年,既往有左膝关节痛、微热、出汗及血沉快,曾疑诊风湿病。但该病无关节痛,抗风湿治疗一月无效。因此风湿病可排除。(2)结核病:本例有微热、盗汗及血沉快,应考虑结核病。但二次胸片正常,抗结核治疗无效均不支持此诊断。(3)红斑性狼疮:本例长期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有消化道症状,球蛋白高,血沉快与红斑狼疮相似。但多脏器受损症状不明显,多次血涂片及骨髓片均未查到狼疮细胞,故可排除此病。(4)何杰金氏病:该患长期发热、乏力、盗汗、肝脾及全身浅表淋巴腺肿大,轻度贫血,有何杰金氏病可能。但发病8个月之久才出现轻度淋巴腺肿大,复发性口腔溃疡非本病所能解释,所以此病可能性小。(5)白塞氏病:此患者为男性青年,复发性口腔损害,有明显消化道症状,肝脾轻度肿大,血沉快,球蛋白高,故以此病可能性大。

病理结果1.肝脏:肝细胞呈灶状或片状坏死,全部肝细胞索缩窄,肝窦扩大。异型网状细胞在全肝呈弥漫或灶状分布,它们有高度的异型性:胞核大小相差悬殊,胞核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核异常深染;胞浆嗜酸或嗜中,可见胞浆突,胞浆内有被吞噬的核碎屑及红细胞;汇管区之动静脉内皮细胞亦坏死脱落,管壁有断裂及透明性变。2.脾脏和淋巴结:正常结构完全消失,异型网状细胞弥漫分布,其形态同肝内所见,惟其数量极大。3.胃、小肠和结肠:黏膜坏死脱落,黏膜下层有异型网状细胞弥漫浸润,有的呈小灶状存在。毛细血管变性坏死,有的坏死黏膜及凝血形成混合性血栓与肠壁紧密相连。4.胰:腺上皮细胞核固缩、深染、胞浆呈颗粒状、粉染。胰岛细胞亦见同样改变。5.肾脏:近端曲管几乎全部溶解。肾小球广泛透明性变,有的正常结构几乎消失,球囊扩大,囊壁增厚、变性、断裂。6.肾上腺:髓质细胞核膜不清,胞界不清,排列紊乱。皮质未见明显异常。

病理诊断恶性组织细胞病。病变以脾及淋巴结为最,次为肝、胃和肠。肾小管坏死,肾小体变性、坏死。胰、肾上腺变性、自溶。

本例从发病至死亡病程11个多月未获确诊,有以下几点经验教训值得总结:1.缺乏对主症鉴别诊断的全面分析:复发性口腔溃疡既可见于口腔炎和白塞氏病;亦可见于恶性网状细胞增生症(简称恶网),因异型网状细胞也可侵犯口腔及咽喉引起灶状溃疡。由于缺乏全面的鉴别诊断,甚至临床上已出现肝脾淋巴结肿大及贫血,也未考虑到恶网之可能,以致误诊。2.缺乏对特殊型恶网的认识:恶网本是单核,巨噬系统中组织细胞恶性增生性疾病,故以淋巴结、脾、肝和骨髓病损为主,但病变也可累及胃肠,偶可侵犯阑尾,以免疫学观点看来,肠道淋巴组织(集合淋巴结、阑尾等)是腔上囊的同类结构,是中枢淋巴组织,故恶网以消化道受损害为主,甚至侵犯阑尾是完全可以的。目前文献上以消化道症状为主的恶网报道已逐渐增多。本患者消化道症状甚为突出,本属特殊性胃肠型恶网,由于缺乏认识,以致长期误诊。3.缺乏对恶网早期诊断的警惕性:恶网在青年中并非罕见。但由于它在体内各器官分布具有高度局限性和非常不规则性,在同一组织和器官,其病变程度也不一致,所以临床表观错综复杂,缺乏特异性,临床误诊率达70%以上。本例提示恶网早期可先孤立地局限于某一非造血组织和器官,且初期用激素疗效良好。凡对长期发热、血沉快伴有久治不愈的每一个常见症,应提高警惕,可早期进行病损处活检和多部位骨髓穿刺,以期在典型的三大(肝、脾和淋巴结肿大)和三少(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征出现前作到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望提高疗效。

(中国人民解放军215医院张德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