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临床疑难病例分析
18009800000066

第66章 右前臂增粗、疼痛2年

(桡骨远端骨样骨瘤)

病历摘要

患儿男,9岁,学生。因右前臂远端增粗、疼痛2年,半年前加重入院。2年前无外伤史及其他诱因右前臂远端逐渐增粗,局部皮肤温度、颜色正常,有轻度压痛,无明显全身反应。在其他医院手术探查结果不详。6个月以来局部肿胀加重并出现阵发性疼痛来本院就诊。

体格检查T36.5℃,P88次/min,R20次/min,Bp16.0/9.3kPa(120/70mmHg)。体重36k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醒,表情自如,无病容貌。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心、肺、腹检查未见异常,脊柱及外生殖器未见异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骨科情况:右前臂远段桡侧呈弥漫性肿胀、增粗,桡侧可见4cm长切口瘢痕,皮肤颜色、温度正常,无静脉怒张,右前臂桡侧增粗范围:4cm×4cm×3cm,边缘不清,与桡骨连续,质硬,轻度压痛,右腕关节活动正常,关节腔无积液。

辅助检查血常规示血红蛋白99g/L,白细胞9.4×109/L,中性粒细胞0.80,淋巴细胞0.20;尿常规正常;血沉第1h10mm;碱性磷酸酶32.4u;血钙2.0mmol/L;血磷l.6mmol/L。X线片显示;右桡骨远端增粗,局限性骨质密度增高,周围可见明显骨膜反应,软组织肿胀。

入院诊断右桡骨远端骨髓炎,骨肿瘤待除外。

手术所见皮肤正常,皮下组织增厚,瘢痕形成。骨膜增厚、变白,桡骨远端增粗,桡侧有直径0.2cm球形骨粒与桡骨分离,白色,质硬,有皮质硬化,增厚。松质骨结构正常,内部无脓液及肉芽组织。

讨论

甲医师根据患者2年病史及X线表现,右桡骨远端增粗,骨膜反应面积大,边缘呈花边样,有不均匀密度增高区,考虑低毒性慢性炎症可能性大,其次考虑良性骨肿瘤。从X线片看,与Ewing肉瘤有相似之处,但Ewing肉瘤,骨膜反应呈葱皮样,病程发展快,病理检查可见异型肿瘤细胞。

乙医师根据病史,综合患者检查结果,患儿发病有如下特点:(1)病程长,2年;(2)病变局限,仅桡骨远端肿大疼痛;(3)第二次术前X线片仅见右桡骨远端骨密度增高及骨膜反应;(4)化验室检查无明显异常;(5)第一次手术后好转;(6)根据第一次手术前X线片,右桡骨远端骨皮质有一局限性破坏区,直径0.5cm。破坏区周围有硬化骨,内有小骨化块,因此可能为皮质骨脓肿。由于第一次手术未能治愈,形成目前的硬化性骨髓炎。其次,根据第一次手术前X线片出现的小圆形病灶,周围有硬化骨,内有小骨化块,极似“瘤巢”。患儿又以疼痛为主,必须考虑骨样骨瘤。由于第一次手术后病变复发及手术刺激,形成局部骨密度增高,出现临床表现局部肿痛,X线片酷似硬化性骨髓炎表现。

丙医师根据患者2年病史,局部皮肤颜色、温度正常,桡骨增粗部分轻度压痛,腕关节活动正常,关节腔无积液,X线片所见桡骨远端增粗,大量骨膜反应,局限性骨质密度增高,首先考虑慢性局限性骨髓炎。从X线片看第一次术前病变与第二次术前病变相同,出现重复现象,说明不是恶性肿瘤,再者桡骨远端少有恶性肿瘤。

丁医师从X线片看:(1)有大量骨膜反应;(2)密度减低区内有死骨;(3)广泛性硬化区。首先考虑硬化性Garres骨髓炎,骨髓炎在早期以破坏为主,晚期以增生为主;其次考虑骨梅毒,骨梅毒侵犯骨膜和骨质,局部硬化,皮质增厚,髓腔变小甚至消失,其病程发展缓慢;单从X线片看还应考虑硬化骨肉瘤、Ewing肉瘤,但病史不支持。

戊医师根据病史较长,症状有反复,时轻时重,第一次手术后症状好转,考虑感染的可能性较大。局部肿胀,轻度压痛,未触及明显肿物。X线片显示:骨质密度高,皮质厚,增粗,有明显骨膜反应,符合慢性骨髓炎,系低毒性致病菌所致,或应用了有效的抗生素,而无急性骨髓炎表现。鉴别诊断,首先与Ewing肉瘤鉴别,Ewing肉瘤病史较短,主要发生在骨干;其次,应与骨化性纤维瘤鉴别,骨化性纤维瘤主要发生在成人;还应与骨样骨瘤鉴别,骨样骨瘤主要发生在下肢的长骨。

己医师患儿为9岁的男孩,病程缓慢,2年,以局部症状为主,前臂远端增粗,疼痛。起病无明显诱因,全身症状不明显,自发病以来无发热、消瘦、盗汗等症状,这说明病变相对孤立。体征:右前臂桡侧增粗,皮肤颜色、温度正常,无静脉怒张。增粗部分质硬,轻度压痛,边缘不清,与桡骨相连续,关节活动正常。X线片表现:桡骨远端增粗,局限性密度增高,周围可见大量骨膜反应。手术所见骨膜增厚变白,桡骨增粗,皮质增厚硬化,骨膜与骨皮质变化可能与第一次手术有关。在桡骨桡侧有0.2cm骨粒,白色质硬,不是死骨,手术中未见脓液、肉芽组织及死腔;再者第一次手术后病情好转,2年后再次复发,X线表现基本相同,因此可能为良性骨肿瘤(骨样骨瘤)。其次考虑慢性骨髓炎,由于病人抵抗力强,细菌毒力低或应用了有效的抗生素而无急性骨髓炎的表现,X线的表现为骨质密度增高、增粗、大量骨膜反应,其病理变化以增生为主。

庚医师从X线片角度分析有如下特点:(1)术前病变位于桡骨远端干骺端;(2)骨密度增高,周围骨皮质可见明显的反应性骨硬化;(3)桡侧硬化病变区内可见透亮区,好似不典型的瘤巢;(4)透亮区可见小斑点状高密度影,似钙化;(5)骨髓腔内无明显的骨质破坏;(6)第一次手术后病变基本清除,有少量骨膜反应;(7)术后1年多摄片,上述大部改变又出现。根据以上X线片所见,结合病史、年龄及手术所见,病变内可见0.2cm大小的球形骨颗粒,较硬,无脓汁及肉芽组织,首先考虑骨样骨瘤术后复发的可能性较大,不符合的是此病灶不是常发部位。此例X线片表现也应考虑慢性炎性病变,尤其是骨膜下脓肿,其病变靠近皮质骨膜下,骨硬化明显,在硬化病变内可见低密度及死骨影像,但手术未见脓汁及肉芽组织。其次还可考虑干骺端结核,发病部位及年龄较符合,但此病例溶骨性破坏不明显,以硬化为主,病变未侵犯骨骺软骨板。

辛医师从X线片表现看:桡骨不等粗、大量环形骨膜反应(任何刺激均可引起骨膜反应)、局限性骨密度增高;左桡骨远端桡侧有透亮区,其内有圆形高密度影像骨粒。桡骨远端骨密度增高是由于大量骨膜反应造成,干骺端本身没有硬化,骨髓腔没有破坏,病变围绕在骨膜下。手术所见桡骨远端桡侧有0.2cm的骨粒,没有脓液及肉芽组织,而且第一次手术后,病情好转,2年后复发,其X线片表现基本相同,尤其是桡侧圆形高密度骨粒重复出观,所以应考虑骨膜下骨样骨瘤。应与其他疾病相鉴别:①亚急性骨髓炎、Gaffes骨髓炎,其病变累及骨膜,皮质及骨髓腔变窄,甚至消失。②骨膜下脓肿及骨皮质脓疡,但术中没有发现脓液。③嗜酸性肉芽肿,X线片显示溶骨性破坏,可偏于一侧引起骨膜反应,但没有钙化。④Ewing肉瘤,肿瘤生长迅速,疼痛剧烈,骨髓腔有破坏。对于此病例的处理,应将病变骨大块切除。

壬医师病理组织学检查:大体观察,所送组织为少许破碎骨组织,呈灰白或棕红色,内含有一坚硬如石的小骨粒。全部标本脱钙制片,镜下观察,在病变组织内同时见到不同成熟阶段的新生骨质,形态各异。(1)骨样组织具有未钙化的均质红染的基质,呈片状或条索状;部分骨样组织内钙质沉积或骨化形成不典型的骨小梁,部分骨样组织高度钙化,骨小梁形态不规则,有的粗大,有的纤细或呈网状;小梁间有分散的骨母细胞、纤维组织和薄壁血管,偶尔可见多核巨细胞。(2)反应性骨。(3)残存的皮质骨和有轻度炎性反应的骨膜组织。以上细胞成分无异型性,无核分裂相。结合临床特点和X线片表现综合分析,病理诊断:右桡骨远端干骺端复发性骨样骨瘤。

鉴别诊断:(1)非典型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分型中的Garres氏硬化性骨髓炎和Brodi氏骨脓肿,尽管这两种病变的临床和X线片表现与骨样骨瘤常相似,但是硬化性骨髓炎病理改变为较成熟的反应骨,有时可见肉芽组织;骨脓肿的病灶中心为少量的脓液和小死骨。这两种骨髓炎病变均缺乏骨样骨瘤所特有的骨样组织结构。(2)骨母细胞瘤一般体积较大,直径一般大于2cm,镜下特点为大量增殖的骨母细胞,骨样小梁间结缔组织和血管丰富,多核巨细胞量也多。典型的骨样骨瘤病变组织成分较单纯,而本例镜下为什么出现复杂多样的病理改变,可能与手术刺激以及第一次手术未彻底清除病灶而复发有关,造成第二次术后病理改变由肿瘤骨、反应骨、残存正常骨及炎性反应多种成分构成复杂的图像。将病理与X线片联系,病灶中心为骨样组织高度钙化或骨化,外围是未钙化的骨样组织及增生的纤维组织,再外围为反应骨,最外层为薄层皮质骨和轻度炎性反应的骨膜组织。

癸医师我们提出该病例进行讨论,是提高对骨样骨瘤的认识。骨样骨瘤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好发部位以下肢的长骨为主。此病例发生在桡骨远端,在其桡侧有一个小而圆的骨组织核心,其直径0.2cm,即瘤巢,有大量骨膜反应,形成局限性骨密度增高。患儿症状轻微,疼痛是常见的症状,两次术前X线片表现基本相同,应考虑到该病的可能。此病例为复发性骨样骨瘤,在处理上应将病变骨大块切除,可预防其复发。其次是应与亚急性骨髓炎、结核、Ewing肉瘤等鉴别,特别是亚急性骨髓炎是常见病应认真考虑。

(河北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毕林祥)